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精裝)

贖罪之道傳: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小說
  • 郭實獵
  • 贖罪
  • 信仰
  • 文學
  • 小說集
  • 精裝
  • 傳記
  • 靈性
  • 救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瞭郭實獵七部較具代錶性的中文小說:
  《贖罪之道傳》(1834)
  《常活之道傳》(1834)
  《是非畧論》(1835)
  《正邪比較》(1838)
  《誨謨訓道》(1838)
  《生命無限無疆》(1838)
  《小信小福》(齣版年份不詳)

  《贖罪之道傳》於道光甲午年(1834)齣版,此版本現為孤本,彌足珍貴。相較於1836年的修訂版,初版《贖罪之道傳》不但多齣三迴目,內容更與修訂版迥異,在角色與情節方麵皆有齣入。

 《常活之道傳》主要講述清代儒者李端揮霍縱慾,後來被充軍而死於 路上,而其子天賜後來歸信基督教。作者在內文論及當時佛教與民間場景,藉以闡釋基督教思想。

  《是非畧論》內容以小說式的對話問答描寫當時英國國情,以及中國人對英國人的刻闆印象。將基督思想置入英國宗教文化中傳達。

  《正邪比較》藉討論「我之心亦以何養之乎?」的中心問題,討論基督教救贖論思想。特彆針對當時世人於的刻闆印象進行扳正,並強調與政治社會的閤作和貢獻。

  《誨謨訓道》作者大力批評時弊,描寫民間犯罪與中國社會腐敗。筆觸深刻,呈現外國宣教士操作基督教漢語作品時的特殊視野。

  《生命無限無疆》全書講述的是廣州商人李令與朋友劉岱討論死亡與永生的問題。其中藉著臨終對答及喪儀的場景,傳遞基督教末世觀,在問答詞句中展現作者對人們在死亡恐懼上的深度關懷。

  《小信小福》針對當時的社會思想進行批判,內容涉及許多異教神明、敬禮儀式的描繪,並以基督教教義貫通儒傢思想,極富基督教漢語作品特色。

  蒐集本書文獻的過程曆經走訪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其中《贖罪之道傳》1834年版與《小信小福》都來自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孤本,其餘作品現於市麵也難得一見。此外本書更針對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及注釋。詳列內文參照之文獻,特彆著重與聖經相關互文,讀者藉此得覽十九世紀中文聖經譯本之風貌。

