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宗弟弟

我的教宗弟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rg Ratzinger, Michael Hesemann
圖書標籤:
  • 宗教
  • 教宗
  • 兄弟情
  • 信仰
  • 迴憶錄
  • 傢庭
  • 傳記
  • 天主教
  • 精神成長
  • 個人經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舉世震驚!教宗本篤十六世請辭退位
  他捍衛真理絕不妥協,擇善固執不畏爭議,
  有誰比教宗的哥哥喬治.拉辛格更瞭解他?
  最親密的哥哥揭開他真實的生活……

  喬治.拉辛格是教宗本篤十六世最信賴的哥哥,也是最親近的朋友。他們一塊兒成長、一起晉鐸,直到現在仍然時常通電話維係感情。本書是喬治.拉辛格口述的翔實生平傳記,同時收錄48張彩色和黑白珍貴照片,可說是認識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第一手完整資料!

  喬治.拉辛格與記者米歇爾.黑澤曼的訪談中,開誠布公透露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童年和傢庭生活,迴顧他們一傢人如何以虔誠的信仰度過納粹與二次大戰的混亂年代。他細數弟弟追尋信仰的曆程,懷著強烈的使命感為教會服務,終其一生兢兢業業、滿懷喜樂接受各項職務帶來的挑戰。喬治.拉辛格說道:「弟弟若瑟.拉辛格在78歲那年被選立為教宗,但如果將他的生命經驗串連起來,就知道這一切絕非偶然,而是天主在他身上的獨特計畫。」

本書特色

  ★教宗的哥哥喬治.拉辛格口述的翔實生平傳記,認識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第一手完整資料!

  ★收錄教宗本篤十六世48張彩色與黑白珍貴照片。

  ★敘述流暢,穿插曆史考證,讀來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喬治.拉辛格(Georg Ratzinger)

  天主教神父和音樂傢,也是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哥哥,1924年1月15日生於德國普萊斯剋辛。

  1946年進入慕尼黑和弗萊辛總教區神學院攻讀教會音樂,1951年6月29日與弟弟一起晉鐸。

  1964年至1994年間,擔任雷根斯堡主教座堂雲雀閤唱團指揮兼團長,帶領雲雀閤唱團參與國際性音樂比賽,並於世界各地巡迴演齣而揚名國際。

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

  1964年3月22日齣生於德國,1989年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專攻曆史與人類學。現為曆史學傢、記者、專長教會史的知名作傢,以及《梵蒂岡雜誌》自由作傢,有不少教會史相關著作,目前定居於杜塞道夫。

校訂者簡介

房誌榮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享譽國際的聖經學者,畢生緻力於神學、聖經學與中西經典研究,聖經神學類著作豐碩。1926年11月23日生於安徽省貴池縣,1947年赴義大利羅馬傳信大學攻讀哲學與神學。1952年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入耶穌會,1955年晉鐸。1956年取得西班牙戈密亞大學神學碩士,1963年取得羅馬宗座聖經學院聖經學博士學位。

  1964年開始於神學院執教,編纂《神學論集》、輔大神學叢書等專業期刊。曾任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輔仁大學神學院院長、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創所所長,以及《益世評論》雙週刊社長等重要職務。

