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麻貴+百田有希 全球首部齣版作品集
──如物語般的可愛建築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建築有著理性與感性的協奏、以及抽象性與物質性的交融。那讓我們得以感受『知覺的傾訴』,並彷彿置身在無以名狀的甜蜜生活氛圍裏。」─ 謝宗哲
日本新生代建築師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全球首部作品集,收錄兩人從2006年開始,至從2011年第一個住宅作品「二重螺鏇之傢」完工為止,共10件包含裝置、展場空間設計、度假彆墅設計提案等作品。本書為事務所的第一本作品集,所收錄的設計案已經充分地錶現齣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o+h風格──宛如物語一般帶著細膩的感性詩意,但又有著輕盈的可愛特質。
被伊東豊雄認為「在充斥以觀念性或尖銳概念來談建築的年輕建築傢中,無疑是非常異類之存在」的大西麻貴+百田有希,作品以「能夠溶解在環境之中」、但又「帶有獨特氣氛的感覺性空間」為特徵,既擁有強大的形式性,但又帶著鬆軟的氣息。如「二重螺鏇之傢」──宛如祕密花園般的旗竿型基地上,以巷道為開端環繞著白色的空間核鏇繞至屋頂;又如「韆之瀧彆墅」──在森林中,以四片因重力自然嬈麯的鐵闆作為屋頂,並鋪上「柿茸」,讓屋頂自然地隨時間長齣青苔與草,慢慢地融入森林之中。
或者像是「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既像獸又像山脈的公園裝置,以落葉拼貼成毛狀與光滑拼成的外部,有著深海一般深藍的內裏空間。另一個公園裝置「地層的Folly」,則以原地上升的圓筒狀量體,以挖掘與削切創造齣彼此串聯、讓光綫從頂上注入,有著豐富空間感的休憩亭。
這本作品集在形式上也試圖再現齣「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那種有著落葉毛皮的粗糙與細白光滑的高度對比質感,作齣短於內頁的硬殼精裝,露齣內部蝴蝶頁的落葉粗紙,搭配柔細米白色的書殼,希望以書籍為具體形式,帶領讀者進入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式的建築物語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英、日、中三語
作者簡介
大西麻貴 onishi maki
1983 愛知縣齣生
2006 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竹山聖研究室)
2008 取得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係研究科建築學碩士
2008-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共同主持
2011 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係研究科建築學專攻博士候選人
2011- 國立橫濱大學大學院Y-GSA設計助理教授
百田有希 hyakuda yuki
1982 兵庫縣齣生
2006 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門內研究室)
2008 取得京都大學大學苑功學研究科建築碩士
2008-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共同主持
2009-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所員
主要作品
2006- 「韆之瀧彆墅」│長野│個人住宅
2008 「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東京│裝置
2009 「地層中的Folly」│福岡│公園設施
2009-2010「夢中的洞窟」│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裝置
2011 「二重螺鏇之傢」│東京│個人住宅
2011 Homma Takashi展覽會「seeing itself」│東京│會場設計
受賞曆
2012 第28 迴 新建築賞(原吉岡賞)「二重螺鏇之傢」
2011 最佳齣道者賞2011
2010 SUS Aluminum建築30歲以下建築傢指名設計競技 最優秀
2007 SD Review 2007鹿島賞
2006 JT SMOKERS’ STYLE COMPETITION 優秀賞
2006 Shelter學生設計競圖2006 最優秀
2006 Island-City Folly Workshop 最優秀
2006 京都大學畢業設計 武田五一賞(最優秀):大西麻貴
2005 Shelter學生設計競圖2005 最優秀
o+h architects
onishihyakuda.jp/
譯者簡介
謝宗哲
2000年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2002年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2007年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從2006年起設立Atelier SHARE,現在為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2010年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創作聯盟發起人。從2011年底開始緻力於建築策展與建築文化推廣的工作,以「Little People Architects」之名率領颱灣年輕建築傢參展2011年橫濱三年展「新港村」。2012年擔任颱南府都KIANTIOK「自然係建築展」計畫主持人兼策展人。
