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
著者
齣版者 出版社:天下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2/09/28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鏈接在頁麵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5-01-2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新建築雖然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但在現代大師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仁心。
一個態度嚴肅的建築家與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然而我看到,世界建築發展到二十世紀末,「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這種人文精神完全喪失了。建築家只在造型上譁眾取寵,贏得大師之名,甚至與真正的美感絕緣,其實與耍小丑沒有多少分別。
在一波波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傳統承續的聲音日漸微弱,甚至幾乎沒有幾個建築師在討論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必要延續建築文化的傳統?我們要承續的傳統要素是什麼?我們要怎樣傳承這些傳統下去?
建築,是文化的產品,是有深度、有思想的藝術。要探討建築界如何因應現代化,我們也許應該先找到「母語」才成。
作者簡介
漢寶德
1934年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漢寶德先生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重要學者。畢生以建築為己任,思考空間與人文的關係。為了普及科學教育,他花了12年的時間籌設完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並擔任首任館長,以創新規劃與深厚學養,將科博館經營成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館。任台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倡言美感是文明的基石,重啟華人社會對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視。
著有《漢寶德談美》、《寫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設計型思考》等諸多作品。
著者信息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自序-建築家的文化責任感
1.傳統、現代之爭的回顧
2.現代建築怎麼看傳統
3.台灣現代中國建築第一波
4.地域主義的歷史意義
5.有機建築算甚麼
6.現代主義是國際主義嗎
7.回歸鄉土
8.建築的這一代
9.鄉愁說的批判
10.建築傳統承襲的思考
11.蘇州博物館的傳統與現代
圖書序言
<時間空間的人文思考>
建築這種創造物,忠實的紀錄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及所承載的精神價值。在時間軸上,生活方式因物質條件的進步在逐漸改變中,而象徵意義亦因精神領域的擴展而有所改變。所以建築是文明史上最具體的時代紀錄。這是我們今天要努力的保存古蹟的主要理由。
但是回顧歷史,研究歷史是我們唯一的理由嗎?
不然。歷史會在傳承中存在,這是我們在保存工作上不喜歡用「歷史」,寧願用「傳統」建築的理由,因為歷史是回憶的,充其量不過是供人發思古之幽情,但傳統則暗示著民族所傳承下來的價值,並不是在眼淚,鼻涕之後可以丟棄的垃圾。但珍惜傳統,會不會又回到古典形式的抄襲呢?文化傳統又是怎麼回事呢?
談到這裡可以知道,建築不是單純的形式問題,形式與空間是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不只是怎麼過日子,還有怎麼歡笑怒罵。單是宗教的信仰與象徵就說不清楚了。台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用說就知道台灣的宗教建築是來自閩南,與信仰一起過來的。可是要想知到初來台灣時的面貌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麼我對鹿港龍山寺那麼珍惜,勸告當年打算改建的委員們要保存清代的原貌,因為我知道,廟宇建築是最容易改變的。今天所看到的廟宇,即使名義上是清代所建,但已歷經多次改變,原貌盡失了。在台灣,氣候潮濕,木質容易腐爛,每過三、五年就需要修理,此其一。廟宇可以因香火之盛衰而有所改變。衰者自然頹敗,盛者則因信眾之要求而加大規模,建築之外觀與材料自然隨之改變。台灣看不到第二個鹿港龍山寺,是因為日本人占領台灣的時候,徵用了龍山寺,作為日本的寺廟,也就是在日本人的保護下渡過了幾十年,台灣廟宇形體變化最大的階段。我們有機會看到被日本人保存的古建,實在是歷史的偶然。比較一下鹿港同樣有歷史的天后宮是什麼模樣?就可知道傳統的價值是什麼了?
回到地域與歷史的討論。當台灣自大陸承襲廟宇信仰與形式時,台灣的廟宇建築是閩南式,也就是傳承了閩南的地域特色與歷史累積的結果。可是到了台灣之後,就會受到台灣地域的影響。地域轉變的影響是緩慢的,可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正式脫鉤,成為異國的殖民地,即使對宗教沒有強制性的改變,文化會因而變質。在不知不覺間,就與大陸的廟宇建築分道揚鑣,自成系統發展下去了。
只要去今天的閩南走一趟,就知道台灣的廟宇,如台北的龍山寺 一類的建築,在大陸是看不到的。至於中南部香火鼎盛的大廟,其建築的富麗堂皇,雕飾之堆積,簡直難以用語言形容。又因為戰後政治的發展,廟宇不但在信仰上是人民的精神重心,在政治上也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這些人文的現象,走到廟口就感覺到了。然而有趣的是,民間宗教建築如此興盛,建築教育界卻視若無睹,建築的專業者對於這些大廟都幾無所知,更不用說經由研究,進行了解了。它是民間自發自生的建築場域。
自台灣的廟宇 發展可以觀察到幾個有趣的現象。首先,其地域性非常濃厚。這是前文提過的,它不但與中國沿海一帶的宗教建築截然不同,與本地的清式閩南建築也已脫離關係。這是地域因歷史發展的歧異所造成的結果。但這也說明了當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凸顯後,在建築上不期然的就表現出來了。這說明地域與歷史的因素是分不開的。
其次,其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的傳統性,仍是不可能否認的。我們走到台灣的鄉間,隨時都會看到或大或小的廟宇,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形式特色各有千秋,崇拜的神祇亦千奇百怪,但一看就認出是台灣本土的廟宇,幾年後,有例外。我曾到馬來西亞 旅行,在華僑集中的地區,看到不少閩南傳統的廟宇,我立刻即可辨認其閩南的特色,但也同時感到異域的色彩,與台灣廟宇相去甚遠。可知建築形式與空間的基因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台灣廟宇形式在後期發展上特別側重於裝飾性。閩南建築原本就重色彩富麗的裝飾,在屋脊及簷下安置很多民間故事的雕刻與繪畫,是民俗藝術的寶藏。到台灣後,這一部分發展得特別精采。交趾燒與「剪粘」使台灣廟宇的屋頂近似民藝的展示場所。這兩種工藝越到後期,成為廟宇地位的象徵。這些早期用瓷片塑製或燒成的民俗小說的故事,與廟宇的神祇無關,有以戲劇娛神的意味。到了後期,由於可以使用塑膠色片組成,規模就無限的膨脹,甚至大過屋頂本身。使得一個小型的廟宇的外觀,幾全為彩塑所籠罩。至於鏤空的石龍柱更是不在話下了。
總之,地域主義是與歷史傳統很難分辨的。在有豐厚文化的國家,由於地理位置的物質性影響受到忽略,文化傳承的特色實際上囊括了大部分乃至一切地方色彩。大中國地區就是這種情形。閩南與台灣在地理環境上完全不同,台灣建築卻原封不動的自閩南搬來。但是在開拓性的國家,如美國西部開發的時代,地理區域的物質性條件則占有主要的地位。歐洲的生活方式與形式觀,則屬於次要的性質。一直到開荒完成後,大家才想到精神的價值。
圖書試讀
None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