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颱灣建築,最具人文氣息的閱讀法--
以《道德經》讀齣「後921世代」建築師們,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嚮度中、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
颱灣當代最重要的建築評論傢阮慶嶽,長期來關注颱灣以及東亞建築發展現象;本書是繼《弱建築》後,第二部以《道德經》作為思考方法來閱讀颱灣當代建築的評論書。
究竟什麼是「後921世代」呢?
以作者阮慶嶽的說法來看,「也就是921大地震後,颱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而這些中生代建築師,「齣現在颱灣最富裕活潑、也最民主多元的時刻,卻也是機會最匱乏的時刻。」一方麵在沒有政治、曆史包袱的開放環境中,得以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錶現,但也遭遇瞭颱灣經濟的微型泡沫化、建築産業發展的停滯期。
有彆於「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廖偉立等積極建立建築師與社會對話的主軸、確立颱灣當代建築的主體這樣的路綫;「後921世代」展現齣對「生態、永續」議題的積極迴應,並強調與既有環境接閤、展現對環境細節的觀察力,細膩地迴應使用者需求。
阮慶嶽分彆選取《道德經》中的一字,作為探討15位「後921世代」建築師的作為與作品的摺返點--既從這個字齣發,作為探進作品與建築作為的理解並展開詮釋,而所有的展開也迴歸這一字來做為小結。
-〈間建築:吳武易〉
作為中介物的這個間,就猶如「碧波飛」裏的大大小小的虛空間(是庭院、也是微型的小天地),乍看下似乎並無一物,卻能有著魔幻般的能力,源源不絕地與居住者及其它空間作著對話。
-〈易建築:張淑徵〉
張淑徵的建築設計,是一個不斷反覆於簡與繁之間的辯證。……整個建築體的材質與語言,皆被純粹、單一地收斂整理,維持著簡單純粹的性格,又同時尋求著最大的使用與視覺變化可能,可說是「圖難於其易」的很好說明。
-〈明建築:黃明威〉
《道德經》中提到的「微明」,這二字是說明一種雖然姿態幽微、卻依舊能清楚做齣明白錶達的狀態,與(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以含蓄內斂的語言姿態,還是能顯露齣來落落大氣的氣息相類同。
-〈謙建築:黃謙智〉
「小智研發」正挑戰著現代性所衍生齣來關於生態永續的大問題,不管從材料研發到設計綠能生活的用品與建築物,都能以紮實、謙遜的微小作為來著手,敬業地謹守著專業者當有的原則與本質。
本書以五個關鍵事件(1895年甲午戰爭∕1945年日本戰敗∕1978年颱美斷交∕1987年政治解嚴∕1999年921大地震),作為映照閱讀當代颱灣十五位∕組建築師發展的曆史參照,再以五個基本價值(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對個案與設計者為中心做紀錄與評論,在鋪述這個建築世代的作品與作為同時,也試探瞭颱灣建築的未來走嚮可能。
本書特色
◆本書為全書中英對照
作者簡介
阮慶嶽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副教授兼係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美國及颱灣執照),除教職外,同時創作文學、建築評論與策展。
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傢》、《凱鏇高歌》、《蒼人奔鹿》、《秀雲》等;建築著作包括《屋頂上的石斛蘭》、《建築師的關鍵字》、《下一個天際綫:當代華人建築考》等逾25本。
曾獲颱灣文學奬散文首奬及短篇小說推薦奬、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奬、中央日報短篇小說奬、颱北文學奬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十大中文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奬入圍等。
策展包括:《長安西路神話》、《黏菌城市》、《城市謠言:華人建築2004》、《樂園重返:颱灣的微型城市》、《久違瞭,王大閎先生!》、《朗讀違章》、《人民的城市》等。
06
老子 釋建築∕李祖原
INTERPRETATION ARCHITECTURE
C. Y. LEE
14
落地生根的建築∕謝英俊
ARCHITECTURE THAT TAKES ROOTS
HSIEH YING-CHUN
20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颱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阮慶嶽
FIVE ISSUES AND FIVE INCIDENTS: TWO WAYS TO EXPLORE TAIW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ROAN CHING-YUEH
45
明建築 孫德鴻
ENLIGHTEN ARCHITECTURE:SUN TE-HUNG 57
樸建築 黃瑞茂
PLAIN ARCHITECTURE:HUANG JUI-MAO 75
始建築 葉熾仁
ORIGIN ARCHITECTURE:YEH CHIH-JEN (b.k.) 89
根建築 甘銘源 李綠枝
ROOT ARCHITECTURE:KAN MING-YUAN & LI LU-CHIH 105
間建築 吳武易
BETWEEN ARCHITECTURE:WU WU-I 119
無建築 林友寒
WITHOUT ARCHITECTURE:YU HAN MICHAEL LIN 133
混建築 薑樂靜
FUZZY ARCHITECTURE:CHIANG LE CHING 147
益建築 洪育成
BENEFIT ARCHITECTURE:HUNG YU CHENG 161
廣建築 徐岩奇
BROAD ARCHITECTURE:VICTOR Y. C. HSU 175
易建築 張淑徵
SIMPLE ARCHITECTURE:GRACE S. CHEUNG 189
窮建築 張清華 郭英釗
POOR ARCHITECTURE:CHANG CHING-HWA & KUO YING-CHAO 205
明建築 黃明威
BRIGHT ARCHITECTURE:HUANG MING-WEI 219
謙建築 黃謙智
MODESTY ARCHITECTURE:ARTHUR HUANG 231
餘建築 楊傢凱
TRANQUIL ARCHITECTURE:KYLE CHIA-KAI YANG 245 墟
建築 劉國滄
RUIN ARCHITECTURE:LIU KUO-CHANG
推薦序1
老子 釋建築
希言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老子的根本即為自然。《道德經》裏所論述的自然不僅是你我所認知的環境自然,更是指萬物自然而然的原則,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亦即「道」的作用。老子認為天地的運行與自然萬物的道理不需要言詞,要用心去觀察,如同道的存在與作用本身就是一種錶達,故曰「希言自然」。
不久前阮慶嶽先生要求我替他的《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一書寫篇序言,照理我的話應當少說,因為阮慶嶽先生書中論述的道應該由諸位自行用心體會,我內心著實思忖瞭一個多月,卻又不得不說。這下筆緩慢並非是阮慶嶽先生的文章艱澀難讀,而是老子《道德經》是我很有興趣的一門課,建築與《道德經》這樣的聯結是很有趣的嘗試。我反覆閱讀阮慶嶽先生的文字,間或拾起老子解義參酌比對,頗有玩味與心得,提齣與諸位分享。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四十章
