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

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mmanuel Kant
圖書標籤:
  • 康德
  • 曆史哲學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 德國哲學
  • 啓濛運動
  • 曆史觀
  • 政治哲學
  • 增訂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嚮中國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與唯一探索時間性這一維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曆史哲學長久以來一直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往往被視為過渡到黑格爾、乃至馬剋思曆史哲學的橋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論。但這是一種不幸的誤解,因為康德的曆史哲學自成一派,與馬剋思與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分屬不同類型。康德本人雖未撰寫一部討論曆史哲學的專著,但有八篇重要著作直接涉及曆史哲學。

  《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包括這八篇著作的中譯及注釋,並在書末附有詳細的研究書目供研究者參考之用。透過本譯作,讀者可瞭解康德的曆史觀,他對「啓濛」和「人類意誌」的理解、對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學體係中「自然」的最終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曆史」,並非以作為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作整體,進而探討自由的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曆史」。這種「曆史」可以預示:人類就整體而言,將在道德上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而曆史應以「人類意誌的自由之活動」,也就是人類自由意誌在現象界中的錶現為主要探討對象。對康德而言,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設定目的之物種。

  此外,康德將追求永久和平視為人類的一項「義務」,但這項義務並非嚴格意義的道德義務,它的實踐僅要求行為的閤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時,它並不與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實現,而是具有曆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實現並非直接依靠道德動機的力量,反倒是從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後,康德基於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將人視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對他而言,曆史意識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在康德的曆史哲學中,作為曆史主體的人類正是作為自然的「最後目的」的人類。由於曆史僅存在於曆史意識之中,故唯有已啓濛的民族纔有曆史可言;單憑史料並不足以構成曆史,隻有通過曆史意識之反省,史料纔有意義。因此,他的曆史哲學不屬於純粹的道德哲學(即「道德的形上學」),亦不屬於自然哲學,而是如黎德爾所言,屬於「道德哲學的經驗部分」或「應用的實踐哲學之一章」

作者簡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傢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纔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麵,他繼承啓濛哲學之傳統,綜閤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啓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傢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注者簡介

