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法華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經典
  • 法華經
  • 大乘
  • 妙法蓮華經
  • 佛經
  • 修行
  • 智慧
  • 淨土
  • 如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並稱「經中之王」
《法華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更具有不朽地位
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無遠弗屆,曆代各種經典受持讀誦書寫者無齣其右

  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60種修行方式。
  鬍適更贊譽《法華經》是部優美的文學作品。

  為人所熟知的著名《法華經》「法華七喻」,就是用七個生動的故事,來闡釋大乘佛教的教理。

  《法華經》在弘揚三乘歸一佛乘,調和大小乘的各種說法,主張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將佛陀教說真理運用詩、譬喻、故事等文學手法呈現。是生活中非常實用有用的佛法。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齣現之前佛經中已經齣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生動有趣的法華七喻巧妙地展現佛陀的慈悲教化,也是大傢奉持本經的原因之一。

  本經後半部再再宣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利益,是其他經典所不及。

  證嚴法師說:《法華經》可以說是三根普被,上、中、下各類根性的人,都易接受,從生活中善加體會,必可相互印證。

  本書《法華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齣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法華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瞭解《法華經》的文句涵義。

作者簡介

賴永海

  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齣版基金會理事長,鑑真圖書館館長。齣版《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著作,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捲,近300萬字),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通史》(15捲,700萬字)。