弱建築一辭,其中建築兩字顯而易懂,我們應就「弱」的字義來談。在《道德經》的論述裏,「反者,道之動」中的反是一種觀念,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一切均是相對的觀念。是故,弱與強是相對的,弱也就如同賤、下之意,亦即是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王弼解釋:「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這也是反本歸源之意。因此在建築上,迴到建築的齣發點,無為即可無所不為。故弱建築即是迴歸到建築的本體,反璞歸真、師法自然。需知建築的空間是虛體,虛即是空、空即是無,空無但卻實際讓人使用感受,這也就是「有生於無,無因有而為用」之涵義。
對於颱灣的建築發展,阮慶嶽先生在書中以五個曆史事件(甲午事件∕日本戰敗∕颱美斷交∕解嚴∕921大地震)的關鍵點來切分其演化轉摺,最後也因此有瞭對於「後921世代」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的探討。關於這點我是認同的,但前四次都是政治上的遽變引領社會民情朝不同的方嚮演變,唯獨921大地震是自然現象,在颱灣韆百年來地震不斷的循環發生,為什麼這一次卻是建築發展的分水嶺?我想重要的是921的發生,恰巧是在民國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末端,一方麵是在長期而似無止盡的建設與破壞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韆瘡百孔,一方麵也是經濟與建築産業的成長停滯,讓年輕世代的建築師們有時間去思考與省思。正因為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轉而起身去追尋生態及永續的綠色建築,以更為謙卑的態度來麵對自然界的反撲。我想這也是身為人類,在宇宙道德倫理的深層文化錶現。
作為建築師,每個不同的時代皆有其特殊的議題要麵對,史作檉在他的著作《極現與統閤》一書中提到:「人類的文明發展是一種開放的還原係統」,我想也就是這一迴事。文明不斷的開放發展,越趨嚮精緻準確的錶達,如器物文明、文字文明與符號文明。所以存在即是本體,空間即是本體的錶達,但此錶達時間一久則容易流於形式、方法容易僵化;還原即是迴歸本體,找迴文明的源頭。開放與還原,需要革命性的大開大閤,大開是麵對議題,往前看;大閤是迴歸源頭,迴到自體本身來。故老子以無我與無名作為還原的根本,因為還原,纔能找迴自己;找迴自己,纔能開放。
身處在這個世代,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有其幸與不幸之處。容我引述一段阮慶嶽先生的文字:「…在現實的隙縫中尋求生存。這看似不幸的現實,反而給予他們體會現實的契機…」。的確,因為「後921世代」沒有政治與曆史的包袱,不用因循苟且,不用衝撞體製,他們可以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對於現代建築社會的演變尋求自我文化的主體性展現,以具有在地性的作法,脫離傳統與權威,完全迴到在地。同時在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等各個麵嚮上,提齣自己的看法與解答。在沒有壓力之下進行論述。能自在地活齣自己、找迴自己,這是他們幸運的地方。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現代的社會有許多文明病,高度的開放與發展,無論在經濟、政治均讓人感到窒息,所以我們應該反對文明的約束,迴歸自然的道法。老子對於為道的看法,也是要減除人欲,達到自然無為的境界,一切議題均由自然而生,自然無為便能無所不為,其本身該有的麵貌,自然就當存在。如一棵樹你不去動它,它自會成長。從老子的角度看,似不必多所雕琢,空間自然就會成長齣屬於它該有的麵貌。這是自生的能力,不要去乾擾它。我想,這十五位中生代建築師在不知不覺中,是切切實實的實踐瞭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老子的實踐者。
阮慶嶽先生挑瞭一條極難的路,將形而下的建築牆瓦與形而上的老子,用他最高明的智慧與獨到的眼光去解釋說明其間之關係,卻又能下筆字字珠璣、鏗鏘有力,我想這是他數十年來浸淫在建築、文學、哲學後融會貫通而集大成之結果。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解義闡釋:道體有著無限深遠的涵義,處於玄深的境界。深到極處,由本起用,而開齣瞭萬物生化的妙門。我想這可以拿來比擬阮慶嶽先生的這一本著作。
最後,我想提齣「生命建築」的看法,生命建築即安住生命之信息空間。建築的基礎就是生活與土地,包含所有的社會行為、物質環境、人類心靈深層文化的呈現,三者密不可分。所以建築之核心議題在於安住生命,以空間信息化入生命之信息層,使生命因而得以安住,此種空間設計所成之建築,謂之生命建築,即反本歸源以迴到建築的本體。這與阮慶嶽先生的弱建築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道的論述雖然不同,但萬法歸宗,也提齣來與諸位分享。
希望大傢多多閱讀阮慶嶽先生的書,除瞭增長智識,也將引領著你們進入思想的殿堂。而阮慶嶽先生就像是扮演著老子在闡釋著他的建築觀,故曰:老子釋建築。
李祖原
推薦序2
落地生根的建築
這是一本奇書,相信未曾有人如此全麵性地用《道德經》來評述當代建築,「評」未必貼切,「述」確實是淋灕盡緻,相信都超齣這幾位建築師的想像,也算幫創作者做個宏觀性的梳理,畢竟旁觀者清,尤其是用《道德經》的神力來解碼。
這是一本難讀的書。十五位建築師,每位建築師的作品大多是小項目,小項目意味著創作者的揮灑空間大,探索的幅度寬,自然解讀不易,每位建築師的背景與碰觸的領域又不同,不像公認的大師作品,有成熟清晰的理路可循;當然作者評述的難度更大瞭,也隻有阮慶嶽有擔當地扛起這任務。
章節中對各個建築師背景與創作狀態的陳述,再到作品的描繪,都讓讀者能清楚理解,但開始用《道德經》來評述時,讀起來讓人膽顫心驚,常幫作者捏把冷汗,還好,都能峰迴路轉順利過關,而且會讓讀者打開未曾有過的視野,除瞭贊嘆《道德經》是無所不能的經典外,就是驚嘆作者的靈智與幽默。例如評述劉國滄的「墟」建築,他的作品除瞭有紮實的理路外,最迷人的是所呈現齣的矛盾、異質、不穩定、迷幻、混搭疊加時空錯置,這在條理分明連在二元對立間都能找到圓融齣口的《道德經》,應該沒輒瞭吧!?但作者用瞭「惚恍」,就像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撐起瞭看起來快被推倒的高牆。
如果以作品的成熟度與思想理念的完整度(即便有些不成熟或失誤)來評斷這幾位建築師,則落於俗套與偏執,當作者用《道德經》來貫穿,疏理齣創作者原始的肌理時,那些枝微末節的乾擾變得微不足道,畢竟這是一個世代建築師真實探索的足跡,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呢? 這序難寫,寫瞭幾天都無法撿齣有用的東西,一堆竟多是自說自話,對自己的觀照多於書中內容的反應,「不要喧賓奪主。」阮慶嶽知道後再三提醒。十五位建築師每個人風貌迥異,再加上不同座標軸綫的貫穿評述,天羅地網的交織,不自覺地把自己也捲進去,明晰的座標讓時間與生命被強力的壓縮,當我們迴顧時。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閱讀颱灣現代建築的五個事件,將颱灣近代史切成五段,並將這十五位建築師定位在「後921世代」,這是颱灣的宿命與現實,短短百年被不斷地切割,深深地斬斷延續的根脈,這十五位建築師幾乎是從零開始,辛苦艱難地重新建構自己,作者在評述甘銘源∕李綠枝的「大藏聯閤建築事務所」時,用的是「根建築」,再者多用 「小、柔、微、樸、始、原根、希、窮、 謙、個體或個體的一小部分莫不涉及靈魂」,這些在曠野上呼喊的建築師,他們一緻的特性就是不從抽象的大論述著手,真誠地麵對眼前的材料、質地、工法、風、光影……真實地反應皮膚、眼睛、鼻子、耳朵的感覺,這或許是將現代建築落地生根的必經之路。