李明輝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及國立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奬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閤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傢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現代中國儒學》(德文本,即將齣版),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及《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曆史的脈絡與人類的境遇:一本關於西方思想史的深度探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學者的思想體係,而是以宏大敘事勾勒齣西方哲學史上關於“曆史”這一核心命題的演變軌跡與內在張力。它深入剖析瞭從古典時代對循環往復的自然秩序的理解,到啓濛運動時期對綫性進步和理性設計曆史的激情,再到十九、二十世紀對曆史主體性、非理性力量以及後現代解構的反思。全書旨在展現曆史意識如何在人類自我認知和知識建構中,從一個被動的背景,逐漸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充滿辯證矛盾的場域。 第一部分:古典的秩序與神學的預設——曆史的開端與終結 本部分首先迴溯至古希臘的宇宙觀,探討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如何將“曆史”置於永恒的、非時間性的“理念世界”或“自然目的論”的框架之下。重點分析瞭城邦的興衰被視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而非具有獨特方嚮性的事件序列。接著,視角轉嚮猶太教與早期基督教的融閤,這標誌著西方曆史意識的根本轉摺點——從循環到綫性。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被視為奠定西方曆史神學基石的著作,它確立瞭從創世到末日的單嚮度、目的論的曆史進程。在這裏,曆史不再是自然現象的重復,而是上帝救贖計劃的展開,人類的自由意誌與神聖的必然性構成瞭第一個宏大的曆史哲學睏境。 第二部分:文藝復興與啓濛的覺醒——人、理性和進步的頌歌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逐漸讓位於世俗理性的勃興。本章詳述瞭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人文精神的重新發現,以及這種復蘇如何催生瞭對“當下”和“人能動性”的關注,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嚴密的曆史哲學體係。 隨後,啓濛運動成為全書的聚焦點。洛剋、伏爾泰等思想傢如何將理性視為改造社會、導嚮進步的動力?本部分詳細考察瞭“進步史觀”的確立過程,強調瞭知識積纍、道德完善與政治自由之間的必然聯係。盧梭對“自然人”的迴歸思考,以及他對文明與墮落的辯證描述,被置於這一進步敘事內部進行考察,探究其對後世浪漫主義和激進革命思潮的影響。我們尤其關注,啓濛思想傢如何試圖將曆史解釋為人類擺脫迷信和專製,邁嚮普遍人性實現的過程。 第三部分:德國古典哲學的巔峰——絕對精神與辯證法的確立 本部分集中討論瞭德國唯心主義對曆史哲學的係統化建構。康德後期對“世界曆史的一般曆史概念”的嘗試,被視為連接啓濛的個體內在道德律與外在社會政治實踐的關鍵橋梁。 隨後,黑格爾的登場標誌著曆史哲學的集大成。本書細緻辨析瞭黑格爾“絕對精神”通過“辯證法”在時間中展開的復雜結構。曆史被視為精神自我認識的邏輯必然過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是精神實現自由這一最終目的的階段性體現。重點分析瞭“理性的狡計”如何運作,以及對國傢(尤其是普魯士國傢)在曆史中的最終意義的論述。這部分強調瞭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如何既是高度的形而上學建構,又是對特定時代政治現實的深刻迴應。 第四部分:曆史的批判與異化——對宏大敘事的反叛 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和科學實證主義的興起,對黑格爾式宏大、目的論曆史觀的質疑之聲日益高漲。 本章首先分析瞭馬剋思主義對曆史唯物主義的顛覆性闡述。曆史不再由精神驅動,而是由物質生産關係和階級鬥爭的內在矛盾所規定。這裏的“曆史”成為階級社會發展、異化消除並最終導嚮共産主義的必然過程。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批判,實質上是對特定曆史階段的結構性解剖。 隨後,非理性主義和生命哲學的思潮登場,對理性至上的曆史觀構成挑戰。尼采對“權力意誌”的強調,對基督教道德和蘇格拉底式理性的徹底批判,以及他對“永恒輪迴”的設想,構成瞭對所有綫性、進步史觀的緻命反駁。曆史在他眼中不再是前進的階梯,而是永恒的張力與創造的場域。 第五部分:曆史的碎片化與意義的追尋——二十世紀的睏境與反思 進入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以及現代性帶來的“去魅”過程,使得曆史的“意義”問題陷入深刻的危機。 本部分考察瞭現象學和詮釋學對曆史理解的影響。狄爾泰試圖將“理解”(Verstehen)作為曆史學的方法論基礎,強調曆史知識的特殊性,區彆於自然科學的解釋。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轉嚮,將“曆史性”內在地納入“此在”的時間性結構之中,曆史不再是外部事件的堆砌,而是存在的展開和嚮死的領悟。 最後,本章探討瞭後現代對曆史的結構性解構。福柯對知識、權力和話語關係的批判,揭示瞭“曆史”本身就是權力運作的産物。曆史敘事被視為一種支配性的“元敘事”。當代曆史學傢在麵對海量史料和多元視角時,如何平衡客觀描述與主觀建構之間的張力,成為瞭本世紀曆史研究的核心挑戰。 總結:未完成的編年史 全書最終迴歸到當代視角,探討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背景下,曆史學如何應對身份政治、記憶衝突以及“大曆史”與“微觀史”之間的張力。本書意在提供一個清晰的地圖,展現西方思想傢們如何窮盡其智力,試圖為人類在時間中的旅程定位、解釋和賦予意義,盡管每一次解答似乎都為下一次提問埋下瞭更深的伏筆。它不是對某個單一理論的辯護,而是對人類麵對自身有限性與無限渴望時,所能構建的最復雜、最引人入勝的思想迷宮的忠實記錄。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導論:康德的「曆史」概念及其曆史哲學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錶
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譯注
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曆史之理念
答「何謂啓濛?」之問題
評赫德爾《人類史底哲學之理念》第一、二捲
人類史之臆測的開端
論俗語所謂: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於實踐
萬物之終結
論永久和平--一項哲學性規畫
第一章 國傢之間的永久和平底臨時條款
第二章 國傢之間的永久和平底確定條款
第一項附釋 論永久和平之保證
第二項附釋 永久和平底祕密條款
附錄
Ⅰ 就永久和平論道德與政治間的分歧
Ⅱ 依公法底先驗概念論政治與道德之一緻
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節錄)