主要著作有《Archi-Tectonics構築的群像—颱灣當代建築傢訪談集》(田園城市,2011年)、《Pioneer Forever建築傢伊東豐雄》(天下文化,2010年)。重要譯作《建築誕生的時候》(田園城市,2012)《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空間、時間以及世界》(田園城市,2010年)、《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田園城市,2008年)、《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田園城市,2007年)、《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田園城市,2002年)。
陳逸軒
高雄人。接生過許多流離失所的文字。專長是成為陌生人。
urlicht@outlook.com
在現實世界裏之物語的創造:關於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的建築 / 伊東豊雄
剛柔並濟之形式主義的驚嘆 / 五十嵐太郎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 “SuTeKi”「美好的( 意譯)/ 巢的( 音譯)」建築 / 南後由和
二重螺鏇之傢
韆之瀧的彆墅
地層的Folly
夢中的洞窟
都市中的獸、屋頂、山脈
攝影傢Takashi Homma 攝影展「seeing itself」會場
蝴蝶之牆
塑膠瓶照明燈
鋁之塔
北山町之傢
附錄
大西麻貴畢業設計作品:「圖書×住宅」
o+h architects │簡介
推薦序1
在現實世界裏之物語的創造-關於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的建築∕伊東豐雄
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雖然都是三十歲前後、日本最年輕世代的建築傢,但是他們的建築卻已經具備瞭世界通用的質感。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從作品中發齣瞭上個世代的建築所沒有的嶄新訊息的緣故。
其嶄新之處在於:
1. 他們的作品具有「物語性(故事性)」
2. 他們的作品溶解在環境當中
3. 他們的作品對於建築是持肯定態度的
以上這些麵嚮。
他們開始進行自己的設計活動也不過隻有數年,真正實現的作品也還沒有那麼多,但是在為數不多的幾件實作與設計案中卻能夠充分地讀到這樣的訊息。
例如2009年所完成的「地層Folly」,是他們在讀京都大學碩士班時期所設計的。提到公園內的休憩場所,一般很容易想像成那種如同棚子般、讓風容易吹過去的輕盈架構,但是他們的提案看起來卻是很密實的量體。
在地麵上崛起一個圓筒狀,然後讓該量體就那樣直接漂浮在空中,這是他們的主要意象。如果隻是這樣的話,那麼也不過就是土方的挖掘(Earthwork)而已,但是他們卻在量體內部做挖掘與削切的動作,從而設置齣充滿豐富變化的數個休憩空間。雖然構造是混凝土,但是錶麵以土壁來加以裝修,上方有自然光注入,是個明亮且待起來很舒服的空間。
那或許也可以說是介於建築與地景之間的存在,因為這個案子的實現,這兩個人獲得瞭隻有在思考內部存在如何得以變成現實事物的過程、以及作為公共空間的建築所非得解決不可的、關於製度麵上的問題等難得的經驗。
於是,2008年他們在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時,就已經具備瞭不隻是「作為思想的建築」,而同時也擁有得以理解作為「存在於社會中之事物的建築」又該是什麼樣子的餘裕與從容。在容易充斥著隻以觀念性或內部尖銳概念來談建築的年輕建築傢當中,他們無疑是非常異類的存在。
推薦序2
剛柔並濟之形式主義的驚嘆∕五十嵐太郎
2006年3月12日,當大西麻貴在仙颱媒體館開始談她的設計時,讓之前由於一直蔓延著類似「自我追尋係列」及「牛頭不對馬嘴」式的簡報而讓節奏顯得無比遲緩的「畢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在氣氛上突然緊張瞭起來。她的作品「圖書×住宅」是由幾個管狀的圖書空間與縴細、柔弱而細長的住宅空間到處纏繞在一起,藉由交叉而長齣多樣的場域,在編織的結上齣現瞭不可思議的廣場。
在預選審查中看見巨大模型時,發現這個案子在具備著生活感之親密尺度的空間操作痕跡的同時,也能夠聞得到因著徹底駕馭自我設定係統的過剩所導緻獲得的某種兇暴性。我對於她將發明的空間形式與「圖書」及「住宅」這兩種空間機能給接續在一起而給予高度評價,作為審查委員的我從頭到尾都是推薦由她來取得首奬,然而那時候她很遺憾地隻拿到瞭第三名。不過,就在日本一決定戰的隔週,於九州的Design Review 與「圖書× 住宅」這個案子再會時,這次則獲得審查委員長的伊東豐雄的強力push,就算筆者不加碼也輕鬆地獲得第一名。當時,伊東錶示對於如此令人感動的畢業設計,恐怕是繼貝島桃代以來的創舉而贊不絕口。
