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併購個案研究
颱灣金控.土銀及輸齣入銀行併購案∕3
隆力.安泰銀行收購案∕63
大聯大股份轉換案∕153
英特維.友立資訊併購案∕237
太平洋SOGO併購案∕305
華碩分割案∕375
第二篇 模擬案例分析
中國工銀.國泰金併購案∕457
友達.華映併購案∕505
裕民.遠航併購案∕565
推薦序一
19世紀,狄更斯在《雙城記》一開頭就說瞭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全球産業已經進入瞭巨型競爭的時代,沒有一傢公司可以完全掌握所有技術,麵對殘酷嚴苛的市場考驗如何突圍?如何生存?如何嚮上攀升?於是併購成瞭縮短學習麯綫,快速取得技術、人纔、客戶、市場等各種資源的最佳策略。
併購,幾乎已經改變瞭各行各業的國際競爭法則。企業為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常以併購作為策略性手段。在全球化潮流下,加上近年私募股權基金盛行,甚至跨境併購也如雨後春筍般展開,使得全球産業生態朝大型化趨勢發展。根據彭博資訊統計,2006年全球併購案件交易規模已超過3兆美元,不僅創下曆史新高,還一舉刷新2000年網路全盛時期締造2.95兆美元的舊紀錄。不過2008年,由於融資睏難、價值波動以及廣泛的交易風險厭惡情緒導緻被取消的交易數量創齣曆史記錄,企業放棄瞭1,309宗交易,總價值為9,110億美元,使全球併購交易總規模為3.28萬億美元,較2007年全年下降29%。到瞭2009年,經濟反彈投資迴流,全球併購浪潮接踵而來,全球各地企業併購消息時有所聞,反映齣世界經濟最壞情況已過去,即使復甦步伐緩慢,但投資信心的確比前一年有明顯改善。據資料顯示,2009年9月全球併購交易金額超逾2,140億美元,這金額是7月及8月的兩倍,顯現未來這股熱潮仍會持續下去。
不過併購,真的是企業成功的萬靈丹嗎?許多併購案並未創造齣當初預期的價值,還有不少併購案,在談判階段就胎死腹中。併購發動者的策略考量點在哪?被併購者的自身條件與處境如何因應?如何在併購談判過程取得最大利益或兼顧平衡?除瞭股東、員工、經理人還有哪些需要顧慮的層麵?併購前的策略思考、賽局競價、併購後的整閤與綜效如何顯現?由此可見併購牽涉的層麵很多,包括財務、法律、稅務、人資、資金安排、併購後整閤等,都是極大的挑戰,我個人親自參與過寶來金融集團幾宗併購案,感受尤其深刻!而且在政大企傢班受教成長很多,均有助我麵臨併購案的處理,而更欣見三位有心又認真的教授首開先例,開設這樣跨係研習以個案研究方式分組競賽相互學習,不僅使在校研究生能以各自管理、會計、稅務、法律等專長相互提供專科意見,讓所學即用,更與實務界指導結閤,讓同學能以「擬真」的方式學習,真是非常創新突破的體驗,而我也在教學相長中體悟很多。
本書集結資料豐富詳實,以係統化方式闡明學理與實務,是研習併購最務實的一本案例指導手冊,更是産學閤一剖析併購精華之作。
寶來曼氏期貨 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周筱玲
推薦序二
企業併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個人自於會計師事務所協助客戶從事併購相關服務以來,深知企業在任何發展曆程,皆有可能需要藉由併購,以達到公司長期發展目標,並創造股東價值。營運起始期的企業可能因資金或營運上的需要,而引進財務性或策略性投資人;營運成長期的企業可能需要利用併購,以擴張規模或進行垂直與水平整閤;營運高原期的企業可能因尋找下一個成長的動力,而須藉由併購引進新技術或新産品,進行多角化經營;而營運衰退期的企業則可能進行企業重組與非核心事業分割,以整閤資源突破瓶頸。不論是以上哪個發展曆程的企業,其於進行併購交易時,從開始的併購策略與架構規劃,以至於併購執行、併購協商、簽約及併購後整閤等各階段,如企業內部均未深思熟慮,或未延攬專業人士協助釐清與處理相關復雜議題,則併購交易的成功率將相當低,難以達到預期的綜效目標。
由方嘉麟教授、樓永堅教授、林進富律師所審定的「企業併購個案研究」叢書係列,不斷藉由市場發生的實際案例進行研究,從策略、財務(含租稅與會計)、法律等不同麵嚮作分析,可協助讀者瞭解相關併購案例的模式、特點與綜效。當中更藉由個案模擬分析的設計,相信可給予讀者一個實戰體驗的機會,帶領大傢思考併購過程中可能的狀況與解決方案,兼具理論與實務應用價值。
《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一書,選擇近年於不同産業、不同交易架構的6個經典案例,包括國內金融改革曆程中,政府為成立一國傢級領導金控所主導的颱灣金控、土銀與輸齣入銀行併購案;麵臨國內銀行激烈競爭,安泰銀行為提升資本適足率及改善財務結構而引進私募基金隆力集團案;颱灣第一大與第三大零組件通路商世平和品佳為拓展代理綫規模及整閤後勤平颱資源,雙方換股成立大聯大控股案;國際多媒體影音領導廠商英特維為掌握地區通路和取得技術,而閤併國內知名影像處理和視訊編輯廠商友立資案;遠東集團為擴大百貨業務市占率,並進入大陸市場併購太平洋SOGO案;華碩為將品牌與代工業務分傢,而將電腦代工,以及機殼模具研製與非電腦代工,分彆分割至和碩與永碩兩傢子公司案。上述案例均將併購前交易雙方的經營背景、所處産業狀況、併購動機與策略考量;併購執行中所涉及的財務規劃、會計處理、法律適用、租稅安排、價值評估、交易架構議題;以及併購閤約簽訂後所麵臨的工會與員工安置、高階管理團隊調整、董監席次安排等整閤問題,逐一討論分析並給予結論和建議,提供有意進行企業併購的公司一個良好的藉鏡與參考。
本所於政大「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所開設的「企業併購實例研習」課程中,已連續2年受邀指派專業會計師參與若乾案例的研討。研討過程中發現,經由方、樓兩位教授及林律師的導引,確實帶給不同學識背景學生的豐富思維與激盪,本所有幸參與此一産學閤作的盛事,亦感榮焉。今見此一科際整閤成果的具體展現,更覺興奮。
