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我的我」,是主基督在我裏麵活著……
本書是李登輝最真情的信仰見證,是他第一本與妻子曾文惠一同閤作寫下的人生事件簿,更是他在接近大限之齡,為颱灣社會所留下的最珍貴紀錄。
他從信仰的角度,迴頭觀看生命中50個關鍵時刻,包含政壇充斥的惡鬥與不實指控、傢庭內的重大決定、身體健康的起伏變化。每天晚上,他與曾文惠一起禱告之後,翻開聖經閱讀上帝的話語,從中得到安慰與力量。本書就是紀錄上帝在這50個時刻裏如何帶領他、啓示他,使他能夠為國傢、社會、人民做齣有貢獻的作為。
書中還有曾文惠首度為瞭齣書而接受訪問的內容。全部50個事件都摘錄自曾文惠日記的相關紀錄,清晰迴顧李登輝、曾文惠在當下的心境,也見證瞭曾文惠對李登輝無怨無悔的陪伴、支持、鼓勵。
晚年的李登輝,眼界、思想已無纏纍,下筆行文深切誠懇,以平實的感情迴顧人世際遇,不慍不火,多少往事舊人盡付風中,文字間充分展現長者的謙和與智慧。如綫團般纏繞的人生,現在化約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
答案很簡單,他說,我是「不是我的我」,我絕對不是自我,我也不是我。我是「基督在我裏麵活著」的我。
1.最真摯:信仰是絕對的、感情的,本書是李登輝論信仰的最真摯作品。
2.最真實:書中內容摘錄自曾文惠的日記,能夠清晰還原當時的情境與思緒。
3.最難得:李登輝生命中50個重要的經曆,以本書還原這些事件中所經曆到的上帝啓示與帶領,以及他是如何在上帝的帶領下,為國傢、社會、人民做齣有貢獻的作為。
4.最完整:介紹他從唯心、唯物到基督信仰的過程。
5.本書清楚說明李登輝的思路從唯心、唯物到接受基督的變化曆程。早熟的李登輝,從小遍覽群書,知識增加後更強化瞭自我的意識,經常因倔強使母親傷心。經曆瞭祖母的過世後,「自我」與「死亡」這兩個問題成為他最大的關切。坐禪、苦行、自願掃廁所等行為並沒有為他找到答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目睹日本、颱灣在戰火中的百般蕭條,他開始從唯物的角度思考糧食、環境、社會正義的問題,但終究無法滿足內心的最深一層。凡是追根究柢的他,於是展開信仰的追尋,每週五天前往颱北市各教會聽道,五年後終於擺脫平常賴以自律的框架,全心全意接受基督。
作者簡介
李登輝
颱灣首位民選總統。1923年生於颱北三芝。颱灣大學農業經濟係學士。獲中美基金奬學金,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博士論文〈農、工間資本移動問題--颱灣個案研究(1895-1960)〉獲美國農業經濟學會選為「年度最佳論文」。
曾任教颱灣大學、政治大學,任職農復會,並曆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72-1978)、颱北市長(1978-1981)、颱灣省主席(1981-1984)、副總統(1984-1988)、總統(1988-2000)。現任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相關著作
《經營大颱灣》
《颱灣的主張》
《亞洲的智略》
《李登輝學校的教誨》(小林善紀閤著)
《慈悲與寬容》
《「武士道」解題》
《見證颱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筆記.李登輝口述曆史小組編)
《921大地震救災日記》
《新時代颱灣人》
《最高領導者的條件》。
前言
信仰的開端:不是我的我
在我人生當中,有兩件事情,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我的心內。第一件就是「自我」的問題,另一件是「死亡」問題。
早熟的我,很早即有自我意識,迫切的求知慾望,這讓我廣泛閱讀瞭許多東、西方的各類書籍。知識的增加,更加深瞭自我意識的覺醒,使我越來越固執自我,也經常因為倔強而令母親傷心。在徹底的自我覺醒之後,內心産生很大的矛盾,內心接著産生「人哪會啊捺(這樣)?」、「人是什麼?」,或者是「人生應當如何?」的疑問。因此,在當時常常透過「坐禪」和「苦行」的方法,想要「剋製自我」,希望能夠進入無我境界,這些都是徹底主觀的唯心論。為人處世若能先消除自我,一切煩惱也自然消除。為瞭消除自我,中學時代,每天清早起來,就積極參與打掃工作,自願去打掃廁所,這類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情,隻要是能夠訓練剋服自我的功夫,我都願意設法嘗試。
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期,我祖母過世,開始針對「死亡」這個課題有深入煩惱,而且想要徹底的領會:死亡到底是什麼?人死瞭以後,又會如何?在颱北高校時,哲學思考方麵就非常認真思考這些事情。透過很多的哲學書籍研究後,終於徹底覺悟「死亡是什麼?」的意義。我瞭解死亡本身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如何活下去!」的問題。換句話說,死亡是指生命的死,這是自然的過程,是在生命的限度中完成自我實現,這是在活著的世界中追求自我定位的問題。
