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傢倫常(上)

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傢倫常(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儒傢倫理
  • 跨文化研究
  • 倫理學
  • 文化哲學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倫常思想
  • 文化比較
  • 價值觀念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儒傢倫常」(Confucian Ethos)意指儒傢的倫理常道,包括理論、規範,亦包括它在世間各領域之實踐與施作之義及其現象。本書旨在關注儒傢倫常在「跨文化視域」(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下的新典範之詮釋和理解,探討在跨文化的交流、互動、會通、對話之下,儒傢能否自傳統中轉化、創造,以因應既全球化又重視在地的新時代,同時更作齣它的人文貢獻。

  颱師大漢學研究團隊精選2012年於國傢圖書館舉辦之「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傢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17篇論文,時間從上古經中世、近世而到當代;地域橫跨瞭中國、日、韓與越南;學術兼及儒、釋、道以及西哲。既閤乎跨文化視域之要旨,亦跨越時空架構以及思想大教來會通儒傢倫常之道與學。儒傢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的返本開新,希因此專書齣版而得以振興發揚。

作者簡介

潘朝陽

  1951年生於颱灣苗栗,客傢人。颱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東亞學係教授兼僑教學院院長及僑生先修部主任、地理係閤聘教授;曾任《思與言》編委、《鵝湖月刊》主編,現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社長,發錶論文數十篇,並著有《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等學術專著多種。

  學術專長為:地理環境思想、思想的區域研究、文化地理、宗教地理、颱灣地理、中國儒學、颱灣儒學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潘朝陽 i

【當代新儒傢與儒傢倫常篇】
導言........................................................................................ 鬍元玲 003
一、 「儒傢民主政治」如何可能?
  從當代新儒傢齣發思考................................................ 黃俊傑 007
二、 離散與安居
  當代新儒傢牟宗三的原鄉棲息和異鄉漂泊................ 潘朝陽 021
三、 儒傢倫常在現代以後的價值重建
  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中心.................................... 黃麗生 073
四、 人性何以是善?
  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 鬍元玲 141

【東亞儒傢倫常篇】
導言........................................................................................ 張崑將 173
五、 近世東亞儒者對忠孝倫常衝突之詮釋比較.............. 張崑將 177
六、 朝鮮王朝儒傢倫常之推移和特性.............................. 權五榮 213
七、 韓儒田艮齋「性為心宰」的道德實踐涵義.............. 楊祖漢 231
八、 日本近世庶民教育中的儒傢倫常
  以寺子屋教科書「往來物」為探討中心.................... 藤井倫明 261
九、 越南南部文化中的儒傢倫常觀念之變遷................... 阮玉詩 295
漢學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 314

圖書序言

導言

鬍元玲

  本書第一單元「當代新儒傢與儒傢倫常」收錄的四篇論文,皆涉及對當代新儒傢的探討。

  第一篇是黃俊傑的〈「儒傢民主政治」如何可能?從當代新儒傢齣發思考〉,反映齣當代新儒傢對於五四運動「德先生」的關懷,希冀從儒學傳統中開創民主政治,而這其中當屬徐復觀先生所論最為詳盡。此文以徐復觀對「儒傢民主政治」的思考為探討對象,指齣徐復觀的理論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道德主體性」如何客觀化而開展齣民主政治,亦可說是儒傢政治學理論的問題,而徐復觀主張必須進行所謂「主體性的轉換」,從以往的以統治者為起點,轉換為以被統治者為起點;其二是「儒傢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何在,此為儒傢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徐復觀認為就在於自耕農階級。然而,作者進一步析論,以自耕農階級作為儒傢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並不符閤現實發展,但「人民主體性」的轉嚮可以與現代民主政治相接軌,而儒傢「仁」的精神亦可補西方民主政治之不足。

  第二篇是潘朝陽的〈離散與安居當代新儒傢牟宗三的原鄉棲息和異鄉漂泊〉,以當代新儒傢最具代錶性的牟宗三先生為討論對象。此文首先分析離散之意涵,並以曆史上著名文人及儒者的離散與安居為例作為說明,融閤古代詩文及西方地理學的論述;接著,運用學界甚少注意的牟宗三《五十自述》作為文本依據,細述牟宗三少年時期的經曆,在蒼茫大地上,靜觀四季更迭之美,徘徊於宗廟墓園之間,這是在傢園鄉土上的安居。然而,隨著時代變局,青壯年時期的牟宗三由安居轉變為離散,傢園遭逢摧殘、祖屋宅捨毀壞、傢人分散離析,心中充滿憂憤悲涼。盡管如此,大半生漂泊的牟宗三,內心其實擁有明晰的定盤針,亦即對儒傢良知德慧的堅定信念,從而終能於此得到安居。

  第三篇是黃麗生的〈儒傢倫常在現代以後的價值重建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中心〉,此文討論西方學者對於現代、後期現代及後現代的論述,並與牟宗三在五十年代所撰寫而後結集成書的《道德的理想主義》相互對照。近一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知識份子大力引介西學,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是現代性的追求。對於全盤西化及反傳統的高昂呼聲,當代新儒傢採取的是融通之道,堅守傳統儒傢價值理念的同時,不忘積極麵對西學、迴應西學,以期建立儒學在當今之世的創造性轉化。在當時看來,新儒傢的聲音顯得微弱甚至遭受誤解。然而,於今審視我們週遭及世界其他地方,各式諸如國際政治、國際金融、思想文化、生態資源等危機潛伏欲動,似乎隻有後現代的價值轉嚮方可對治。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五十多年前牟宗三提齣的喚醒人之價值意識、文化意識與曆史意識的道德理想主義,其實與後現代論述頗多相呼應之處,此亦可見牟宗三對現代文明危機的先見之明,以及其論點在現今社會的價值。

  第四篇是鬍元玲的〈人性何以是善?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以當代新儒傢梁漱溟先生的《人心與人生》一書為探討對象,試圖發掘這本書的價值及蘊藏於其中的主旨。此書嚮來罕為學界所留意,實則是梁漱溟本人最為看重的著作,可說是對五四運動「賽先生」的迴應,企圖以現代科學新知來解釋儒傢的性善論。此文討論梁漱溟主張的心所具有的三個特徵,進而歸結於「自覺」,此即人有趨嚮於善的可能。從孟子的性善到王陽明的良知,道德修養的根基就在於人人皆有嚮上嚮善的潛能。每一位以儒自任之士,無不相信人的心靈是可以提升的,他們努力於心靈的提升,也努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他們願意這樣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梁漱溟即是抱持這一理念始終不二之人。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