企業併購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書提供有意瞭解與進行併購相關活動的人士,從不同角度與不同層次思考併購相關議題的機會。身為一個從事併購相關業務的專業人員,對這樣深入且多元的分享,深感敬佩與支持,也期許本係列叢書能持續發錶,以記錄國內併購市場的重大發展,並刺激更多的討論與迴響。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蔡金拋
2009年11月
序
科際整閤的意外驚喜
當發現修過「企業併購實例研習」這門課後,法研所的同學竟能滔滔不絕且信心十足的論述著企業併購的管理策略以及財務分析,同時還能讓人誤以為是企研所或會研所的同學時,對我們而言,確實是意外的驚喜,難以言喻的欣慰。
誠然,每當法律專業人士麵臨數字或策略的問題時,總是退避三捨、敬而遠之;而管理或財會專業人士遇到法律的事項時,也經常是一知半解、人雲亦雲。要使這兩個專業領域的人士能夠有所交集,以共同熟悉的語言進行有效率的溝通,確實是一件極具挑戰的課題。「科際整閤」是一個指引的方嚮,同時也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一直以來,大傢都知道「科際整閤」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麯高和寡也就罷瞭,最令人沮喪的往往是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纔能有效整閤不同科際的專業。
「試誤法」不但適用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同樣也可「類推適用」於社會科學,隻要它引起的後遺癥不要太大即可。我們也是稟持這樣的科學精神,持續進行「課程設計、效益迴饋、腦力激盪、教學修正」的良性循環,讓不同專業領域的人能夠在無障礙的環境下融入其他的專業,培養以不同的觀點思考問題的能力,嘗試整閤不同專業的知識來完成復雜的任務。
無疑的,這本書是「科際整閤」的産物,記錄著同學努力拆解彼此專業藩籬進行融閤的艱辛曆程,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學習成果。藉由這本書的齣版,希望能夠激起更多「科際整閤」的教學活力以及實踐「科際整閤」所散發的光與熱。
方嘉麟、樓永堅、林進富
2009年11月
我不得不說,《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原本我以為隻是一本關於企業併購的工具書,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商業智慧」的百科全書。作者透過對各種不同類型企業併購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現瞭商業世界中無限的可能性與挑戰。 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沒有將併購視為單純的數字遊戲,而是深刻地探討瞭併購背後的人性、策略、以及文化。例如,有一個案例,涉及到兩傢歷史悠久的老牌企業閤併,書中不僅分析瞭財務麵的協同效應,更深入探討瞭如何整閤兩個不同世代、不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這其中的難度,可見一斑。我認為,作者在處理這些複雜的人文層麵時,展現瞭極高的情商與智慧,這也是為何他的個案研究如此引人入勝。對於想瞭解企業經營的根本,以及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做齣明智決策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選。
评分坦白說,我本身並不是財經專業齣身,對企業併購的瞭解也僅止於新聞報導上的片段。因此,當我翻開《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時,內心其實是有點擔憂,怕內容過於學術化,難以消化。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個案研究」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他將複雜的併購邏輯,用非常清晰、具體的方式呈現齣來。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預期效益」與「實際成果」的對比分析。很多時候,企業在併購前會有一套美好的藍圖,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阻礙。作者透過對照這些預期與實際的落差,來探討併購決策中的盲點,以及後續整閤的挑戰。例如,書中探討的一個案例,一傢公司看中瞭另一傢公司的技術專利,但最終卻發現,技術的商業化難度遠超預期,這就為後續的整閤帶來瞭巨大的麻煩。這種「不完美」的真實呈現,反而讓我從中學到瞭更多,也更能體會到企業併購的艱辛與挑戰。
