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父親帶著生長於都市,體弱的9歲男孩,
騎單車徵服壯麗艱險的川藏公路,前往遙遠的「神聖之地」─拉薩
曆經47天,跨越2553公裏的單車之旅
蛻變成勇敢堅強、身體強壯的孩子
一段親子相互扶持、脫胎換骨的成長之旅
★ 榮獲年度『大眾最喜愛的圖書』★
★ 200多傢媒體爭相報導★
★ 15萬人留言大推「加油!」, 60萬網友一緻推薦!★
「走吧,孩子,我們騎車去拉薩!」
現在的孩子都被過度保護,在安逸的環境中成長。熱愛單車的作者為瞭讓孩子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與鍛鍊健康的身體,決定帶著修修勇敢啓程,一起騎單車,行過艱險的川藏公路,從重慶到西藏拉薩的神聖之地—「布達拉宮」。
這場韆裏單騎之行,父子途中因壯麗的美景佇足,也飽受風雨、發燒生病、摔車受傷、高山癥……之苦。沿途也受到許多車友與當地住民的熱情幫助。單車之旅,修修和爸爸共同學習,不隻是戰友,更是相互扶持的旅伴,而父親給孩子的最好的愛,就是讓孩子去遠方長大,在曆練中成長。
韆裏騎行,拉薩隻是另一個起點。
一個父親藉由單車旅行,教導孩子的事:
獨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麵對問題,解決問題。
毅力:擁有堅定的意誌,努力不懈,往目標前進。
自信:肯定自己,樂觀正麵,坦然麵對睏境。
健康:持之以恆的鍛練,纔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關於「去遠方長大」:
●修爸(作者)說:「對於教育,對於成長,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號,而是真正對睏難、壓力、羞恥心和榮譽感的體驗。隻有親自麵對睏難,經曆磨練,孩子纔能在睏難中真正成長,真正強大。」對傢庭教養,投下強大的震撼彈!
●編輯說:「我們沒法讓所有人都「去遠方長大」,我們隻希望為孩子們,為父母們,為偶爾懦弱、放棄的人們,樹立一麵旗幟、一個平凡的榜樣。」
本書特色
★日記形式記載 呈現父親心路曆程
以日記形式書寫,內容淺白,完整呈現父子騎行的心路曆程。隨著時間推衍,每一天,都能看見孩子不斷的成長、變化,給父親帶來感動與鼓舞,也讓讀者隨著一篇篇的日記,宛如身曆其境,共同參與這場遠行,就像看著自己孩子般成長!
★動人的親子對話 韆裏騎行紀實
書中保留許多親子對話,展現孩子的天真言語與父子真摯的情感,給讀者帶來更真切的感動。旅途中父親以輕鬆幽默的對談,融閤道理與實際經驗,激起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帶齣正麵積極的觀念與想法。為瞭鍛練孩子身體,作者鼓勵孩子運動,甚至超越自己,共同實踐瞭不平凡的成長之旅。
★精美圖文搭配 展現壯麗川藏風情
全彩圖文版。
作者以生動文字,配上全程拍攝川藏公路從重慶到拉薩「布達拉宮」沿途風景,雄偉秀麗的高山翠榖與美麗湖泊盡收眼底。讀者彷彿隨著照片共同徵服這地球上最美的一段路途。
親子單車旅行與一般旅行的不同
.培養親子默契,增進親子情感。
.鍛鍊強健身體,促進心肺功能,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學習剋服睏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成就感。
.從長途騎行中培養堅強的毅力、抗壓性、適應力、激發潛在能力與及冒險患難的精神。
.接近大自然,體會旅行中的每一吋土地的美麗,開拓孩子視野。
.環保,符閤節能減碳的觀念。
作者簡介
彭淩雲
資深車友。熱愛自行車旅行,長期在部落格分享單車日記,至今已發佈數韆張圖片和數十萬字的遊記。
2010年7月,他帶著9歲的兒子修修,由重慶齣發前往拉薩,曆時47天, 2553公裏,完成不平凡的單車之旅。沿途記錄父子二人騎行路上的點點滴滴,並《修行天路》 為題公佈於部落格。感人的親子韆裏紀行與另類教育方式,受到瞭超過三十萬名網友熱烈討論與留言支持,韆裏騎行的教育方式也引起眾多傢長的共鳴及媒體關注報導。
作者部落格:『修行天路』www.woniugu.com/activity/CyclingLhasa.aspx
序言
第一章 韆裏走雙騎
●初戰告捷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大熊貓
●我和修修怎麼辦?
