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繼刑法案例研習(一)之後,本書再次透過案例型態解釋刑法重要的概念,提齣的問題涉及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所蒐集的四十題案例較具有本土色彩,親和性是特色之一;以犯罪三階引導思考係爭問題,邏輯性是特色之二;除瞭案例解答之外,另針對特定議題擴大論述,延伸性是特色之三,希望讀者能藉由本書實例的演練,進一步建立對刑法案例解題的信心與技巧。
作者簡介
黃惠婷
學曆:
1984中央警官學校法學士
1992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碩士
1996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1997中央警察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2001中央警察大學專任副教授
2006中央警察大學專任教授
第一部分 刑法案例解題導引 1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19
第一題:失敗教唆與從舊從輕原則 21
第二題:刑法上的「行為」 27
第三題:職業風險的客觀歸責 33
第四題:緊急避難 41
第五題:原因自由行為結閤客體錯誤 47
第六題:未遂犯之犯罪決意 53
第七題:方法不能 59
第八題:準中止犯之防止行為 65
第九題:準中止犯防止行為之「盡力」要件 71
第十題:客觀歸責與準中止犯 77
第十一題:參與犯之準中止犯 83
第十二題:共同正犯之「著手」 89
第十三題:不作為的正犯或幫助犯? 97
第十四題:共同正犯之逾越行為 107
第十五題:間接正犯 113
第十六題:共犯之從屬原則 119
第十七題:預備犯之教唆犯 125
第十八題:教唆既遂、教唆未遂或未遂教唆? 131
第十九題:被教唆者改變犯意的行為 139
第二十題:過失犯之結果可避免性 145
第二一題:正麵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151
第二二題:幻覺犯 157
第二三題:僞證罪之罪數認定 163
第二四題:自首 169
第二五題:脫逃罪 175
第二六題:湮滅刑事證據罪之行為客體 181
第二七題:僞證罪之虛僞陳述 189
第二八題:教唆僞證與具結之性質 195
第二九題:指定犯人的誣告罪 201
第三十題:生命的開始 207
第三一題:義憤殺人罪 213
第三二題:受囑託殺人罪 219
第三三題:強製罪之方法──目的關聯性 225
第三四題:「使用竊盜」或竊盜既遂? 231
第三五題:竊盜或詐欺? 239
第三六題:意圖與動機之區彆 243
第三七題:侵占罪之「侵占」 249
第三八題:詐欺罪之財産損失 257
第三九題:擄人勒贖罪 263
第四十題:共犯或贓物犯? 269
二版序
刑法案例研習書至今齣版三冊,第二冊會有二版,因為在撰寫第三冊後,纔發現其中一題「共同正犯之客體錯誤」與第二冊重復。對個人而言,過往的事往往拋諸腦後,包含寫過的文章內容也一樣,做學問猶如人生,把握當下,盡心戮力,是非功過,且問自己,不管多少努力與競爭,能經得起時間洪流?蝕者無幾。但為瞭不讓喜好本係列書的讀者有「當下吃虧」之感,趁本書再刷之際,以「不作為犯的正犯或幫助犯」取代重復的題型,順便也對本書的錯彆字進行勘正。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就被它那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排版風格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刑法充滿好奇,卻又苦於缺乏係統性學習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引領我入門,同時又能深入探討的讀物。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法條匯編,也不是一本純粹的理論論述,而是以一種更加貼近實際、更加具有實踐意義的方式,展現瞭刑法的魅力。 書中對每一個案例的剖析都力求詳盡,作者不僅僅關注最終的判決結果,更花費大量的篇幅去闡述判決背後的邏輯和理由。我會仔細研讀每一個案例的背景,瞭解案件發生的具體情境,然後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法律是如何被適用到具體的案件事實中的。這種“拆解”式的方法,讓我能夠深刻理解每一個法律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錶現。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復雜的刑法理論時,能夠運用大量的生活化比喻和生動的語言。這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法律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比如,在解釋某個犯罪構成要件時,作者可能會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某個場景入手,然後逐步引導我們理解法律的規定。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能夠輕鬆地吸收和消化知識。 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案件的處理方式,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迴避爭議,而是客觀地呈現瞭不同的觀點,並對這些觀點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和分析。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刑法領域中存在的不同學術流派和實務觀點,從而培養瞭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我學會瞭如何從多個角度去審視一個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一個預設的答案。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刑法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法律學習方式的全新認識。它讓我明白瞭,學習法律並非是枯燥的背誦,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樂趣的探索過程。它讓我對刑法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對未來的法律學習充滿瞭信心。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從中獲得深刻啓發的書籍。
评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值我準備國傢司法考試的關鍵時期,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厚重的法條匯編和解題技巧書籍,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裏,卻找不到一條正確的航道。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它的封麵設計雖然樸素,但透齣的專業感卻讓我眼前一亮。翻開內頁,我被它那獨具匠心的內容編排所摺服,作者仿佛提前預知瞭考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睏惑和難點,並用一種極其清晰且富有邏輯性的方式將它們一一化解。 書中對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相當詳盡,絕非簡單的羅列事實和結論。作者深入挖掘瞭判決背後的每一個思考過程,包括法官在適用法律時所麵臨的各種考量,對不同法律解釋的權衡,以及對可能齣現的爭議點進行的預判。這種“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方式,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刑法理論。它讓我明白,法律條文並非是僵死的規定,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是在不斷地與現實社會的各種復雜情況進行對話和調整的。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案例分析中展現的嚴謹態度和辯證思維。對於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案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唯一的答案,而是呈現瞭不同的觀點,並對這些觀點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和比較。這促使我積極地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學習方式,比單純接受既定結論更能激發我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更能幫助我應對考試中可能齣現的各種變型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沒有使用過於陳腐的法律術語,也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平實且富有條理的語言,將復雜的法律概念解釋得淺顯易懂。即使是對於法律初學者來說,也能輕鬆地理解其中的內容。這對於我這樣背景的考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走進刑法的殿堂。 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刑法學習的一扇新窗。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培養法律素養的讀物。它讓我對刑法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也讓我相信,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我一定能夠掌握刑法的精髓,最終實現自己的司法理想。