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近代社會學之父
西方現代社會學及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本書對於瞭解韋伯在「哲學」與「宗教社會學」方麵的研究,尤其是《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書的概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韋伯對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與邏輯學的反省,值得關心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領域中哲學概念的讀者費心細讀。更重要的是,韋伯探討的主題不侷限於一般所說的「方法論」問題,而是擴展到瞭知識理論與邏輯學的分析、乃至更根本的「知識」或「科學」的意義問題。
在〈羅謝與肯尼士和曆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一文中,韋伯使用直白易懂的文字,透過實例探討許多相關連的「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的問題」。〈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則討論「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構」及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對於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探討的主體:「資本主義的“精神”」,是如何被建構及研究的議題,可自〈「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一文中一窺端倪。。對於如何掌握「曆史學的對象是什麼」及「曆史學之邏輯上的本質」這類與研究工作息息相關的問題,韋伯也在本書中作瞭詳細討論。
本書另外收錄韋伯對當時新康德主義法哲學傢史坦樂(Rudolf Stammler, 1856-1938)及德國國民經濟學傢布倫塔諾(Lujo Brentano, 1844-1931)著作的評論。其中論及韋伯的方法論思想中最重要的側麵,包括如何在文化研究中對「經驗上的詮釋」或「釋義學上的詮釋」這二條進路做齣區分、「事實」與「價值」的區彆、「價值關連」學說、研究客體之建構,以及「理想典型」的概念等。
最後,在〈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一文中,韋伯提齣對於「價值中立」這個概念提齣最深入、細膩、且完整的分析與論述。韋伯認為知性、倫理與心的判斷各有其必須遵守的法則,不能以知性的認知結果去譴責心的感受或倫理判斷。心和倫理判斷是不受指揮、也不能被指揮的,也由此可知,知性的法則的侷限。這種「知、情、意」三分而各有其「固有法則性」的想法,可以說是韋伯的思想的「人學基礎」。
作者簡介
馬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國國民經濟學傢、社會學傢、政治傢、哲學傢、法學傢。盡管是法學齣身,一生從事的正式教職都是國民經濟學的教職,且在1903-1918的長達15年間,韋伯還是一個學院外的學者,但韋伯的學術興趣與成就卻幾乎涵蓋瞭整個的文化與社會科學,其著作對後世的影響既深且廣,難以歸類。韋伯生前著作多以文章形式發錶,直到過世前不久纔開始集結成書,死後由其遺孀與學者陸續集結齣版。韋伯不僅是在學術上多方麵具有原創性的學者,也是在政治上具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他除瞭是「理解的社會學」的建立者,並在許多社會學分殊領域(如: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支配社會學、音樂社會學等等)有重大的貢獻之外,在經濟史、社會史乃至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等方麵也都有重要的成果;除此之外,他對當時德國的政治體製、政策以及俄國革命的分析與論述,也都是不可忽視的精神遺産。韋伯最著名的著作,乃是《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本書翻譯的文章,則主要收錄於《科學學說文集》。新編的《韋伯全集》分三部分(「著作與演說」、「書信」與「講演與筆記」),預計齣版47冊,1984-2012已齣版33冊。
譯注者簡介
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1956年生於颱北縣烏來鄉。颱大哲學係、哲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獲教育部公費及德國自由民主黨Friedrich-Naumann-Stiftung奬學金,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 Bochum)哲學係攻讀博士學位,副修政治學與社會學,博士論文為《文化實在與文化科學:韋伯的方法論與價值學說》(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一年的約聘助研究員,1994年8月起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興趣是政治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哲學、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以及韋伯研究等。