譯者簡介

鄒麗

  1981年齣生於山東省煙颱市。北京大學德文係畢業,2004年至2010年就讀德國美茵茲大學天主教神學係,獲神學碩士學位。現跟隨美茵茲大學天主教神學係教會史專傢Johannes Meier教授攻讀教會史博士學位。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光影交織的百年》的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書名無關。 --- 《光影交織的百年》 作者: 埃裏希·馮·霍夫曼 齣版社: 蒼穹文叢書社 裝幀: 精裝,附帶多幅罕見曆史照片及手繪地圖 定價: 128.00 元 頁數: 860 頁 磅礴史詩,聚焦二十世紀中歐的命運流轉 《光影交織的百年》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深植於時代脈絡、以宏大敘事和細膩人物刻畫交織而成的史詩巨著。本書跨越瞭從十九世紀末的寜靜序麯到二十世紀末劇變落幕的整整一百年,以中歐腹地,一個虛構卻又極具代錶性的“奧斯特拉利亞邦聯”為核心舞颱,描繪瞭工業化浪潮、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以及最終走嚮統一與和平的復雜曆程。 作者埃裏希·馮·霍夫曼,一位深耕歐洲近代史數十載的學者,以其標誌性的冷靜筆觸和近乎嚴苛的史料考證,構建瞭一個既真實可感又充滿文學張力的世界。他避開瞭教科書式的宏觀論斷,轉而將視角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抗爭、妥協乃至犧牲的普通個體。 第一部:帝國的黃昏與黎明的微光(1890-1918) 本書伊始,讀者被帶入一個物質繁榮卻暗流湧動的時代。奧斯特拉利亞邦聯正處於其“黃金時代的黃昏”。霍夫曼詳細剖析瞭貴族階層日益僵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新興工業資産階級的勃勃野心。 重點描繪瞭三條相互交織的敘事綫索: 1. 尤利安·馮·魏斯曼: 一位齣身貴族傢庭的年輕工程師,他癡迷於空氣動力學和新興機械技術,渴望用理性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卻不得不麵對傢族對傳統秩序的頑固堅守。他的技術革新嘗試,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但也挑戰瞭既有的權力結構。 2. 伊爾莎·施密特: 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教師,她目睹瞭城市工人階級的悲慘境遇,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潮。伊爾莎在課堂上與保守派傢長間的思想交鋒,是那個時代社會矛盾的縮影。她筆下的私人日記,記錄瞭人們對戰爭爆發前夕的迷茫與躁動。 3. 卡爾·裏希特: 一位在邊境地區服役的軍官,他親曆瞭軍備競賽的升級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狂熱化。霍夫曼通過裏希特的視角,展示瞭戰爭宣傳如何一步步侵蝕理智,將整個歐洲推嚮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被描繪成一場集體性的“狂歡與毀滅”。書中對戰壕的描寫,摒棄瞭浪漫化的英雄主義,轉而聚焦於技術的異化和人性的扭麯。尤利安在東綫前綫的機械化部隊中的經曆,與伊爾莎在後方醫療救護站目睹的創傷形成瞭強烈的對比。 第二部:碎裂的遺産與紅色的幽靈(1919-1939) 戰後的邦聯如同一件精美的瓷器,摔成瞭無數碎片。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盡探討瞭戰後重建的艱難,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蕭條與政治極化。 霍夫曼深入分析瞭“凡爾賽體製”對中歐地區的深刻影響,邦聯內部的地區衝突、通貨膨脹的社會後果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利安的工廠在戰後遭遇瞭嚴重的資金鏈危機,他必須在效率和工人權益之間做齣痛苦抉擇。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人民陣綫”——開始崛起。這本書並未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探討瞭那些看似溫和的知識分子如何一步步被激進的意識形態所吸引。書中刻畫瞭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他相信強權能帶來秩序,從而為後來的獨裁政權提供瞭理論基礎。 伊爾莎此時已成為一名堅定的社會活動傢,她試圖在工人運動與日益高漲的極端民族主義之間架起橋梁,然而,火焰已然在街頭燃燒。裏希特則在軍中經曆瞭政治清洗,他必須在忠誠與良知間做齣最終的判斷。 第三部:鐵幕下的掙紮與人性之光(1940-1989)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邦聯的土地淪為瞭東西方對抗的前綫。霍夫曼以其史無前例的細節,描繪瞭占領時期的生活百態。重點放在瞭抵抗運動的復雜性——他們並非鐵闆一塊,內部充滿瞭目標、策略和道德上的分歧。 尤利安此時已年近半百,他被迫將自己的工業纔能用於戰爭機器的生産。書中精彩地展現瞭他如何在技術細節中暗藏“反抗的密碼”,試圖通過效率的細微下降來延緩戰爭機器的運轉。 戰後,邦聯被一分為二,新的“鐵幕”從中歐的版圖上劃過。本書花瞭大量篇幅描繪瞭“東區”和“西區”的生活差異。東區的伊爾莎和西區的尤利安,被地理隔絕,但他們對於自由和真相的追求從未停止。 東區的故事集中於“思想的地下化”——藝術、文學、科學如何在這種高壓環境下以隱晦的方式傳承。霍夫曼展現瞭人們如何通過私人聚會、秘密的書信往來,來維持對過去記憶和未來希望的共同認知。西區部分則探討瞭戰後繁榮背後的精神空虛與文化重塑。 第四部:圍牆倒塌與未來的迴響(1989至今) 曆史的轉嚮齣人意料的迅速。《光影交織的百年》的最後部分,記錄瞭柏林牆(虛構的“界綫”)的倒塌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 作者著重描繪瞭“迴歸”的復雜情感:既有重逢的喜悅,也有文化融閤的陣痛,以及身份認同的重新構建。尤利安的孫輩,一代在統一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祖輩所經曆的百年動蕩,他們麵臨著如何平衡記憶與遺忘、效率與道德的新課題。 卡爾·裏希特的晚年,則成為瞭連接不同時代的橋梁。他作為一位見證者,對統一後的新邦聯提齣瞭深刻的警示:曆史的經驗絕不能被簡化,而真正的和平,需要持續的警醒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總結:不朽的追問 《光影交織的百年》是一部關於“連續性”與“斷裂性”的深度研究。它探討瞭技術進步如何成為解放與壓迫的雙刃劍,意識形態如何以最誘人的麵貌滲透人心,以及普通人在麵對曆史巨輪碾過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 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中歐一百年的故事,更是對現代文明在極端壓力下如何演變、如何幸存的深刻反思。它提醒讀者,曆史不是終點,而是我們理解當下的永恒參照係。閱讀此書,如同走進一條光影變幻的長廊,每一步都踏在曆史的塵埃之上,耳邊仍能聽到那百年間交織的歡笑、哭泣與機器的轟鳴。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校訂者序
前言
Chapter 1 根
Chapter 2 馬剋特爾(1925-1929年)
Chapter 3 提特摩寜(1929-1932年)
Chapter 4 阿紹(1932-1937年)
Chapter 5 特勞斯坦(1937-1946年)
Chapter 6 弗萊辛與福斯坦瑞(1946-1951年)
Chapter 7 教授(1951-1977年)
Chapter 8 樞機(1977-2005年)
Chapter 9 教宗(2005年~)
後記 晉鐸六十週年(2011年)
鳴謝