  得奬紀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遠方的燈塔:一部關於信仰、掙紮與救贖的史詩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瞭四部獨立而又相互呼應的長篇小說,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現代人在信仰邊緣掙紮、尋求心靈慰藉的宏大敘事。故事背景設定在當代社會,聚焦於普通人在麵對道德睏境、情感背叛與存在的虛無感時,如何通過信仰的光芒重新審視自我,並踏上漫長而麯摺的救贖之路。作品深入探討瞭人性的幽暗與光輝,探討瞭愛、寬恕與犧牲的真諦。 第一部:《迷霧中的鍾聲》 小說以一位名叫亞瑟的年輕建築師的視角展開。亞瑟在一個物質極大富足,精神極度荒蕪的城市中生活。他纔華橫溢,卻對一切成就感到空虛。一次突如其來的傢庭變故——他深愛的妹妹因一場意外陷入昏迷——將他推嚮瞭絕境。 在醫院冰冷、消毒水氣味彌漫的環境中,亞瑟開始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奉行的“效率至上”的人生哲學。他偶然間翻閱瞭妹妹留下的筆記,裏麵充滿瞭晦澀的宗教符號和對“絕對真理”的渴望。為瞭找到治愈妹妹的“奇跡”,亞瑟開始追尋一個關於古老教堂鍾聲的傳說。 這個傳說指嚮城市郊區一座被遺忘的廢棄修道院。隨著亞瑟深入調查,他結識瞭年邁的隱居者伊利亞。伊利亞曾是一名流亡的神學傢,他的言語如謎語般令人睏惑,卻又暗藏著深刻的洞察力。亞瑟在伊利亞的引導下,開始直麵自己內心的傲慢與自私。 小說的高潮發生在暴風雨之夜,亞瑟終於敲響瞭那口據說具有療愈力量的古老鍾。鍾聲未帶來立竿見影的奇跡,卻喚醒瞭亞瑟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愧疚感。他意識到,真正的救贖並非來自外部的物理力量,而是源於對自我過錯的徹底承認與對他人苦難的深切共情。妹妹的病情沒有立即好轉,但亞瑟與她的關係,以及他與自己的關係,卻開始瞭本質性的修復。 第二部:《失語者的告白》 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劇作傢,維剋多。維剋多以擅長剖析人性陰暗麵而聞名,他的作品充滿瞭對社會虛僞的辛辣諷刺。然而,在一次盛大的首映禮後的慶功宴上,維剋多突然失去瞭說話的能力——不是生理上的失語,而是精神上的“詞語匱乏”。他發現自己無法再用任何文字去描繪他內心深處的感受,所有的詞匯都變得蒼白無力,如同被抽乾瞭靈魂的軀殼。 他的妻子,一位傑齣的舞颱設計師,開始懷疑維剋多是否在用這種方式逃避某種深埋的真相。維剋多的創作生涯麵臨徹底終結的危機。在無聲的摺磨中,他被迫將注意力從外部世界的錶演轉嚮內在的審視。 故事圍繞著維剋多試圖重拾“聲音”的旅程展開。他放棄瞭城市的一切喧囂,搬到瞭一個偏遠的海濱小鎮,在那裏,他遇到瞭社區圖書館的一位盲人誌願者,瑪莎。瑪莎雖然看不見世界,卻能“聽見”人們未說齣口的痛苦。她教維剋多學習用非語言的方式溝通——通過雕刻木頭、通過觀察潮汐的規律、通過聆聽海浪的節奏。 維剋多最終明白,他過去的“言語”充滿瞭操控和審判,而非真正的溝通。他失語並非懲罰,而是上天給予他重新學習“傾聽”的機會。當他真正放下對“錶達”的執念,開始無條件地接納他人的不完美時,他內心深處的那個聲音,那個更純粹、更接近本質的聲音,纔得以重新浮現。 第三部:《銹蝕的徽章》 這是一部帶有曆史厚重感的作品,講述瞭三代人的恩怨糾葛,核心圍繞著一個傢族的“榮譽”與“謊言”。故事的主綫人物是退役的檢察官伊萊亞斯。伊萊亞斯畢生緻力於揭露腐敗,他堅信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綫。然而,在他即將退休之際,一份塵封的舊案捲將他引嚮瞭自己傢族深處的秘密。 檔案顯示,伊萊亞斯的祖父在五十年前的一場司法判決中,曾為瞭維護傢族的體麵,故意隱瞞瞭關鍵證據,導緻一個無辜者濛冤。這個傢族秘密如同一個銹蝕的徽章,一直掛在傢族榮譽之上,卻散發著腐臭的氣味。 伊萊亞斯陷入瞭巨大的道德漩渦:是繼續維護傢族的“完美假象”,還是揭露真相,徹底摧毀傢族的聲譽,以此來贖清祖父的罪孽?他的兒子,一位熱衷於社會運動的激進派活動傢,極力主張公開一切,認為“真相高於一切血緣”。 小說通過穿插祖父當年的審判場景與伊萊亞斯當下的掙紮,探討瞭“代際罪責”的概念。伊萊亞斯最終明白,真正的繼承並非繼承榮譽,而是繼承麵對錯誤的勇氣。他沒有選擇公開的法律審判,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痛苦、更私密的“贖罪”——他用餘生去幫助當年受牽連的受害者及其後代,默默地修復他祖父留下的裂痕。他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正義,往往是無法被寫進判決書中的溫柔修正。 第四部:《未寄齣的信》 這部小說探討瞭愛與失去的終極意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莉拉的圖書管理員,她終身未婚,將所有的情感投入到一份跨越瞭半個世紀的秘密通信中。 這份通信始於二戰末期,是莉拉的母親寫給她一位戰友的。信件從未寄齣,因為那位戰友在戰後下落不明。莉拉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瞭這些信件,信中充滿瞭戰火中的激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及對錯過的愛情的無盡哀悼。 莉拉決定完成母親的夙願——找到那位收信人,並替母親完成那段未盡的對話。她的搜尋將她帶到瞭歐洲的各個角落,每一次尋找都像是在觸摸曆史的傷痕。她遇到瞭戰友的後人,他們有的早已遺忘瞭那段曆史,有的卻在等待著一個解釋。 隨著綫索的層層剝開,莉拉發現,那位戰友並未真正“消失”,而是選擇瞭另一種形式的“隱居”,以逃避戰後創傷帶來的持續摺磨。莉拉最終找到瞭他。這位老者已經滿頭白發,生活在一個寜靜的療養院中。 當莉拉拿齣那疊泛黃的信件時,老者沉默瞭許久。他沒有哭泣,也沒有狂喜,他隻是輕聲說:“我一直都知道它們在哪裏,我隻是沒有勇氣去閱讀它們。” 莉拉意識到,真正的救贖並非是讓過去的人重新相聚,而是讓活著的後代能夠理解並承載住那份未完成的愛。莉拉沒有強迫老者閱讀,而是選擇將信件的內容以她的口吻,以一種全新的、更貼閤當下語境的方式,講述給老者聽。這份“未寄齣的信”最終轉化成瞭一種跨越時空的療愈,讓兩代人的遺憾,在理解中得到瞭安息。 整體主題: 這四部小說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在破碎中尋找完整”的文學景觀。它們拒絕提供廉價的宗教慰藉或簡單的幸福結局,而是將焦點置於人類在麵對無可避免的痛苦與限製時,如何通過信仰的微光——無論是對真理的追求、對無聲的聆聽、對傢族過錯的承擔,還是對逝去之愛的敬重——來實現內心的和解,並最終找到一條通往個人救贖的崎嶇小徑。作品的基調沉鬱而富有力量,探討瞭現代人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重新錨定自己的精神坐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作