●趕路不是目的,而是過程
●休息是前進的另一種方式
第二章 大手牽小手,爸爸陪你走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修修九歲半瞭
●修修到底行不行
●雨!雨!雨!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一直陪你走下去
●一個都不能病
●低氣壓下的高壓力
●初遇高山癥
●雨,又是雨
●打道迴府,還是孤注前行?
●絕地反擊
第三章 對高山癥自衛還擊戰
●住進布珠傢
●修修穿藏袍
●修修燙傷瞭
●修修的眼淚
●你要當鷹,還是要當鴉?
●最長的一天
●我的兒子,快點好起來吧
第四章 有多少風雨,可以阻擋前進的帆
●進藏瞭
●修修摔瞭!
●不怕苦,不怕辣
●又見彩虹
●男子漢就要自己解決問題
●騎行在天堂
●怒江七十二彎,七十二難
●正視:我們始終是我們
第五章 修修在長大
●吃苦也是一種經曆
●有關“戰利品”的思考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最長的水路
●不要怕,不要悔
●學飛的小鳥
第六章 盛開的起點
●拉薩倒計時
●成長要努力,成果要隨緣
●日多,雨為什麼那麼多?
●另一個起點
後記
序
2001年1月14日上午,我顫抖著雙手,從護士手中接過一個小包袱。小包袱裏是一個剛點過眼藥的小傢夥,他用閃亮而睏惑的目光,望著他在這個世界上見到的第一個男人──他的爸爸。
我緊緊地把他摟在懷裏,鼻子忍不住一陣陣發酸。我的兒子,爸爸該如何愛你?
孩子哭瞭,孩子笑瞭,孩子會伸手踢腿瞭,孩子學走路瞭,孩子會跑瞭,孩子摔倒瞭………他就這樣一天一天長大瞭。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瞭差不多半年,纔終於決定給他起名叫修齊,小名修修。我的願望很簡單,希望他能修身、齊傢。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壯,可是修修卻自幼體弱多病:鼻炎、氣管炎、腺樣體三度肥大以至於睡夢中嚴重鼻塞呼吸睏難,入學之前就動瞭兩次手術,打針吃藥常年不斷。心疼之餘,我有時候不禁懷疑,是不是給兒子起的名字不好?他的身體就像一颱質量不好的機器,動不動就齣問題,於是就總是在修啊修的………
然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另一個問題:慢。修修做任何事情都慢條斯理,無論是吃飯、做功課還是其他所有事情,他的節奏都很慢,有時候慢到一頓飯吃一兩個小時,慢到小學二三年級的傢庭作業就能做到十二點,慢到考試試捲都做不完。
我嘗試瞭很多方法,講故事講道理,說得我口乾舌燥,氣急敗壞地捲袖抽皮帶作勢,揍得我心如刀絞………不管我怎樣努力,兒子依然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如同小蝸牛一樣。
其他方麵,兒子其實很乖,成績還算不錯,有禮貌,懂道理,能說善道,體貼可人,從來不惹禍,特彆擅長人際關係。他會在我臭罵他之後給我端來一杯水,順便親親我的臉,給我說晚安,弄得我反而陷入被動,又內疚又生氣,哭笑不得。
教育,真的是一個嚴肅、睏難、持久的課題啊!
有時候我想,是不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太好瞭,孩子們衣食無缺,沒有吃過苦,以為所有的東西唾手可得是理所當然,無法理解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學著解決。我曾經騎行在川藏綫上,那裏的小孩子們嚮我圍攏過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沒有鉛筆?在涼山深處,孩子們在晨光暮色中驅趕著大群的牛羊;在貴州山區,幾歲的小女孩在烈日下幫著爺爺在地裏採摘成熟的萬壽菊………窮人的孩子早當傢,那是因為窮人傢的孩子們必須麵對現實,必須通過努力纔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
我不可能讓兒子去放羊、去割草,這些事情隻會被他當作一場有趣的遊戲。他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對睏難、壓力、羞恥心和榮譽感的體驗。他隻有親自麵對苦難,經曆苦難,纔能在苦難中成長為一個小小的男子漢。
在西藏魯朗的那個夜晚,望著天空中隱約的銀河和璀璨的明星,我想,也許是時候瞭,是時候讓兒子來親身經曆那些風雨飄搖瞭。不經曆苦難的騎行,怎麼能感受到迎風而立的豪情?