圖書序言

  從我齣生那天起,哥哥不僅是我的同伴,更是值得信賴的嚮導。他總是清楚又堅毅果斷地給我指引方嚮,並在睏境時為我指齣應走的道路。他對我說過,現今我們到瞭晚年,走到人生的最後階段,來日無多瞭。然而直到現在,我的長兄依然幫助我沉著、謙虛而勇敢地承擔每日的重任。

教宗本篤十六世
(2008年8月21日,喬治.拉辛格濛席
獲頒岡道爾夫堡榮譽市民,教宗在當時的緻詞。)

前言

  撰寫本書的想法,源自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地方——距奧地利帝羅爾省首都因斯布魯剋不遠的阿布薩姆(Absam)聖母朝聖地。這座教堂裏恭敬的聖母像與眾不同,和波蘭琴斯托霍瓦的黑聖母像、萊茵河畔科韋拉(Kevelaer)的「憂苦之慰」聖母像,或是古歐洲眾多朝聖地中任何一幅聖母顯奇蹟像相比,這是唯一號稱「非齣於人手」的聖像。或許隻有墨西哥瓜達露佩的鬥篷聖母像能與之相比。這幅聖像的由來至今成謎,科學界無法提齣閤理解釋。

  1797年1月17日,一位名叫羅希娜.布赫(Rosina Bucher)的農傢姑娘,坐在父母傢中一樓的房間窗前做著針綫活,夕陽的餘暉灑落在她身上。就在那一瞬間,正如羅希娜後來在正式紀錄中講述的,她看到一位年輕女士隔著玻璃窗凝視著她。那位女士的麵容再也沒有消失,她的影像留印在玻璃窗上。聖母披著頭巾,頭微微偏嚮一側,雙唇緊閉。她那嚴肅、憂傷但又滿懷希望的目光,觸動每位瞻仰者的內心。看上去,她就像透過天父房子的窗戶,再次深深凝望這個世界。

  對教會來說,1797年是舉步維艱的一年。啓濛運動的寒風,早已無情地吹進瞭帝羅爾最後一座山城。拿破崙的軍隊鼓吹法國大革命的價值觀,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同時也朝著羅馬和教宗進攻。

  因此,阿布薩姆的聖母顯現圖像,從一開始就不斷遭到質疑和拒絕。最初民眾以為這不過是一幅玻璃畫像,多次想把圖像擦掉。然而,聖母像隻是暫時消失,玻璃窗乾瞭以後,馬上又齣現更耀眼的圖像。後來有人還想把它磨平、拿強酸腐蝕,也都失敗瞭。最後,主教團祕書處調查完後,許可把聖像遷移到阿布薩姆的聖彌額爾教堂內。直至今日,這幅聖母像鑲嵌在金碧輝煌的金框裏,供成韆上萬的朝聖者瞻仰。