譯者序
中譯本導讀
壹、本書與韋伯的《科學學說文集》
貳、關於本書之翻譯
參、韋伯與國民經濟學
肆、個彆文章導論:
〈羅謝與肯尼士〉
〈弁言〉、〈客觀性〉與〈文化科學的邏輯〉
〈史坦樂之“剋服”唯物論的曆史觀〉一文及其〈補遺〉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
參考書目
凡例
〈羅謝與肯尼士和曆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
文前說明
I.羅謝的“曆史的方法”
羅謝對科學的分類
羅謝的「發展」概念與實在的非理性
羅謝的心理學和他與古典理論的關係
知解性認識的限製與羅謝論有機體之形上學式的因果
羅謝與「實踐性的規範與理想」的問題。
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
行動的非理性。肯尼士著作的性格
肯尼士的“意誌自由”和“自然製約性”與現代理論的關係
馮德的“創造性綜閤”範疇
具體的行動之非理性與具體的自然事變之非理性
“詮釋”這個“範疇”
對這些“範疇”之各種知識理論上的探討:
(1)敏施特柏格的「“主觀化的”科學」概念
(2)西美爾的“理解”與“詮釋”
(3)歌陀的科學理論
I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續)
(4)李普士的“投入感受”與剋羅齊的“直觀”
“顯明性”與“效力”
啓發性的“感受”與曆史學傢之“暗示性”的描述
“閤理”的詮釋
「因果性」範疇的雙重用法與「非理性」和「非決定論」之間的關係
肯尼士的「個體」概念;人學式的流齣說
〈弁言〉
〈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
引言
I.「對理想與價值判斷進行科學的批判」的意義
「經驗知識」與「價值判斷」之原則性的區分
II.「文化科學的認知興趣」之構成性意義
文化科學中「理論的」與「曆史的」考察方式的關係
「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構」之邏輯結構
經驗性的社會知識之“客觀性”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念」與「文化科學的興趣」之會變遷性
〈在「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
I.與愛德華.麥耶的論辯
引言
各種「偶然」概念
“自由”與“必然”
曆史學的對象。
II.曆史的因果考察中的「客觀的可能性」與「適當的起因造成」
對實在之曆史上的形塑
“客觀的可能性”理論
客觀的“可能性判斷”之“效力”的模態
「“適當的”起因造成」這個範疇
“適當的”與“偶然的”「起因造成」作為思想上的抽象
〈史坦樂之“剋服”唯物論的曆史觀〉
1.文前說明
2.史坦樂對曆史唯物論的陳述
3.史坦樂的“知識理論”
4. 「規則」概念之分析:
「規則」作為“規律”與作為“規範”
“準則”概念。
遊戲規則
法規則
法學的與經驗的概念。
〈《史坦樂之“剋服”唯物論的曆史觀》一文之補遺〉
史坦樂的“因果性與目的”
史坦樂的“社會性生活”的概念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
I. 學院課堂上的實踐性評價
專業訓練與講壇評價
II.「純邏輯的或經驗的知識」與「評價性判斷」作為「異質的問題領域」之原則上的分離
“價值判斷”概念
由“目的”和由「手段」所做的批判
實踐性的令式與經驗性的事實確定之異質的效力領域
倫理的規範與文化理想。「倫理」的“界限”
倫理與其他價值領域之間的緊張
「價值秩序」之間的鬥爭。經驗真理、價值理論與個人的抉擇
價值討論與價值解釋
“發展傾嚮”與“適應”
“進步”概念
理性的進步
「規範性事物」在經驗學科中的地位
經濟的科學性學說的課題
國傢的角色
人名譯註
韋伯年錶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這本《韋伯方法論文集》的平裝版,真的讓我驚喜連連!一直以來,對韋伯的社會學思想都很有興趣,但總覺得文字有些晦澀,尤其是翻譯過來的學術著作,有時候讀起來就像在啃硬骨頭。收到這本書後,立刻翻開看瞭看,首先它的排版就讓人耳目一新,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很舒服,即使是深夜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平裝版的質感也很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雖然是平裝,但紙張的質量也相當不錯,摸起來有種紮實的觸感,不是那種輕易就會泛黃的廉價紙。 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把韋伯的原著堆砌起來,它似乎在編纂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瞭讀者可能的閱讀障礙。我尤其注意到,書中很多篇目在引入部分,都有一些非常精煉的導讀,像是給初學者的一盞明燈,幫助我們快速抓住這一篇論文的核心論點和重要概念。這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但又想深入瞭解韋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而且,裏麵的術語解釋也相當到位,不是簡單地把術語列齣來,而是結閤具體的論述,深入淺齣地講解,讓我讀起來不再是“霧裏看花”。
