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延續以往傳統,將2010年舉辦第三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健康與科學之人權議題」學術研討會時發錶之論文,集結成冊,收錄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與人權中心Stephen P. Marks教授之主題演說及會議論文共8篇,透過多元對話之方式解析健康與人權之鏈結,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之研究帶來不同之思考麵嚮與多元討論。
主編簡介
吳全峰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法學博士
導讀:科學與法律之價值衝突與調和
主題演說
Out of Obscurity: The Right to Benefit from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Health Stephen P. Marks
智慧財産權與健康
基因研究成果之專利保護及權利範圍──從美歐新近個案談基因專利權對公共衛生之影響 李素華
跨國製藥企業保障藥物近用權利之人權責任──演繹與規範 吳全峰
生殖與健康
從人權保障的觀點審視人工生殖法製所麵對的難題──兼論幾則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 戴瑀如
配子捐贈者身分之揭露或保密 林昀(女閑)
國際醫療與健康
國際組織之可課責性──以世界衛生組織與其H1N1新流感決策為例 吳建輝
全球衛生治理中之專傢決策與透明度問題──以H1N1新流感事件為例 蔡奉真
治理與健康
承載國傢重責大任的身體──菸害防製法禁止孕婦吸菸規定之社會意涵 官曉薇
齣版序
「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為本所一嚮著重的研究取嚮,也是本所「設所規劃書」所選定的六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本專書作為係列專書,仍延續以往傳統,將2010年舉辦第三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健康與科學之人權議題」學術研討會時發錶之論文,集結成冊。
專書之主軸則設定為「健康、科學與人權」,主要原因是著眼於健康照護領域科技之迅速發展,雖然對人類生命質量之提高具有積極正麵的意義,但也對既有價值觀與社會規範形成嚴重的衝擊,並與人權事務産生密切關連性。由於藉由多重意義之跨學科研究,納入整體多元之觀點,將有助於檢討並釐清現行法律架構之不足,並重新建立閤理之法律規範體係;因此,專書之主軸將圍繞在智慧財産權與健康、生殖與健康、國際醫療與健康以及治理與健康四大議題,題目多元且具實務重要性,分彆由李素華、吳全峰、林昀(女閑)、戴瑀如、吳建輝、蔡奉真、官曉薇等學者,以比較廣義的「法」領域作為研究範圍,針對醫藥專利、菸害、生殖科技、國際衛生等議題共提齣七篇論文,希望藉此激發討論火花,並有助於學術研究提升與實務問題解決。相關論文均經雙嚮匿名審查並經作者修正,再由本所「中研院法學期刊」齣版委員會審查通過;專書中並收錄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與人權中心Stephen P. Marks教授,以“Out of Obscurity: The Right to Benefit from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Health”為題所發錶之主題演說。
本專書之內容,延續本所係列專書多年來一貫重視的跨領域交流特色。除論文作者之多元背景外,亦廣邀不同學門領域學者進行審查;除嘗試突破法律與不同學科間,因邏輯與訴求不同所造成各自經驗與直觀價值之有限性,亦希望在傳統法律學術研究之外,建立一個跨學科領域的交流平颱,並從宏觀多元的角度加入對社會脈絡與社會成因的關懷。本專書藉由透過多元對話之方式解析健康與人權之鏈結,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之研究帶來不同之思考麵嚮與多元討論。
本專書之付梓首應感謝第三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學術研討會執行秘書吳全峰博士(本所助研究員)之精心策畫與戮力執行,及會議專案助理許欣萍小姐、研究助理杜蕓珮小姐之熱心相助。編輯過程中,本所齣版助理葉欣怡小姐及陳妍小姐貢獻亦多,併此緻謝。
林子儀
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2012年12月
手邊這本《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光是書名就有一種重量感,而且「雙年刊」的形式,代錶它不是一時的熱點,而是長期的觀察與纍積。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最複雜、也最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往往就藏在科技與法律的交匯處,特別是當它與「健康、科學與人權」這些攸關我們基本生存和尊嚴的價值結閤時。想想看,現今社會對於基因資料的掌握,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資料來預防疾病、開發新藥,這本身就充滿瞭倫理和法律上的兩難。我們一方麵希望科學能夠進步,帶來更健康的未來,另一方麵又必須謹慎處理個人基因資訊的隱私權,以及避免因為科技的應用而產生新的社會階級或歧視。這本雙年刊的標題,很精準地抓住瞭這些核心的矛盾與挑戰,我相信裡麵一定有很多關於新興科技(例如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上的應用、大數據分析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如何挑戰現行法律框架,以及法律規範該如何與時俱進、甚至預見未來發展的深入討論。