  阿布薩姆的聖母有求必應,朝聖者奉獻滿滿感謝聖母的禮品(通常是還願牌),就是最好的證明。很多人特彆喜歡在阿布薩姆結婚,帝羅爾各地的情侶,都希望在奇蹟顯現的聖母像麵前共結連理。來自巴伐利亞州穆勒巴赫的一對情侶,也不例外。

  1885年7月13日,瑪利亞.陶博-派特納(Maria Tauber-Peintner,1855-1930年)與麵包師傅伊西多.李格爾(Isidor Rieger,1860-1912年),也選擇在阿布薩姆結婚。「新娘受過良好的宗教培育。」當時的神父在婚前麵談的紀錄上這樣寫著。對一名普通的女傭來說,這實在難得。時隔卅五年後,他們的女兒瑪利亞也站在同一個祭颱前舉行婚禮。這樁婚事可說是聖母親自安排撮閤的。瑪利亞透過《阿爾多廷聖母福傳報》的徵婚啓事與丈夫結識,阿爾多廷(Altotting)是巴伐利亞地區最知名的聖母朝聖地,該報則是當地的天主教週報。這則徵婚啓事寫道:

  「中級公務員,43歲,單身,天主教徒,傢世清白,齣身農村。尋找善良、純潔的天主教姑娘為妻。女方要擅長烹飪、勤勞能乾、會縫紉。可以在短期內結婚者尤佳。」

  這是鄉村警察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的第二則徵婚啓事,他希望藉此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他的第一次徵婚是在1920年3月,可是沒有下文。第二則徵婚啓事刊登於同年7月,這一次,瑪利亞.派特納 和他聯係。兩人一見鍾情。短短四個月後,1920年11月9日,他們就在阿爾多廷的普萊斯剋辛(Pleiskirchen)舉行婚禮。

  十三個月後,1921年12月7日,他們的長女齣生,領洗聖名當然還是瑪利亞。1924年1月15日,長子也在普萊斯剋辛齣生,取名為喬治。1927年4月16日,次子在阿爾多廷的馬剋特爾(Marktl)齣生,並依父親的名字取名為若瑟。2005年4月19日,天主教會的樞機主教選舉若瑟.拉辛格為第265位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從此,他的教宗名號是本篤十六世。那年正逢若瑟的外祖父母在阿布薩姆結婚120週年。

  就在這位來自巴伐利亞的教宗剛慶祝完就職五週年紀念日,前往杜林瞻仰耶穌殮布的同時,我正好返迴德國,順道參觀瞭阿布薩姆。阿布薩姆是開啓一切的源頭,我希望在這裏探索到自阿德裏安六世 後第一位德國籍教宗的祕密。2005年,在他剛當選教宗後不久,我與尤莉亞.特卡喬娃(Yuliya Tkachova)為參加科隆世界青年日的年輕人閤寫瞭一本教宗的傳記Benedetto!從那時起,我就對他的人生曆程深感興趣。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能否從他的經曆中隱約看見天主預定的安排。年復一年,我越來越渴望有朝一日能深度採訪自兒時起就與教宗最親密、最信任的兄長喬治。

  喬治.拉辛格已經高齡87歲,住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在這座主教城市裏,他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傳奇」。他在擔任「雷根斯堡雲雀閤唱團」指揮期間,將這個主教座堂少年閤唱團推嚮瞭顛峰。因此,樞機主教若瑟.拉辛格在2005年當選為教宗之前,經常以「知名閤唱團指揮的胞弟」來介紹自己。不過,自從教宗選舉祕密會議之後,盡管喬治.拉辛格濛席已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宗座公署書記」 ,早有一番卓越成就,但大眾對他的認識卻是「教宗的兄長」。

  2010年12月,經由巴伐利亞效忠教宗協會「德國忠於聖座」 理事長羅絲維塔.比爾薩科(Roswitha Biersack)的介紹,我在雷根斯堡結識瞭當時86歲高齡的閤唱團前指揮。在談話中,他對於接受長訪並據此齣版一本書的主意似乎並不反對。不過在此之前,他得先動膝蓋手術。後來手術順利且術後恢復良好,2011年5月8日,他請我們到他雷根斯堡露岑街的傢中做第一次訪談。我們總共做瞭五次訪談,每次兩個小時。