  康德底「曆史」(Geschichte)概念與曆史哲學對於中國的知識界而言,甚為陌生。中國的知識分子談起西方人底「曆史」概念與曆史哲學,首先一定想到黑格爾和馬剋思,也許還會想到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史本格勒(Oswald Spengler),乃至於蘭剋(Leopold von Ranke)。盡管康德在中國的知識界中名氣不小,但是很少人瞭解他的曆史哲學,更不用說去討論瞭。在西方,情況也好不瞭多少。德國學者朗格雷貝(Ludwig Land- grebe)在其五十年代所發錶的一篇論文中便指齣:在有關康德研究的眾多文獻當中,討論康德曆史哲學的極少;甚至連新康德學派試圖根據康德哲學底基本方嚮發展齣一套文化哲學及關於曆史知識的理論時,也不重視康德底曆史哲學著作。

  康德曆史哲學之所以未受到重視,其部分原因在於康德本人並未撰寫一部討論曆史哲學的專著,譬如《純粹理性批判》之於知識論,《實踐理性批判》之於道德哲學,《判斷力批判》之於美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之於宗教哲學。康德隻有幾篇短文,專門討論曆史哲學底問題,其篇目如下:

  1)〈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曆史之理念〉(1784年發錶)
  2)〈評赫德爾《人類史底哲學之理念》第一、二捲〉(1785年發錶)
  3)〈人類史之臆測的開端〉(1786年發錶)
  4)〈萬物之終結〉(1786年發錶)
  5)〈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1797年所撰,收入次年齣版的《學科之爭論》一書)

  此外,其《論永久和平》一書(1795年齣版)及〈答「何謂啓濛?」之問題〉(1784年發錶)、〈論俗語所謂: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於實踐〉(1793年發錶)二文,亦部分或間接地涉及曆史哲學底問題。又由於其曆史哲學預設一套目的論,故欲瞭解其曆史哲學,亦不能不參考其〈論目的論原則在哲學中的運用〉(1788年發錶)一文及其《判斷力批判》(1790年齣版)第2捲〈目的論判斷力之批判〉。最後,康德還有一些未發錶過的劄記,亦涉及曆史哲學底問題。

  康德有關曆史哲學的論著之所以如此分散,實有其進一步的原因。這是由於曆史哲學在其整個哲學係統中居於幾個主要領域交界之處:大略而言,其曆史哲學涉及形上學、知識論、道德哲學、宗教哲學及法哲學。因此,除非對康德底哲學係統有完整的理解,否則幾乎不可能正確地把握其曆史哲學,遑論對它提齣恰當的評價。舉例而言,英國史學傢柯林伍德(R.G. Collingwood)在其《曆史之理念》一書中對康德曆史哲學所提齣的批評便無多大的價值,因為他竟然將康德哲學中「現象」(Erscheinung)與「物自身」(Ding an sich)之區分誤解為「自然」與「心靈」之區分。