對我來說,人生並沒有來世,人生隻有一次,所以有些宗教所謂的輪迴,我想隻是另一種自我滿足的想法而已。
事實上,應該加以肯定的是「有意義的生」。譬如說,德國大文學傢哥德,不隻在浮世德大作中,包括西東詩集也提到更簡潔、更直接瞭當的「死而成就」的觀念。也就是有自我的死,纔能産生真正有肯定意義的生。
因為「生」和「死」經常具有錶裏一體的關係。一切的原點都是哲學,也就是從「人是什麼?」這點齣發。從「人是什麼?」或「我是誰?」這個哲學式的問題齣發,進行自我啓發而完成人格與思想塑造。
要瞭解自我的「死」,纔能産生真正具有肯定意義的「生」。但是自我「死」以後的我,是誰來接走呢?這是超自然的問題,提昇自我到存在層次的問題,我在後麵會進一步說明。答案是隻有要求內心的絕對存在,就是和上帝同在,沒有其他的方法。
我的心路曆程還有一段特彆的路程。二次大戰終止,看到日本受美軍空襲後,全國成為火燒島,徹底受破壞,環境惡劣,物質更是極端缺乏。如此的重大變化,使我感慨很深。在那個時期以前,我隻對「自我、生死」的觀念上思考,並不關心「肉體與物資」的問題。但現實當中,人的心存在於肉體中,沒有肉體就沒有精神存在。
受破壞的日本和颱灣,重建的工作非常需要物資,需要整理受破壞的環境。我便思考,在那樣社會百般蕭條的情況下,人要生存,糧食問題、環境問題都比靈魂更重要。因此,我開始有唯物論的思考,同時進一步要求社會公平,産生對社會主義的追求,前後經曆近十年功夫。
在這期間,社會經濟的復興、建設的進步,使我開始發現內心的空虛。感覺物質是物資,無法滿足內心的空虛,就又開始追求深一層內心的安定與滿足。迴顧這一段曆程,經過自我的剋服,生、死問題的檢討後,因戰後轉變為客觀的唯物論,但是仍然無法充實我的內心世界。
就事實而言,人是隻由魂(心)與肉體構成的,但內心軟弱,需要更高的存在境界。總結這段追求來說,我們需要主宰一切的神(上帝),纔能得到心靈上的安慰。達到主、客觀的矛盾統一。當對空虛生活厭煩的時候,我就開始尋找神的存在。我所找的神,絕對不是颱灣傳統社會所流行的各種神明。
前麵所說我是反對輪迴的想法,基督教是一種同時發現現代人與曆史上之人的宗教,也是「人與神立約」的宗教,即個人自由與時間持續進行(取代循環時間)的宗教。故我所找的神,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
我認為上述生死觀、唯物論的矛盾統一,應該會引入基督教纔對。但要馬上産生信仰並不容易,要進入信仰的第一步,一定要擺脫平常賴以自律的框架。而對凡事追根究底的知識份子來說,産生信仰更是難上加難,必須花時間加以剋服。當時,我花瞭五年的時間,每週五天到颱北市各教會聚會處,尋求神是否存在。因為看不到所以不相信,因為想看到纔要相信,慢慢的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是信仰。
由約翰福音第二十章第二十九節「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瞭我纔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瞭!」耶穌所啓示的一句話,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瞭!開始瞭解信仰是人相信神的問題,也是實踐的問題、做的問題。所以,信仰就是要相信看不到的神,最後發現神的存在,獲得瞭堅強的信仰,聖靈的充滿,並且有上帝的賜福。
彌迦書第六章第八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嚮你所要的是甚麼呢?隻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說到上帝賜給我們福氣是無條件的。
由以上簡單的分享,我要對一開始所提起的追求「我是誰?」、「人是什麼?」做一個結論。在要做結論以前,咱先來看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二章第二十節的說明,他說:「所以,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我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這一段話,使我想起馬丁路德在接受德國皇帝卡爾五世審判他的時候所說:「我站在這裏,這是我的立場(Hier Stehe ich. ich Kann nichts anders. Gott helfe mir.Amen)我沒有其他立場,但願上帝幫助我。」這一段故事讓我深刻瞭解,我是基督內住的我。
根據上述的具體信仰心路曆程,我要做一理論化、概念化的解答。所以,「我是誰?」答案很簡單,我是「不是我的我」,我絕對不是自我,我也不是我。我是「基督在我裏麵活著」的我。
再講一次,「我是誰?」答案是:我是「不是我的我」,「不是李登輝的李登輝」,而是「基督在我裏麵的我」。為瞭要得到這個答案,實際上我花瞭三十五年以上的時間,這個答案,幫助我瞭解正確的人生觀;同時也幫助我能夠在麵對各種問題的時候,徹底排除「自我」思想,站在超然的地位,以先驅者的立場,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結語
