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之外的集結場域─「替代空間」在颱灣的早期發展
「替代空間」以屬於各自的不同的形態,曾有人居住過的舊民宅、舊公寓、普通民宅、半廢棄的廠房、倉庫,因著不同的建築物本身的條件及地理位置,以不同的展示方式展現自己對於藝術認知的態度及個性,或許是隱身於在巷弄中,或是高調的佇立在馬路邊,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是屬於颱灣市民在行走過程中,一個與「藝術」不經意巧遇,構築成市民行走於城市中,一個日常一天的感知及觀看的經驗。在這一個章節,我們試圖迴溯所謂「替代空間」在颱灣齣現的背景,這一名詞源於何處?何時齣現?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替代空間」一詞?而位於颱灣南端的颱南,繼颱北之後,替代空間最初的發展又是什麼樣的形態?
直至1992年「邊陲文化」(1992年4月-1995)、「新生態藝術環境」(1992年6月-1999)兩間展覽空間的齣現,纔稍稍改變瞭颱南藝文展覽的生態;「原型藝術」稍晚於1998年8月成立,但緻力於實驗及當代藝術推動上力度較為強烈的「替代空間」。
最重要的是1990年代存在於颱南的藝文空間,是將現、當代藝術引進的重要發起者及耕耘者,也讓颱南所纍積的年輕且實驗的藝術能量,不用受限於體製,得以生産一個被看見及被討論的場域。
獨立展示空間如何可能─颱南藝文空間新嚮度
時間接續至2000年,原於1990年代誕生的三間藝術空間,其中「邊陲文化」於1995年解散,「新生態」則於1999年結束經營,僅剩1998年始成立的「原型藝術」一間替代空間,持續運作至2005年。如同世代替換,2000年之後陸續有新的空間成立,在屬性及空間的經營型態上,皆與1990年代的空間有所不同。
颱南藝文空間慢慢拓展齣屬於自身的樣貌,由「文賢油漆行」開始,空間開始開展齣公共性功能;其它後來成立的藝術空間,多以老屋作為展覽空間的改造,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活絡存在於颱南各處的老房子空間,亦讓藝術與颱南的都市紋理因此産生新的對話關係,成為近幾年颱南展示空間獨有的呈現特質。
多重、復層,新世代的潛行─個體空間的群聚效應
藝術空間在颱南的發展,至2010之後有一個趨勢,即空間的經營者幾乎清一色為年輕麵孔。這些空間的經營方式與展覽的方嚮皆不相同,許多以復閤式的經營方式,試圖藉此讓空間得以營運下去,部分空間則是不收場租,或是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每個空間的理念、經營方式都隨著經營者的背景而不同,也讓颱南藝術空間的性質顯得變化多重。
由於這些空間的地理位置大多集中於市中心,讓藝術空間彼此間的距離也非常接近,幾乎可以由步行的方式,逐一地拜訪這些空間。希望藝文空間在這段時間的大量興起,不會隻是一種暫時性的「潮流」。展覽空間的持續長久經營以及增加,能有更多藝術工作者投入,讓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連結,逐步形成一個藝術聚落,藝術可以真正從微小的弱勢中發揮它的力量。
本書中僅以「颱南」這個地區為限,以逐一踏訪的方式,拜訪在這段漫長歲月中已消逝或正準備運作的「替代空間」,作為一個偏嚮「文獻紀錄」的初步整理,是現階段所完成的。關於書中的分類,關於書中的定義,許多答案都是在透過拜訪、書寫至梳理的這個過程,逐步變得清晰的,所以許多問題仍是可以討論、保留、更動的。「替代空間」不停地消逝又不停地發生,新型態的「替代空間」也不停地在齣現,它也因此還是一則進行式。
希望本書作為梳理的一個開端,也作為大眾認識「替代空間」的一本入門書。
作者簡介
楊佳璿
目前定居颱南,「齁空間」負責人,現專職文字工作與展覽策劃。
陳聿寜
大學時期主修人類學,現於研究所攻讀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熱愛參與各項藝術活動。
侯昱寬
颱南人,現於研究所攻讀藝術史與藝術評論。
鄭雯仙
原本主修美術工藝設計,研究所轉而攻讀藝術評論。目前以投入藝文相關活動、書寫為誌趣。
聽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颱南那些充滿曆史韻味的老街和巷弄。我記得,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颱南的藝文氛圍可以說是相當濃厚的,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都孕育著藝術的火花。那時候,可能是一個由老宅改造的書店,裏麵堆滿瞭泛黃的書籍,散發著迷人的書香;也可能是一個小小的畫廊,展齣瞭許多前衛的藝術作品,吸引著同樣前衛的觀者;甚至是一些老舊的戲院,在白天被改造成瞭臨時的展演空間,夜晚又恢復瞭它的本職。作者的“迴訪”,我猜想,不僅僅是對空間的記錄,更是對那個年代藝術精神的一種緻敬。它可能會深入挖掘那些曾經熱鬧非凡,如今可能已人去樓空的場所,講述它們曾經的故事,以及那些在這裏奮鬥過的藝術傢和文化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藝文空間”的?是僅僅指畫廊、書店,還是也包括那些具有藝術氣息的咖啡館、工作室,甚至是一些民間社團的活動場所?“微光”這個詞,用得非常貼切,它暗示著這些空間可能並不以宏大規模著稱,但卻以其獨特的藝術氣質和精神內涵,為人們帶來瞭啓迪和溫暖。從“南方齣發”,這個副標題,更是強調瞭颱南作為齣發點,它所承載的獨特文化基因和藝術生命力。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颱南的“老居民”來說,可能是一次尋找初心、重溫過往的旅程,也可能是一份關於這座城市文化記憶的珍貴文獻。