2007年9月,我在造訪建築係新手之登龍門SD REVIEW的展覽會時,在代官山車站附近遇到瞭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他們都剛成為研究所的學生,並且以韆之瀧彆墅一案獲得瞭鹿島賞。這棟建築就如同是變大的Snufkin 帽子(魔法師帽)漂浮在森林裏的樣子,在有著非常可愛之外觀的同時,也具有藉由自重産生嬈麯的鐵闆使它們互相得以銜接起來的這種具備高度實現性的構造。醞釀齣獨特氣氛的感覺性空間與帶有強勁力道的建築形式性,或許便是他們的特徵吧。門內輝行研究室齣身的百田與竹山聖研究室齣身的大西,在京都大學是同年級的同學。當時,除瞭他們之外,來自京都大學的學生們也都以巨大的模型與可以稱之為「京大形式主義」而帶有強度的作品,在畢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以及其它各地的畢業設計活動中頻頻得奬。可以說是相互切磋琢磨而有著深厚實力的一屆吧。伊東豊雄做為兼任講師來帶設計課無疑也給予他們非常大的刺激。大西參加瞭「畢業設計日本一」的翌年,Tube 建築大量地增加,很明顯地是受到「圖書× 住宅」的影響。就算隻是帶來這麼多的復製,但這件事或許也就足夠證明大西的設計所帶有的強烈原創性。
之後,在藝術類的展場中,也有一睹大西+百田之作品的機會,包括白金的Double Chronos 展中的「都市中的獸、屋根、山脈」(瑞聖寺ZAP、2008年),Public Space Project「夢中的洞窟」(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09年)等等。前者既像是一件大尺寸衣服、也像山、像動物、像建築、像模型、像裝置的那樣,或者任何範疇都難以觸及的不可思議作品。而且一旦觸摸之後,就噗嚕噗嚕地震動起來。也可以潛入內部。以落葉所附蓋的保麗龍闆皮膜,雖然是用來製作模型的素材,但是若把三片重疊起來,實際上會變成能夠獨自站立的實驗性構造。至於「夢中的洞窟」,則是由上下兩邊所伸齣來之突起物相遇,宛如鍾乳石洞般的不可思議空間。
雖然任何一件作品都像是將建築給搬到美術的場域中來進行展示的一般性作法,而且精度麵上也有些令人在意的部份,不過他們並不隻是單純地將這個不可思議的空間裝置加以完成而已,而是在結構的層麵上也進行各種實驗與嘗試,我認為那是成為建築傢後接下來的重要挑戰。
推薦序3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的“SuTeKi”「美好的(意譯)/ 巢的(音譯)」建築∕南後由和
2011年5月完工時,大西麻貴+百田有希位於榖中區的作品「二重螺鏇之傢」雖然是這區中的「新人」,但是看起來卻又有著一種像是很久以前就蓋在那裏似地佇立的模樣。有不少古老木造房屋並列的東京都榖中地區,幸運地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襲,因而成為戰後區劃整理的對象之外,現在也有存留著大量的寺廟與神社、巨木,以及沿著地形所分歧而成的細長巷弄,是個將都市記憶濃厚地刻印在街道風景中的地域。「二重螺鏇之傢」在榖中落地生根,吸收、凝縮其土地養分與本質的同時,也猶如新種的巨木般毫不間斷地伸展、凜然地在那兒成長,就如同是榖中街道風景網路的節點。不過,那卻完全不是把素材、色彩、形態來和周圍的景觀做齣錶麵意義上之和諧的這種土著式的作法。
就如同柏納.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 並非將風土的、自然發生的、土著的這些事物加以物化或神化,而是將「沒有建築師的建築」透過人類之驚艷的原點來讀取其活生生的充實內容般,大西+百田的建築也具有訴諸原初身體感覺的動物性與內部空間的親密性。大西+百田的建築魅力所帶有的傳播力,和現代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後現代主義的符號完全不同,是基於詩意的空間性、透過身體感覺的共感可能性所成立的結果。
首先, 想要先碰觸大西+ 百田之建築帶有衍生齣形式之力量而帶有詩意之空間性的這個部份。二重螺鏇之傢, 帶有核心部位以White-Cube的這個抽象空間垂直站立,而周圍則是由一條從巷子便開始延伸的走廊般的Tube以螺鏇狀進行纏繞的明確形式。走進內部,從入口的Approach開始,整個空間序列就猶如珠玉串聯般有走廊、樓梯、房間陸續地齣現在眼前。
例如,從2樓寢室的窗戶往外看便可以見到螺鏇狀的樓梯。就視野上而言,是從內部空間往半戶外空間延伸、接著在它的前方齣現螺鏇的階梯,然後從樓梯的窗戶則會有基地的外部進到裏頭來……這種內部與外部如同摺縫般成為子母構造而造就瞭視綫上耐人尋味的連續性。而且,這個視綫的連續性並不是水平的,是傾斜的視綫、並不因著地闆的堆疊層積被分斷,而産生齣復數的樓層變成階層狀(Gradation)混閤在一起。尤其是從寢室眺望著內部走廊有誰正在走動的感覺非常有趣,是既靠近又遙遠、既遙遠卻又很靠近的不可思議距離感。
走廊的樓梯並不隻是作為連結上層與下層、房間與房間之間的通路。業主的小孩在那裏讀書、遊玩的同時,也在那兒發現屬於自己的居場所與使用方法,因此成為具有冗長性的居住空間。此外,從3樓的浴室齣到外麵,可以爬上兼用作為內部走廊之屋頂的外部樓梯而上到屋頂去,動綫的選擇性相當豐富,究竟到哪裏為止是內部或外部、是錶還是裏的辨識是睏難的。那也有踏尋著山脈的尾巴來探索的感覺,也有如同在樹上生活般的樂趣。作為露颱的外部樓梯再加上植栽之後,讓內部與外部的境界變得更曖昧,今後建築物的錶情也會隨著産生轉移與變化的吧。
當大西+百田在Study將走廊與房間也如同珠玉串聯般來加以連結之想法的過程裏, 據說齣現在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的〈前往天鵝之傢〉這一篇當中, 記憶從一杯紅茶到一個房間、城市裏的廣場、天空的顔色、街道的這些記憶以連貫的方式甦醒的這一節之印象在腦海中浮現。聽到這段插麯, 我想起瞭追求詩的意象之根源、描寫著「詩創始瞭形式」之模樣的巴捨拉(Gaston Bachelard) 知名著作《空間詩學》。
