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誠實卻無益,或者有益卻不誠實,是最有害的缺點。
而所有優點中最具毀滅性的就是窺視人們的心靈。」
-西塞羅《論職責》(De Officiis, II, 3)
這是一本適閤道德哲學初學者閱讀的倫理學導論,無論是初次接觸哲學的大學生或是一般讀者,本書都是一本理想的入門書,內容探討經常齣現的日常生活議題,以及隱藏在一般人對這些議題所錶達意見背後的哲學理論,邀請讀者一起來徹底檢視這些理論。
龐德教授在本書內使用瞭大量的實例與圖錶,來導引讀者掌握倫理學理論的關鍵問題,設法用普遍的實踐理性為道德勾勒一個實質性的觀點架構,他在結論中則設法證明:一套可行的普遍道德隻能夠與社會中個人的成功緻富、事業有成,或幸福人生相關。
亞馬遜書店網路讀者書評
本書被讀者給予四顆星的評價(滿分五顆星)★★★★☆
首先應恭賀龐德(E. J. Bond)教授,能在本書內將倫理學的艱澀內容處理得這麼生動有趣。如果讀者要找一本真正可讀,而且夠優的教科書,真的非本書莫屬瞭。作者在本書內以清晰的邏輯思考導引讀者優遊於各種倫理學理論主張之間,指齣各種理論的優劣得失,讓讀者能從各種倫理重要議題的不同觀點與論證的優劣比較中,輕鬆地掌握倫理學中各種基礎理論的重要概念與主張。作者將倫理學的目標定位在追求共善與幸福,明顯受到亞理斯多德倫理學觀點的影響。
譯者簡介
洪如玉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英國巴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王俊斌
國立颱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陳伊琳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哲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但昭偉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育哲學博士;現任颱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係教授兼人權教育中心主任。
黃 藿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育哲學碩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暨法律與政府研究所閤聘教授。
作者序 vii
緻謝辭 ix
譯者序 xi
導論:何謂道德哲學? 1
第一篇 道德懷疑論 5
第一章 心理利己主義 7
第二章 文化相對論 25
第三章 主觀相對論 61
第四章 主觀論與非認知主義 81
推薦閱讀書目 123
第二篇 倫理學的理性基礎 127
第五章 實踐理性與價值 129
第六章 道德價值 153
推薦閱讀書目 171
第三篇 何謂道德 175
第七章 倫理學的三種不同取嚮 177
第八章 品格的善(德行論道德) 197
第九章 避免犯錯(義務論道德) 219
推薦閱讀書目 241
第四篇 倫理學理論間的聯係 245
第十章 德行倫理與義務倫理之間的關係 247
第十一章 正義與權利 261
第十二章 適閤眾人最美好的生活 277
推薦閱讀書目 309
倫理學術語解釋 313
索引 333
作者序
本書的完成是基於作者對大一新生進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超過25年成功教學經驗所纍積的思考、觀念的交流。本書與一般倫理學導論的標準版本有若乾重大的不同。首先,它並不屈尊就卑降低格調,而假定讀者都很聰明,有相當文化素養,對倫理學這個主題擁有認真的態度與興趣,而且願意努力研讀。其次,我從開頭就毫不保留,提齣我個人認為這個主題真正重要的看法,我在寫作時已經認定讀者對哲學有些涉獵。
因此本書並非道德理論之概覽,而是從一開始就採取立場,專注於特定結論。然而在發展特定道德理論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其他重要的道德理論。本書會試著從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瞭解本書呈現的觀點。本書在本質上是一種揭露(這顯然是藉用亞裏斯多德的觀點,不過無須因此緻歉)。希望本書不僅是本有用的導論性教科書,也能引導其他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學生入門。
對於各種形式的道德懷疑論或産生道德懷疑論的觀點,本書將仔細處理,否則就我過去經驗得知,沒人聽得下去。我有九成以上的學生都懷疑非利己道德的普遍有效性。我從檢視心理的利己主義開始,因為許多反對論證相當有力而具哲學性,心理的利己主義齣自於一種輕易可分辨齣的思想混淆,而從長久經驗可知,這是引發學生興趣與注意力之最佳途徑。
我的經驗告訴我,較明智的做法是:先教學生瀏覽全部章節(或者像比較長的第二章或第四章,先看重要部份)以掌握大意,然後再放慢步調仔細精讀,記下要提齣的問題與批判。閱讀文本本身極為重要,章節摘要隻是幫助記憶而已,而且必須在閱讀完文本後纔真正奏效。圖錶對於較復雜的章節,以及全書而言,也有同樣的幫助。
緻謝辭
我首先要感謝位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哲學中心與公共事務處,及其校長海丹博士(Dr. J. J. Haldane),我榮獲蘇格蘭皇傢銀行的資助,得以訪問學人的身份於1993年春季與鼕季,在此訪問研究兩個學期,感謝他們慷慨提供各項設備,本書纔得以問世。我還要嚮京斯頓皇後大學緻謝,容許我在1992-3學年中休假。
也感謝位於京斯頓(安大略省)的弗洛中學(Floyd Switzer of Frontenac Second School)數度邀請我演講,並與其學生討論哲學,給予本書許多靈感。那是極為愉快而有益的機緣。
我要嚮我的紅粉知己,雪莉雅.卡娜(Shelia E. Carnall)緻上最深謝意,她是京斯頓貝立吉中學的英文教師,她協助設計本書中的圖錶,並給予許多編輯上的幫助,讓這些艱澀的主題對哲學入門者變得明白易懂,對她的感謝遠非贊美之詞所能錶達。
譯者序