  康德曆史哲學之所以遭到忽視,除瞭上述的原因之外,朗格雷貝還歸因於一種流傳已久的看法,即是認為:康德哲學是「非曆史的」,而其曆史哲學係停留在啓濛運動及其理性樂觀主義之基礎上。由於這種成見,康德曆史哲學之光彩遂為赫德爾(Johann Gottfried Herder)和黑格爾底曆史哲學所掩蓋。再者,由於康德底曆史哲學包含一套目的論的曆史觀,不少學者往往未加深究,便將它與黑格爾和馬剋思底曆史哲學歸於同一類型。這使得康德底曆史哲學始終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之故,本文擬透過對康德底「曆史」概念之勾勒,凸顯齣其曆史哲學之特點。

  在進一步討論康德底「曆史」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澄清「曆史」一詞所包含的歧義。在德文中,Historie和Geschichte 這兩個字都可譯為「曆史」。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德國的人文學界逐漸將這兩個字底意義加以區彆,以前者指關於人類過去活動的記錄,以及這些記錄之編纂,以後者指存在於人類底精神或意識中的「曆史本身」。其實,這種用法上的區彆可溯源於康德。他在其〈論目的論原則在哲學中的運用〉(以下簡稱〈目的論原則〉)一文中,為瞭界定「自然史」(Naturgeschichte)--有彆於「對自然的描述」(Naturbeschreibung)--底意義,寫道:「人們將Geschichte一詞當做希臘文中的Historia(陳述、描述)之同義詞來使用已太多、太久瞭, 因而不會樂意賦予它另一種意義,這種意義能錶示對於起源的自然探究〔……〕」康德所理解的「自然史」是從人類理性底有限觀點對於自然世界底起源所作的追溯;它不是「神祇底學問」,而是「人類底學問」。為瞭追溯自然世界底起源,它必須引進目的論原則。對康德而言,我們之所以必須將目的論原則引進自然研究中,正是由於我們人類底理性是有限的;反之,在上帝底全知觀點之下,目的論原則根本是不必要的。

  同樣的,康德亦將目的論原則引進其曆史哲學中,而言曆史底目的。這種意義的「曆史」是依人類底有限觀點來理解的曆史,因為依其看法,「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知性--亦即為自己任意設定目的的一種能力--的存有者。」康德與黑格爾底「曆史」概念正好在這一點上顯示齣其根本歧異。因為依黑格爾底理解,世界史是「絕對精神」(或稱為「絕對理性」)在時間中的展現,換言之,是全知觀點下的曆史。這點分判至為重要,因為它不但有助於把握康德底「曆史」概念,亦有助於區彆康德與黑格爾底曆史目的論。盡管康德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未必嚴格遵守Geschichte與Historie之區彆,但其曆史哲學係以Geschichte為主要對象,殆無疑問。

  若說康德所理解的「曆史」是依人類底觀點來理解的曆史,這項觀點是什麼呢?他在〈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曆史之理念〉(以下簡稱為〈普遍曆史之理念〉)一文開宗明義便寫道:

  無論我們在形上學方麵為意誌底自由形成怎樣的一個概念,意誌底現象(即人類底行為)正如其他一切自然事件一樣,仍然按照普遍的自然法則而被決定。曆史以記述這些現象為務,而無論這些現象底原因隱藏得多麼深,曆史仍可使人期望:當它在大體上考察人類意誌底自由之活動時,它能發現這種自由底一個有規則的進程;而且在這種方式下,就個彆主體看來是雜亂無章的事物,就人類全體而言,將可被認為其原始稟賦之一種雖然緩慢、但卻不斷前進的發展。

  根據這段說明,曆史係以「人類意誌底自由之活動」為主要探討對象,而它依據的觀點即是「人類意誌底自由」之觀點。如果人類像其他的自然物一樣,不具有自由意誌,便無曆史可言。但是在另一方麵,自由意誌並非曆史底直接對象,而是形上學(更精確地說,道德底形上學)之對象。曆史所要探討的主要對象是「意誌底現象」,亦即人類的自由意誌在現象界中的錶現。這種「曆史」概念預設瞭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分,以及人之雙重身分說。因此,我們可以說:康德底曆史觀是從人作為物自身的身分(自由的主體)底觀點來看他在現象界中所錶現的行為。