幾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參加有關建築與技術的論壇,大傢公認隻有建築師在技術的掌握能力上有所提昇,中國的建築纔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走在同濟校園裏,幾棟嶄新的大樓,放在國際舞颱上絕不遜色,讓人驚嘆大陸進步的神速,但還是覺得建築就僅此而已嗎?往更深處的探索,土地、自然、社會、社區參與……等等,書中這幾位颱灣建築師還是呈現瞭更深刻的掙紮痕跡與更寬廣的視野。
謝英俊
序
五個議題與五個事件: 閱讀颱灣現代建築的兩種方法(摘錄)
五個事件: 兼論「後921世代」的建築作為 颱灣建築的現代性發展,自日治時期起已經逾百年,確實亟待各方認真麵對。我在此想以曆史事件的關鍵點,來切分颱灣建築發展的演化轉摺,其中會以政治∕經濟的變化與社會意識的轉換為觀察處,作為一種閱讀颱灣建築史的參考。
原則上,我將颱灣現代建築依「關鍵事件」劃分五個時期,並分彆簡單敘述如下。後段重點放在第五段時期,也就是921大地震後,颱灣中生代建築師發展的現象觀察,作為本文時空涵構下的聚焦微觀處。 關鍵事件一 甲午戰敗∕日本殖民統治颱灣(1895) 颱灣的現代建築發展,大約可以甲午戰爭落敗後1895年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作為第一個可標記的起始點。在這之前,颱灣的統治權數百年間幾度易手,多樣的文化影響各有餘蔭可尋;但對颱灣的建設,可能始自於1862年開始的同治年間,因為開放通商口岸與洋務運動的發生,開啓瞭原本封閉的颱灣社會。
到瞭日治時期的城市與建築發展,相對就顯得積極與蓬勃,1900年發佈的《颱灣傢屋建築規則》,與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綫通車,奠定初期的發展基礎。其間受過西方建築專業知識訓練的日本技師大量來颱,公共建築發展達到高峰,風格則以仿西洋古典樣式為主軸。李乾朗在《颱灣近代建築之風格》裏,將這時期的風格,定位為「後期文藝復興巴羅剋樣式」,以齣身東京帝大的近藤十郎與森山鬆之助二人作為代錶,重要作品有總督官邸(今颱北賓館)、颱中州廳(今颱中舊市政府)、公賣局,以及總督府(今總統府)等。
除瞭這樣的風格外,傅朝卿指齣另兩支相對微弱、卻值得注意的脈絡:一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本土被貶抑的現代主義建築,也纔得找到發展的契機,這樣的時代背景間接影響瞭颱灣。傅朝卿寫說:「到1920年代末期颱灣所建之建築,基本上都有擺脫西洋曆史式樣建築,特彆是正統古典語匯的傾嚮。因為求變轉新似乎是這些建築共同的特徵,所以我們可以將之稱為『轉型』期之建築。」
這時期由官方主導的式樣,逐漸被民間年輕設計師的求知與創新力量挑戰,Art Deco與Bauhaus的影響逐漸顯現,蓬勃地在電影院等民間商業空間,或小型的公共工程裏齣現。真正代錶性的展現,應是1935年的颱灣博覽會,展館雖多是臨時性的建築,卻鮮明地標誌齣對Art Deco風格的嚮往與緻意。
另一支則始於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大東亞共榮圈」,將颱灣以「皇民化」、「工業化」及「南進基地化」重作定位,建築風格因此再度與政治的意識型態相連結。其中「皇民化」運動,尤其全麵壓製颱灣的漢人文化,寺廟被大量拆除,傳統戲麯與錶演(例如歌仔戲與布袋戲)被禁,算是單一崇拜日本文化的壓迫期。
這樣以軍國主義及民族主義作為核心的時代,再次浮現瞭一批以政治為名的公共建築,李乾朗這樣寫:「在當時,日本政壇右派得勢,一種以擁護日本利益與大和民族主義的構思,藉著大東亞共榮圈的目標被廣為宣傳。……滿州國的新建築揭示瞭明確的風格,那就是具有一頂東方、尤其是中國式或日本式的大屋頂,被加封在近代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之上。」
這時期的作品在颱灣並不算多,但卻能色彩鮮明地與時代背景作輝映,相對地辨識性也極高,大都集中在當時作為南進基地的高雄,代錶建築有高雄市政府與高雄火車站等。 關鍵事件二 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颱灣(1945) 國民政府在來颱後,對自身文化的正統位置有著隱憂,尤其麵對著斷聯已久、長期被日本文化影響的颱灣社會,確實有著欲將之(日本文化與颱灣地域文化)驅除於主流價值認知外的意圖,譬如1960-1965年的查禁歌麯及推行國語運動,可視為排斥地域文化,以讓自身正統化的一個例證。
而與日本文化的關係,更是糾結不明與鬆緊難料。國府遷颱後,先禁止日本電影的輸入,也禁止日文的配音與字幕,到瞭1965年纔鬆綁;而1972年與日本斷交,1973年起禁止日本漫畫進口,禁說日文與禁用日語。基本上,日本文化一直以著「反正統」的背德姿態,或隱或顯地齣入在颱灣人的時代與社會記憶裏。
李乾朗寫道:「從1949年國府遷颱之後,整個颱灣的政治、文化,即彌漫著這股病態的氣息。政府有關單位不但刻意忽視地方文化,甚至打壓滅絕奄奄一息的地域傳統。建築學者不關心近代建築,其實另有原因,有人認為颱灣的近代建築,多為日據時期日本人留下來的,心中難免有抹不去的仇恨情節。」
戰後至六○年代末期,第一批銜接的是隨國民政府撤守颱灣、主要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們,包括王大閎、楊卓成,與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張肇康、瀋祖海,代錶作品有王大閎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與1962年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閤作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主要的建築思維,在於如何將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建築做連結,這本是極度睏難的議題,再加以政治權力下的國族主義氛圍籠罩,且未能與本土的文化連接,使得路途崎嶇。王俊雄說:「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那是一個在威權統治下選擇不多的時代,與本土颱灣之間的關係也被殘酷切斷,在缺乏真實脈絡支持下,運動者的睏惑、摺衷與躊躇不前,其實顯齣時代的睏難。」
關鍵事件三 颱美斷交∕鄉土論戰全麵啓始(1978) 七○年代起颱灣遭受到一連串國際政治局勢衝擊,例如與日本衝突的釣魚颱事件、退齣聯閤國、與日本斷交,以及關鍵的1978年12月與美國斷交。郭肇立在〈戰後的颱灣建築文化〉文章裏,對這樣動盪的時代背景,以及引發在文化上(包括建築)的全麵衝擊,如此說明:「總之無可否認的是,颱灣人民對鄉土主義的覺醒,是發生在這個敏感而騷動的七○年代。……此時期的颱灣鄉土建築運動與中國傳統建築熱烈相結閤,缺乏直接對本土社會的省思與批判,而是溫和地、浪漫地抒情懷鄉,族群之間沒有藍綠意識型態,在思古幽情的颱灣古厝上,共同尋求『中華文化』的慰藉。嚴格地說,七○年代颱灣的鄉土建築運動是文學性的,他們並未真正關懷培育本土建築設計。」
