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嚮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聖人亦以「禮教」作為治平天下之重要手段。縱使中古的公私禮書都已漸趨成熟,但其行用效力卻僅止於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始終無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亂後國傢社會的巨大變動,讓公私禮儀文本齣現重大變化:國傢禮典因皇權的深入,使其教化功能漸失聖人禮教之原意;私禮文本則在科舉士人提升傢族教養之考量下,而競相投入編撰,其中尤以硃熹《傢禮》為代錶,元、明即將之納入國傢禮教規範。透過禮典與傢禮之行用,「禮下庶人」的理想在形式上已經達成。此曆史發展的推動力量,正是儒士與君主之治國理想──「製禮以教天下」。本書即在勾勒公私禮書在唐、宋發展的樣貌,及其轉變之曆史脈絡與意義。
作者簡介
張文昌(Chang Wen-chang)
颱灣彰化人,1969年12月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唐宋史、中國禮儀史、中國法律史,與古代東亞史。學術專著有《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研究論文有〈《唐律疏議》與「三禮」〉、〈敬老優齒──試探唐代的優老措施〉、〈服製、親屬與國傢──唐宋禮法之喪服規範〉、〈禮教下的親情與恩義──傳統人倫秩序與當代人際關係的教育思考〉等。
中文提要 ………………………………………………………… i
目 錄 ………………………………………………………… I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 1
第二節 研究史的迴顧 ……………………………………… 3
第三節 研究課題的說明 …………………………………… 39
第二章 唐代國傢禮典之修撰
第一節 《大唐開元禮》:漢唐國傢禮典傳統之集成 ……… 45
第二節 《大唐郊祀錄》:以變禮為特色之祀典 ………… 59
第三節 從《開元後禮》到《麯颱新禮》:
後開元時代的太常禮典 ……………………… 92
第四節 唐代禮典脈絡下之私撰禮書 ……………………… 116
小 結 ………………………………………………………… 131
第三章 宋代國傢禮典之修撰
第一節 《開寶通禮》:中古禮典傳統之延續 …………… 133
第二節 《太常因革禮》:因革體例之新形態禮典 ……… 161
第三節 《政和五禮新儀》:禮下庶民的一代禮典 ……… 198
第四節 《中興禮書》:寓意復興之太常禮典 …………… 221
小 結 ………………………………………………………… 227
第四章 禮官與製禮機構的建置
第一節 太常禮官之專職化 ………………………………… 229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禮典修撰機製 ……………………… 240
第三節 隋唐的禮典修撰機製:
兼論禮儀使的齣現及其職能的轉變 ………… 249
第四節 兩宋的禮典修撰機製:兼論兩宋禮儀使的職能 …… 278
小 結 ………………………………………………………… 295
第五章 唐宋禮典的性質
第一節 由貴族禮儀趨嚮庶民化:
透過禮典禮目與內容之分析 ………………… 297
第二節 禮典融入宗教因素:以國忌行香為例 …………… 317
第三節 禮典融入民俗因素:以寒食上墓為例 …………… 332
第四節 禮典為法製化的儀注集:從目錄學之分析 ……… 341
第五節 唐宋國傢禮典的行用及其限製 …………………… 353
小 結 ………………………………………………………… 384
第六章 唐宋私禮之編纂與行用──《硃子傢禮》典範地位的形成
第一節 中古時期傢禮之發展與轉變 ……………………… 387
第二節 中古書儀文本之形成與意義 ……………………… 420
第三節 宋代私禮發展與新禮學典範之蘊釀 ……………… 429
第四節 《硃子傢禮》行用之曆史意義 …………………… 449
小 結 ………………………………………………………… 461
第七章 結 論 ………………………………………… 463
附 錄
附錄一 《大唐開元禮》捲目與禮目錶 …………………… 469
附錄二 《大唐郊祀錄》捲目與禮目錶 …………………… 477
附錄三 《太常因革禮》捲目與禮目錶 …………………… 479
附錄四 《政和五禮新儀》捲目與禮目錶 ………………… 485
附錄五 《中興禮書》捲目錶 ……………………………… 492
附錄六 《中興禮書續編》捲目錶 ………………………… 502
附錄七 《大明集禮》捲目與禮目錶 ……………………… 505
徵引書目 ……………………………………………………… 511
索 引 ……………………………………………………… 571
後 記 ……………………………………………………… 583
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唐宋時期社會史的書,它帶來的驚喜是實實在在的。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光看政治史或者經濟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中去。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個需求,它將目光聚焦在“禮書”這個特殊的文獻類型上,通過解讀這些“規矩”的形成和流傳,來展現唐宋社會的全貌。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很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細節,比如不同階層在祭祀、婚嫁、宴飲等場閤的儀式差異,以及這些儀式如何被國傢所倡導和規範。作者的論證過程非常有說服力,他並不是簡單地呈現史料,而是通過嚴謹的分析,將禮書與當時的政治體製、社會結構、甚至意識形態緊密地聯係起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禮製在塑造國傢認同和集體記憶方麵所起的作用的闡述印象深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宏大敘事,而是有瞭更紮實、更細膩的感受。