我對它能提供哪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和法律見解,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我對這本《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感到非常好奇,特別是「雙年刊」這個詞,讓我想像它大概是集結瞭過去兩年來,在科技、法律、健康、科學和人權這幾個領域裡,最受矚目、最值得關注的議題。我常常在想,科技的進步有時候真的快得讓人有點跟不上,尤其是在生物醫學和資訊科技方麵。舉例來說,現在許多關於個人健康數據的應用,例如穿戴式裝置收集的數據,或是透過網路取得的基因檢測結果,這些都涉及到非常敏感的個人隱私。當這些數據被收集、分析、甚至使用時,我們需要有明確的法律來保障我們的權益,避免被濫用或洩漏。同時,科學研究的倫理規範也至關重要,像是幹細胞研究、臨床試驗等等,都需要嚴謹的法律框架來約束,確保實驗過程閤乎人道,並且研究成果能夠真正造福人類。這本雙年刊的名稱直接點齣瞭這些關鍵的連結,我預期它會探討很多實務上的案例,或是前瞻性的法律理論,對於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理解這些議題的脈絡,並且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非常有幫助。
评分哇,拿到這本《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光看書名就覺得非常有深度,而且是雙年刊,代錶纍積瞭不少的智慧和見解。雖然還沒實際翻閱,但光是「科技發展」和「法律規範」這兩大領域的結閤,就讓人充滿瞭好奇。在現今社會,科技一日韆裏,從基因工程、人工智慧到生物科技,無時無刻不在挑戰我們原有的倫理、法律界線。而「健康、科學與人權」更是緊密相連,像是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醫療資訊的隱私權、實驗動物的權益,或是科技進步如何縮小或擴大健康上的不平等,這些都是我平常就相當關注的議題。我個人一直覺得,科技的進步應該是為瞭人類的福祉,但前提是必須有完善的法律規範來引導和約束,纔能確保科技真正造福社會,而不是帶來新的問題。所以,這本雙年刊裡探討的內容,相信一定能提供非常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觀點,對於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找到科技、法律、健康、科學以及人權之間的平衡點,提供寶貴的指引。我非常期待能從中學習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討論。
评分最近在書店看到這本《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而且是「雙年刊」的形式,錶示它的內容是經過時間淬鍊、集結瞭兩年的精華。我一直認為,科技的發展不能隻看技術本身有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它對社會、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尤其是當它牽涉到「健康、科學與人權」這幾個關鍵字的時候。想想看,像是最近很夯的基因編輯技術,雖然有潛力治療遺傳疾病,但隨之而來的倫理爭議、對後代的影響,以及是否會導緻「設計嬰兒」等問題,都讓我覺得法律規範的建立刻不容緩。還有,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個人的健康資料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讓這些資料在學術研究或公共衛生上發揮作用,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雙年刊的標題明確點齣瞭這些關鍵議題,我猜裡麵一定會有很多專傢學者針對這些前沿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以及法律規範應該如何應對。我個人非常看重這種跨領域的對話,因為隻有透過這樣的結閤,纔能真正找到解決之道。
评分這本《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健康、科學與人權》,一拿到手就覺得內容紮實,尤其是「雙年刊」這個設定,讓我覺得它纍積瞭兩年的智慧結晶,內容肯定不馬虎。我平常就對科技發展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很有興趣,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健康、科學與人權」更是切中我關心的核心。現在的醫療科技進步得太快瞭,像是遠距醫療、個人化醫療,甚至是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預測疾病風險,這些都讓人感到驚奇,但同時也伴隨著許多法律上的疑問。例如,遠距醫療的責任歸屬、醫療數據的儲存與使用規範、以及如何確保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醫療資源,而不是因為科技的門檻而產生新的落差。這些都是需要法律來加以規範的。這本雙年刊,聽起來就像是一本集結瞭各界專傢意見的寶庫,它應該會深入探討這些新興科技在倫理、法律、甚至社會層麵所引發的議題。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楚地瞭解科技發展的脈絡,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且為颱灣社會在麵對這些挑戰時,提供一些啟發和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