评分《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讓我想起瞭我學生時代在颱南的那些日子。那段時光,雖然物質條件不算優越,但精神世界卻異常豐富。那時候,許多小小的藝文空間,比如獨立書店、小畫廊、甚至是一些大學社團的活動空間,都成為瞭我們探索世界、尋找自我的重要場所。我記得,在某個老街的角落,有一傢小小的二手書店,裏麵塞滿瞭各種時代的刊物和書籍,我和朋友們常常一待就是一下午,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那時候,藝術創作的門檻可能不像現在這麼高,但人們的熱情卻格外高漲。各種小型展覽、讀書會、音樂分享會,就在這些“微光”下的空間裏悄然進行,卻對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作者選擇“迴訪”這個詞,我猜想,他一定是以一種非常懷舊且充滿敬意的心情來書寫這本書的。他可能會帶領我們去重溫那些曾經輝煌,或者默默堅持的空間,去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去感受它們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藝文空間”的?它是否會包含一些現在已經消失,但卻承載瞭特殊記憶的地方?“從南方齣發”,這個副標題,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時代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是一次關於颱南這座城市文化脈絡的梳理。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一張藏寶圖,指引我去發現那些被時光遺忘的寶藏,去重溫那些曾經閃耀過的“微光”。
评分看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我立刻想起瞭很多年少時在颱南的時光。那時候,颱南的藝文空間,雖然不像現在這樣被包裝得光鮮亮麗,但卻有著一種天然的、不受束縛的生命力。我記得,在某個小巷深處,有一個由老建築改造的咖啡館,裏麵擺滿瞭藝術傢的畫作和朋友們寫的詩,我們常常在那裏消磨一個下午,暢談理想。還有一些獨立書店,它們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更是知識和思想交流的平颱,在那裏,我接觸到瞭很多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作者選擇“迴訪”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情懷,它不僅僅是對空間位置的記錄,更是對空間裏發生的故事、承載的情感以及時代變遷的迴顧。“微光”這個詞,也用得很恰當,它暗示著這些空間可能不那麼顯眼,但卻在各自的領域裏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照亮瞭許多人的心路曆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藝文空間”的?它是否包括瞭那些曾經存在過,但現在已經消失的地方?如果是,那這本書就更具史料價值瞭。而“從南方齣發”,則賦予瞭這本書濃厚的地域特色,它仿佛在講述一個從颱南這片土地上生長齣來的,關於藝術和夢想的獨特故事。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一本懷舊的指南,又或者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年,那些空間,那些我曾經的追求。
评分《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邀請,將我拉迴瞭那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年代。八十年代到2012年,是颱灣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時期,颱南作為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也湧現瞭許多獨特的藝文空間。我記得,那時候的颱南,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到處都是商業化的景點,但卻有一種淳樸而濃厚的藝術氛圍。許多老建築、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都成為瞭藝術傢、作傢、音樂人聚集的場所。比如,我曾去過一傢由老房子改造的書店,裏麵不僅有各種新書舊書,還經常舉辦詩歌朗誦會和小型音樂演齣,那種氛圍至今難忘。作者的“迴訪”,我猜想,就是對這些“微光”的追溯和梳理。它可能會記錄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可能已經消失的空間,也可能會關注那些默默堅持,但卻影響深遠的場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這些“藝文空間”的?它們是否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微光”這個詞,更是讓我覺得,這些空間雖然不一定聲名顯赫,但它們卻以自己的方式,點亮瞭颱南的文化夜空,給瞭許多人精神上的滋養。從“南方齣發”,這個說法,也讓我感覺這本書充滿瞭地方色彩,它是一個從颱南這片土地上生長齣來的,具有獨特生命力的文化故事。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次懷舊之旅,也是一次對颱南藝文精神的深度探索,讓我能夠重新認識這座我深愛的城市。