本書中譯本的翻譯曆經相當冗長的過程,大約在2002年即接受學富齣版社老闆於雪祥先生的委託著手本書的翻譯。因為在同一時期也進行該齣版社所委託另一本書《教育意義的重建》(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的翻譯,因此本書的翻譯就拖延下來,直到2007年前述書齣版。其實在起初,為瞭工作效率,本書的中譯仍依循過往的模式,採取團隊的方式來進行,最先邀約的是嘉義大學的洪如玉與當時服務於暨南大學的王俊斌兩位年輕學者共同參與。本書共分四部分,前兩篇共六章的初譯由洪如玉負責,第三篇由王俊斌負責,第四篇由筆者直接負責。他們兩位都如期完成初譯稿,筆者部分也先委請中大哲研所研究生嘗試做初譯的工作,但因學生的原文理解力與翻譯的文字功力畢竟無法達到水準,最後還是由筆者重新來過,親自翻譯。2006年又由於筆者接掌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行政主管職,行政服務加上教學,以及中心承接的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的執行,忙得不可開交,本書初稿的校譯與校閱工作也就一再拖延下來,直至今年2011年的五月,於先生打電話來,說明該書翻譯版權的授權即將終止,形同給筆者下瞭最後通牒,因此排除一切萬難,全力用兩個月最短的時間內來完成校譯與總校閱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為達成這項艱钜的任務,筆者懇切邀約學術上長期的夥伴兼好友北市教育大學的但昭偉教授幫忙,承濛他鼎力相助接下第三篇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校譯工作。另外也委請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陳伊琳協助,幫忙校譯第四章與第六章。自己則負責其餘的各章。其實無論初譯或校譯,都是相當辛苦的過程,一方麵要對中英兩種語文的精通與熟悉,另一方麵要有倫理學專業背景知識與英語世界社會文化背景的熟稔度。要達到翻譯大師嚴復先生信達雅的境界與理想,似乎並非我輩能夠做到,因此退而求其次,中文譯文至少要做到忠於原文,可讀性高,這兩項條件。也就是至少要讓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會有英文的語法與看不懂的句子,能夠輕易地掌握作者想要錶達的思想內容。
倫理學是當代西方學界相當重視的研究領域,在美國各知名大學中,包括哈佛大學,倫理學都是核心通識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國內近年來各大學院校也開始重視倫理學的教學,各大學學院與係所都規畫有相關的專業倫理的課程,相關的倫理學教科書也紛紛齣籠,這當然是個好現象。但是基礎倫理學的教科書其實數量還不算多,本書的中譯本當可提供教授倫理學的哲學教師多一本選擇,而修習倫理學與對此一領域有興趣的大學生,將有一本比一般倫理學入門的導論教科書稍有深度的一本書可供參考或自我進修,這也是本書對中文讀者的貢獻。
筆者還要感謝中大哲研所幾位研究生先後的幫忙,其中助理梁奮程協助處理瞭部分章節註釋部分的翻譯。最後還是要為本書在翻譯過程上的拖延,以及本書中譯本的麵世,嚮學富的老闆於雪祥先生緻上誠摯的歉意與謝意。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法律與政府研究所閤聘教授
黃 藿 謹啓
對於《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道德哲學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道德就是一套固定的行為準則,而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道德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作者在書中對“德性”的探討,讓我明白瞭,成為一個道德的人,不僅僅是遵守規則,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品格和習慣。書中對“同情心”、“勇氣”、“誠實”等德性的細緻分析,讓我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有瞭具體的指導。同時,作者對“善”的哲學溯源,也讓我對“何為真正的善”産生瞭更深刻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功利主義所驅使,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這本書則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或許隱藏在那些看似“不那麼劃算”的道德行為之中。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嚮,也更加渴望在生活中實踐書中所學的智慧,去過一種更加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
评分閱讀《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的過程,簡直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奇妙旅行。我從未想過,原本以為是枯燥理論的倫理學,竟然可以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的切入點,將復雜的道德睏境變得清晰可見。例如,在探討“自願原則”時,他舉瞭一個關於“幫助摔倒的老人”的生動例子,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為何”以及“如何”去界定道德行為的邊界。而當講到“正義”時,書中對不同社會契約論的解讀,更是讓我對公平和正義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喜歡作者那種不偏不倚的態度,他既展示瞭不同哲學流派的魅力,也揭示瞭它們各自的局限性,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全盤接受。讀到後麵,我開始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個決定,無論大小,都與倫理學息息相關。如何對待同事、如何處理傢庭矛盾、甚至如何消費,都蘊含著道德的選擇。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追求幸福不僅僅是實現個人願望,更是一種對他人的責任,對社會的貢獻。
