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中盡管身處異國,擁有不同的國籍,卻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靈深處積澱瞭不同質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器物、製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結構中,無疑的,涉及一民族核心價值的哲學性理念是最具普遍性及長久性的。
本書以史綱方式撰寫、以精實的內容從中國哲學方法、精神特質開始,談論先秦哲學、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佛學、宋元明理學,一直到當代哲學。內容緊湊,將豐富的材料擇其精要來呈現。
一本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對構成一民族文化心靈的源流脈絡及其文化認同力是最具自我理解力的。本書可說是華人世界紹述中國哲學內涵及史實,視域開闊,內容豐富多樣且深刻的一本好書。
本書特色
唯一從傳統走入當代的哲學史
包含二十幾年來最新的哲學研究、齣土文獻和研究成果
中國哲學史多年來以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共四冊)為主,曆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二十年來,先秦齣土文獻的大量齣現及密集研究所獲成果,以及中西哲學之交流對話,使當代中國哲學之發展脈落及精神風貌也成為學界關注之焦點,這是書裏所欠缺的。
作者簡介
曾春海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及係主任、輔仁大學哲學係及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學曆:輔仁大學哲學博士(197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專任教授
著作:《易經哲學原理》、《兩漢魏晉哲學史》、《先秦哲學史》、《硃熹哲學論叢》、《中國哲學概論》(主編)、《儒傢的淑世哲學》、《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硃熹易學析論》、《王船山周易闡微》、《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陸象山》、《儒傢哲學論集》、《中國哲學精神發展史》(閤著)
序
自序
第一篇 先秦哲學
第一章 先秦儒傢學派 19
第一節 春鞦時代的儒傢核心思想 20
第二節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齣土文獻為依據 35
第三節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53
第四節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與《易傳》 66
第二章 先秦道傢學派 93
第一節 老子的形上學與處世智慧 95
第二節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齣土簡文之道傢思想 108
第三節 莊子的形上學 117
第四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129
第三章 墨傢學派 133
第一節 墨子及《墨子》一書 134
第二節 兼愛之德的涵義 136
第三節 貴義之德的涵義 138
第四節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140
第五節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147
第六節 評論 150
第四章 法傢學派 153
第一節 法傢的源流與特色 154
第二節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161
第五章 析名辨實的名傢邏輯學 171
第一節 鄧析與《尹文子》 172
第二節 惠施與公孫龍子 179
第六章 陰陽傢學派 189
第一節 陰陽與五行之源流 190
第二節 鄒衍與陰陽傢 195
第二篇 兩漢魏晉哲學
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之學 205
第一節 秦漢之際黃老道傢的形成、流派與學說 206
第二節 《呂氏春鞦》的宇宙觀、人性論及天人關係 211
第二章 西漢儒、道、法的互攝和變遷 221
第一節 陸賈和賈誼的天道觀及政治論 222
第二節 兼採諸傢以道傢為主流的《淮南子》 227
第三章 董仲舒與西漢經學 237
第一節 天人三策說及春鞦學 238
第二節 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 240
第三節 人性論 243
第四節 倫理規範與教化 245
第四章 西漢晚期的嚴遵和揚雄 247
第一節 《道德指歸》的宇宙生成論 249
第二節 嚴遵的人生觀及政治理想 252
第三節 揚雄的知識說及天道論 256
第四節 揚雄的人性論及政教思想 259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東漢批判時弊的理性思潮 263
第一節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學要旨 264
第二節 王充的哲學 269
第三節 王符對時弊的批判與修正 276
第四節 荀悅的《申鑒》與仲長統的《昌言》 280
第六章 魏晉玄學通論 285
第一節 魏晉玄學的緣起因素 287
第二節 玄學釋義 291
第三節 玄學的課題和方法 293
第四節 玄學的分期及其主要代錶人物 296
第五節 清談與魏晉哲學 298
第七章 正始玄學 301
第一節 王弼的玄學 303
第二節 鍾會所撰《四本論》 317
第八章 竹林玄學 321
第一節 阮籍的玄學 323
第二節 嵇康的玄學 330
第九章 兩晉的玄學 343
第一節 郭象跡冥圓融的玄學 344
第二節 兩晉之際的六傢七宗 362
第三節 僧肇的《肇論》 366
第四節 慧遠的法性論、神不滅論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學說 372
第三篇 南北朝與隋唐的佛學
第一章 南北朝與隋唐的儒學 379
第一節 南北朝的儒學與政治文化 380
第二節 隋朝儒學 382
第三節 唐代的儒學 385
第四節 李翱的《復性書》 390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學梗概 393
第一節 晉宋的「神」滅不滅之爭 395
第二節 北朝的佛學 397
第三節 南朝的佛學 400
第四節 真常心之經典:《大乘起信論》 402
第三章 隋唐佛學 407
第一節 吉藏與三論宗 409
第二節 智顗的天颱判教及其佛理 413
第三節 華嚴宗哲理 421
第四節 教外彆傳的禪宗以及分派 430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學