這些內部的能量與矛盾,醞釀著文化「自體」何在的質疑,與期待再定義的社會需求。八○年代起,建築業受到資本主義及商品化的衝擊日增,後現代主義風格為體、意圖尋找與中國或颱灣本土的連結,成為發展主流,這可以李祖原的「宏國大樓」(1990)、「大安國宅」(1984),及漢光∕漢寶德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為代錶。建築風格也見到原本多用於政治權力的傳統建築語匯,被大量轉用到商業與民間建築上,可視為一種對符號與道統的破解與下放。 關鍵事件四 政治解嚴∕多元文化全麵蓬發(1987) 九○年代啓始前,颱灣政經環境有著劇烈的轉變,包括1987年解除颱灣地區戒嚴、1988年解除報禁、1989年開放政黨的組設、1991年核準新銀行設立等,鋪陳瞭一個鼓勵建築美學百花齊放的政經環境。
郭肇立在同篇文章,敘述這時期的文化多元現象:「八○年代之後,由於颱灣社會戒嚴體製的鬆動,後現代主義在颱灣開始蔓延,去中心主義,多元價值的要求,弱勢族群抬頭,要求權力再分配:女性、同誌、工人、眷村、客傢、原住民等社群主體與身份認同的問題,一時成為颱灣社會普遍關懷的議題。」
對在地價值的重新認知及公民意識的崛起,配閤逐漸浮現的經濟泡沫化現象,讓建築師們(譬如謝英俊、黃聲遠)得以再審視現代建築應如何作為。羅時瑋在《擾動邊界》的導言裏寫:「於是,有一種『在地的』感覺浮現齣來,這可以有好幾重的意義,一個正麵的涵意是『活齣自己』,這是相對於全球化、國際化而言,一個區域整體文化上的訊息,感覺到一種自己特有的、可供作文化認同的部分逐漸清晰起來,可以比較自信地觀看自己的處境與問題,也可以說逐漸形成一個能夠論述自己的條件與氛圍。」
指齣「一種自己特有的、可供作文化認同的部分逐漸清晰起來」,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建築發展已逐漸擺脫戰後被禁錮已久的「現代與傳統」論爭,釐清八○年代以降建築與商業的模糊關係,更直接迴答公民權力興起後的社會需求,也藉此建立颱灣當代建築的在地麵貌。 關鍵事件五 921大地震∕生態、環保與微觀的萌芽(1999) 921大地震對颱灣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除瞭生命財産的損失外,人們開始意識到對自然環境的長期摧殘與反撲,也經由麵對生命的渺小脆弱,瞭解到存在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這時期,颱灣同時經曆瞭經濟的微型泡沫化,時間約在1995到2005年間,案源與案量大幅削減,造成産業發展的停滯。
這樣的睏境同時提供瞭建築界省思的機會,若以日本為例,許多成長於經濟泡沫期的「後泡沫世代」(Post Bubble Generation),因為失去大型事務所與商業市場的庇護,隻能在現實的細縫中尋求生存。這看似不幸的現實,反而給予他們體會現實的契機,因此當大環境好轉,麵對重現的權力結構與機製時,不僅懂得自我拿捏位置,對於建築的信仰何在,也顯得從容自信。以及,日本建築過往的英雄∕大師時代終得暫時告終,常民與平凡的小建築,可以有著全新的時代意義。
颱灣在經曆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也引發建築界內在的辯證與矛盾,譬如對在地與全球的思考,以及對建築與文化、社會與現實的關連何在,都做齣各樣的反思與檢討。若以1999年的大地震為劃分點,「前921世代」的謝英俊、黃聲遠、邱文傑與廖偉立,準確地思索如何由過往追求文化符號或扮演全球化係統的角色位置,轉嚮到瞭建立建築師與社會現實積極對話的主軸,並確立颱灣當代建築的自體可能。
同時間,「後921世代」逐漸成形,包括劉國滄、張淑徵、孫德鴻、吳武易、黃瑞茂、林友寒、薑樂靜、徐岩奇、張清華∕郭英釗、楊傢凱、黃明威、葉熾仁、黃謙智、洪育成、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展現繽紛多元的麵嚮。這整批人在教育∕成長的背景上,顯露齣相對於前世代更為多元的色彩,除瞭留學國外再返颱者依舊蔚為主流外,也有全然接受國外建築教育的張淑徵、黃謙智,更有益發茁壯的本土建築力量顯現,譬如劉國滄、吳武易、黃瑞茂、薑樂靜、甘銘源∕李綠枝等人,值得重視。
我將延續先前對老子價值係統的思考,針對五個建築的基本議題,包括空間、美、社會∕文化、永續與宗教,來作齣我對他們的思考與觀察。
整體來看,「後921世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錶現,是在於對於生態∕永續議題的迴覆。幾乎此一世代的建築師對此皆有著墨,可拿來作代錶的:一是綠色生態作齣發的建築,包括張清華∕郭英釗的生態建築、黃謙智廢物再循環∕利用的設計作品、洪育成的木構造建築,以及甘銘源∕李綠枝的在地化綠建築工法。基本上都是強調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存,廢棄物有效迴收再利用,以及以在地∕再生材料做建築。
另一支,則強調與既有環境的接閤,以植入∕接枝∕縫閤的融入觀念,來替代完全剷除∕換新的粗暴,這可以劉國滄在颱南的大小作為、黃瑞茂長期在淡水的深耕成果,或是甘銘源∕李綠枝投入雲林農村空間環境整備為例子。
另外,在社會∕文化麵的結果也頗可觀。除瞭延續「前921世代」重視在地現實的特質,並展現對於環境與細節的微觀能力,細膩貼己地迴答使用者的需求,即令是中小型的案子,也認真扮演專業者當有的角色。譬如吳武易對於颱灣人的傢∕住宅的再定義,以及薑樂靜在「潭南國小」對布農文化的尊敬與愛,都是亮眼的成果;而劉國滄、甘銘源∕李綠枝與黃瑞茂的建築作為,本質就蘊藏對社會∕文化的深刻體會,皆能自然顯現在作品裏。
與「前921世代」對現代性的批判態度相對照,譬如謝英俊對資本壟斷住宅市場的破解,或是黃聲遠對空間權力的奪迴,皆有與現代性既聯閤又鬥爭的色彩,因此美學與空間性格,也有著反中産的姿態(尤其是謝英俊)。「後921世代」的批判性格相對比較微弱,可與此相類比的應是黃瑞茂、劉國滄、甘銘源∕李綠枝等,以在地社區做思考的軸綫。
此外,對於空間及美的看法,有著再度迴歸現代主義本體信仰的趨勢,譬如楊傢凱、黃明威、林友寒、張淑徵,皆能以著純粹紮實的語匯,延續現代主義在颱灣的發展與脈絡,與全球的走嚮積極對話,不懈不怠也輕快俐落,展現颱灣與世界同步對語的能力,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鮮明現象。尤其對比「前921世代」的同一脈絡,邱文傑、廖偉立的嚮在地位置修正,龔書章的退齣、林洲民的略顯瀋寂,就讓人特彆注意這樣以現代主義為宗的發展,後續如何在颱灣演化。 對於空間與美的態度,也有另一支雖以現代主義為體、卻略有岔異的發展,譬如徐岩奇以有機建築為齣發的空間美學,葉熾仁讓簡約理性與自然無為的交織,或是孫德鴻對於單純低調的凝目,顯露齣現代主義的迴鏇可能。
至於,最是歸屬形而上的宗教價值,迴應就相對薄弱。孫德鴻的「齋明寺」,以隱退及寜靜的氣息,與省約簡鍊的手法,做齣適切迴應;葉熾仁在颱東的係列小住宅,謹守本分,不誇飾、知進退,空間鬆弛自在,透露齣豁然無求的人生觀,些許陶淵明意味的形而上價值隱隱浮現;以及劉國滄的「安平樹屋」,以時間的流動∕連續觀念,顛覆建築物的主體角色,並藉之展現悠悠忽忽的生命觀,大約是少數可見的代錶。 結語: 民意歸嚮為本、生態環境為尊 「後921世代」齣現在颱灣最富裕活潑、也最民主多元的此刻,卻也同樣是建築作為機會最匱乏的時代。因為,這不是戰後百廢待舉的時代,也不是七○年代路綫辯證的時代,沒有八○年代「錢淹腳目」的滾滾案源,也少瞭九○年代的理想∕改革色彩。反而,私人建築與公共建設都進入緩坡期,大型公共建設或高單價私人建築,並淪為外來建築師的競逐舞颱,中青代建築師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但在前述看似幸運的各個年代裏,建築師的俯仰起落幾乎完全受製於大時代的政商環境,也就是說建築師的理想,與政治權力或資本權力的思維近乎同步。幸運時,各得其所各取其需,不幸時(也是大半的時候),則隻能淪成為權力者的「喉舌」。
這樣的角色位置,在九○年代後期起開始轉變,建築師顯現齣挑戰政治與資本權力的力道。代錶者應是黃聲遠的「宜蘭縣社福館」,直接宣示公民空間優先於政治權力思維,另外還有謝英俊的「921災後邵族部落自力建屋」,也提齣在被資本權力完全綁架的現代住宅,如何得以自主脫睏的一綫生機。
這樣過程裏,颱灣的現代建築發展,開始有與社區結盟的發展趨勢。「社區」這名詞在九○年代颱灣的各樣文化發展中,逐漸蔚為具指標意味的名詞,也成瞭與所謂「城市」相對立的思考體。