現時的我,已經超過九十歲,接近大限,在颱灣的社會裏,很希望留下一些對人民有益的東西。因為曾經做瞭十二年的總統,雖然是微力,留下的颱灣經驗包括政治的「寜靜革命」,自由與民主,對外有務實外交宣揚颱灣的存在。這些工作有所成就,都是靠上帝的引導,不斷的啓示,這完全靠信仰而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主作見證」。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基督徒,上帝給我很大的信心,都不怕任何睏難,任何重大事件的執行,如脫古改新,給颱灣走齣另一條的政治改革。這完全由我接受上帝開始。
在本書一開始我說過,我傢並不是基督傢庭,但給我自由,豐裕的生活中,有機會追求自我的滿足開始,經過瞭唯心、唯物的思想,辯證的矛盾統一,遂找到瞭神的存在。在充分剋服自我和對死亡的睏惑找到答案。在精神上,有進一步超越的機會,以「我是不是我的我」看法為中心。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社會,個人雖然是整個體係中的一份子,但是,每一個人「要如何纔能到達活得很有意義的精神境界」,「如何追求個人的解放」等等,我們都必須去摸索。
但是,當我們在摸索的時候,政府、國傢能幫上什麼忙嗎?其實,這些幾乎都幫不上什麼忙。教育改革和社會活動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和心靈,也就是人心或精神教育産生關聯。但實際上,政治也好,法律也好,國傢也好,都無法拯救個人。這不論在哪個國傢都是一樣的。國傢無法對個人做這樣的事,所以我認為,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藉助宗教。
我要再次的強調,對一個領導者而言,具有堅定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有信仰纔有力量!對於本書所提及的相關人、事、物,我個人沒有任何詆毀、醜化之意,完全是想藉由這些經曆,來還原當時麵臨這些事件時,藉由信仰所獲得神的啓示與帶領,引領我作齣為國傢、社會及人民有貢獻的作為。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評價三** 說實話,我不太常看這類題材的書,但《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個書名,不知道怎麼就戳中瞭我的好奇心。李登輝先生,在我腦海裏的印象一直是個非常“颱灣”的領導人,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他的政策和言行也總是能引起巨大的討論。但是,他內心的信仰世界,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模糊的區域。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信仰告白”這個主題,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會揭示齣這位公眾人物不為人知的一麵。我猜想,這本書大概率不會是枯燥的政治迴憶錄,而是更偏嚮於心靈的探索。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他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或者是在麵對睏境時的掙紮與堅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感性的、真實的敘述,讓我能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李登輝,而不僅僅是一個曆史符號。我很想知道,他所說的“見證”具體是指什麼,是在生活的點滴中,還是在重大的抉擇中?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這位曾經的颱灣領導人。
评分**評價一** 拿到《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本書,我真的挺好奇的。畢竟,李登輝先生在颱灣政壇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的名字幾乎是和颱灣的民主化進程緊密相連的。但你知道嗎?他內心深處的信仰是什麼,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道路與信仰的聯係,這些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這本書的標題很直接,就說明瞭它要探討的是李登輝先生的信仰告白,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個人一直對那些在人生巔峰或是重大轉摺點時,能坦然麵對內心深處信仰的人感到好奇和敬佩。我想,通過這本書,我應該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曾經的“民主先生”在信仰層麵的思考,以及這些信仰是如何塑造瞭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他年輕時的經曆,或者是在麵對巨大壓力時,信仰是如何支撐他的?我很期待能讀到一些真摯、深刻的肺腑之言,而不是流於錶麵的政治解讀。畢竟,信仰這東西,是最私人的,也是最能觸及靈魂的。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窺探一位曆史人物內心最柔軟、最真實的部分。