第一章 緒論 443
第一節 「理學」釋名義 444
第二節 宋代理學興起的主因 445
第三節 宋代理學的主要課題和治學精神 448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學 451
第一節 前言 452
第二節 《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 455
第三節 《通書》的道德人性論 457
第四節 培養伊尹之誌趣,樂顔淵之學的人文教育 459
第五節 研幾慎獨的修「心」功夫 462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學 465
第一節 存有論 468
第二節 人性論 472
第三節 人格修養論 477
第四章 張載的關學 487
第一節 張載及其關學學風 488
第二節 《正濛》的天道與人之性命關係 489
第三節 心性論及其價值實踐工夫 491
第五章 硃熹的閩學 493
第一節 硃熹學思曆程述要 494
第二節 以理氣釋心性、理欲之同異的人性論 497
第三節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502
第四節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聖人、君子、賢人 509
第五節 窮理緻知的認知原理及內容 515
第六節 培養人格的方法綱領及首務之工夫 523
第七節 居敬涵養的篤行工夫說 527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學 531
第一節 「心即理」的心學涵養 533
第二節 為己之學的教育目標及讀書法 539
第三節 教養論 549
第七章 鬍五峰與湘學 559
第一節 「理」統攝於「性」的宇宙觀 561
第二節 心、性與理之相互關係 563
第三節 天理人欲,同體異用,同行異情 565
第四節 唯仁者能盡心成性 566
第八章 葉適的義利觀與永嘉事功學派 569
第一節 葉適之前儒傢學者對義利之辨的流變 571
第二節 葉適義利之辨的時代及學術背景 573
第三節 義利觀之理論及實際主張 575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學 579
第一節 元代理學流布之概況 580
第二節 代錶元代北方理學的許衡之學說 582
第三節 元代南方理學代錶的吳澄思想 585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學 589
第一節 此時期理學的流布及其課題之轉摺 590
第二節 南方的硃學梗概 594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學 597
第一節 陳白沙 598
第二節 王陽明 608
第十二章 明代中、後期的硃學與心學 621
第一節 羅欽順對硃學的推進 623
第二節 陽明後學的浙中學派 629
第三節 陽明後學的江右王學 640
第四節 泰州王門 645
第五節 東林學派的顧憲成與高攀龍 648
第五篇 明清之際及清代的哲學
第一章 劉蕺山與黃宗羲 673
第一節 主誠意慎獨的劉蕺山 674
第二節 黃宗羲以史入經的實學 679
第二章 李二麯與王夫之 687
第一節 明清之際的關學代錶李二麯 688
第二節 兼採心學、理學與氣學的王夫之 702
第三章 乾嘉學派對理學之修正 711
第一節 戴震 713
第二節 焦循、淩廷堪與阮元 719
第四章 康有為與梁啓超 725
第一節 康有為的藉經論政和托古改製 727
第二節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啓超 731
第六篇 當代中國哲學
第一章 梁漱溟與熊十力 739
第一節 梁漱溟 740
第二節 熊十力 754
第二章 馮友蘭與張岱年 761
第一節 馮友蘭的新理學 762
第二節 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773
第三章 宗白華及方東美 789
第一節 宗白華氣韻生動的意境美學 790
第二節 方東美及其對莊子哲學的詮釋 803
第四章 唐君毅與徐復觀 815
第一節 唐君毅 816
第二節 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 826
第五章 牟宗三與羅光 841
第一節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 842
第二節 羅光對儒傢形上學之詮釋釋 852
這本書我讀瞭有幾個月瞭,期間反復推敲,也曾因為某些概念的晦澀而擱置,但最終還是被作者抽絲剝繭般的論述所吸引,堅持瞭下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中國哲學史卻始終覺得它像一片迷霧,概念多,流派雜,很難理齣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本書恰恰解決瞭我的痛點。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哲學演進圖景,從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到漢唐宋明的思想嬗變,再到近現代的轉型與反思,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人物和學說,而是著力於探究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內在聯係與演進邏輯。例如,在講述儒傢思想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孔孟的仁義道德,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解讀、被改造,甚至被權力所利用,展現瞭儒傢思想強大的生命力與適應性。又如,對於道傢的“無為”思想,作者也並非簡單地將其理解為消極避世,而是闡述瞭其在治國理念、個人修養等多個層麵的深遠影響。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一些相互矛盾或看似難以調和的思想體係時,總能找到其中的共通之處,或者揭示它們産生和發展的社會曆史背景,使得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變得生動而具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討喜,不似一般學術著作的枯燥乏味,反而帶有幾分敘事的力量,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瞭我之前對中國哲學“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極其平實而又充滿智慧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哲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某些核心哲學觀點時,所設計的那些巧妙的引入方式。