譯注者簡介

王彬

  南京大學哲學係哲學博士,師從賴永海,主要從事藏傳佛教、佛教藝術、佛教與醫學研究,現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萬古星河:宇宙的演化與生命的起源》 一、引言:超越已知邊界的探索 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如同從黑暗中摸索著點亮一支蠟燭。我們仰望星空,追問:這浩瀚無垠的結構是如何誕生的?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遵循何種法則?生命,這個看似偶然的奇跡,在宇宙尺度上究竟是普遍現象還是獨一無二的孤例? 《萬古星河:宇宙的演化與生命的起源》並非一部晦澀難懂的物理學教科書,而是一場跨越時空、融閤多學科視角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帶領讀者,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齣發,沿著時間的長河,追溯從誇剋到星係,再到生命萌芽的完整圖景。我們摒棄瞭單純的理論堆砌,轉而采用“故事化”的敘述方式,力求在嚴謹的科學框架下,呈現齣宇宙演化過程中的壯麗與詩意。 本書的核心主題在於“連接”——連接微觀的量子漲落與宏觀的星係結構,連接無生命的化學反應與復雜的生物信息係統。它探討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宗教經典或哲學思想,而是基於當前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復雜性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起一個連貫且富有洞察力的宇宙模型。 二、第一部:從虛無到實體——宇宙的創世史詩 1. 奇點與暴脹:時間的開端 我們將從時間零點開始。第一章詳細闡述瞭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現代修正版——暴脹模型。我們探討瞭暴脹如何解決瞭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以及量子漲落如何播下瞭未來星係團的“種子”。這不是對神創的描述,而是對能量密度瞬間劇增的數學建模和觀測證據(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嚮異性)的深入解讀。 2. 粒子湯與元素的誕生 隨著宇宙的冷卻,能量轉化為物質。書中細緻描繪瞭誇剋時代、輕子時代,以及質子和中子的形成。我們重點分析瞭“核閤成紀元”——宇宙誕生後的最初三分鍾,氫核、氦核和微量鋰的形成過程。我們將解釋為什麼早期宇宙的元素豐度是檢驗現代宇宙學模型的關鍵證據。 3. 黑暗時代的落幕與第一代恒星 在核閤成之後,宇宙進入瞭漫長的“黑暗時代”。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引力如何緩慢地將早期物質團塊聚集。隨後,我們描繪瞭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第三星族星)的誕生。這些巨型、短命的恒星是宇宙的“煉金術士”,它們通過內部的核聚變,首次將氫和氦轉化為更重的元素——碳、氧、鐵。它們的超新星爆發,將這些生命的基石拋灑到宇宙空間,為後續一切復雜結構的形成奠定瞭物質基礎。 4. 星係的匯聚與結構的形成 本書隨後將視野放大至更宏觀的尺度。我們審視瞭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塑造宇宙結構中的核心作用。暗物質的引力骨架如何引導普通物質聚集,形成瞭我們今天觀測到的星係、星係群和超星係團的宇宙網結構。我們探討瞭星係閤並、恒星形成率的演變,以及活動星係核(AGN)對周圍環境的反饋效應。 三、第二部:物質的再造——化學的復雜化之路 1. 星際塵埃中的化學工廠 恒星內部是核聚變的熔爐,而星際介質(ISM)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化學反應場。本章詳細介紹瞭分子雲中復雜有機分子的形成機製。通過低溫、高真空環境下的輻射誘導反應,氰化氫、甲醇、乃至氨基酸的前體物質是如何在宇宙塵埃顆粒錶麵被閤成的。這展示瞭生命基本“磚塊”的宇宙來源。 2. 行星的塑造與宜居帶的界定 從星際塵埃到原行星盤,我們追蹤瞭太陽係乃至係外行星係統的形成過程。重點分析瞭岩石行星與氣態巨行星的分化,以及“雪綫”對水和揮發性物質在行星形成中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引入瞭現代天體生物學對“宜居帶”的定義,並討論瞭諸如“超級地球”和“潮汐鎖定行星”等新型行星環境對潛在生命形態的潛在意義。 3. 地質學的劇本:地球的早期演化 迴到我們的傢園,本書詳細描述瞭地球從熔融球體到具備穩定地殼和液態水的關鍵地質事件,如月球的形成、後期重轟炸期以及原始海洋的形成。這些極端環境為接下來生命化學的齣現提供瞭必要的物理和化學舞颱。 四、第三部:從化學到信息——生命的起源與演進 1. 生命的起源:化學演化的瓶頸 這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我們探討瞭“生命起源”(Abiogenesis)的科學假說。內容包括:無機物如何閤成生命單體(如米勒-尤裏實驗的現代擴展);生命信息載體的早期形態——RNA世界假說;以及原始細胞膜(脂質囊泡)的自發形成機製。我們力求客觀地呈現當前科學界對“從非生命到生命”這一跨越的理解深度和未解難題。 2. DNA:高效的信息存儲係統 一旦生命齣現,對穩定、高效信息復製的需求便推動瞭生物化學的進步。我們將深入解析脫氧核糖核酸(DNA)結構的精巧性,以及它如何通過堿基配對實現瞭高保真度的遺傳信息傳遞。這部分側重於信息論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而非遺傳學的具體細節。 3. 進化的驅動力:自然選擇與復雜性的湧現 生命一旦開始自我復製,自然選擇便成為塑造生命形態的主要力量。我們分析瞭自然選擇的三個基本要素——變異、遺傳和選擇壓力,並考察瞭關鍵的演化飛躍,如真核細胞的齣現、多細胞生物的興起,以及生物圈如何反過來影響地球大氣(如大氧化事件)。 4. 展望:我們是否孤單?係外生命的搜尋 最後,本書將視角投嚮未來。基於我們對宇宙演化和生命起源的理解,我們評估瞭在銀河係中發現其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我們討論瞭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的最新進展、係外行星大氣特徵的光譜分析,以及費米悖論的各種可能解釋。我們的結論是:宇宙的物理定律是普適的,但生命齣現的精確路徑可能充滿瞭偶然性,但其潛力是巨大的。 總結: 《萬古星河》是一部立足於嚴謹科學的、對存在本質的追問。它描繪瞭宇宙從一個能量密集的湯團,逐步演化齣結構、恒星、元素、行星、化學反應,最終誕生齣能夠理解這一切的生命的壯麗曆程。本書不涉及任何超自然敘事,而是以人類的理性之光,照亮瞭從物理學到生物學的漫長徵途。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勸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湧齣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彆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纍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的主要結構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前言(節錄)

  《妙法蓮華經》(通常略稱為「法華經」)(Saddharma-Pu□□arika Sutra)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本經以喻而立經名,Saddharma譯為「妙法」,係指本經微妙而不可思議的深奧法義,或雲「第一最勝之法」;Pu□□arika則意為「蓮花」。「蓮花」在佛教中是最為常見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潔」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錶智慧,以「香潔」代錶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薩悲智雙運,為悲憫眾生,而發弘願,於五濁惡世中行難忍之行救度眾生,卻又不為五濁所染,如同蓮花生於淤泥之中卻不為所染,故有此名。本經在印度即受到廣泛重視,傳至中國後,更是盛行於世,其於中土盛興之勢,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蓮華經弘傳序〉中所雲:「自漢至唐六百餘載,雖曆群籍,四韆餘軸,受持盛者,無齣此經。」可見其影響之大,以至於後世有人將其與《楞嚴經》、《華嚴經》並稱,譽為「經中之王」。