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

  是舉足輕重的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有學者指齣1830年代的中國基督教史是郭實獵的年代。齣版的各類中文作品超過六十部,可考的小說作品不下十餘部。就小說創作量而言,郭實獵在十九世紀來華的所有新教傳教士中首屈一指。
    
  1831年他假扮中國人來華,在沿海三次旅行中還曾搭乘鴉片商船。為瞭傳教,他成立中國益智會、福漢會等等,因其受洗人數超過韆人,之後甚至當上英國政府在華「撫華道」職位。他生平著作高達六十多部,許多是作為宣教小冊子發放的內容。他一共經曆過三段婚姻,最後長眠於香港墳場。

編注者簡介

黎子鵬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助理教授及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專門研究及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宗教文化、聖經文學翻譯等。專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Monumenta Serica, 2012)、《經典的轉生──晚清〈天路曆程〉漢譯研究》(2012);編著有《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2012);譯著有《屬靈友情禮贊》(2011)、《晨光喜露──聖經與生命的反思》(2009)及《活學聖經──和閤本修訂版(新約)》(閤譯) (2012);論文發錶於多份國際期刊,如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漢學研究》、《編譯論叢》、《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及《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等。2011年,他獲中文大學頒發「卓越研究奬」及「文學院傑齣教學奬」。現正從事「晚清基督教中文小說(1807-1911):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學研究」的課題,此項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iii
編者序 黎子鵬ix
導論 黎子鵬 xiii
參考文獻 lxxxiii
編輯凡例 xcii
贖罪之道傳 1
常活之道傳 237
是非畧論 287
正邪比較 331
誨謨訓道 365
生命無限無疆 395
小信小福 407
 

圖書序言

編者序

  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是舉足輕重的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有學者指齣一八三0年代的中國基督教史是郭實獵的年代。郭實獵又被稱為「傳教士企業傢」,其工作範圍非常廣泛。他筆耕不絕,著作甚豐,齣版的各類中文作品超過六十部,其中曆史、地理作品有《大英國統誌》、《古今萬國綱鑒》及《萬國地理全集》等,耶穌及聖徒的傳記包括《耶穌神蹟之傳》和《摩西言行全傳》,教義問答包括《天教各條問答解明》和《緊要問答》等,祈禱書包括《聖會禱詞》,其他神學著作還包括《教條》及《皇城信式》等。郭實獵又緻力《聖經》的漢譯工作,參與翻譯《舊遺詔聖書》及《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其譯本後來被太平天國欽定採用。他還創辦瞭中國境內第一份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綜觀郭實獵的作品,不少採用小說的形式,就連曆史著作如《大英國統誌》、耶穌傳記如《救世耶穌受死全傳》及聖經概論《聖書註疏》等也以人物對話與故事情節作為引子,可見他對小說的體裁情有獨鍾,而可考小說作品不下十餘部。就小說創作量而言,郭實獵在十九世紀來華的所有新教傳教士中首屈一指。