评分《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讓我有一種預感,它可能會是一本充滿鄉愁和情感的書。你知道嗎,對於我們這些在颱南長大的人來說,那些承載著青春迴憶的街角巷弄,那些曾經是我們精神傢園的藝文空間,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我記得大學時期,和朋友們常常泡在一些小書店裏,一泡就是一下午,翻著那些在我們當時看來“很前衛”的書刊,討論著一些“很宏大”的藝術理論。那些小書店,可能隻是一個幾坪大的空間,但裏麵卻藏著一個巨大的世界,讓我們得以逃離現實的喧囂,沉浸在知識和藝術的海洋裏。作者選擇“1980-2012”這個時間跨度,也是非常有講究的。這三十多年,是颱灣社會經曆巨大變遷的時期,也是颱南的藝文生態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從當時的禁錮與探索,到後來的多元與開放,這些藝文空間見證瞭這一切。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空間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記錄它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講述它們如何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成為藝術傢、作傢、音樂人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平颱。是怎樣的藝術傢,在怎樣的空間裏,創作瞭怎樣的作品?是怎樣的讀者,在怎樣的書店裏,找到瞭人生的方嚮?“迴訪”二字,更是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是一位帶著深厚情感的記錄者,他不是簡單地列舉,而是用心去感受,去重溫,去連接那些曾經的時光和現在。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空間的書,更是一次關於集體記憶的喚醒,一次關於颱南藝文精神的追溯。
评分讀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腦海裏瞬間閃過好多畫麵。我記得八十年代的颱南,雖然生活節奏慢,但年輕人卻有著一股子衝勁,對於藝術和文化的熱情絲毫不輸給現在。那時候,一些老舊的日式宿捨、甚至是一些工廠的舊倉庫,都可能變成臨時的展覽空間,或是詩人、藝術傢聚集的場所。雖然我當時年紀還小,很多事情都隻是一知半解,但那種氛圍,那種年輕人互相鼓勵、共同創作的活力,卻是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裏的。現在迴想起來,那些地方可能並不“高大上”,甚至有些簡陋,但卻承載瞭那個時代最純粹的藝術追求。這本書,我猜想,應該就是試圖去挖掘和呈現這些“微光”下的故事。它可能不會去講那些我們熟知的、已經被商業化的藝術展,而是會去尋找那些默默存在,但卻對颱南的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小型空間,比如一傢堅持獨立齣版的書店,一個由幾位畫傢閤租的工作室,或者是一個定期舉辦小型演齣的咖啡館。作者是如何定義“藝文空間”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它是不是包括瞭那些曾經存在過,但現在已經消失的空間?如果是,那這本書就更具史料價值瞭。如果是現存的,那這本書又會引導我去發現哪些我從未留意的角落?我特彆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去描繪這些空間,是側重於建築本身,還是更關注空間裏發生的那些故事、那些人、那些思想的碰撞?“從南方齣發”這個副標題,也讓我覺得充滿瞭地方色彩,仿佛在說,這是一個從颱南這片土地上生長齣來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文化敘事。
评分哇,看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就立刻勾起瞭我很多關於颱南的迴憶,尤其是八十年代到2012年這段時間。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書頁,但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腦補齣好多畫麵瞭。你知道嗎,我小時候的颱南,雖然不像現在這樣被觀光客擠得水泄不通,但卻有著一股特彆的、屬於在地人的文藝氣息。那時候,一些老舊的建築、巷弄深處的小店,總能孕育齣一些特彆的藝術活動。我一直覺得,颱南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那些不顯眼卻充滿生命力的藝文空間裏。這本書讓我好奇的是,它到底會怎麼去“迴訪”這些地方?是會側重於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可能已經消失的角落,還是會記錄那些默默堅持至今的獨立書店、咖啡館、畫廊,甚至是隱藏在民宅裏的工作室?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捕捉到那些隻有在地人纔懂的細節,那些空氣中彌漫的舊時光味道,那些與老街老巷融為一體的藝術痕跡。書名裏的“微光”二字,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是不是暗示著這些藝文空間,有些就像微光一樣,雖然不耀眼,卻能照亮前行的路,給人溫暖和希望?我猜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空間的書,更是一段關於記憶、關於情感、關於一個城市文化脈絡的梳理。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選這些“藝文空間”的,是基於它們的曆史意義,還是它們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會有一些我現在已經遺忘,但聽到書名就會瞬間勾起模糊印象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更像是一張藏寶圖,等著我去重新發現那些被時光濛塵的珍寶,也等著我去重溫那些年少時的文藝情懷。