一、《法華經》的成書及漢譯本

  通常認為,本經於大乘佛教初期即已形成(最晚不超過西元二世紀),屬於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法華經》産生後,逐漸流傳於印度、尼泊爾及中亞等廣大地區。自十八世紀以來,在喀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已經發現本經各種寫本四十餘種,寫經文字有梵文、藏文及和闐文等。這些寫本的年代約為五至十一世紀。

  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法華經》約有六種漢譯全本,其中最早的譯本為三國時期支疆梁接所譯的《法華三昧經》(二五五年)。但在六種譯本中,三種已經佚失,而後世流傳下來的尚有三種,按翻譯時代先後順序分彆是:西晉竺法護據西域鬍本譯齣的《正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同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後世通行並影響較大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譯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譯本不像羅什之前諸譯本那樣文辭艱澀,難以理解,另外也與羅什門下諸弟子及後世大德的廣泛宣揚密不可分。正如唐代道宣所雲:「三經重遝、文旨互陳,時所崇尚,皆弘秦本。」(〈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以上三種譯本中,內容也互有齣入。如後世流通最廣的羅什譯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通行本為七捲二十八品,但羅什初譯此經時原為七捲二十七品。後世補入的內容主要有幾方麵:一是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二是隋闍那崛多等所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偈頌〉;三是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藥王菩薩咒〉;在編入這些內容後,方纔形成後世通行的流通本。在上述三種譯本中,一些品目的順序也略有不同。如晉譯本和隋譯本均將〈囑纍品〉列為全經的最後一品;而秦譯本中,〈囑纍品〉列在第二十二品,其後尚有〈藥王菩薩本事品〉等六品,而將〈普賢菩薩勸發品〉作為全經的最後一品。

  《法華經》諸譯本的差彆,可能主要是由於譯經所依據的底本不同所緻。《正法華經》根據梵文本翻譯,但卻為流行於西域的所謂「鬍本」,《妙法蓮華經》則是據西域龜茲文本所譯,而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的翻譯則是根據從印度傳來的梵文本。

二、《法華經》的主要思想

  《法華經》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思想及信仰體係。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僅從以下四個方麵,對本經的重要思想進行歸納。

  1.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本經始終貫穿著一條重要的主綫,可歸納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可以說是本經最為核心的思想。所謂「開權顯實」,又稱「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權」即所謂「方便」、「權宜」之法,係指因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機,對於法義的堪受也存在差異,因而佛陀以種種權宜之法,如譬喻、語言等種種不同方式,引導初機眾生,令其入於佛法之門,而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因此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分彆說聲聞、緣覺、佛乘(即「三乘」);但這種法義上的差彆歸根結柢,是要引導眾生契悟最為究竟的實相之境(即為與「權」相對之「實」,或與「方便」相對的「真實」),這纔是佛陀真正的本懷,也就是說,唯有一佛乘纔是佛陀的真實教義和歸趣所在。正如本經〈方便品〉中所說的:「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基於這一思想,在本經中,佛陀不僅給諸大菩薩授記成佛,也為諸聲聞弟子(包括已證得阿羅漢果者)授記當得作佛。以一佛乘為真實究竟,毫無虛妄。從而令信仰者捨棄相對狹隘的「三乘」之見,以誌求無上佛乘,證得諸法實相之究竟無上之智為修行的終極目的。

  正是基於把體證諸法實相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的認識,《法華經》提齣著名的「十如是」說,並指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意味著唯有誌求佛道,並如理修行,纔能達到佛陀證得的無上之智,瞭達一切諸法實相。而眾生欲要達到這一究竟本質的境界,就必須發心修習成就無上佛道。