楊弘任在〈以社區為名〉裏寫著:「社區的議題浮上颱麵,成為社會改造的議題,是非常晚近的事情。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社區』一詞原本是防堵共産勢力的冷戰防綫架構下,因應聯閤國援助後進國傢改善生活條件而設立,基本上依照由上而下的資源分配管道與議題設定方式來運作。到瞭1990年代前後,諸多帶有社會改造意識的行動者,開始援引『社區』之名,帶動由下而上的草根民主與本土認同運動風潮。」
「在1990年代詞匯與社會的變動關係中,『社區』之名陸續添加瞭國族認同的想像、社會人類學人群連帶的想像、文化改造的想像、以及草根民主的想像,混同而匯集為我們新的曆史事實與行動信念。」
這樣的發展與趨勢,積極地鋪陳瞭颱灣建築此刻的位置點。因為這現象除瞭真實迴映近二十年政經現實的劇烈轉變外,也見證颱灣逐漸成熟公民社會的成形,背後蘊含的時代意義,與其對颱灣建築發展的影響,不但不可輕忽也值得期待。
「後921世代」此刻麵對的環境,有其現實存活上的悲觀性,但也可視之為得以擺脫政治∕資本權力箝製的契機。或許,此世代藉此可認真思考此刻麵對的時代挑戰何在,重新定位「為何要做建築」的戰略位置點,並理解做「小建築」與完成「大理念」的不矛盾性。
基本上,我覺得「後921世代」延續瞭前一世代對社會∕文化關注的承傳,更展現瞭對人類生態環境的積極關懷與迴應,加以在美學與空間思考與作為上,有著粹練的錶現,即令時代的現實環境逼人,或許得以展現齣另一種嶄新的麵貌,重譜颱灣現代建築的下一頁曆史。
阮慶嶽
我最近在看《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讀到一半,心裏就有很多感觸。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的建築,雖然在過去幾十年裏,也經曆瞭不少西化的影響,湧現瞭不少前衛的設計,但好像總少瞭那麼一點“根”。我們追求的往往是“強”,是“顯”,是那些一眼就能被記住的標誌性建築。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用“弱空間”這個詞,帶我重新審視那些在我們生活中早已存在,卻又被我們習慣性忽視的空間。 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一些例子,雖然我在這裏不能具體說明是哪個項目,但那種感覺真的很真實。作者描述瞭在某些看似平凡的住宅區,或是商業區邊緣,存在著一些“退讓”的空間。它們可能不是建築的重點,甚至是被設計成“不那麼顯眼”的樣子,但恰恰是這種“不顯眼”,反而讓它們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存,不顯得突兀,也不産生衝突。這就像《道德經》裏講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柔弱勝剛強。 我以前在念建築的時候,老師總是教我們要“突齣特色”,要“創造亮點”。但現在迴過頭來看,很多時候,那些過於“有特色”的建築,反而與城市的生活節奏格格不入,甚至會成為一種視覺上的負擔。而那些“弱空間”,它們就像城市的“呼吸孔”,默默地承擔著一些功能,又不會過度地打擾周圍。它們的存在,不是為瞭彰顯某種建築理念,而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人,服務於生活。 書裏對“弱空間”和“道德經”的結閤,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從來沒有想過,老子的“無為”思想,竟然能在現代建築的語境下找到如此貼切的注解。那些“弱空間”,它們沒有強烈的存在感,不刻意去吸引你的注意,但它們卻以一種“無為”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融入瞭我們生活的肌理。它們的存在,不是在“做什麼”,而是在“是”的狀態,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這種“是”的狀態,恰恰是《道德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真的很佩服作者的觀察力,能夠從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弱空間”中,挖掘齣如此深刻的哲學內涵。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於“好”建築的定義,是不是過於狹隘瞭?是不是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那些不那麼“強”的空間,從中學習它們“弱”而有力的智慧,以及它們與我們生活之間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連接。
评分讀瞭《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建築,雖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取得瞭顯著的成就,但有時候,我們是不是過於追求那些“強”的、能夠被一眼記住的“亮點”,反而忽略瞭那些更細微、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 “弱空間”,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一種久違的共鳴。它們不是那些需要被大肆宣傳的“地標”,也不是那些充滿瞭設計感、需要被細細品味的“藝術品”。它們更像是我們生活中那些被習慣性忽略的角落:老舊公寓樓裏,那條不寬不亮,卻連接著我們傢門的樓梯;街角,那片被藤蔓覆蓋的、矮矮的圍牆;或是某個公共空間裏,那些不那麼引人注目,卻能提供短暫休息的長椅。這些空間,它們的存在感不強,不刻意去吸引你,但正是這種“弱”,讓它們擁有瞭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將《道德經》的哲學與這些“弱空間”聯係起來,這絕對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老子講“道”,講求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緻虛極,守靜篤”。這種不爭、不顯、卻又無處不在的哲學,與“弱空間”的特質不謀而閤。這些空間,它們不試圖去改變周圍的環境,而是默默地融入其中,以一種“柔弱”的方式,承擔著最基本的生活功能,甚至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探討這些“弱空間”在颱灣的語境下,如何體現齣我們獨特的文化認同和生活哲學。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它們是否是一種“緩衝”,讓人們在物質洪流中找到一絲寜靜?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這片土地最樸素、最真切的連接?《道德經》中的“聖人無名,功成事遂,而民曰:‘我自然’”,這句話讓我覺得,那些“弱空間”正是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成就瞭我們生活的便利和舒適。 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處的環境。它不僅僅是對建築的分析,更是一次對生活智慧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去發現那些“弱”中所蘊含的“強”,去理解那些不被注意的空間所傳遞齣的深刻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産生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股清流。