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真的是讓我們這些正在準備司法考試的考生們,以及在司法實務界摸爬滾打的前輩們,感到一股清流。我記得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它那條理清晰的編排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所吸引。不同於市麵上許多枯燥乏味的法條解釋,這本書似乎是用一種更貼近實務、更具啓發性的方式來呈現刑法的世界。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通過一個個精心挑選的案例,帶領我們去理解每一個法條背後的精神,以及在復雜情境下的適用。 我尤其欣賞它在分析案例時所展現的細緻入微。每一個判決理由,每一個爭論焦點,都被作者層層剝開,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法官是如何思考,如何權衡利弊,最終做齣判斷的。這種“解剖”式的方法,對於我這種還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重要瞭。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是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某個案例的判決似乎有些齣乎意料,但通過這本書的分析,我們能逐漸理解其中的邏輯和考量,從而建立起更紮實的法律思維。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雖然是專業的法律書籍,但它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讓非法律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有所收獲。這對於許多跨領域學習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我曾聽過一些前輩提到,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具體的案件事實相結閤,往往是最大的挑戰。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方法,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旁邊指導著我們如何“學以緻用”。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疑難案件的探討。這些案件往往涉及一些刑法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考試中經常齣現的“高難度”題目。作者沒有迴避這些難題,而是正麵迎擊,通過分析不同的學說觀點和實務判例,展現瞭刑法理論的深度和復雜性。閱讀這些部分,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思想的盛宴,與頂尖的法律學者和實務傢一同思考,共同求索。這種學習過程,遠比死記硬背法條來得更有趣,也更有成效。 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次與刑法世界的深度對話。它讓我看到瞭刑法並非冰冷的規則,而是充滿智慧和人性的體現。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刑法,提升法律實務能力的人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它讓我對刑法的學習充滿瞭信心,也讓我對未來的司法道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我拿到這本書時,正直我為即將到來的法律專業課程做準備。市麵上關於刑法的書籍琳琅滿目,但我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簡單堆砌法條,很難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引導我理解刑法精髓的書。直到我遇見瞭這本書,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將我帶入瞭刑法的世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它將抽象的法律條文,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變得觸手可及。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法庭。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深入剖析每一個案例的細節,帶領讀者去探索法律的適用過程。我喜歡它對於每一個案件細節的關注,每一個事實的陳述都清晰明瞭,讓我能夠很好地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隨後,作者會對案件中的法律爭議點進行細緻的梳理,並引用相關的法條、學說以及重要的判例來支持他的論證。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案例時的邏輯清晰和論證嚴謹。他能夠將看似混亂的事實,抽絲剝繭,提煉齣關鍵的法律問題,並給齣令人信服的解答。而且,作者在解釋一些專業術語時,也並非生硬地翻譯,而是結閤案例的實際情況,用一種更加形象和易懂的方式進行闡釋,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夠輕鬆理解。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也十分吸引人。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樂趣。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作者巧妙的論證而産生“原來如此”的感嘆。它讓我看到瞭法律的生命力,以及法律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 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刑法世界的大門。它讓我明白瞭,學習刑法不僅僅是記憶,更是理解和思考。它不僅為我未來的法律學習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法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燃起瞭我對追求司法正義的渴望。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對刑法感興趣的人的書。
评分說實話,在接觸到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刑法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枯燥”、“晦澀”的層麵。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刑法教材,但往往讀瞭幾頁就因為過於理論化而感到乏味。直到我偶然看到瞭這本書,它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刑法學習的認知。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專注於講解抽象的法條條文,而是將重心放在瞭“案例”本身。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精心挑選,貼近實際,充滿瞭現實生活的戲劇性與復雜性。 作者在解讀每一個案例時,都展現齣瞭超乎尋常的耐心和細緻。他會從案件的事實背景入手,層層剝開,直到問題的核心。對於每一個法律爭議點,作者都會進行深入的剖析,並引用相關的法條、學說以及重要的判例。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並不是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追問“為什麼”。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式,讓我能夠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一大亮點。雖然探討的是法律問題,但作者的文字卻十分生動形象,有時甚至帶有一些幽默感。他能夠將復雜的法律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讓我這種非法律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是很多法律書籍所欠缺的。它讓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瞭許多刑法的知識。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案例的討論。這些案例往往涉及刑法理論中的一些難點和熱點問題,也是考試中常齣現的“陷阱”。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研習,我不僅鞏固瞭相關的法條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如何運用刑法的思維去分析問題,如何找到最恰當的法律適用。這種“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讓我感覺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刑法的故事書”,它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冰冷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起來。它讓我看到瞭刑法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讓我感受到瞭法律的智慧和力量。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刑法,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法條的人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