為瞭改善修修身體和性格中的弱點,我要跟他一起去拉薩,進行一次脫胎換骨的,天路騎行!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注入瞭一股新的能量,充滿瞭想要立刻行動的衝動。作者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瞭最觸動人心的親子時光。我從未想過,一輛自行車,一張地圖,竟然能夠成為連接父母與孩子心靈的橋梁。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無論是對沿途風景的描繪,還是對孩子成長點滴的記錄,都讓我感同身受。我能想象到,當孩子在自行車的後座上,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著這個世界時,他們內心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那些當地的風土人情,都將成為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記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獨立”的真正含義,不是讓孩子孤立無援,而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有勇氣去嘗試,有能力去麵對。我也看到瞭“自信”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體驗中悄然生長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子關係。原來,最好的親子關係,不是無條件的溺愛,而是共同成長,共同經曆。每一次的挑戰,每一次的分享,都讓父母與孩子的心貼得更近。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一份關於如何與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去發現更美好的自己的邀請。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學習”和“教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學習就該發生在教室裏,通過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但作者卻用他們親身經曆的“親子單車行”,為我展示瞭一個全新的學習模式。孩子在騎行的過程中,不僅鍛煉瞭身體,更是在解決一路上的各種問題中,學習到瞭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如何識彆地圖,如何計算路程,如何與當地人溝通,如何應對突發狀況。這些都是最實用、最生活化的學習,而且是孩子主動去學的,因為這些知識直接服務於他們的旅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裏提到孩子在遇到睏難時,不是哭鬧,而是冷靜地分析問題,然後主動尋求解決方案。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我們現代教育最需要關注的,也是最難培養的。作者通過分享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如何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讓孩子在挑戰中變得更強大,更自信。這本書讓我明白,教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智慧和對孩子成長的尊重。與其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不如帶著他們去遠方,讓他們在更廣闊的天地裏,去發現自己的潛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评分這本《去遠方長大︰親子單車行-教齣獨立、有自信、身體健康的好孩子,不隻可以增進親子關係,還是最好的學習教養方式!》絕對是給我的孩子和我們傢的一次精神洗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旅行”這個詞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之前,我總覺得旅行就是帶著孩子去景點打卡,拍幾張照片,然後迴傢。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尤其是帶著孩子進行的深度體驗式旅行,其價值遠遠超越瞭錶麵的觀光。書裏描繪的那種慢下來的旅程,那種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解決問題的過程,纔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絕佳機會。每次看到作者分享孩子在旅途中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細節,我都深受觸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經曆,比如迷路後自己尋找方嚮,或者在陌生環境中與當地人交流,都成為瞭孩子成長過程中寶貴的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親子旅行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放下”父母的掌控欲,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世界裏“長大”的教科書。我迫不及待地想跟著書中的指引,規劃一次屬於我們傢的“去遠方長大”的旅程,讓我的孩子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一份屬於自己的獨立與自信。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促膝長談,分享著最真摯的生活哲學與育兒智慧。作者並沒有用高深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畫麵感的親身經曆,將“如何教齣好孩子”的奧秘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身體健康”這個概念的詮釋。它不是簡單的讓孩子多運動,而是將運動融入生活,讓孩子在自然中奔跑、探索,感受身體的律動與力量。書中那些關於如何在旅途中讓孩子接觸不同食物、感受不同氣候、適應不同環境的描寫,都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擔心孩子在外麵吃不好,但作者卻展示瞭孩子在旅途中如何因為新奇而胃口大開,如何因為運動而精力充沛。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原來,讓孩子健康成長,並不需要刻意的安排,而是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增進親子關係”的探討,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需求。我常常感嘆與孩子之間有代溝,但這本書卻告訴我,通過共同的經曆、共同的挑戰、共同的成長,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更深層次、更牢固的情感連接。那種在旅途中共同剋服睏難,分享喜悅的時刻,是任何物質奬勵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我承認,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於“親子單車行”這件事,內心是有些許疑慮的。畢竟,讓孩子騎著自行車去遠方,聽起來就充滿瞭未知和不確定性,這對於一個習慣於將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傢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無比堅定且充滿魅力的姿態,打消瞭我所有的顧慮。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孩子成長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對親子關係的細膩描繪,讓我看到瞭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戶外活動,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旨在激發孩子潛能的“成長實驗”。書中對於“獨立”的定義,不是讓孩子獨自一人去冒險,而是通過每一次小小的自主選擇,每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自信心。我看到瞭作者如何巧妙地引導孩子,如何在他們遇到睏難時給予適度的支持,而不是直接包辦。這種“放手”的藝術,讓我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過度乾預。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教養”並非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創造一種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地探索、學習和成長。這種“在路上”的學習方式,比任何課堂教育都來得更為生動和深刻,因為它連接著真實的世界,連接著孩子鮮活的生命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