從關懷弱勢、倡導環保、監督政府的非營利組織,到2013年8月3日25萬白衫軍促成軍事審判法改革,都是公民社會理念的實踐,也都是非由政治動員、代錶自身覺醒的動態文本。
因此,「公民社會」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現實的構成部分,並且一直在颱灣社會運作不息。甚至被多數颱灣人視作為理所當然。
愛德華茲他念茲在茲的,乃是這個「大理念」如何實際改善全球人類的生活品質,同時形成一股促進製度性改革的草根力量。瞭解此一觀念的復雜內涵,並在生活周遭觀察各種與它相關的現象,乃至親身涉入瞭其所蘊涵的實踐行動。以本書所探討的方式而言,「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有助於同時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
我們期待讀者閱讀本書,除瞭汲取知識的養分外,若能迴饋到以行動灌溉颱灣公民社會的幼苗,並協助其繼續成長茁壯,共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簡介
導讀/顧忠華
學曆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曆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係特聘教授
譯者簡介
張義東
學曆
德國馬堡菲利普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吳根明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法學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副教授
王慧蘭
學曆
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
林育諄
學曆
國立颱北大學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
現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作者序
緻謝辭
齣版序
導讀
1 導論—這個大理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2作為社團生活的公民社會
3公民社會作為良善社會
4公民社會作為公共領域
5融閤:破解公民社會之謎團
6那麼什麼是該做的呢?
參考書目
齣版序
公民力量的崛起,是颱灣未來不能忽視的一種能量。就在本書齣版前夕,8月3日晚間,凱達格蘭大道上擠滿瞭25萬自發前來參與「公民自覺、拒絕愚弄」集會的群眾。這個活動的發起單位是由39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政治素人」所組成,為瞭想幫一位在退伍前遭到軍隊過度操練緻死的洪仲丘下土伸冤,要求徹查真相,結果藉由網絡動員,竟然掀起瞭被稱作「白衫軍」的巨大公民運動,事後國內外媒體紛紛報導這場集會秩序井然、和平理性,算是創造瞭公民社會的新典範。
「颱灣的公民社會成熟瞭嗎?」這是幾年前,學界普遍仍然存在的質疑,因為我們看到太多政治動員背後的不單純動機,以及公共議題無法被理性討論的睏境,令社會菁英們擔心颱灣的公民素質始終無法提升。但在這一次,聽聽發動「白衫軍」走上街頭的發言人,在終場前如何詮釋自己的成果:
「今天,我們大傢一起創下曆史,這是颱灣有史以來第一次,不由任何政治人物或名人引導,單純由公民發起、公民策畫、公民參與的一場公民活動。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你,你們參與並且見證瞭這曆史性的一刻。」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演講者繼續說:「我們都是公民社會的一份子,因此這場活動,我們一開始的共識,就是強調公平性。我們希望這個社會,從今天起,不再是政治人物、或是颱下的媒體來主導議題。而是像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用憲法賦予我們的公民身份來主導議題。」
這麼清楚的「公民心聲」,不應該令人動容嗎?公民參與、公民身份、公民社會……一連串的政治學、社會學概念,被鮮活地應用到超大型的群眾集會上,讓每個參與者都感受到自己正在實踐「公民權利」,而這股「公民權力」又真正起瞭改變現實的作用。學理上經常被闡述的「賦權、充權或培力」(empowerment),不就活生生地躍然體現在集體行動之中嗎?
誠然,「公民社會」本身屬於復雜的「大理念」,有非常多的麵相必須更深入地去梳理、探討和論證,這也是開學文化齣版社決定翻譯這本《公民社會》的用意所在。巧閤的是,本書的齣版正逢颱灣的公民運動進入到一個分水嶺,以後再談公民參與、公民身份、公民社會等種種概念,我們不應再覺得那是「舶來品」,因為在颱灣,我們已經將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內化瞭!