评分如果說《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是一部電影,那麼它絕對是一部製作精良、劇情緊湊、而且發人深省的史詩級大片。作者在挑選案例時,就展現瞭他獨到的眼光,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戲劇性,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商業邏輯。 讓我感到特別受用的,是書中對於「風險管理」的剖析。併購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而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風險,反而將其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透過分析不同案例中的風險點,例如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營運風險、甚至人際關係風險,以及企業如何應對這些風險,讓我對併購的複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預警係統」,讓讀者在看到併購的風光時,也能同時警惕潛在的危機。對於颱灣的創業者或管理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也是一劑清醒劑。
评分當我拿到《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時,內心其實是充滿好奇的。雖然我並非直接從事企業併購的第一線工作,但作為一名關心颱灣經濟發展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於企業如何透過併購來拓展版圖、提升競爭力感到好奇。這本書的齣版,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透過一係列極具啟發性的個案,將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企業併購,變得更加具體、生動。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併購動機的深入剖析。有時候,我們看到併購新聞,可能隻知道「A公司買瞭B公司」,但不知道背後的原因。這本書裡,作者會從策略定位、市場擴張、技術獲取、甚至人纔招募等多元角度,去分析每一個併購決策的邏輯。例如,有一個案例探討的是一傢傳產企業,為何會選擇併購一傢看似毫無關聯的科技公司。書中詳細闡述瞭其背後的產業轉型壓力,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判,讓我大開眼界。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併購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企業戰略、產業變革的觀察報告,對於任何希望理解企業經營之道的人來說,都極具價值。
评分對於《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完美地展現瞭「學以緻用」的價值。我一直覺得,企業併購這件事,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都息息相關。無論是產業的變動,還是市場的競爭格局,最終都會受到併購的影響。這本書透過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影響是如何發生的。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併購時機」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透過分析不同企業在不同階段,麵臨的市場環境與自身條件,來探討其併購決策的閤理性。例如,有些企業在產業的黃金時期就積極併購,擴大規模;有些企業則是在產業進入轉型期時,透過併購來尋求新的齣路。這種對時機的精準拿捏,讓我看到瞭企業傢精神的可貴,以及對市場趨勢的敏銳判斷。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企業傢看的,也適閤所有想瞭解產業趨勢、企業戰略的讀者。
评分我必須承認,《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越讀越有味道」的作品。一開始,我可能隻是想瞭解幾個有名的併購案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不僅僅是報導一個事件,而是真正深入到企業的 DNA,去挖掘併購背後的邏輯與價值。 特別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後續整閤」的著墨。很多人認為,併購的重點在於「買下」,但作者卻強調,真正的挑戰,纔剛剛開始。他透過幾個案例,展示瞭文化融閤、組織重塑、以及如何讓併購後的協同效應最大化。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案例,是一傢颱灣本土企業,在併購一傢海外企業後,如何剋服語言隔閡、管理習慣的差異,最終實現瞭雙贏。這對於身處全球化時代的颱灣企業,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併購,更是關於如何讓不同個體,在一個新的架構下,產生最大的綜效。
评分我最近剛入手瞭這本《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老實說,還沒翻開之前,我對「個案研究」這類書籍總有點畏懼,總覺得會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學術術語和複雜的報錶。但這次真的讓我改觀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平易近人,儘管討論的是企業併購這樣高深的議題,但字裡行間卻充滿瞭故事性。他挑選的個案都很有代錶性,涵蓋瞭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公司,也呈現瞭併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與機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透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例如,在某個跨國併購的案例中,作者深入探討瞭文化差異如何成為併購成功的關鍵絆腳石,以及後續整閤的複雜性。他不僅描繪瞭併購方眼中看到的「潛力」,也細膩地呈現瞭被併購方員工的擔憂與期待,讓整個併購過程更加立體化。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人」的討論,畢竟再完美的商業策略,最終還是要靠人去執行。書中關於如何管理併購後的員工情緒、如何建立新的企業文化,都提供瞭非常實際的建議,這對於許多颱灣企業在麵對全球化浪趨勢下,進行跨國或大型併購時,絕對是寶貴的參考。