我一直覺得,在颱灣談建築,好像總是繞不開那些宏大的敘事,比如曆史遺跡的保存、或是新地標的建造。我們常常會用“壯觀”、“現代”、“國際化”這樣的詞來形容我們渴望的建築,仿佛隻有這樣,纔能證明我們跟上瞭時代的步伐。然而,我私下裏總覺得,這些“強”的建築,有時候反而讓我們失去瞭與土地、與生活最直接的連接。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它用一種非常溫柔但又極其有力的方式,挑戰瞭我們對建築價值的認知。作者提齣的“弱空間”概念,聽起來似乎是貶義的,但實際上,它揭示瞭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美學和哲學。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道德經》裏那種“道”的哲學,那種“柔弱勝剛強”、“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對颱灣當代建築的解讀中。 我經常會想起,在颱北那些巷弄裏,那些老舊的騎樓,或是被綠意覆蓋的圍牆。它們可能沒有精美的裝飾,沒有令人驚嘆的尺度,但它們卻默默地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成為瞭我們城市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就像是“弱空間”,它們不爭奪注意力,不刻意去錶達什麼,但它們的存在,卻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瞭最基本、最實在的支撐。 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過於追求建築的“個性”和“錶達”,而忽略瞭它們更根本的功能——服務於人,融於環境。那些“弱空間”,它們可能正是因為“不夠強”,所以纔能更好地“容納”生活,纔能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對話。它們不喧賓奪主,而是成為一種背景,一種襯托,讓生活本身成為主角。 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颱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這些“弱空間”是如何在城市發展的大潮中,保留住一絲“寜靜”和“韌性”。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東方文化中的“藏”與“斂”的美學,而這種美學,又如何在當代建築中得以體現?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身邊的建築,去重新認識“弱”所蘊含的力量。
评分拿到《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立刻就被它獨特的書名所吸引。長期以來,我們似乎總是習慣於用“宏偉”、“現代”、“標誌性”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我們對建築的期待,仿佛隻有這樣,纔能證明我們與世界的接軌。然而,我私下裏總覺得,那些過於“強”和“顯”的建築,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忽略瞭身邊那些更貼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空間。 “弱空間”,這個概念正是我一直以來在生活中試圖捕捉和理解的一種感受。它們不是那些需要被仰望的巨構,也不是那些被精心設計的“網紅”景點。它們更多的是指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那麼起眼,甚至有些“模糊”的空間。比如,老舊社區裏的一些狹窄的通道,一些被綠植覆蓋的圍牆角落,或是商店之間被擠壓齣來的狹小縫隙。這些空間,它們不刻意去吸引你的注意,但它們卻默默地存在著,構成瞭我們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將《道德經》的哲學理念與這些“弱空間”相結閤,這是一個多麼富有啓發性的視角!老子講“道”,講的是一種自然而然,不爭不搶,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這種“無為”的精神,不正是“弱空間”最貼切的寫照嗎?這些空間,它們不爭奪關注,不刻意去錶現自己,但它們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瞭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瞭某種功能,或是某種心境的慰藉。 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解析這些“弱空間”如何在颱灣的當代建築中體現齣“在地性”和“文化根基”。在快速的城市發展中,這些空間是否扮演著一種“緩衝地帶”,讓人們在都市的喧囂中,能夠找到一個稍事停歇的地方?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這片土地最直接、最樸素的連接?《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讓我聯想到,那些“弱空間”或許正是城市中“最善”的存在,它們默默地服務著,滋養著,而不求迴報。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建築的探討,更像是一次關於生活智慧的尋覓。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理解“弱”所蘊含的“韌性”和“智慧”。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
评分拿到《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哲學思辨,讓我對作者將《道德經》的智慧應用於颱灣當代建築的視角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我們對颱灣建築的討論,似乎總是聚焦在那些“顯性”的、容易被量化和評價的層麵,比如建築的體量、風格、或是它所代錶的某個時代意義。 “弱空間”,這個概念非常有意思。它不像“地標建築”那樣光鮮亮麗,也不像“曆史建築”那樣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使命。它更多的是指那些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不那麼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模糊”的空間。比如,老舊社區裏的一些通道,一些被忽略的綠地角落,或是商店之間狹窄的縫隙。這些空間,它們不刻意去吸引你的目光,但它們卻默默地存在著,構成瞭我們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將《道德經》的哲學理念與這些“弱空間”聯係起來,我感到非常驚喜。老子的“道”,講求的是自然而然,不爭不搶,就像水利萬物而不爭一樣。這種“無為”的精神,不正是“弱空間”最貼切的寫照嗎?這些空間,它們沒有強烈的存在感,不刻意去錶現自己,但它們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瞭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瞭某種功能,或是某種心境的慰藉。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快速發展的颱灣社會,這些“弱空間”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否是一種“緩衝地帶”,讓人們在都市的喧囂中,能夠找到一個稍事停歇的地方?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颱灣這片土地最直接、最樸素的連接?《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理念,讓我聯想到,那些“弱空間”或許正是城市中“最善”的存在,它們默默地服務著,滋養著,而不求迴報。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解讀,更是一次關於生活態度的探索。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理解“弱”中所蘊含的“韌性”和“智慧”。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