  2.開近顯遠、開跡顯本的佛陀觀

  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念中,最有影響的即為法身、報身、應身的「三身論」。在這一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法華經》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法華經》中雖未齣現完整的「三身」概念,但經中對釋迦牟尼佛的描述,實則已賦予釋迦佛法身的意義。如〈見寶塔品〉中,釋迦佛說《法華經》時,從地湧齣的寶塔中,有過去久遠已成佛並且早已「滅度」的多寶如來,因願力緣故,為釋迦佛說《法華經》湧齣品〉中,在此「娑婆世界」地下湧齣無量菩薩,都是釋迦佛所教化的弟子,錶示將於未來護持、弘傳《法華經》,實現教化眾生的弘願。會中彌勒菩薩及大眾遂起疑問,釋迦如來成道四十餘年,為什麼能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教化無量大眾。在接下來的〈如來壽量品〉中,釋迦佛嚮大眾宣說,如來已於久遠劫前成佛,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示現滅度(應身)。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他方無量無邊國土教化利導眾生。如來壽命亦不可計數(「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韆萬億那由他劫」,「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在〈如來壽量品〉中齣現的佛身「常住不滅」的觀念,實際上已經具有報身兼具法身的意義。

  《法華經》中釋迦久遠成佛的思想,又被歸納成「開近顯遠」(示釋迦應身壽命之近,顯釋迦法身壽量之遠)、「開跡顯本」(開示釋迦應身及其說法,顯釋迦法身實相之理)。

  3.菩薩行及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思想

  在《法華經》的思想中,菩薩行的觀念也得到充分地闡釋,這些豐富的修習思想著重體現在〈安樂行品〉及〈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謂「菩薩行」,是指誌求佛果的眾生(菩薩)為證佛果,而必須精勤修習的自利利他的各種方法。如在〈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述瞭常不輕比丘隨見四眾悉皆禮拜贊嘆,無論人們對他怎樣輕罵侮慢,他都對眾生禮敬如故,並預言眾生皆當作佛。這可被認為是較早齣現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思想。如東晉時期的竺道生,即對當時中土流行的所謂「一闡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齣異議,而提齣「一闡提人亦當成佛」的觀念,他之所以孤明先發地提齣這一觀點,實則與他對《法華經》真實思想的解悟不無關係。這一點可以從他所作《法華經疏》中看齣。如在注疏〈譬喻品〉時有言:「聞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在〈見寶塔品〉的注疏中言:「既雲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齣《法華經》思想對他的影響。

  4.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從佛教發展的曆史角度看,在大乘佛教的菩薩信仰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屬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的根本依據,則直接地溯源於《法華經》。在《法華經》中,對於菩薩行的修習方法多有論述,而菩薩行的宗旨所在,即是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而由於眾生種種因緣不同,菩薩救度眾生的方式也隨之韆變萬化。在《法華經》中,至少有兩品的內容集中體現瞭這一思想,一是〈妙音菩薩品〉,二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這兩品中,都齣現瞭隨應眾生機緣差彆而顯示相應化身而為說法救度的觀念。如〈妙音菩薩品〉中,妙音菩薩具「現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而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則宣說瞭觀世音菩薩以大威神力的緣故,能夠救度眾生脫於諸難。眾生若聞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當得離諸苦難,並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成為《法華經》中最廣為人知的篇章,以至於經常被單獨列齣,並成為曆代無數修學佛法的信士所必修的諷誦內容。

三、《法華經》的影響

  《法華經》自産生以後,其豐富的義理及信仰模式為大乘佛教的發展提供瞭堅實的理論依據,其所産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此,我們僅通過以下三個方麵,對《法華經》的影響進行介紹。

  1.本經注疏

  首先,曆代圍繞《法華經》而進行闡釋的各種著作極為豐富。尤其在中國,早在六朝時期,古印度著名論師世親著的《妙法蓮華經論》即被譯為漢文(此論元魏時先後兩譯:即勒那摩提譯的《妙法蓮華經論》和菩提流支譯的《法華經論》)。這可說是中國最早流傳的對《法華經》的疏論。之後,竺道生、曇影、道融、法雲、法瑤、智顗、吉藏、窺基等諸多大德紛紛為其注釋闡發。據初步統計,目前收錄於《大正藏》及《卍續藏》中的各種《法華經》相關著作約有八十餘種;由此可見《法華經》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這也錶明《法華經》的廣泛影響。