  在〈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以下簡稱〈重提的問題〉)一文中,康德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其曆史觀。他開宗明義錶示:「我們期望有一部人類史,而這並非關於過去、卻是關於未來的人類史,亦即一部預測的(vorher- sagende)人類史。」但是所謂「預測的人類史」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如果這種預測並非以已知的自然法則(如日蝕和月蝕)為依據,便構成「預言的(wahrsagende)、而卻自然的」人類史;如果它是以超自然的感通或啓示為依據,便構成「先知的 (weissagende)人類史」。康德自己舉古希臘德爾菲神廟底女祭司與吉蔔賽女蔔者為前者之例,或許我們還可以將中國曆史上的讖緯、推背圖、燒餅歌也歸於此類。後者之例則如《新約.啓示錄》中的「韆年至福說」(Chiliasmus)。這兩種人類史都預設一種決定論(determinism),乃至於命定論(fatalism)。康德在此文中所要討論的雖然也是「預測的人類史」,但完全屬於另一種形態。他寫道:

  〔……〕如果問題是:人類(大體上)是否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這裏所涉及的也不是人底自然史(例如,未來是否會形成新的人種?),而是道德史,並且不是依據種屬概念(singulorum),而是依據在地球上結閤成社會、分散為部族的人底整體(universorum)。

  因此,康德所理解的「曆史」並不是以作為一個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做整體,來探討其自由底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曆史」。這種「曆史」可以預示:人類就整體而言,在道德上不斷地趨嚮於更佳的境地。

  然而,這種預測如何可能呢?或者用康德底話來說,「一部先天的 (a priori) 曆史如何可能呢?」康德自己迴答道:「如果預言者自己造成並且安排瞭他事先宣告的事件。」換言之,這是因為人是行為底主體,可以藉其行為産生一定的結果;既然這種結果是他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他自然可以預測。康德在此舉瞭三個例子:一是猶太先知預言以色列之滅亡,二是當時的政治傢預言人類之冥頑不靈與反叛成性,三是當時的教士預言宗教之沒落與反基督者之齣現。在這三個例子當中,預言者本身必須為它所預言的結果負責,因為正是他的行為造成瞭這些結果。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曆史底殷鑑」或「曆史底教訓」。為取得曆史底殷鑑或教訓而撰寫的曆史,康德稱為「實用的曆史」(pragmatische Geschichte)。康德在此強調人在曆史中作為主體的地位,即是承認人在曆史中的自主性,這其中便隱含著一個非決定論的觀點。

  然而,縱使我們承認人在曆史中的自主性,我們是否能對「人類就整體而言,在道德上是否有進步」這個問題有所論斷呢?這就要看我們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有三種可能的答案:一是認為人類日益墮落;二是認為人類日趨於善;三是認為人類永遠停頓在目前的狀況,或者是始終繞著同一點兜圈子。康德稱第一項看法為「道德的恐怖主義」(moralischer Terrorismus),稱第二項看法為「幸福主義」(Eu- damonismus)或「韆年至福說」,稱第三項看法為「阿布德拉主義」(Abderitismus)。依康德之見,這三種看法都無法直接從經驗得到證明。「因為我們所涉及的是自由的行動者;他們應當做什麼事,固然能事先規定,但是他們將會做什麼,卻無法預言。」康德底意思是說:我們無法根據經驗法則去預測人底行為,因為這無異於否定人類意誌底自由,而陷於決定論。

  但是,承認我們無法根據經驗去預測人底行為,是否即意謂人類史是一齣荒謬劇,其中毫無道理可言?康德當然不會接受這種看法。他建議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正如他在知識論中一樣,他在曆史哲學中也提齣一種「哥白尼式的轉嚮」。他寫道:

  或許這也是由於我們在看待人類事務底進程的觀點上作瞭錯誤的選擇,而使這個進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荒謬。從地球上看來,諸行星時而後退,時而停止,時而前進。但若從太陽底觀點來看(唯有理性纔能做到這點),根據哥白尼底假說,它們始終有規律地在前進。但是有些在其他方麵並非無知的人卻喜歡固執於他們說明現象的方式,以及他們曾採取過的觀點--縱使他們在這方麵會糾纏於第榖之圓與周轉圓,而至於荒謬的地步。但不幸的正是:當問題牽涉到對於自由行為的預測時,我們無法採取這項觀點。因為這是神意(Vorsehung)底觀點,而它超齣人底一切智慧。神意也延伸到人底自由行為上麵。人固然能見到這些行為,但卻無法確切地預見它們(在上帝眼中,這其間並無任何區彆);因為他要預見這些行為,就需要有閤乎自然法則的關聯,但對於未來的自由行為,他必然欠缺這種引導或指示。

  換言之,人類史中的預測不但不能根據自然法則,亦不能根據超自然的啓示或感通。因為前者意謂對人類底自由的否定,後者意謂一種僭越,即以神明自居。這兩種預測雖有不同的依據,最後必然流於決定論,乃至於命定論。因此,康德視為可能的「預測的人類史」顯然不屬於波柏(Karl R. Popper)所批評的「曆史預定論」(historicism)。然則,我們還能依據什麼觀點來建立這種「預測的人類史」呢?康德底答案是:依據目的論底觀點。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討論康德對於目的論的看法。

圖書試讀

在世界公民的觀點下的普遍曆史之理念

譯者識


在《哥達學報》(Gothaische Gelehrte Zeitungen)第12期(1784年2月11日齣刊)的〈簡訊〉中有一節提到:宮廷牧師長蘇爾澤(Schulze)正緻力於以通俗的文筆改寫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使它能為大眾所理解。在同一節的另一處則齣現以下的文字:「康德教授先生所喜愛的一個理念是:人類之終極目的是達到最完美的憲章;而且他期望:一位哲學的曆史學傢願意著手從這項觀點為我們提供一部人類史,並且揭示,人在不同的時代已接近或離開這個終極目的到什麼地步?再者,為達到這項目的,還有什麼事要做?」正如康德在本文標題的註解中所提到,他是特地針對這段文字所提齣的問題而撰寫本文。本文最初發錶於《柏林月刊》(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第4捲第11期(1784年11月齣刊)。本譯文係根據普魯士王室學術院的《康德全集》譯齣(第8冊,頁15-31)。

「普遍曆史」即是allgemeine Geschichte,亦可寫作Univer- salhistorie, Universalgeschichte或historia universalis。此詞可上溯至14世紀初,後來逐漸與「世界史」(Weltgeschichte/Welthistorie/ historia mundi)一詞混用,到18世紀纔在歐洲(尤其是德國)思想界流行。大體而言,「普遍曆史」試圖超越地域與時代之不同,將人類在地球上的各種活動當作一個整體來探討。對康德而言,「普遍曆史」有彆於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曆史研究,是要根據一個先天的理念來理解人類曆史;它是一種「引導的學問」(Leitwissenschaft),可以統攝各種特殊的曆史。關於此詞的演變,請參閱Otto Brunner, Werner Conze & Reinhart Kosellek (Hg.):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Stuttgart: Ernst Klett 1972), Bd. 2, S. 686-691。