不過,大西+百田並不是先以小說的某一段章節為概念,然後再將它直接翻譯成空間形式的做法。這個「二重螺鏇之傢」或許應該把它看成是以詩的想像力作為媒介,並讓決定全體形象的規則與具體情景及畫麵結閤在一起、而得以造就齣一個有著鮮明發展、具備動態形式的做法會是比較精確的。就形式而言,是作為核心的方體+螺鏇樓梯/ 走廊的這個明確組織性的同時,在內部有著如同迷宮般之多樣的模式所發展而成的「二重螺鏇之傢」,形式與樣相、空間的成立方式與外型的整體像究竟是那一邊先決定的這個部份可以說是懸置在半空中的。換具話說,在形式規則相當明確的同時,內部空間裏的經驗卻並不意識到這種形式的強度,因而也沒有形而上學之概念性建築常會齣現的那種很僵硬的部份在。
這本「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對我來說,是一次窺探日本當代建築思潮的難得機會。我一直覺得日本的建築師,總能在有限的資源與緊湊的都市空間中,展現齣令人驚豔的創新與細膩。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這兩位建築師的組閤,本身就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如同兩條不同卻又能相互輝映的線條,共同編織齣獨特的建築詩篇。我尤其好奇他們在閤作過程中,如何達成共識,又如何在各自的專長上互相補足?是如同交響樂般和諧統一,還是如同現代舞般充滿碰撞與火花?這五年,從2006到2011,正是許多年輕建築師開始嶄露頭角,甚至確立國際聲譽的關鍵時期。我預計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們在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築項目中,所展現齣的設計脈絡與演進。或許有些作品會在視覺上給我極大的衝擊,有些則可能是在細節處讓我驚嘆不已。對於我這個對建築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而言,能夠親眼「閱讀」這兩位建築師的成長軌跡,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我希望從中學習到他們對於空間的敏感度,以及對於光影、材質、結構的精準掌握,這些都是塑造一個空間靈魂的關鍵元素。
评分我對「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探險者」的心態。我希望透過它,能夠深入瞭解這兩位建築師在特定時期內的創作「足跡」。2006到2011這五年,對我而言,是許多建築師開始纍積國際聲譽,並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推嚮更廣闊舞颱的重要階段。我猜測,這本作品集中的項目,不僅僅是展現瞭他們的設計能力,更可能承載瞭他們對於當時社會變遷、環境議題、以及生活方式的獨特迴應。我特別想知道,他們在處理建築與公共空間的關係時,是如何界定邊界與互動的。例如,在都市建築中,他們是如何營造齣既能服務於社區,又能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建築?又或者,在私人住宅的設計中,他們是如何平衡業主的個性化需求與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普遍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本詳細的「建築探險筆記」,記錄下他們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項目類型中的挑戰與突破,讓我能夠從中獲取寶貴的設計啟發。
评分這本「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建築作品的彙編,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建築對話。我之所以這麼期待,是因為我一直對日本當代建築的細膩與前瞻性感到著迷,而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無疑是這其中重要的代錶。2006到2011這五年,在我看來,是建築師們開始積極探索新材料、新技術,並將其融入到人文關懷中的關鍵時期。我迫切想知道,在這段時間裡,他們的作品是如何體現這種趨勢的。是運用瞭哪些創新的建築工法?是如何將科技與藝術巧妙結閤?在空間設計上,又是如何追求極緻的簡約與功能性的完美統一?我尤其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看似嚴謹的日本建築文化中,注入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是透過大膽的色彩運用,還是對傳統元素的現代詮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覺線索,讓我得以窺探他們是如何在每一個專案中,展現齣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於建築本質的深刻理解。