感謝陳巨擘、李錦旭兩位老師的引介,以及所有譯者—尤其張義東—的努力,希望這本書對於傳播及踐履公民社會的「大理念」也能有所貢獻,是為序。
顧忠華2013.08.05
啊,《公民社會》這本書,我一直很好奇它的內容,雖然還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光看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很多東西。我一直覺得,公民社會這個概念,在颱灣尤其重要,它不像政黨政治那樣直接,但又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我們身邊那些默默發光的公民組織?比如那些在社區裏照顧老人、輔導孩童的誌工團體,或是為環境保護奔走的民間團體。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們如此無私地付齣?是責任感?是理想?還是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這些組織背後的運作模式、麵臨的挑戰,以及它們如何一步步凝聚力量,為社會帶來改變。而且,我特彆好奇,在颱灣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公民社會的發展又有什麼特彆之處?是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還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又孕育齣瞭新的特質?這本書如果能幫我梳理清楚這些脈絡,那真是太棒瞭。我甚至在猜想,它會不會也談到公民參與的議題,比如我們如何能更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聲音,如何參與公共決策,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民主、更貼近民意。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行動,都應該能産生影響。
评分《公民社會》這本書,我之前在書店瞥見過,當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煉的書名吸引瞭。雖然我還沒正式捧讀,但腦海裏已經勾勒齣一些畫麵。我腦海中的“公民社會”不隻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具象化的行動。我想象這本書會描繪齣許多在颱灣土地上,人們自發組織起來,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場景。或許是關於人權議題的倡導者,他們如何在沉默中發聲,爭取被忽視群體的權益;或許是關注地方創生的社群,他們如何將在地文化與經濟發展結閤,讓小鎮重現生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公民行動背後的動員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在這種充滿挑戰的社會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並茁壯成長。颱灣的社會運動一直很有活力,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揭示這種活力的源泉,以及公民社會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是我非常好奇的一點。我總覺得,公民社會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反映瞭一個社會的成熟度,它代錶著人們不再僅僅依賴政府,而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用自己的力量去構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公民社會》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細讀,但僅僅是書名,就勾勒齣我心中對颱灣社會發展的一種期待。我一直覺得,一個真正進步的社會,一定有一個強大而多元的公民社會作為基石。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公民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它是否會迴顧曆史上那些重要的公民運動,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社會形態? 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討論公民社會與政府之間的微妙關係。它們是競爭對手,還是閤作夥伴? 又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互動中,共同推動社會進步的? 我常常思考,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如此發達,公民社會的動員能力也應該更強。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社交媒體等新工具,如何改變瞭公民參與的方式和效率? 而且,我一直對“公民”這個身份的內涵很感興趣。除瞭政治權利,它還意味著什麼? 它是否包含瞭一種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一種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以及一種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解答這些疑惑,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公民社會”的真正意義。
评分《公民社會》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充滿瞭想象的空間。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腦海裏已經浮現齣一些與它相關的場景和思考。我常常覺得,在颱灣,公民社會的發展,就像是一條看不見的河流,默默地滋養著這片土地,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本書會不會描繪齣,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街角巷尾,有哪些公民力量在悄悄地發生作用? 比如,那些關注在地文化保存的團體,他們如何努力讓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又比如,那些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倡議者,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行動,為社會注入溫暖和希望。 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在颱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中,公民社會是如何與政治、經濟等其他社會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社會麵貌的。 它是否會探討,公民社會在推動社會改革和進步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相信,一本好的《公民社會》的書,應該能夠觸及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美好期盼,它不應該隻是學術性的探討,更應該是一種對我們生活方式和未來方嚮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公民社會》聽起來就很有深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激發我很多關於社會運作和個人角色的思考。我一直覺得,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隻有政府和市場,更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作為支撐。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公民社會是如何在國傢與個人之間,扮演一種緩衝和互動的角色?它如何能夠監督政府,同時又能為社會提供政府可能無法觸及的服務? 我在想,或許書中會舉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颱灣在環境議題上的公民運動,或者在教育改革方麵的民間倡議,這些都讓我覺得“公民社會”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釋“公民”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指一個擁有投票權的人,更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參與者的身份。它會討論我們作為公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和責任感嗎?它是否會強調教育在培養公民意識方麵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我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啓示的地方,畢竟,一個公民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公民的自覺和參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