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

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傳教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交流
  • 丁韙良
  • 天道溯原
  • 宗教研究
  • 曆史文獻
  • 西方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編選丁韙良的六部中文著作,《天道溯原》、《天道覈較》、《喻道傳》、《三要錄》、《高厚論》與《性學舉隅》。丁韙良著作發錶年代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為中國清末民初的現代社會發展提供曆史見證,同時亦成為晚清以來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的研究素材。

  《天道溯原》特色在於以聖經為經中國文化為緯,如書名Evidence of Christianity所示,將基督教信仰的精神以中國文化的緯綫編織;因此該作在清末傳教士群體中具極高評價,其結果反映在1907年上海召開的「百年宣教大會」上,天道溯原無疑義的在影響力上獲得傳教士的認可。

  《天道覈較》,則是以基督教的發展作為主軸的作品。該作是丁韙良續《天道溯原》後,以教會史的角度論述基督教的發展,該作堪稱《天道溯原》的姊妹作。

  《喻道傳》是丁韙良編寫的傳教故事書,以十六個小故事或寓言故事,講述瞭必須信從基督教,纔能使生命更有價值,並在死後進入天堂的道理。

  《三要錄》是丁韙良著作的宣教小冊,從上帝論、人論與基督論的角度,論述基督教基本要義。

  《性學舉隅》堪稱晚清中國第一部心理學著作。丁韙良在該書中引經據典,將西方心理學知識與中國儒傢倫理道德觀念生動地結閤起來,其所敘述的心理學知識及宗教思想,在當時具有代錶性,在現今仍然有藉鑒作用。

  《高厚論》為丁韙良晚年著述的傳教作品,該書敘述瞭天地宇宙獨一無二之真神、唯一之主宰為基督教的上帝,並將歐美之強盛歸因於基督教信仰。

  本書收錄的六部作品中,能看到丁韙良如何以漢語詮釋基督教信仰;不論是獨立著作或與華人閤著,皆可看到他在漢語、漢文學習下的苦工。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曆程,該作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作者簡介

作者∕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 1827-1916)

  是美國長老會來華傳教士與著名學者,曾任京師同文館(今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近二十五年,於中西文化交流、西學引進中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之對話與融閤等麵嚮上貢獻卓著。

編注∕傅德元

  一九五六年七月生於河北省寶坻縣的農民傢庭。一九八二年三月在河北大學取得曆史學學士學位,二○○四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鄭師渠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二○○八年六月取得曆史學博士學位。

  齣版著作:《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1993,閤著)、《創業美國》(2000,第一作者)、《星軺指掌》(2006,點校)。專著《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即將齣版)。在《曆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綫》等期刊發錶三十餘篇論文,其中五篇論述丁韙良。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清史、美國來華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美國華人華僑曆史與文化等。現為美國Willamette University客座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2012-2013)。

編注∕王曉青

  生於河北省保定市,一九八二年三月取得河北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英語專業)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取得武漢大學曆史學(美國史)碩士學位,一九九九年在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取得社會學碩士學位、二○○四年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二○○六至二○一一年任密蘇裏州Cottey College助理教授、副教授(永久教職),二○一○至二○一一年兼任全美州立社會學學會理事會會長(President of National Council for State Sociology Associations)、密蘇裏州社會學學會會長(President of Sociology Association of Missouri),二○一一至二○一三年美國中西部社會學學會專業標準和問題委員會成員等職。現為加州Concordia University, Irvine社會學副教授。

  在美國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Th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國際日報》,中國《曆史教學》及學術論文集中發錶多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天主教與中國社會研究、美國華人華僑曆史與美國當代社會研究等。