比如,在講解“天人關係”這一核心命題時,他並非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從古代的祭祀、占蔔,以及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敬畏感入手,逐步引齣中國哲學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這種敘事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瞭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世界。書中的許多觀點,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生活和個人選擇的深刻反思。比如,作者在討論“道傢”思想時,對於“順其自然”的解讀,讓我對人生的許多煩惱有瞭新的看法。又如,在講到“儒傢”的“剋己復禮”時,也讓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平衡個體的自由與社會責任。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一本優秀的哲學史讀物,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東方智慧,能夠啓迪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以及如何過上更有意義的人生。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被它的厚度和略顯古樸的書名嚇到瞭,我本以為會是一本難以啃讀的“硬骨頭”,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繁復的論證。然而,翻開第一頁,我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中國哲學史的漫長畫捲徐徐展開。與其說是“史綱”,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次與中國古代智者的深度對話。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絕對權威的哲學體係,而是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引導讀者去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形成、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各個學派思想時,所引用的那些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例子。比如,在講到墨傢的“兼愛”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通過墨子及其弟子的實際行動,展現瞭“兼愛”的實踐意義和其背後蘊含的普遍關懷。又比如,在討論到佛教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思想融閤時,作者梳理瞭禪宗等流派的形成,以及它們對中國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讀來令人豁然開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梳理瞭中國哲學的脈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視角,讓我對“天人閤一”、“中庸之道”等傳統觀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有瞭更由衷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認為,想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深入瞭解其哲學思想的演變。《中國哲學史綱》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作者在結構安排上頗具匠心,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原始信仰講起,一步步過渡到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百傢的思想爆發,再到漢代儒學的獨尊、宋明理學的興盛,直至近代哲學的轉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哲學流派時的那種辯證的眼光。他不會簡單地褒揚某個學派,貶低另一個學派,而是力圖揭示它們各自的閤理性,以及在不同曆史條件下的局限性。比如,在闡述法傢思想時,作者既肯定瞭其在統一國傢、鞏固統治方麵的積極作用,也指齣瞭其嚴刑峻法背後潛在的弊端。在討論佛教傳入對中國哲學的影響時,作者也並非僅僅停留在佛教的教義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激化、相互融閤,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哲學。書中大量的引文和注釋,也為我提供瞭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綫索,讓我受益匪淺。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思想廣度的佳作,值得所有對中國哲學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乎我的預期。我之前對中國哲學史的印象,大多是碎片化的,像是零散的珍珠,缺乏一條能夠將它們串聯起來的綫索。而作者在這本書中,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珠寶匠,將這些散落的珍珠,精心打磨,用一條貫穿古今的邏輯絲綫,編織成瞭一幅絢麗多彩的哲學星空圖。從老子的“道”的玄妙,到孔子的“仁”的溫度,再到王陽明的“知行閤一”的實踐,以及近代以來西方哲學思潮的衝擊與迴應,作者都做瞭鞭闢入裏的分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哲學觀點時,那種超越時代的眼界。他能夠站在曆史的長河中,去審視這些思想的産生背景、流變過程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的復雜影響。例如,在分析魏晉玄學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士人的清談,而是深刻揭示瞭其在特定曆史時期,作為一種對現實政治壓迫的反抗,以及其在個體精神解放上的意義。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關於“心學”的論述,讓我對中國哲學中“主觀性”的強調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觸及到瞭其深層的思想根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