  「現在,我就是您的彼德.席瓦德(Peter Seewald)。」我藉用瞭《世界的光》裏頭的話,作為訪談的開場白,那本書是他的教宗弟弟接受慕尼黑記者席瓦德採訪後齣版的訪談錄。我簡直找不到更好的時機來做這次訪談瞭!那天是復活期第三主日,讀經一誦讀的是伯多祿在五旬節當天,首次在耶路撒冷的講道。而一個星期之前,我和一百五十多萬信友,一同在羅馬參與瞭教宗本篤十六世為「摯愛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真福大典。5月7日,在訪談的前一天,「德國忠於聖座」協會邀我在慕尼黑奧登廣場的集會上講演。德國的天主教徒興高采烈地迎接九月教宗的到訪;拉辛格兄弟正籌備兩人一起慶祝「晉鐸六十週年鑽石慶」。六十年前,1951年6月29日,現在的教宗和其胞兄一同宣誓「我準備好瞭」,義無反顧地走上瞭服事天主的道路。在我看來,這個共同的紀念日,是迴顧他們濛福的聖職生涯最好的時機。

  首先簡短說明本書的架構:這是根據喬治.拉辛格濛席的迴憶,為瞭讓本書更流暢好讀,我不用死闆的問答方式敘述。「主教座堂閤唱團指揮先生」的迴憶(在雷根斯堡,喬治最喜歡大傢這樣稱呼他),經過編輯和補充,以明體字呈現;而我所穿插增添的內容和提問,則用楷體字區分。

  本書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為我們德國教宗的生平提供重要史料。他的兄長喬治的見證,為他擔任樞機時,在1997至98年間所撰寫的自傳《我的一生》(Aus meinem Leben: Erinnerungen 1927-1977)做瞭重要補充。這部自傳僅僅記載到他於1982年前往羅馬。在本書中,喬治.拉辛格精彩的人生曆程退居次角;不過,安東.祖博(Anton Zuber)在《教宗的兄長——喬治.拉辛格與雷根斯堡雲雀閤唱團》這部齣色又易讀的傳記作品中,已對他的生平做瞭翔實的報導。

  除此以外,我還想深入探討最初吸引我採訪的問題:從鄉村警察之子到十三億天主教徒的首牧,這難得罕見的「德式成功之路」,應該不是單純偶然的機遇。十分肯定的是,若瑟.拉辛格從未對教宗寶座孜孜以求;他一生中這個最重大的使命,同他生命中的其他職責一樣,都是天主託付給他的。他在擔任總主教時,以「真理的閤作者」(《若望參書》一8)作為牧徽上的座右銘。

  深入瞭解教宗的生平之後,我不禁聯想到阿爾多廷「厄瑪努耳」傳教學校的校訓:「奉獻所有,收獲更多!」若瑟.拉辛格一生中也總是不求迴報,傾盡所有無私地付齣,結果,他從天主那裏收獲瞭更多。因此本書能夠鼓勵有誌走上司鐸道路(當神父)的年輕人,激勵他們剋服種種內在和外在的阻礙,跟隨天主的召叫。這條聖召之路充滿豐厚的恩寵,賜給不求迴報、盡心付齣的人更多的賞報。

  喬治.拉辛格描述教宗早年的成長過程,令我震撼。他描繪齣的圖像是:他們的傢庭活齣信仰,而得以堅強抵禦瞭那時代的風暴,包括邪惡的納粹政權。現在婚姻失和、傢庭破裂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因此,教宗的傢庭無疑是我們的最佳榜樣。美國有句耳熟能詳的至理名言:「一同祈禱的傢庭,必能凝聚在一起。」隻有和好與付齣愛的信仰力量,我們纔能剋服傢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危機,帶給孩子安全感,嚮他們傳遞打開美好未來大門的價值觀。

  我衷心期望本書能引領更多的傢庭發現基督信仰的力量和喜樂,延續與孩子一起祈禱、共同慶祝教會慶節的傳統。傢庭是教會的未來,用教宗的話來說就是:「天主在的地方,就有未來。」這是教宗在2011年9月到德國牧靈訪問時的主題。

  我們從教宗的一生,看到這句話實在韆真萬確。

米歇爾.黑澤曼(Michael Hesemann)
2011年6月29日寫於羅馬

圖書試讀

Chapter 1 根

我們姊弟三人都是在著名的聖母朝聖地阿爾多廷附近齣生的,但並非在同一個鄉鎮。姊姊瑪利亞(生於1921年12月7日)和我(生於1924年1月15日)齣生在普萊斯剋辛;弟弟若瑟,即現任教宗(生於1927年4月16日),是在茵河畔的馬剋特爾齣生。我父親的職業是警察,因此工作地點經常調動,這種情形在當時很稀鬆平常。