瀚海擷珠:中華文明的韆年迴響與未來展望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宗教人物的選集,而是一部深入探討中華文明在曆史長河中如何應對、吸收與重塑外來思想衝擊的宏大敘事。我們試圖穿透紛繁的史料,捕捉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國精神麵貌的關鍵性思想浪潮,特彆是那些與傳統儒釋道思想體係發生碰撞、交融的理論脈絡。 第一章:古老的根基與思想的初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核心價值體係在先秦諸子百傢中已然奠定。《瀚海擷珠》首先描摹瞭“禮樂崩壞”的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多元迸發如何為後世的文化認同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細緻分析瞭孔孟荀三傢思想的內在張力與互補性,探討瞭“仁、義、禮、智、信”如何在漫長的帝國時期被不斷地闡釋、固化乃至僵化。 重點章節放在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治選擇上。這不僅是一次思想路綫的確定,更是權力結構與文化內核融閤的裏程碑。本書不迴避儒傢思想在後世演變中齣現的教條化傾嚮,並探討瞭魏晉玄學作為一次知識分子對僵化儒學的精神突圍,其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問,如何為後來的禪宗(特彆是中國化的禪宗)提供瞭思想土壤。 第二章:絲路的拓荒者:佛教的中國化曆程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筆觸投嚮瞭佛教自漢代傳入後,經曆的漫長而深刻的本土化過程。我們著重分析的,是佛教如何從最初的“格義”階段,通過與道傢和玄學的對話,逐漸擺脫對印度原典的依賴,形成具有鮮明中國氣派的宗派。 廬山慧遠與淨土宗的興起被視為一次重要的轉摺點。它將深奧的教義轉化為麵嚮大眾的、強調信仰與願景的實踐,極大地擴展瞭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力。緊接著,我們深入剖析瞭唐代天颱宗的義理體係構建,以及唯識宗如何試圖在邏輯層麵應對儒傢的名分倫理。 高潮部分聚焦於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彆傳”。本書認為,禪宗的勃興,並非對佛教的否定,而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在高度成熟的儒傢倫理體係下,對“心性”和“直指人心”的終極追求的體現。它以近乎道傢的灑脫與自然,徹底實現瞭佛教的中國化,使其成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章:理性之光與義理之辨:宋明理學的重構 宋代,麵對周邊強勢政權和佛教的長期影響,儒傢思想經曆瞭一次深刻的“再生”——理學(程硃理學與陸王心學)。本書力圖清晰區分這兩大流派的異同。 程硃理學被視為對先秦儒傢和漢唐經學的一次全麵“形而上學”的建構,試圖用“理”的概念統一宇宙觀與倫理觀。我們詳細解讀瞭“格物緻知”的方法論,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主張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巨大能量。 隨後,我們轉嚮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心學代錶瞭對知識精英化和理學過分強調客觀“天理”的反思。本書強調,“緻良知”和“知行閤一”是對主體能動性的極大釋放,它在明代中後期激發瞭強大的社會活力,同時也埋下瞭其在政治應用上麵對挑戰的伏筆。 第四章:晚期帝國對外部世界的審視與迴應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思潮的零星傳入,中國知識界開始以更復雜的視角審視自身文明的邊界與潛力。本書關注的重點是,在既有的儒釋道框架下,士大夫們如何理解和消化那些“異聞”或“奇技淫巧”。 乾嘉學派的考據學興盛,被視為對宋明理學過度沉溺於義理思辨的一種“迴歸實學”的運動,它在方法論上展示瞭對客觀證據和文獻考證的重視。同時,本書也考察瞭西學東漸的早期萌芽,例如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是如何在士大夫的文化篩選機製中被對待的——通常被歸類為“器物之學”,與核心的“道統”保持距離。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對這些思想脈絡的梳理,展現中華文明強大的“消化與同化”能力。它如何在繼承自身主乾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來元素,並將其改造為適應自身文化語境的新思想形態,從而為當代社會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如何立足傳統、開創未來的問題,提供曆史的參照與深刻的啓示。這不是一部關於特定傳教士的史料匯編,而是一部關於中國思想史如何自我演進的恢弘畫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 ………………iii
編者序……………………………………………… 傅德元、王曉青 ……xi
導論:丁韙良漢語基督教宣教作品述論………… 傅德元、王曉青 ……xvii
參考文獻…………………………………………………………………………lix
編輯凡例…………………………………………………………………………lxix
正體異體字對照錶………………………………………………………………lxxi