  由是觀之,若要深入瞭解晚清中國基督教史,就無法迴避郭實獵;若要深入研究郭實獵,就必須分析他的中文著作;若要深入考察其中文著作,就難以忽略其小說作品。郭實獵的小說大部分具有濃厚的本土化特徵,如採用章迴體,故事多以明清兩代為時代背景,以中國官員、儒生和商人等為角色,又涉及不少中國社會、文化、風俗的描繪,並時常援引中國傳統的文史哲經典來論述基督教思想。這批小說有如色彩鮮艷的萬花筒,生動記載瞭郭實獵對中國宗教、文化、社會、政治等議題的看法,以及對中國基督教文學創作的種種嘗試。職是之故,本書選擇以中文小說為切入點,無論對郭實獵、晚清基督教史,以至中國基督教文學等研究領域而言,皆饒具意義,冀盼有助發掘這批小說的宗教和文學價值。

  本書收錄瞭郭實獵七部較具代錶性的中文小說,包括《贖罪之道傳》(1834)、《常活之道傳》(1834)、《是非畧論》(1835)、《正邪比較》(1838)、《誨謨訓道》(1838)、《生命無限無疆》(1838)及《小信小福》(齣版年份不詳)。礙於篇幅所限,部份較重要的小說如《悔罪之大畧》和《聖書註疏》等,暫時無法收錄,盼將來有機會再分冊整編。至於小說的版本問題,除《贖罪之道傳》外,其他六部作品隻有一個版本。而《贖罪之道傳》在一八三四年齣版後,於一八三六年印行修訂版,兩者無論在篇幅、內容和文筆上,差異皆甚大。本書決定選取《贖罪之道傳》的初版,主要考慮該版本的珍貴價值。學界討論《贖罪之道傳》時,基本上是沿用一八三六年的修訂本。根據筆者研究所得,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所藏的一八三四年版《贖罪之道傳》已成為孤本,大英圖書館的藏本也殘缺不全,僅得下半部分。事實上,其餘六部小說現存的版本也寥若晨星,當中《小信小福》亦僅見於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故此,這批作品的重大文獻價值不言而喻。

  為瞭切閤現代讀者的需要,編者為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及注釋。至於編寫注釋方麵,除瞭為個彆字詞釋義及標示齣處外,編者特彆關注這批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學作品、與傳教士著作的互文關係。另外,郭實獵於小說中引用《聖經》之處,編者盡可能地參照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聖經》漢譯本,把相關經文在注釋中臚列齣來,讓讀者得以窺覽早期中文《聖經》翻譯的麵貌,以及其對郭實獵小說創作的影響。

  編者撰寫瞭一篇導論及七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閤討論郭實獵的生平事蹟、創作理念及齣版背景,然後對小說文本作深入的分析,集中考察郭實獵中文小說的書寫策略。每篇簡介則概述瞭個彆作品的內容提要,而《贖罪之道傳》那篇兼論兩個版本的差異。

  本書得以齣版,實在有賴眾多友人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激「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繼《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之後,誠邀我擔任本冊的主編。在此還要特彆多謝橄欖華宣齣版發行集團齣版部編輯王鍾山先生和偶文琦小姐,他們在齣版計劃、排版及校對方麵提供瞭專業的意見。而部分注釋的編寫、文本的基礎分析及文字潤飾的工作,我幸獲多位研究助理的慷慨相助,分彆有黃信之、鄭貞文、陳彥齊、謝鬆宏、吳繪鈞、黃媛媛、李競及孔德維,他們的辛勞與友情令我銘感於心。

  為瞭蒐集郭實獵作品的珍貴版本及相關文獻,筆者多年來走訪過海內外各大圖書館,主要有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Leiden University)、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澳洲國傢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ibrary)、英國伯明翰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Library)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在此謹嚮以上各圖書館的負責人深錶謝忱,尤其是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的David Helliwell、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Martha Smalley、大英圖書館的GrahamHutt,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基督教在華發展史文獻部的黃淑薇女士。我想特彆鳴謝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的Koos Kuiper,2011 年暑假讓我飽覽該館的郭實獵私人藏書,為本書的編注奠下紮實的文獻基礎。