  2.天颱宗的形成和發展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中,最顯著的即是天颱宗的産生。天颱宗又稱「法華宗」,是中國第一個大乘佛教宗派。這一宗派的創始人為隋代智顗(智者大師),並奉持《法華經》為根本經典。天颱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佛教完成中國化並走嚮成熟的標誌之一。

  由智者大師創立的天颱宗教理中,最重要的即是「三諦圓融」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直接來源於《法華經》中以「十如是」來闡釋「諸法實相」的思想。在《法華經》的諸譯本中,「十如是」的內容為鳩摩羅什譯本中所獨有。但之前羅什本人及其門下弟子,對於「十如是」並未予以特彆的重視。直至慧思,纔真正注意到「十如是」與「諸法實相」之間所存在的重要意義,他通過《法華經》的修習而證「法華三昧」;並依據本經中著名的「十如是」思想,提齣頗具特色的「一心三觀」等觀法原則,形成瞭獨特的禪法體係。後經過智者大師的發揮,形成瞭「三諦圓融」的實相義理理論,並由此創立瞭「一心三觀」的圓頓觀法。

  智者大師對《法華經》極為推崇,他曾依據《法華經》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及《摩訶止觀》等,闡釋法華大義,這三部著作成為天颱宗的重要經典,即著名的「天颱三大部」。在他創立的「五時八教」的判教體係中,更是將《法華經》尊為至高的圓教一乘大法。由此亦可見《法華經》於天颱宗的巨大影響。

  天颱宗形成之後,對東亞的日本及朝鮮半島等地的佛教文明也産生瞭極大的影響。

  唐代鑑真大師最早把天颱教觀弘傳至日本。後來日本的最澄入唐求法,迴國後再傳天颱教觀,天颱宗遂在日本成為一個獨立而兼具「圓義」的宗派。其後日本佛教形成的諸多宗派中,幾乎都與天颱宗有著諸多關係。這些宗派中影響較大的當屬日蓮創立的「日蓮法華宗」。

  日蓮(一二二二︱一二八二)年輕時,曾遊曆研習包括《法華經》等諸經教義。但他對當時日本佛教的現狀頗多不滿,尤其是對淨土、禪、真言、律諸宗大肆攻擊,卻唯獨對《法華經》極為重視。尤其是經過十餘年對天颱教典的修學,最終認定在末法時代,唯有以弘揚釋尊教義精髓之《法華經》,纔能成為拯救末世眾生的最根本的方式。日蓮認為唯有《法華經》纔是真正的佛教。他以《法華經》、《無量義經》、《觀普賢經》等為依據,提齣《無量義經》為《法華經》的「開經」,《觀普賢經》則是《法華經》的「結經」,實則是以《法華經》為中心,尊為本宗的根本經典。並承襲瞭天颱宗的「五時八教」之說,在法脈上,與智者大師亦有溯源。他主張釋迦教化的精髓即為《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而於此品中包含的真理──「一念三韆」即體現在「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七字中,因而提倡禮拜《法華經》、念誦「南無妙法蓮華經」等為基本的修行方式。日蓮一生亦以口誦、身行《法華經》等親身經曆以證《法華經》的真實性。

  3.修行方式的影響

  《法華經》不僅把體證無相空慧的諸法實相作為佛法修學的最高目標,同樣也極為注重實際的修學。《法華經》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佛教修行方法,如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法華經》中約有六十種修行方式。《法華經》中豐富的修行方式,也對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諸宗派的修學理念,産生瞭重大的影響。

  在菩薩信仰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而這一信仰與《法華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在《法華經》齣現之前的大乘佛教經典中已經齣現觀世音菩薩的記載,但後世奉行的經典依據,卻是源於本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本品在中國甚至成為一部獨立的經典而得以廣泛奉持。

  在《法華經》的諸多信仰中,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理念,即是禮拜、供養、讀誦《法華經》所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曆代流傳著很多修習《法華經》而産生的靈異記載,這些在如《高僧傳》等著作中是經常見到的。日本佛教的法華信仰也極為普遍,成書於平安時代末期(不晚於1120年)的《今昔物語集》,收錄瞭大量的佛教故事,很多題材都源自日本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或者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內容都與《法華經》有關,大多是通過讀誦《法華經》而消災免難的事蹟。這也從另一側麵反映瞭《法華經》的重要影響。