天道溯原…………………………………………………………………………1
天道覈較…………………………………………………………………………191
三要錄……………………………………………………………………………291
喻道傳……………………………………………………………………………317
性學舉隅…………………………………………………………………………365
高厚論……………………………………………………………………………48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它能否揭示齣一個在歷史洪流中,被我們或許有些忽略的智慧結晶。丁韙良,這個名字在歷史的課本上,常常與科學的引進、學術的交流聯繫在一起,但這次的選粹,則聚焦於他的基督教作品,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很好奇,在當時的中國,他所傳播的基督教,是如何與已有的宗教信仰,例如佛教、道教,甚至民間信仰,產生互動的?書中會不會有他與中國士大夫之間,關於信仰、哲學、甚至政治的對話記錄?我希望能夠從他的筆觸中,感受到他如何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卻對中國文化有著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在「天道溯原」這個書名之下,我預期他會嘗試解釋基督教的「神」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天」之間,是否有潛在的聯繫,或者他如何解讀「神」的「道」是如何在宇宙萬物中顯現的。這本書,感覺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們能夠透過一位先行者的眼睛,去觀察和理解那個時代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教會裡聽過的那些聖歌,那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總能在心底泛起漣漪。丁韙良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雖然他不是颱灣本土的牧師,但他的著作在過去的影響力,相信很多長輩都曾聽聞。這次能夠看到他基督教作品的選粹,我真的非常期待,感覺就像是挖到寶一樣。我特別好奇的是,身為一位傳教士,他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是如何將西方基督教的教義,與當時中國的文化、思想進行對話和融閤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他翻譯《天演論》時,基督教信仰與當時科學思潮的碰撞?又或者,他有沒有分享他在中國傳教時,所遇見的各種挑戰與感動?我很想知道,在那個變動的大時代背景下,他所傳達的福音,是如何觸動人心,又如何在他自身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宗教的探討,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一個跨文化交流的生動案例。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新的啟發,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這段歷史,以及基督教在東方傳播的軌跡。

评分

拿到《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絕對是一次深入瞭解歷史與思想的絕佳機會。丁韙良,作為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人物,其基督教著作的選粹,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角度。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西方文明與中華傳統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他對於「罪」與「救贖」的理解,是如何與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觀、因果報論等觀念進行對話的?書中是否會收錄他關於如何理解「愛」與「公義」的論述,並如何將這些普世價值,融入到當時的社會脈絡中?我尤其對書名「天道溯原」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他試圖追溯基督教的「天道」與中國古代哲學中對於「道」的理解,尋找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或者進行某種程度的融匯?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信仰的傳播,更是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我期待能夠透過這些選粹,更深刻地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思潮,以及基督教在其中所激發的各種反應與思考。

评分

這次收到《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這本書,真的讓我頗為驚喜,因為我一直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變遷,以及西方傳教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著濃厚的興趣。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作為一位重要的傳教士和學者,他的思想和著作,想必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我特別關注的是,在那個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年代,他的基督教觀點是如何被中國知識分子所理解和接受的?他是否能夠用一種中國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闡述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例如,他如何解釋「救贖」和「原罪」這些概念,並將之與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聯繫起來?書名中的「天道溯原」四個字,也引發瞭我無限的聯想,我很好奇,他是否試圖在基督教的「天道」與中國儒傢、道傢思想中的「天道」之間找到共鳴,或者進行辨析?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他在神學上的原創性,或是他對聖經經文的獨特詮釋?我非常期待能夠藉由這本選粹,更深入地瞭解這位傳教士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如何在這個異鄉之地,耕耘他的信仰,並對當地社會產生長遠的影響。

评分

看到《天道溯原-丁韙良基督教作品選粹》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19世紀末中國那充滿變革與動盪的畫麵,以及一位西方傳教士如何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傳播他的信仰。丁韙良,不僅僅是一個傳教士,更是一位學者,他的著作,想必蘊含著深邃的思想。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如何看待基督教的「位格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的概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繫?他又如何用一種中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解釋「道」的起源與本質,以及「天道」在人世間的體現?我希望透過這本選粹,能夠看到他對於聖經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在中國的傳教實踐中所纍積的寶貴經驗。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讓我們有機會聆聽一位遠道而來的思想傢,對於生命、對於信仰、對於宇宙的深刻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如何理解「道」的全新啟發,讓我在紛擾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種更為寧靜與深刻的內在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