评分收到這本《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版,簡直是撞上瞭我的心坎裏!我一直以來都對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基石——韋伯的思想——抱持著極大的好奇,但苦於沒有係統性的閱讀資源。這本論文集正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嚴謹的學術編排和清晰的目錄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一些翻譯著作那樣,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能感受到編者的用心,將不同時期、不同側重點的論文,非常有條理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思想譜係。 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很多篇目的選錄,都像是精心挑選過的,能夠代錶韋伯在方法論上的核心觀點。比如,關於“理解社會學”(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論述,以及他對價值中立原則的探討,這些都是理解韋伯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它的平裝版設計也考慮到瞭讀者實際的使用需求,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相當不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真心覺得,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理解韋伯社會學方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评分這本《韋伯方法論文集》的平裝版,真的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社會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像韋伯這樣奠基性的思想傢,更是我渴望深入瞭解的對象。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特彆欣賞它所呈現的“方法論”視角,這與許多側重於具體社會現象的著作不同,它更像是從“如何認識社會”這個根本問題齣發,帶領讀者一步步探索。 我翻閱瞭一些篇目,比如關於“理想類型”構建的探討,以及對曆史因果關係分析的論述,都讓我對社會學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相當不錯,雖然是學術著作,但讀起來並不顯得生硬晦澀,很多概念的闡釋都清晰明瞭。平裝版的封麵設計也很有品味,整體給人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感覺。我準備花點時間,好好地將這本書中的思想融會貫通,相信一定會對我理解當下的社會變遷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說實話,當初在網上看到《韋伯方法論文集》這本書時,我還有點猶豫,畢竟學術著作的閱讀門檻普遍不低。但收到這本平裝版後,我的疑慮就煙消雲散瞭。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卻又盡可能地讓普通讀者也能有所收獲。我注意到,書中很多篇目在開篇的時候,都提供瞭一個簡短的背景介紹,幫助讀者瞭解這篇論文寫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語境,這一點真的非常貼心! 而且,我發現這本書收錄的論文,涵蓋瞭韋伯社會學方法論的多個重要維度,不僅僅是理論層麵的探討,還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雖然我還沒有全部細讀,但僅是瀏覽一下目錄和部分章節,就已經能感受到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對於我這種對社會現象充滿好奇,但又缺乏係統性理論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平裝版的質感也很棒,翻閱起來非常順手,讓我有信心能夠慢慢地將其中的智慧吸收進去。
评分讀《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總有一種仿佛迴到大學課堂的錯覺,但又比課堂上更自由、更自在。書中的每一篇論文,都像是韋伯在跟我隔空對話,娓娓道來他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喜歡它收錄瞭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論文,這樣我可以看到韋伯思想的演變和發展,而不是停留在某個單一的片段。有些篇目探討的是方法論的根本問題,像卡爾·馬剋思和馬剋斯·韋伯的比較,又或者是“社會學”究竟是什麼的界定,這些都讓我對社會科學的邊界和可能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而且,這本書的編排很有邏輯性,雖然論文是不同時期寫成的,但放在一起讀,卻能感受到一種內在的聯係和遞進。我試著把幾篇關於“理性化”的文章連在一起讀,那種循序漸進的論證過程,讓我對韋伯“理性化”理論的理解,從模糊變得清晰,甚至能看到它對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影響。這本書不是那種“速食”的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但每一次的閱讀,都能收獲到意想不到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