我們全傢曾數次前往阿爾多廷朝聖。這個聖母朝聖地有座美麗非凡的小教堂,曆史悠久輝煌,可追溯至八世紀加洛林王朝時期。不過,我們去那裏,不是因為阿爾多廷的曆史傳統,而是當地濃厚的信仰氛圍。我們的父親還是聖母會(基督生活團的前身)的成員,這個善會特彆敬禮天主之母瑪利亞,當時阿爾多廷設有分部,因此父親經常帶全傢去那裏。

全傢到著名的黑色聖母聖地朝聖,是我們童年時最美好的迴憶。朝聖者熱心不斷的祈禱,這樣的信仰氛圍吸引瞭弟弟和我,直到現在對我們的人生仍有深遠影響。在阿爾多廷附近齣生長大,對我們的一生,以及培養對聖母的崇敬之心,可說是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都會把煩惱和擔憂交託給聖母——哪怕隻是孩提時的小小煩惱,而且總是感受到聖母時時刻刻護佑著我們。

在我們傢中,從沒有人提起過父母結婚前的事情,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外公外婆是在阿布薩姆聖母朝聖地結婚的。當我得知他們的婚姻也同樣受到聖母的祝福時,我感到非常開心。

我母親的傢族來自帝羅爾,她的父母都是麵包師傅。父親名叫伊西多.李格爾,他是巴伐利亞施瓦本(Schwaben)地區的人,1860年3月22日齣生於威爾登(Welden)小鎮,據說那裏風光旖旎,美不勝收。母親的祖父母在南帝羅爾的布裏剋森(Brixen,義大利北部,當時屬於奧地利)附近有一座磨坊,卻因裏恩茲河氾濫而被沖毀。後來,整個傢族就遷居到巴伐利亞。我的外婆對傢鄉一直懷念不忘。她在病危時,還時時念著:「隻要喝一口傢鄉的水,我就會好起來。」她堅信帝羅爾的水和巴伐利亞的水質截然不同。她還認為拿「帝羅爾的一把乾草」餵牛,比巴伐利亞一拖車的乾草有用多瞭。她深愛著故鄉帝羅爾 。

我的母親瑪利亞.拉辛格,本姓派特納,1884年1月8日齣生於巴伐利亞東南邊境,羅斯海姆區奧伯勞多夫附近的穆勒巴赫,並在這裏的教堂領洗。這裏也是足球明星史汪斯泰格(Bastian Schweinsteiger)生長的地方。讀小學時,母親就到基姆湖畔的裏姆斯廷讀書。母親的父母都是麵包師傅,顧客要求把剛齣爐的小麵包和早餐麵包外送到傢,因此孩子們每天清晨上學前必須挨傢挨戶去送麵包。

母親一共讀瞭七年書,之後就在不同的地方幫傭做工。她的第一任雇主是薩爾茲堡的一位首席小提琴手,名叫秦科。他是捷剋人,總是很勤奮地練琴,母親從他那裏接觸到音樂。當時,首席小提琴手的收入很低,他為瞭維持傢計還得時常舉辦加場演奏會,也因此,母親的薪水十分微薄。後來,她到庫夫斯坦的一傢麵包店工作,之後,她去瞭黑森州的哈瑙城,替策希將軍做事。最後,她來到瞭慕尼黑,那裏的新維特斯巴赫旅館在徵甜點師傅,那正是母親的專長。可以說在遇到父親之前,母親已經有過一些工作經曆。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的教宗弟弟」這書名一開始聽起來,我還以為是什麼奇幻小說,結果翻開纔發現,它居然這麼寫實,而且情感豐富到不行!作者的文字功力,把那種親人之間,因為人生軌跡不同而產生的微妙距離感,描寫得太細膩瞭。主角對他那位「教宗弟弟」的情感,那種既是傢人又像是陌生人的感覺,真的讓我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我特別愛作者對主角內心世界的刻劃。你會看到,一個普通人在麵對自己親近的傢人,突然身處一個完全不屬於自己世界的頂端時,內心的波動有多麼劇烈。主角不是那種立刻就接受一切的人,他有睏惑、有不解,甚至有一點點的失落。作者把他內心的掙紮,像是他對弟弟的思念,對他現在處境的擔憂,都用非常真實的筆觸寫齣來,讓我看得非常有代入感。 讓我驚豔的是,作者並沒有把「教宗」這個身分,寫成一種遙不可及的符號,反而把他拉迴一個有血有肉的「弟弟」。書裡有很多主角迴憶起小時候和弟弟一起玩耍、嬉鬧的片段,這些充滿生活感的畫麵,和現在那位身著華服、眾人矚目的教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讓我覺得主角的感情更加真實,他懷念的,是那個他曾經認識的弟弟。 而且,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個人的「弟弟」變成瞭「教宗」,它更像是在探討「身份」和「歸屬感」的問題。主角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在傢庭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這些關於「自我認同」的議題,被作者融入故事中,讓整本書的層次感更加豐富。 總之,「我的教宗弟弟」這本書,絕對是一部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它用細膩的文字,描寫瞭複雜的親情,探討瞭深刻的人生議題。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讓你有所感悟、有所共鳴的書,那麼這本絕對值得你一讀再讀。

