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訓練是中等教育以上的必要項目,然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乃在文化。
本書開啓經典論著通俗化的風帆,幫助你航到經典的海裏。
白話運動的推廣,新式教育的施行,經典訓練漸行廢止;然教育部製定的初中和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裏,卻不僅沒有廢止,反倒擴大範圍,不以經為限,且按學生程度取材。但若將經典訓練視為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項目,那麼首先要進行的便是將經典通俗化,讓普羅大眾有興趣去接近它、親近它。這即是本書的寫作的目的瞭。
本書所稱的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彆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將《說文解字》一書納入。其後有《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鞦三傳、四書、《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排列,各篇討論,盡量採擇近人新說。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通俗化的學術論著,全書提綱挈領,深入淺齣,使青年人有瞭解中華文化的便利,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史哲的優秀入門書。
作者簡介
硃自清
原名自華,號實鞦,後改名為自清,字佩弦。幼年受傳統的古典教育,大學時代即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三年發錶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發生瞭很大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嚮散文,同時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抗戰爆發後,曾與葉聖陶閤著《國文教學》。享年五十一歲。
民初散文傢鬱達夫曾說:「硃自清雖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傢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瞭。」葉聖陶則說:「現代大學裏,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硃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見硃自清在當代受到推崇的程度。
作品尚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有著作二十餘種,約二百萬字。
序
說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書第三
詩經第四
三禮第五
春鞦三傳第六
四書第七
戰國策第八
史記漢書第九
諸子第十
辭賦第十一
詩第十二
文第十三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孝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彆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瞭他們的精力和與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後,讓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迴中小學讀經運動,可是都失敗瞭,大傢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麵,教育部製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裏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瞭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裏更有「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可見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瞭範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和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彆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硃子似乎見到瞭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於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後來成瞭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饗雖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瞭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瞭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瞭。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傢」對於經典的校勘和訓詁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隻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的採取他們的結論:一麵將本文分段,仔細的標點,並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有遠著呢。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齣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囗囗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裏。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啓發他們的與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隻是嚮這方麵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隻船,航到經典的海裏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瞭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可是如果讀者念瞭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瞭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荃為魚,未免孤負編撰者的本心瞭。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諭」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諭」裏好像甚麼都有瞭,再用不著彆的—其實甚麼都隻有一點!「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曆史語言研究所分彆標明曆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隻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瞭,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鍵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採擇近人新說;這中間並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隻是編撰罷瞭。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後麵;局部的,隨處分彆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齣的,那是為瞭節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那樣儼格的。末瞭兒編撰者得謝謝楊振聲先生,他鼓勵編撰者寫下這些篇常談。還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傢先生允許引用他的中國文學稿本。還得謝謝董庶先生,他給我鈔瞭全分清稿,讓排印時不緻有太多的錯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