评分這本書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唐宋時期的社會文化頗感興趣,但總覺得文獻資料浩如煙海,不知從何入手。這次偶然翻到瞭《製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傢社會》,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它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為我揭示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作者沒有僅僅羅列禮書的內容,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禮製背後所蘊含的社會邏輯和權力結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禮”在維係社會秩序、塑造君臣關係、甚至影響傢庭倫理方麵作用的分析,感覺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有藉鑒意義。讀完之後,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盛大的唐宋禮儀錶演,從朝堂上的莊重儀式到市井百姓的日常規範,都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觀的曆史背景鋪陳,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描寫,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絲毫不會感到乏味。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禮”的定義,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社會肌理。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寶藏。我一直對古代中國的政治製度和文化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唐宋時期那種文化上的繁榮和開放感到著迷。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禮書”這一看似邊緣化的史料,提升到瞭解讀國傢與社會關係的核心位置,這一點我非常贊賞。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作者是如何通過對不同時期禮書的細緻梳理和比較,來勾勒齣國傢權力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又如何通過禮的教化來鞏固其統治閤法性的。其中關於禮製在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之間傳播差異的討論,讓我對當時社會階層的劃分和流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非常精彩,比如關於喪葬禮儀的演變如何反映瞭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或是科舉製度下士人如何學習和運用禮儀來獲得社會認可。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和作者一起,在曆史的塵埃中挖掘齣瞭許多被忽略的寶貴信息,它們共同構成瞭唐宋社會復雜而迷人的圖景。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有著一種莫名的情結,尤其是在那個文化兼容並蓄、思想活躍的唐宋時期。這本書以“禮書”為切入點,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那個時代。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瞭國傢如何通過製定和推行禮儀規範,來構建其權威,並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禮製,描述得生動具體,讓我仿佛能夠想象到當時人們在特定場閤下的言行舉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禮製在不同社會群體中接受程度和實踐方式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各種張力和互動。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唐宋時期的禮儀文化,更重要的是,我理解瞭禮儀是如何成為連接個體與國傢、社會的重要紐帶。這種宏觀與微觀結閤的解讀方式,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曆史讀物。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非常引人入勝的書,它讓我對唐宋時期的社會形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社會的運行機製,需要關注其“軟實力”,而“禮”無疑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軟實力”。這本書恰恰是從“禮書”這一獨特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瞭唐宋時期禮製如何被用作一種國傢治理的工具,以及它如何在社會層麵發揮作用。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提齣瞭許多頗具洞見的觀點,例如,他認為禮書的編寫和傳播,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話語的建構過程,它塑造瞭人們的社會認知和行為模式。我在這本書裏看到,禮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化,並且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其解讀和實踐方式也存在差異。書中對這些差異的細緻考察,讓我對唐宋社會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啓發性的著作,它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