评分

哇!我還以為「我的教宗弟弟」這個標題會是那種很八卦、很獵奇的故事,結果翻開後,我纔發現,原來它是一部這麼有深度的傢庭劇!作者真的太厲害瞭,把一個普通傢庭裡,因為齣現瞭一個「非同尋常」的成員,所產生的各種漣漪,描寫得钜細靡遺。主角跟這位「教宗弟弟」之間的互動,雖然不像一般兄弟姊妹那樣天天膩在一起,但那種在心底深處的情感連結,卻是真實得讓人感動。 尤其是在描述主角的視角時,我真的很有共鳴。一個從小看著長大的弟弟,突然之間變成瞭一個全世界都認識的「教宗」,那種感覺肯定很奇妙吧?作者就抓住瞭這種奇妙感,寫齣瞭主角的內心小劇場。你會看到他一方麵為弟弟的成就感到驕傲,一方麵又覺得這個弟弟離自己越來越遠,甚至有點陌生。那種既親近又疏離的矛盾,被作者寫得非常有層次。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教宗」這個身分過度神化,而是著重在「弟弟」這個角色上。他會迴憶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那些和弟弟一起玩耍、吵架的畫麵,和現在那位高高在上的教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讓我覺得主角的內心掙紮更加真實。他可能一直在試圖尋找那個他認識的弟弟,而不是那個代錶著某種權威和神聖的教宗。 我還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成長」的描寫。書中的角色,尤其是主角,並沒有因為「教宗弟弟」的存在而停滯不前,反而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尋找自己的定位。那種麵對親人成就時的複雜情感,還有如何在高壓的傢族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都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個關於「教宗弟弟」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自我成長」的故事。 總的來說,「我的教宗弟弟」絕對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它有著齣乎意料的深度,有著真實的情感,還有著對人性細微之處的精準捕捉。讀完之後,你會對「傢人」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會對「個人選擇」和「命運」有更多的思考。推薦給所有喜歡閱讀能夠觸動內心、引發思考的朋友!

评分

天啊!我一直以為「我的教宗弟弟」這名字聽起來有點像是什麼搞笑漫畫或是輕鬆小品,結果翻開纔發現,哇,故事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寫得太細膩瞭,那種傢族情感的糾葛,還有主角內心的掙紮,真的讓我不禁跟著一起揪心。尤其是在描述主角與他那位「教宗弟弟」之間的關係時,那種疏離感和渴望親近的矛盾,被描寫得淋灕盡緻。你會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在高高在上的神職人員身邊,感受到的渺小、睏惑,甚至是一絲絲的忌妒,但同時又帶著無法割捨的親情。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主角生活細節的部分,那些日常的瑣事,像是和傢人吃飯、處理工作上的煩惱,都跟著他那位「教宗弟弟」的人生產生瞭奇妙的對比。你會想像,一個住在梵蒂岡、身負重任的人,跟一個可能還在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他們的思維模式、對世界的看法,會有怎麼樣的天壤之別?作者沒有去神化教宗,反而把他拉迴一個有血有肉的「弟弟」形象,這讓整個故事更加貼近人心。 我還蠻驚訝作者對於「權力」和「信仰」的探討。雖然書名聽起來很個人,但其實它觸及到瞭很多關於權力結構、個人選擇、甚至是犧牲的議題。當你的傢人突然身處一個你完全無法理解的世界,而且那個世界還代錶著某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時,你會怎麼辦?主角的反應,我覺得非常真實。他沒有立刻就接受,而是帶著質疑、不解,甚至是抗拒。這種真實的反應,讓我覺得這位主角並不是一個工具人,而是一個有自己思想、有情感的個體。 而且,作者對於「傢庭」這個概念的詮釋也很特別。即使身分如此懸殊,血緣的連結依然是那麼強韌。主角對他那位「教宗弟弟」的關心,那種擔心他是否安好、是否孤單的情感,即使隔著韆山萬水、隔著宗教的鴻溝,依然清晰可見。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主角,我會不會也一樣?這種換位思考的過程,讓閱讀的體驗更加深刻。 總而言之,「我的教宗弟弟」這本書,絕對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輕鬆讀物。它充滿瞭人性的複雜、情感的糾結,以及對一些深刻議題的溫柔探討。我讀完之後,久久無法平靜,腦海中一直在迴味主角的心情,還有他和那位「教宗弟弟」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如果你喜歡那種能讓你思考、讓你感受的作品,那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评分

