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序歸納、論述講道的各個層次的重要本質及特點,首先分析講道的重要地位、進而論及講道者的裝備、講道之本質,而在講道之實踐上,作者論及解經式講道之特色、並細述講道的中心思想及思想組織,並提齣如何在講道時適當地提齣例證、並如何教導聽者將所聽之道應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最後更進一步申論講道信息之如何取得、而一個真正的講道者又是應當如何依靠聖靈來講道。
對於預備要做傳道人、牧師或任何任教導職者(甚至也包括任何已經是傳道人、牧師、任教職者)來說,本書的確是一本麵麵俱到的講道教戰手冊。
作者簡介
白嘉靈牧師
美國惠頓學院傳播學碩士、英國丁道爾中心訪問學人。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實習處主任、中華福音神學院齣版社社長、基督教論壇報主筆、校園雜誌編輯委員、行道會颱北教會主任牧師及華神實踐神學教師三十年。
著作:《點亮一盞燈》,文章散見教會期刊。
第一章洞見天大的任務──講道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終身成長的展望──講道者的裝備
第三章趨近終極的特質──講道的本質
第四章迴歸經文的原旨──解經式講道
第五章思想種子的核心──講道的中心思想
第六章種子成長的結構──講道的思想組織
第七章萬有歸一的佐證──講道的例證
第八章具體行道的建議──講道的應用
第九章 傾聽屬靈的呼聲──信息的獲得
第十章聖靈同在的能源──聖靈與講道
序言
我感謝天父:
因為我的使命,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恩賜,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有限,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領受,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教學,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前輩,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學生,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教會,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講道,我寫成此書。
因為我的發現,我寫成此書。
所以,在感謝天父之餘,我也要感謝過去所有有分於栽培我的教會、所有做我榜樣的前輩、所有在課堂上與我互動的同學。現在算起來,古、今、中、外都有瞭。
這本書是我祈禱、研究、思索、教學、實踐的發現與紀錄。是我精彩人生的裏程碑。在所有這些學習的過程中,我常常如獲至寶而有莫名的滿足,但同時也因為甚少遇到在相同領域可以對話的對手,而有些許的遺憾,不得不承認人生多麼的有限。
要把平日教學的內容改寫成書,會讓我油然興起復雜的感觸。有一則曆史故事,略為可以說明我的一點心情。
相傳英年早逝的亞曆山大,曾是亞裏斯多德的門生。亞裏斯多德有一些課程隻口授及門弟子,不為外人所知。沒想到亞裏斯多德有一天寫成瞭書齣版,這引起瞭亞曆山大的不安,急忙自亞洲寫信質問老師:「我們從你學來的高超知識,如果傳揚齣去,我們還有甚麼過人之處?我是寜願在玄奧的學問上淩駕彆人,而不是在權力和統治方麵。」
亞曆山大的錶白,透露齣他傾心於追求學問,遠勝於擁有統治者的權力,可惜他也吐露瞭壟斷學問的企圖,反應齣知識擁有者的傲慢。
我驚奇這故事像一麵鏡子,挑戰我內心世界的傲慢傾嚮,令我怦然心虛。知識可以視為一種資産,但絕不可淪為威脅他人的身段,亦不應作為支撐自卑感的樑柱。
亞裏斯多德隻好應付瞭事,隻說他寫的書絕非一般學者所能領會,不可能廣為傳授或自立門戶。他自認寫書的目的,在為弟子留下一份「備忘錄」而已。
也許用「備忘錄」的觀念寫書,可以令我緊張、嚴肅的寫作心情,輕鬆不少。因此,我是海邊撿拾貝殼的孩子,是聖經的終身學習者,是講道旅途上的發現者。我發現瞭講道的偉大,大到我無言以對,大到我不停的補充自己的備忘錄,大到我生命裏的每一方味蕾都擴張,如深海中的珊瑚躍動。令我一再肯定:我是為著上帝的道而存在。我是為著永恆的遼闊而飢渴。我是為著呼朋引伴而疾呼宣揚。
與許多樂意事奉上帝的基督徒一樣,我是從不識章法開始,就被推上宣講聖經的講壇,如今迴首,竊喜上帝對我這赤腳)傳道沒有棄如敝履,也沒在我自作主張的時候暴跳如雷。此生被天父信任、使用,是天父一場令人難以捉摩的冒險,讓我一生有瞭放膽揮灑的空間,於是我在如叢林般的經文中,漸漸發現瞭所謂的途徑。這樣,山中日月長也好、雲深不知處也好,隻要能在經文中齣齣入入,總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方法」一詞就在告訴我們方法的存在,許多人忌諱講道有方法,也有許多人運用瞭方法,但自己不一定知道、也說不齣所以然。不理會方法的人,要不是非常天賦異秉,就可能涉嫌蠻乾,但對一個天天麵對學生的教師,不可能不提齣具體的「指引」,指引講多瞭,方法就齣現瞭。
看待「方法」最簡單的理念就是:先怎樣、再怎樣、最後怎樣。說得簡單一點,隻是分享我從天父乞討來的一點發現)。JohnNichollsBooth認為講道的規則,就好像建築工程進行中所用的鷹架),工程完畢,即可拆卸。不過,我要強調一下:我們不能把樑柱誤當鷹架。講道的方法是鷹架,但講章的內容有樑有柱,不但拆不得,還要夠強實、夠穩固。
音樂作麯有方法,但其「意境」講不齣方法。繪畫用筆有方法,但其「風格」講不齣方法。思想邏輯有方法,但其「內涵的牽連與神奇的組閤」不見得講得齣方法。講颱上的錶達有方法,但每一個現場,都容許有哪麼一些「臨場的創意」,那也不是能一語道盡的。
聖經有言:「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我常常自我打趣:自己一生憑甚麼是一個一直受惠的領受者?好像連自己相信的恩典神學都迴答不瞭。偶而我也會因為身負保管之責,在感受壓力的時候心生抱怨,過後,又閃現自責的思緒,笑自己像一匹不知好歹的笨驢瞭。
有關本書的完成,至少要說一聲抱歉,因為我花瞭太長的時間纔把它寫完。也可以這樣說:我沒有在忙碌的事奉中,更加賣力的去寫,逼迫自己要有一定的進度,沒有。我的矛盾是我無法放下太多的「當下生活」,不顧一切的去設定進度,讓自己存在的理由隻是為完成這本書,雖然我始終沒有忘記,完成此書一直是我此生的心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