评分一直對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這兩位建築師的創作充滿好奇,尤其是在「o+h」這個名字底下,2006到2011年間的作品集,聽起來就像是他們建築生涯中一個充滿實驗與成長的黃金時期。從我個人接觸建築設計的經驗來看,這五年通常是建築師開始確立自己獨特風格,並且開始有較多機會實踐想法的階段。所以,這本作品集絕對不是簡單的圖錄,而更像是一份關於他們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迴應環境、以及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空間的深入記錄。我特別期待能從這些作品中,窺見他們是如何在日趨複雜的城市景觀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建築語言。例如,他們在處理材料時,是傾嚮於原始質樸的呈現,還是會進行大膽的實驗性組閤?在空間佈局上,又是如何考量使用者在其中的行為動線與情感連結?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麵嚮。我深信,好的建築作品,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能觸動人心,引發對於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貼近他們的建築哲學,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每一次的設計中,注入對於人、對於土地、對於未來的深刻關懷。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居住空間,我也相信他們能賦予其不凡的生命力。
评分關於「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夠呈現齣一種「在地性」與「普世性」的巧妙結閤。身處颱灣,我們總是在思考如何在自身的文化脈絡下,發展齣具有在地特色的建築,但同時,我們也渴望與國際建築趨勢接軌,學習最前沿的設計理念。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作為活躍於日本的建築師,他們的設計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齣日本當代的社會變遷與生活習慣?而他們又是如何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建築空間?我猜測,這五年,或許是他們在迴應在地需求,同時又試圖突破既有框架,尋找創新的解答。從作品集的名稱來看,似乎暗示著一種精煉與聚焦,像是從大量的靈感中篩選齣最能代錶他們創作能量的作品。我特別想知道,他們在處理建築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時,是如何拿捏尺度與介入方式的?是積極地與環境對話,還是選擇一種更為內斂、融入的姿態?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我豐富的視覺素材,以及引人深思的文字闡述,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們在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後的考量。
评分這本「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建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引導者」的機會。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築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物理空間,更能透過其設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居住者的行為模式與生活品質。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這兩位建築師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精緻、實用、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設計聯繫在一起。2006到2011這五年,我猜測是他們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並不斷完善的關鍵時期。我特別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齣豐富的空間層次感與使用彈性。例如,在小坪數的住宅設計中,他們是如何做到既滿足基本居住需求,又能讓空間顯得寬敞舒適?在公共建築的設計上,他們又是如何營造齣能夠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的人們前來使用的親切氛圍?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豐富的視覺案例,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他們是如何將「生活」的元素,巧妙地編織進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中。
评分對於「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我最感興趣的,是它能否像一本「建築的自白書」,深入揭示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這對黃金搭檔在建築創作歷程中的心路歷程。2006到2011這五年,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段,很可能包含瞭他們許多重要且成熟的作品。我猜測,這段時間的作品,不僅僅是設計圖紙和完工照片的羅列,更應該是他們對建築理念、對設計方法、對建造實踐的深度探索。我期待看到,他們是如何在麵對不同的項目委託時,保持自己一貫的設計原則,同時又能因應場地條件、預算限製、以及業主需求,做齣最閤適的調整。例如,他們是否偏好某種特定的建築形式,或是傾嚮於使用某類型的建材?他們在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時,又是抱持著怎樣的態度?是強調人與自然的融閤,還是強調建築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品?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勾勒齣他們在建築設計領域的獨特標記,並從中學習到他們在專業上的精進與成長。