评分我得說,《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讀到最讓我「燒腦」也最讓我「過癮」的一本。作者選擇的個案都相當有代錶性,而且他不是那種隻講成功案例的「雞湯文」,而是深入地探討瞭併購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甚至是失敗的教訓。這讓我感到非常紮實,因為真實世界的併購,很少是十全十美的,瞭解這些「雷區」反而更加重要。 書中對於併購後整閤階段的討論,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很多時候,併購的難點不在於簽下閤約,而在於後續的整閤。如何將兩個不同的企業文化、管理體係、甚至IT係統無縫銜接,這其中的複雜程度,用「難如登天」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作者在這個部分,分享瞭非常多寶貴的經驗,像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如何安撫員工情緒、如何快速實現協同效應等等。我特別讚賞他對於「人纔」價值的重視,他認為併購最終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留住和激勵核心人纔。這對於颱灣許多中小企業在思考併購策略時,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
评分說實話,對於《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我的期待值原本就很高,畢竟前兩本我都有拜讀過,也從中獲益良多,對於作者在企業併購領域的專業深度與獨特見解,早已深感佩服。而這第三本,更是沒有讓我失望,甚至可以說是將他纍積多年的經驗與洞察,做瞭一次更為精煉與深入的呈現。書中探討的案例,每一個都像是精心挑選過的「教科書」,不僅包含瞭併購的結構、策略、財務評估等硬知識,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剖析瞭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攸關併購成敗的軟實力。 其中,有一個關於科技業併購的個案,讓我看得津津有味。這個案例涉及到瞭新創公司與傳統大企業的結閤,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探討瞭雙方的價值觀衝突、技術整閤的難度,以及在併購後如何維持創新的活力。他沒有迴避併購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摩擦與陣痛,反而坦誠地將這些「眉角」攤開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認為,這正是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它不是一本教條式的教科書,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帶著你一步步解讀真實世界的複雜性,讓你能夠真正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的公式。
评分《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三)》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實戰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論教科書。作者透過精選的個案,將企業併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個環節,都做瞭一個非常細緻的剖析。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能夠讓讀者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彷彿親身參與瞭每一次的併購談判與決策。 書中對於「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的探討,就讓我印象深刻。很多讀者可能隻知道有這個環節,但不知道其中到底要查些什麼,又為何如此重要。作者透過某個案例,詳細列舉瞭在盡職調查中,財務、法律、營運、人力等各方麵的可能風險,以及如何透過嚴謹的調查,來規避潛在的損失。這種深入的細節呈現,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成功的併購背後,都凝聚瞭無數專業人員的心血與智慧。對於颱灣企業來說,在進行任何重大投資決策時,這本書所提供的思考框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