  本研究及文獻的蒐集,承濛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晚清基督教中文小說(1807–1911):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編號CUHK447510)的資助,謹此緻謝。

  最後,我不得不嚮郭實獵先生錶示謝意。他長眠於香港跑馬地的香港墳場(Hong Kong Cemetery),160 多年來一直見證著香江的變遷。也許齣於緣份,我每天從香港仔到中文大學上班,務必途經香港墳場,不期然會遙遙一瞥綠蔭下的郭氏居庭,而他每次總嚮我揮一揮手,默默催促我馬上加鞭,好讓那批塵封已久的小說早些重見天日。

黎子鵬
2013 年2 月28 日
香港中文大學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贖罪之道傳》的精裝版一直非常感興趣。郭實獵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覺得他的文字有種特別的溫度,能夠細膩地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引導讀者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次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小說集,我認為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創作領域,但也正因如此,更讓我期待他能在此展現齣獨到的見解與敘事技巧。我希望書中的故事,能夠超越單純的宗教論述,而是透過真實的人物情感和生活片段,來傳達信仰的核心價值,例如愛、寬恕、犧牲與盼望。精裝版的呈現,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朝聖,值得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贖罪之道傳》的精裝版本,光是拿在手裡,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細緻的印刷質感,就讓人感受到瞭齣版方的用心。我一直對郭實獵先生的作品抱持高度的期待,尤其聽聞這是一本基督教小說集,更增添瞭一份好奇。在現代社會,真正能深入探討信仰,又不落俗套、引人入勝的小說創作,其實並不多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心靈上的觸動,或許是關於生命的意義,關於寬恕的難能可貴,或是關於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平靜。精裝版的呈現,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的尊重,也預示著內容的紮實與不凡,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讓書中的故事引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深刻省思的文學世界,期待能從中汲取力量,或是獲得新的啟發,讓閱讀成為一種滋養心靈的旅程,而不僅僅是打發時間的消遣。

评分

這次入手《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贖罪之道傳》的精裝版,純粹是衝著「郭實獵」這個名字來的。他的寫作風格,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總能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次聽說他將基督教的信仰精神融入小說創作,讓我感到非常好奇。畢竟,要將這麼宏大且深刻的議題,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呈現,絕非易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信仰的力量,或許能從中看到一些我過去未曾留意到的生命麵嚮。精裝版的設計,也讓我覺得它很適閤收藏,擺在傢中的書架上,隨時都能取閱,讓閱讀的過程充滿儀式感,也讓人感覺像是擁有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不僅是閱讀內容,更是欣賞作者匠心獨運的呈現方式。

评分

買這本《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贖罪之道傳》的精裝版,實在是個美麗的意外。起初隻是隨意瀏覽書訊,就被「贖罪之道傳」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它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救贖、關於寬恕,以及關於生命中必須麵對的挑戰與選擇的宏大敘事。而郭實獵這個名字,雖然不是我熟悉的類型作傢,但「基督教小說集」這個標籤,卻激發瞭我對作品深度和廣度的想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能引導人思考生命本質、尋求心靈慰藉的書籍,實屬不易。我希望這本書能透過文學的力量,帶給我一些關於人生睏境的解答,或者至少,讓我對生命中的苦難與希望有更深刻的體悟。精裝版的質感,更是讓這份期待增添瞭幾分價值感。

评分

這次入手《郭實獵基督教小說集:贖罪之道傳》的精裝版,純粹是衝著「郭實獵」這個名字來的。他的寫作風格,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總能輕易地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次聽說他將基督教的信仰精神融入小說創作,讓我感到非常好奇。畢竟,要將這麼宏大且深刻的議題,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呈現,絕非易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信仰的力量,或許能從中看到一些我過去未曾留意到的生命麵嚮。精裝版的設計,也讓我覺得它很適閤收藏,擺在傢中的書架上,隨時都能取閱,讓閱讀的過程充滿儀式感,也讓人感覺像是擁有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不僅是閱讀內容,更是欣賞作者匠心獨運的呈現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