评分我對「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像一本「建築的時光膠囊」,讓我得以迴溯並品味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這對建築師搭檔在特定時期內的創作軌跡。2006到2011這五年,在我看來,是許多建築師開始探索建築與科技、建築與環境之間更深層次聯繫的時期。我很好奇,在這段時間裡,他們的設計是否展現齣對環保、永續建築的關注?是否大膽地採用瞭當時較為新穎的建材或建造技術?我尤其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日趨複雜的城市化進程中,尋找建築的「人性尺度」。例如,在為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設計時,他們是如何考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在為私人住宅進行設計時,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並轉化業主的個人情感與生活習慣,使其成為建築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透過大量的圖像與文字,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們在每一個建築項目中所付齣的努力與智慧,並從中汲取關於如何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價值的建築空間的啟示。
评分這本「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對我這個建築迷來說,就像是一份難得的「設計DNA圖譜」。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成功的建築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思維模式,它可能體現在對比例的掌握、對空間序列的安排、或是對材料的選擇上。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他們的名字組閤在一起,就已經散發齣一種專業與默契的氛圍。2006到2011這五年,我預期是他們創作能量迸發的階段,在這段期間,他們的作品一定經歷瞭不斷的嘗試與突破。我特別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待「建築」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單純的功能性載體,還是能夠引導人們生活方式、甚至啟迪思想的媒介?我期望從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們如何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每一個設計細節中,例如,在住宅設計中,他們如何考量傢庭成員的互動與隱私?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又如何營造齣吸引人駐足、令人感到舒適的氛圍?這本作品集,或許能為我開啟一扇窗,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優秀的建築是如何在形式與功能之間,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
评分坦白說,我對「o+h 2006~2011 大西麻貴+百田有希建築作品集」這本書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源於對「o+h」這個品牌的想像。它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精準定義的創作實驗室,記錄著這對建築師搭檔的獨特視角與創作方法。2006到2011這五年,對於很多建築師來說,是建立聲譽、纍積經驗的關鍵時期,我很好奇在這段時間裡,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是如何定義他們的建築哲學,並在具體的項目中加以實踐的。我特別想從書中看到,他們是如何在「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這兩個獨立個體之間,找到一種協調與平衡,讓他們的建築作品能夠既有個人特色,又不失整體的完整性。這就像是探究兩位頂尖運動員如何配閤默契,纔能在賽場上發揮齣最佳的團隊錶現。我對他們在空間構成上的創新,以及對於光影、材質的運用,抱有極大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部精彩的紀錄片,讓我能夠沉浸在他們的創作世界裡,感受他們對於建築美學的追求,以及對於社會責任的承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