评分最近正在拜讀《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們談論颱灣建築,似乎總離不開那些“強”的設計,那些試圖占據視覺焦點、彰顯個性的建築。然而,我總覺得,在這些“強”的光芒之下,有一些更溫和、更包容的空間,它們的存在雖然不那麼耀眼,卻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更深遠的影響。 “弱空間”,這個詞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心。它不是那些需要被刻意去宣傳的“地標”,也不是那些充滿戲劇性張力的建築。它更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習慣性忽略的角落:老舊公寓樓裏,那條通往傢門的、采光不佳的樓梯;街角,那片被爬山虎覆蓋的、低矮的圍牆;或是商場裏,那些不那麼起眼,但卻承載瞭我們短暫休憩的座椅區域。這些空間,它們沒有強烈的個性,不刻意去吸引你,但正是這種“弱”,讓它們擁有瞭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將《道德經》的哲學與這些“弱空間”聯係起來,這絕對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老子講“道”,講求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緻虛極,守靜篤”。這種不爭、不顯、卻又無處不在的哲學,與“弱空間”的特質不謀而閤。這些空間,它們不試圖去改變周圍的環境,而是默默地融入其中,以一種“柔弱”的方式,承擔著最基本的生活功能,甚至提供瞭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探討這些“弱空間”在颱灣的語境下,如何體現齣我們獨特的文化認同和生活哲學。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它們是否是一種“緩衝”,讓人們在物質洪流中找到一絲寜靜?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這片土地最樸素、最真切的連接?《道德經》中的“聖人無名,功成事遂,而民曰:‘我自然’”,這句話讓我覺得,那些“弱空間”正是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成就瞭我們生活的便利和舒適。 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處的環境。它不僅僅是對建築的分析,更是一次對生活智慧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去發現那些“弱”中所蘊含的“強”,去理解那些不被注意的空間所傳遞齣的深刻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産生共鳴。
评分翻開《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書名中蘊含的東方哲學韻味所吸引。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我們颱灣的建築,在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過程中,似乎丟失瞭一些東西,一些關於“人”和“地方”的深刻連接。我們習慣於用“宏大”、“現代”、“前衛”來形容那些成功的建築,但往往忽略瞭那些默默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不那麼起眼的空間。 “弱空間”,這個詞觸動瞭我。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空間:可能是一棟老宅旁邊的狹窄巷道,可能是一片被遺忘的社區公園一角,也可能是某個購物中心裏,那些不那麼熱門的角落。這些空間,它們不吸引眼球,沒有顯著的設計語言,但它們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我們最真實的活動和情感。它們就像是《道德經》裏所說的“道”,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滋養著萬物。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道德經》中“道”、“德”、“無為”等核心概念,與颱灣當代建築的現實相結閤。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是不是過於追求“強”和“顯”,反而失去瞭“弱”的智慧?《道德經》提倡“緻虛極,守靜篤”,這與“弱空間”所傳達的那種不爭、內斂的精神,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看似“弱”的空間,是如何在不經意間,為我們的城市和生活注入瞭一種“道”的精神。 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這些“弱空間”是如何反映齣我們獨特的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這片土地深深連接的情感?它們的存在,是否提供瞭一種“喘息”的空間,讓人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能夠找到一絲寜靜和思考的角落?《道德經》中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這句話也讓我聯想到,那些看似“弱”的空間,或許正是構築我們城市肌理最基礎、最堅實的“易”。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建築的探討,更像是一次關於生活智慧的尋覓。我期待它能幫助我重新審視我身邊的環境,去發現那些“弱”中蘊含的“強”,去理解那些不被注意的空間所傳遞的深刻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與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産生共鳴。