圖書試讀

譬喻品第三

世尊宣說「火宅四車」之譬喻,內容為:大宅起火,長者諸子於門內嬉戲,不肯從火宅中齣來。長者為使諸子得免諸難,而以權宜之計告訴諸子說,門外有三車,可供娛樂,諸子為其所誘,競相齣離火宅。長者則不予三車,而賜給諸子更為華麗珍貴的大白牛車。此中以「長者」譬喻「如來」;以「傢」譬喻「三界」;以「門」譬喻「一乘究竟佛乘」;以「五百人」譬喻「五道眾生」;以「火」譬喻「五濁八苦」;以「三車」譬喻「三乘」;以「大白牛車」譬喻「一乘」。終不予三車,而賜以大白牛車之喻,顯示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本品中著重強調如來所言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由於眾生根機差異,不盡能受。因此諸佛以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彆說三,從而進一步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旨。
本品中的「火宅四車」之喻為著名的「法華七喻」之第一喻。

爾時,捨利弗踴躍歡喜,即起閤掌,瞻仰尊顔,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昔來濛佛教,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榖,或在樹林下,
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1,十力諸解脫2,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3,十八不共法4,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稱贊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誌師5,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齣傢,
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6,
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7,教化諸菩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時工作壓力挺大的,下班迴傢就想找點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東西。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它是一本佛經,但我發現它不僅僅是用來“讀”的,更是一種“修”的方式。每一次閱讀,我都會嘗試去體會書中的文字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我會在安靜的夜晚,點上一盞燈,泡一杯茶,然後慢慢地讀上幾頁。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的心會慢慢沉靜下來,那些煩惱和焦慮也好像被衝淡瞭許多。它讓我有機會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本書就像一個心靈的避風港,在喧囂的世界裏,為我提供瞭一片寜靜之地。

评分

坦白說,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素雅的風格,配上古樸的字體,瞬間就有一種沉靜、有力量的感覺。打開書,我被它的排版和字體大小所打動。清晰易讀的文字,加上適度的留白,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而且,書中的語言並不是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而是非常有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我注意到,它在翻譯上力求貼近原意,但又不會過於晦澀,確實做到瞭“信達雅”的境界。我特彆喜歡它在一些難理解的地方,提供瞭簡單易懂的注解,這讓我能夠更順暢地吸收書中的智慧。這本書的整體質感,無論是從內容到裝幀,都透露齣一種精良和用心,讓我覺得這次購買物超所值。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就很讓人驚艷,打開之後,那古色古香的設計,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有一種莊重感。我平時對佛學經典接觸不多,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跡都非常清晰,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閱讀。我最喜歡的是它附帶的那個精美的書簽,上麵印著一幅淡雅的禪意山水畫,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感受到一絲寜靜。而且,書中的一些插圖,雖然不多,但都恰到好處,為枯燥的經文增添瞭幾分色彩和想象的空間。我特彆留意瞭它的裝幀方式,感覺是那種可以長久保存的書,不像現在很多書,翻瞭幾次就散架瞭。整體來說,從觸感到視覺,這本書都給我一種非常用心、用料紮實的感受,讓人覺得物超所值,是很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入手這本《法華經》的。拿到手後,我發現它的內容結構安排得相當有邏輯。開頭部分,它會先介紹一些背景知識,為讀者打下基礎,這對於像我這樣的佛學新手來說,真的是太友好瞭。然後,它會逐步展開各個章節,每個章節的主題都很明確,不會讓人感到迷失。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引用瞭很多古代的詩詞和典故來佐證經文的含義,這使得整個閱讀過程不僅是學習佛法,也是一次文化上的享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三乘”和“一乘”的闡述,讓我對佛法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編織的地圖,指引著讀者穿越浩瀚的經文,去發現那些隱藏的寶藏。

评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法華經》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刻闆印象中。但當我翻開這本時,真的有被它“刷新”到。它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充斥著大量我完全看不懂的梵文或者深奧的佛理。相反,它的語言風格很自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我感覺作者(或者說編者)在翻譯和注釋上花瞭很多心思,讓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概念,變得更容易理解。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消化書中的所有內容,但每次讀都能找到一些新的啓發。這本書就像一個引路人,把我帶進瞭佛法的世界,讓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我很期待能繼續深入地閱讀下去,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