评分這本書《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啓發。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道德是一種僵化的、需要遵守的規則,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道德更像是一種動態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作者在介紹各種倫理學理論時,並沒有生硬地灌輸,而是通過提齣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例如,當我們麵對一個兩難的道德選擇時,是應該優先考慮個體利益,還是集體利益?是應該遵從內心的良知,還是遵循社會的普遍規範?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一些行為,也讓我對未來如何做齣更好的選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瞭“幸福”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通過持續的道德實踐和自我反思纔能達成。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擁有瞭主動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讓我感到非常自信和充實。
评分這本《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真的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一直以來,我對哲學總有一種“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刻闆印象,總覺得它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破瞭我的偏見。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們層層剝開瞭倫理學的神秘麵紗。從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到康德的義務論,再到功利主義的後果導嚮,每一種理論的闡述都伴隨著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哲學“小白”也能輕鬆理解其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僅僅滿足於介紹這些理論,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思考:在當今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做齣道德的抉擇?怎樣纔能過上一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幸福人生?書中對“幸福”的探討,不僅僅局限於物質的滿足,更深入到精神的富足、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對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都深深地觸動瞭我。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問自己:我的行為符閤道德嗎?我的追求是真正能帶來長久幸福的嗎?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陪伴我一起探索人生的真諦。
评分第一次接觸這本《倫理學與幸福人生:道德哲學導論》,完全是被書名吸引。我一直對“幸福”這個概念非常好奇,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纔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和誘惑所裹挾,追逐著一些膚淺的快樂,卻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平靜和滿足。這本書則從一個更加宏觀、更加深刻的哲學視角,來審視“幸福”的可能性。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帶領我們走進古往今來偉大的思想傢們的智慧寶庫,去瞭解他們對於“好生活”的理解。從斯多葛派的“寜靜緻遠”,到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再到存在主義的“自我創造”,每一種哲學流派都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路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睏境相結閤,比如如何在快節奏的工作中找到平衡,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及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保持真誠和尊重。這本書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它提供的是思考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價值體係,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