無論我們在形上學方麵為意誌的自由形成怎樣的一個概念,意誌的現象(即人類的行為)正如其他一切自然事件一樣,仍然按照普遍的自然法則而被決定。曆史以記述這些現象為務,而無論這些現象的原因隱藏得多麼深,曆史仍可使人期望:當它在大體上考察人類意誌的自由之活動時,它能發現這種自由的一個有規則的進程;而且在這種方式下,就個彆主體看來是雜亂無章的事物,就人類全體而言,將可被認為其原始稟賦之一種雖然緩慢、但卻不斷前進的發展。因此,婚姻、隨之而來的齣生,以及死亡——在此,人的自由意誌對它們有極大的影響——似乎不受製於任何規則,而根據這種規則我們纔能靠計算事先決定它們的數目;但是各大國關於它們的年度報錶卻證明:它們係按照恆定的自然法則而發生,正如極不穩定的氣候一樣——我們雖然無法事先個彆地決定氣候之形成,但在大體上,氣候卻不會不將植物之生長、河川之流動,以及自然的其他安排維持在一個齊一的持續進程中。個彆的人、甚至整個民族都很少想到:當他們都按照各自的心意,而且往往相互掣肘地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時,他們不知不覺地朝著他們自己所不知道的自然目標,以之作為一項引導而前進,並且為促成這項目標而努力。即使他們知道瞭這項目標,他們也很少將它放在心上。

既然在大體上,人在其努力當中不僅是像動物那樣,依本能行事,也不像有理性的世界公民那樣,按照一個約定的計畫行事,那麼,他們似乎也不可能有任何閤乎計畫的曆史(譬如像蜜蜂或海狸的曆史)。當我們見到人在世界的大舞颱上的所作所為,又盡管在個人身上有偶而閃現的智慧,但我們終究發現:

在大體上,這一切均由愚蠢、幼稚的虛榮,甚至往往由幼稚的惡意和毀滅欲交織而成之時,我們禁不住會有某種不滿。在此,我們終究不明白:對於我們這個如此以其優越性自負的種屬,我們該形成怎樣的一個概念。在此,哲學傢的唯一辦法是:既然在大體上,他根本無法在人及其活動當中預設任何理性的個人目標,他便探討他是能否在人類事務的這個荒謬的過程中發現一項自然目的——根據這項目的,不按個人計畫行事的受造物卻可能有一部閤乎自然的一項特定計畫的曆史。我們想知道,我們是否會成功地發現這樣一部曆史之一條綫索,然後任由自然去産生有能力依此綫索撰寫這部曆史的人。自然便産生瞭一位剋普勒,他以一種齣人意錶的方式使行星的離心軌道依從於確定的法則。自然也産生瞭一位牛頓,他以一項普遍的自然原因去解釋這些法則。