聽說「我的教宗弟弟」這書名,我原以為會是那種充滿戲劇性、甚至有點誇張的傢族故事。沒想到,打開後纔發現,它是一部細膩得讓人心疼的文學作品!作者在刻劃主角的心境時,那種無聲的失落感和深埋的關懷,被描寫得淋灕盡緻。你會發現,有時候最深的親情,反而是最難以言說的。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距離」的描寫。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靈上的距離。主角和這位「教宗弟弟」,因為各自的人生選擇,而走上瞭完全不同的道路。作者透過主角的視角,細膩地展現瞭這種心靈上的疏離感,是如何一點點地侵蝕著他們之間的聯繫。你會感受到主角的無力感,他想要靠近,但又不知道如何靠近。 而且,作者在探討「權力」和「個人」的關係時,非常有深度。當你的傢人身處一個你完全無法想像的權力中心時,你該如何麵對?主角的反應,有著非常真實的掙紮。他既為弟弟的成就感到驕傲,又對他所麵對的世界感到擔憂。這些複雜的情緒,讓我覺得這個角色非常立體,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 我還覺得,作者在描寫「傢庭」這個主題時,非常有現代感。它沒有強調那種傳統的、絕對服從的傢庭模式,而是展現瞭傢庭成員之間,即使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也依然存在著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連結。主角對他那位「教宗弟弟」的關心,是透過許多細膩的觀察和內心獨白來展現的,這讓我覺得非常動人。 總之,「我的教宗弟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用優美的文字,描寫瞭複雜的親情,探討瞭深刻的人生議題。如果你喜歡那種能讓你沉浸其中、有所感悟的作品,那麼這本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评分

老實說,「我的教宗弟弟」這書名一開始吸引我,是因為它聽起來有點像那種可以輕鬆翻閱、博君一笑的作品。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哇,它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樣!這是一部充滿張力的作品,作者刻畫的角色,尤其是主角,內心的掙紮和情感的波動,讓我看得非常過癮。你會發現,即使是傢人,當他們進入瞭一個你完全無法理解的領域時,關係也會變得微妙而複雜。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於「疏離感」的描寫。主角和這位「教宗弟弟」,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所麵對的世界,簡直是天壤之別。作者巧妙地透過主角的視角,展現瞭這種疏離感是如何悄悄滋生,又是如何影響著主角的內心。你會感覺到,主角在努力地想要抓住一些東西,一些他們過去的連結,但又因為現實的阻礙而感到無力。 而且,作者在探討「權力」和「信仰」時,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讓讀者跟著主角一起去感受、去思考。當一個曾經是你弟弟的人,突然之間成為瞭某種權力的象徵,這種角色的轉變,對身邊的人會造成多大的衝擊?主角的反應,有著非常真實的掙紮,有對未知的恐懼,也有對親情的依戀。這些情感的交織,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立體。 我還覺得,作者在描寫「傢庭」這個主題時,非常獨特。它並不是那種傳統的、總是團結一緻的傢庭形象,反而展現瞭傢庭成員之間,即使有著巨大的差異,依然存在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主角對他那位「教宗弟弟」的擔心和關懷,是透過很多細膩的動作和內心獨白來展現的,這讓我覺得非常動人。 總而言之,「我的教宗弟弟」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教宗」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親情」、「自我認同」和「麵對改變」的故事。我強烈推薦給喜歡閱讀能引發深度思考、情感細膩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