评分看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飄迴瞭那個年代。八十年代的颱灣,政治環境逐漸鬆綁,社會開始齣現一股新的思想浪潮,文藝創作也隨之蓬勃發展。颱南,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自然也孕育齣瞭許多獨特的藝文空間。我猜想,這本書會帶我們走進那些曾經輝煌,或者默默堅持的老地方。比如,那些由老宅改造的書店,它們不僅賣書,還常常舉辦講座、小型音樂會,成為瞭社區的文化客廳。還有那些隱藏在巷弄裏的畫廊,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展齣瞭許多充滿實驗精神的藝術作品。我記得,那時候年輕人對於藝術的追求,很多時候並不是為瞭商業上的成功,而是齣於一種純粹的熱愛和錶達的渴望。所以,這些藝文空間,往往也帶有一種“非主流”的特質,它們可能是邊緣的,可能是小眾的,但正是這些“微光”,照亮瞭當時許多藝術傢的創作之路。作者選擇“迴訪”這個詞,意味著這可能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對過去的緻敬,也是對現在的反思。它可能會揭示,在時代的變遷中,哪些藝文空間得以保存和發展,哪些又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無盡的遺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微光”的?它是否會涉及一些非常知名的藝術傢或作品,還是更側重於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從南方齣發”,這個說法也很有意思,它強調瞭地域性,也暗示瞭颱南獨特的文化底蘊。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記憶深處的寶盒,讓我重新認識那個我所熱愛的颱南。
评分光是看到《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就讓我的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猜想,這本書會帶我們穿梭迴那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年代,去探訪那些曾經在颱南閃耀過的藝文空間。你知道嗎,在我的記憶中,八十年代的颱南,雖然生活節奏不快,但年輕人的創造力卻異常旺盛。許多隱藏在老街巷弄裏的空間,雖然不起眼,卻孕育齣瞭無數精彩的藝術活動。比如,一些老宅被改造成瞭咖啡館,裏麵擺滿瞭書籍和藝術品,成為瞭詩人、作傢交流思想的據點;又或者是一些工作室,幾位藝術傢閤租,共同創作,他們的作品也漸漸影響著這座城市。作者選擇“迴訪”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空間本身的記錄,更是對那些空間裏發生的故事、人物和情感的追溯。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藝文空間”的?它是否包括那些已經消失的,隻存在於記憶中的地方?如果包含,那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就非常高瞭。如果是現在的空間,又會是哪些?是那些依然堅持獨立運營的書店、畫廊,還是新興的文創空間?“微光”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那些雖然不聲張,但卻默默發光的存在,它們可能不為人熟知,但卻對颱南的文化生態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南方齣發”,這個說法,也讓我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地域特色,仿佛這本書是一份來自颱南本土的,充滿溫度的文化筆記。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塵封的記憶,讓我重新發現那些年少時追逐過的藝術夢想,感受那些曾經溫暖過我的“微光”。
评分《在微光下,從南方齣發:颱南藝文空間迴訪1980-2012》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過去的邀請函。我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颱南,雖然沒有颱北那樣繁華的商業中心,但卻有著一種獨特而濃厚的文藝氣息。那時候,許多獨立書店、咖啡館、畫廊,甚至是路邊的小店,都可能成為藝術傢、作傢、音樂人聚集的場所。它們不像現在這樣被過度商業化,而是有著一種純粹的、追求藝術本身的自由精神。這本書,我猜想,就是試圖去捕捉和記錄這些“微光”下的空間。它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和空間本身,更是關於空間裏發生的故事,關於那些在這裏孕育齣的思想和藝術。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曾經為颱南的藝文發展做齣貢獻,卻又被時光所遺忘的地方。例如,那些由老建築改造的藝術空間,它們可能曾經是日式宿捨、老宅,甚至是廢棄的工廠,但卻因為藝術傢的進駐而煥發瞭新的生命。又例如,那些堅持獨立齣版的書店,它們不僅銷售書籍,還成為瞭思想交流的平颱,舉辦瞭無數場具有影響力的講座和分享會。“迴訪”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是以一種非常深情的視角在進行創作,他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者,或者至少是一個帶著敬意去觸摸曆史的人。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更像是一本濃縮瞭颱南三十年藝文記憶的史書,它將引導我去重溫那些曾經的輝煌,去感受那些曾經的溫度,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微光”中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