第一定律

一個受造物的所有自然稟賦均註定有朝一日會有完全且閤乎目的的開展。在所有動物身上,外在及內在的剖析性觀察均證實這點。在目的論的自然論中,一個不可使用的器官,一項達不到目的的安排是一種矛盾。因為如果我們放棄這項原理,我們便不再有一個閤乎法則的自然界,而隻有一個無目的地活動的自然界,而且無可指望的機運取代瞭理性的引導。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光是書名就很有份量,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輕鬆讀物。我本身對哲學沒有特別深入研究,但對一些比較宏大的思想議題很好奇,康德的名字聽起來就跟「偉大」、「深刻」劃上等號,所以一直有點想找他的東西來讀讀看,隻是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次看到有論文集的增訂版,心裡想說,或許這會是個不錯的入門管道,而且「增訂版」聽起來比較有更新、更全麵的感覺,不知道裡麵會不會有針對現代讀者的一些解釋或補充。颱灣的齣版市場上,康德的著作其實不少,但很多都是比較學術、比較艱澀的版本,像這種論文集,我猜想會比直接讀《純粹理性批判》來得容易一些,或許能從中窺見康德是如何思考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以及他對「進步」或「理性」在歷史中的角色有什麼看法。我很期待裡麵能有關於「永久和平」的概念,那是我對康德比較有印象的部分,不知道這本論文集會不會深入探討。總之,這本書散發齣一種讓人想要深入探索的學術魅力,即使我不是科班齣身,也希望能透過它,對康德的歷史哲學有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識,也希望它能激發我對歷史和人類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收到這本《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心情真的蠻興奮的。我之前有接觸過一些哲學史的介紹,知道康德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無可取代,但他關於「歷史哲學」的部分,我其實還沒有很係統地瞭解過。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歷史,可能停留在事件的敘述,或是人物的評價,但康德這種層次的思想傢,一定會從更根本、更具結構性的角度來剖析。書名中的「論文集」聽起來就很紮實,涵蓋的應該是康德不同時期、不同麵嚮的思考。而「增訂版」這三個字,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指標,它代錶這本書不隻是舊資料的堆疊,很可能包含瞭作者或編者對康德思想的新詮釋,或是迴應瞭學界近年來對康德歷史哲學的新研究。我特別期待能從中瞭解康德對「自由」與「必然」在歷史中的辯證關係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線性的還是循環的。要知道,不同時代的哲學傢,對於歷史的看法差異很大,而康德的觀點,勢必帶有他獨特的理性主義色彩。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讓我對康德的歷史哲學有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在理解他的思想的同時,也激發我對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定位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哲學,就是在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他們對未來有怎樣的期許。康德,毫無疑問是一位定義瞭西方近代思想的巨人。這次看到《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齣瞭,我毫不猶豫地決定要入手。我的興趣點在於,康德如何將他那套嚴謹的、充滿結構性的理性哲學,應用到一個看似混沌、充滿偶然的領域——歷史。他會不會認為,即便歷史充滿瞭衝突與變遷,但其中依然存在著某種理性設計或發展的規律?「增訂版」的齣現,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更高,它可能代錶著學術界對康德思想的持續關注與深化,也可能為我們這些非專業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視角來理解康德的論點。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將他的「物自身」與「現象界」的概念,與歷史的發展進程聯繫起來的,以及他對「目的」在歷史中是否存在有什麼看法。在現今這個訊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迴頭去讀康德這樣偉大思想傢對歷史的思考,感覺就像是在尋找一種思考的定錨,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刻洞察。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這樣的體驗。

评分

身為一個對社會科學與歷史脈絡有點興趣的上班族,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個人的意誌,還是某種更大的、不可見的結構?康德的名字,在我腦海裡總是跟「啟濛」、「理性」這些詞彙連結在一起。這次看到《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齣版,我眼睛都亮瞭。老實說,康德的原著我讀起來有點吃力,畢竟不是我的專業,但如果能有一本收錄瞭他關於歷史哲學的精華論文,並且是「增訂版」,那感覺就像是經過學術界一層層的篩選和整理,再加入新的觀點,對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是個非常友善的選擇。我尤其好奇,康德是如何看待人類從濛昧走嚮文明的過程,他會不會認為歷史有一個必然的走嚮,或者說,人類是否有能力透過自身的理性來塑造歷史?「永久和平」這個概念,也是我非常關注的,在現今充滿衝突的國際局勢下,康德兩百多年前的設想,或許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能提供我一些清晰、有邏輯的框架,幫助我理解康德對人類歷史的宏大構想,進而思考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在歷史長河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评分

身為一個對西方啟濛思想有濃厚興趣的業餘讀者,康德的名字是我繞不開的標竿。這次《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齣版,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康德的「先驗」範疇,不隻在認識論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應用到歷史哲學,肯定也別有一番洞見。想像一下,他如何從「普遍」的角度去審視歷史,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個別事件的描述。這本書的「論文集」形式,讓我預期能看到康德思想不同麵嚮的展現,或許有他對進步觀的論述,也有他對自由意誌與歷史必然性的辯證。更不用說「增訂版」這個關鍵字,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史上的迴顧,更有可能加入瞭當代學者對康德歷史哲學的最新解讀,或是提供瞭更易於理解的闡釋。我最想瞭解的,是康德是如何看待「理性」在歷史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以及他對人類最終能否達到一個更理想的狀態,比如「永久和平」,是否抱有某種程度的信念。在探究康德深邃思想的同時,我也希望能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我們所處時代的歷史軌跡,並從中獲得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