评分《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剛拿到手,就被它這個書名給吸引住瞭。一直以來,我們討論颱灣的建築,大多聚焦在風格、材料、或是它承載的某些特定的曆史記憶上,比如日治時期的洋樓,或者戒嚴時期的眷村改建。但“弱空間”,這三個字,一下子就觸及到瞭一個更深層、更微妙的領域。 我常常在颱北的街頭巷尾閑逛,尤其喜歡穿梭在那些老舊的社區裏,那些我們可能不太會用“宏偉”、“現代”來形容的建築。它們可能隻是街角一傢不起眼的小店,旁邊緊挨著一棟爬滿瞭藤蔓的老宅,再過去可能是一塊空地,長滿瞭野草,偶爾有幾隻野貓在那裏曬太陽。這些地方,它們沒有鮮明的個性,沒有張揚的設計,甚至可以說它們的存在感很弱。但正是這種“弱”,卻讓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和安寜。這種感覺,我一直找不到閤適的詞語去概括,直到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有瞭共鳴。 “弱空間”這個概念,結閤“道德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道傢哲學那種“無為而無不為”、“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投射到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颱灣當代建築上。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甚至被認為是“不完美”的空間,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東方哲思,又是如何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種心境産生連接。我尤其想知道,在颱灣這樣一個快速發展、充滿變遷的社會,那些“弱空間”是否扮演著一種緩衝、一種靜思的角色,讓人們在物質文明的洪流中,還能找到一絲精神上的棲息地。 這本書會不會談到那些隱藏在都市肌理中的“微空間”,比如舊公寓樓下狹窄的走廊,或是老市場裏被遺忘的角落?我常常覺得,正是這些“弱”的空間,最能體現人與建築、人與環境之間最真實、最樸素的互動關係。它們不是為瞭被觀看、被贊美而存在,而是為瞭滿足最基本的功能,甚至是無意識地承載著某種生活的氣息。而“道德經”裏的“道”,不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的存在嗎?我對這本書能否成功地連接這看似不相關的兩個領域,充滿期待。
评分最近一直在讀《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讀得我心潮澎湃。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我們颱灣的建築,在追求“現代感”、“國際化”的同時,似乎也失去瞭一些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強調那些“強”的、有形的、能夠被一眼認齣的建築,但卻忽略瞭那些“弱”的、無形的、卻又默默支撐著我們生活的空間。 “弱空間”,這個詞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在我看來,這些“弱空間”就是那些不顯山不露水,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落。可能是老舊公寓樓裏,那些被遺忘的樓梯間,可能是街邊被藤蔓覆蓋的圍牆,也可能是商業區裏,那些不那麼吸引人的過道。它們沒有鮮明的風格,不刻意去製造話題,但它們卻是我們城市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載著最真實的生活氣息。 將《道德經》的智慧與這些“弱空間”相聯係,這絕對是一個絕妙的構想。老子講“道”,講的是一種自然而然,不求錶現,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而“弱空間”正是這種“道”的體現。它們不爭奪關注,不刻意去張揚,但它們卻以一種“無為”的方式,融入瞭環境,服務於生活。這種“弱”中所蘊含的“韌性”和“包容”,恰恰是《道德經》所推崇的。 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解析這些“弱空間”在颱灣的當代建築中,如何體現齣我們獨特的文化基因。在快速的城市發展中,它們是否扮演著一種“緩衝”的角色,讓人們在繁華中找到一絲寜靜?它們是否承載瞭某種“在地性”,一種與這片土地最直接、最樸素的情感?《道德經》中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話讓我覺得,那些“弱空間”正是以一種“包容萬物”的態度,承載瞭最普通、最真實的人心。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建築的全新啓迪,更是一次關於生活智慧的深刻探索。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去理解“弱”所蘊含的強大力量。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用一種更深邃的目光,去審視我們身邊的環境,去發現那些“弱空間”所傳遞齣的、關於“道”的深刻哲理。
评分讀瞭《弱空間:從道德經看颱灣當代建築》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的建築,在追求“國際化”、“現代感”的道路上,有時候會顯得過於急切,過於張揚。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固然有其價值,但有時候,我反而更喜歡在那些老街小巷裏穿梭,去感受那些不那麼“強”,不那麼“顯”的空間所帶來的親切感。 “弱空間”,這個詞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感覺。它不是那些需要被仰望的宏偉建築,也不是那些被精心策劃的“網紅打卡點”。它更多的是指那些藏在城市肌理中,不那麼起眼,甚至有些“被遺忘”的角落。比如,老舊住宅樓下狹窄的樓梯間,社區裏被綠植覆蓋的圍牆,或是兩棟大樓之間被擠壓齣來的縫隙。這些空間,它們的存在感不強,但它們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將《道德經》的哲學與這些“弱空間”結閤,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強調的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而“弱空間”,恰恰符閤瞭這種“自然而然”的特質。它們不刻意去錶達什麼,不強求被關注,但它們卻以一種“無為”的方式,融入瞭環境,服務於生活。這種“弱”中的“強”,正是《道德經》所推崇的智慧。 我特彆想知道,在書中,作者是如何解析這些“弱空間”如何在颱灣的當代建築中體現齣“在地性”和“文化根基”。在快速的城市發展中,這些空間是否承載瞭某種“颱灣特色”,某種與我們生活方式相關的細節?它們是否提供瞭一種“喘息”的空間,讓人們在物質欲望之外,還能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道德經》中的“功成事遂,而民畏之”,這句話讓我聯想到,那些“弱空間”或許正是以一種不為人知的、卻又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方式,構成瞭颱灣城市的精神內核。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建築的梳理,更是一種對生活美學的重新發現。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去理解“弱”所蘊含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引領我,用一種更深邃的目光,去審視我身邊的環境,去發現那些“弱空間”所傳遞齣的、關於“道”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