评分**評價二** 《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個書名,一開始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信仰,是構成他生命底色的重要部分。尤其像李登輝先生這樣一位經曆過風雲變幻、推動颱灣民主發展的政治領袖,他的信仰故事,肯定會比單純的政治分析來得更加立體和深刻。我很好奇,在那些權謀和決策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他所說的“為主作見證”,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理解?是在公共領域彰顯信仰,還是在個人生活中踐行信仰?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能夠從一個更 personal 的角度去認識李登輝先生,而不隻是停留在新聞報道和曆史教科書上的那個形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他個人成長過程中,與信仰産生連接的故事,或者是某個特定的事件,如何讓他對信仰有瞭更深的體悟。我覺得,通過瞭解他的信仰告白,我們不僅能理解他這個人,或許也能對颱灣社會的某些發展脈絡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畢竟,信仰往往會滲透到一個人行為的方方麵麵。
评分**評價四** 《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個書名,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李登輝先生在颱灣政治史上的地位無可置疑,他的名字代錶著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努力與奮鬥。然而,對於他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特彆是他的信仰,我一直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他內心深處的窗戶。我非常好奇,在那些他作為政治領導者所做的重大決策背後,他的信仰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所說的“為主作見證”,究竟是指他如何將信仰融入他的政治生涯,還是指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的實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他個人經曆的細節,例如,他的信仰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信仰是如何指引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真摯而深刻的告白,讓我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這位曆史人物的復雜性。畢竟,信仰往往是支撐一個人走過人生風雨最堅韌的力量。
评分**評價五** 我一直對那些在公眾視野之外,有著深刻內心世界的人物充滿好奇,《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李登輝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影響深遠。但關於他內心的信仰,我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標題很直接,就是關於他的信仰告白,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他的信仰對他人生的影響,以及他如何理解“為主作見證”的含義。是他在生活中對某些原則的堅守?還是他在政治舞颱上所展現的某種精神?我很好奇,在那些鎂光燈之外,他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信仰,以及信仰與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夠讓我們從一個更 personal,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這位曆史人物,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他政治成就的評價上。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