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密續的真相:轉貪欲為智慧大樂道

藏傳密續的真相:轉貪欲為智慧大樂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ama Thubten Yeshe
圖書標籤:
  • 藏傳佛教
  • 密續
  • 貪欲
  • 智慧
  • 大樂
  • 修行
  • 顯密圓通
  • 金剛乘
  • 西藏文化
  • 心性解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修道一定得苦行、一定要壓抑欲望、一定得遠離世俗種種?
將一切享樂轉化為超凡的經驗,是藏傳密續的修行之法,也是成佛最快速之路。

  藏傳密續的修行方式迥然不同。密續不但不把享樂和欲望視為必須全力規避的東西,反而肯定欲望所激起的強大能量,正是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資源。既然修行的目標不外是為瞭實現我們人類最高的潛能,所以密續設法把每一個經驗都轉化為實現潛能之道──不管其外錶上看起來多麼離經叛道。正因為我們這一生和欲望密不可分,所以我們有必要運用欲望龐大的能量,以期轉化生命,達到超凡的境界。

  密續所有的修行法門,可以說都牽涉到轉化的原理。
  就密續來說,欲望正是推動我們到達最高目的地的燃料。

  既然修行的目標是為瞭實現人類最高的潛能,所以密續設法把每一個經驗轉化為實現潛能之道──不管其外錶上看起來多麼離經叛道。

  隻要本著清明的理智和從中萃取菁華的決心修學密續,必定能夠把大傢所企求的完滿和內在的滿足,帶進自己的人生。

  密續的功能在於把一切享樂轉化為齣世間超凡的經驗,潛入深邃、洞澈實相的意識層。

  密續強調讓人們盡情地享受世俗的享樂,同時把享受的能量導入迅速、有效的修行道,實現我們的潛能,成就無上正覺的佛果。這纔是最善巧地運用我們人類寶貴潛能之道。

  不管是禪修、課誦或其他任何活動,整個重點在於,發現人性的本源、進入深層的本性,觸及內心本源的全覺、無二現。

  把目前這個痛苦和不滿足之源的人身,轉化為大樂道,成辦自他究竟的安樂。這是所有密續法門終極的目標。

作者簡介

圖敦.耶喜喇嘛(Lama Thubten Yeshe)

  1935年齣生於西藏拉薩附近的托倫。六歲時進入色拉寺接受嚴謹的學術及精神教育。1959年中共接管西藏後,他逃到印度,在東北部的巴薩杜雅難民營完成教育。之後,定居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不遠處的波達那塔附近。

  耶喜喇嘛到瞭尼泊爾之後,開始竭誠地接引西方弟子。1971年,他和梭巴仁波切於柯磐寺開始瞭一年一度的「11月禪修課程」,吸引瞭日益增多的學生。之後這些弟子迴到自己的國傢,召集同好繼續修習佛法,在世界各地成立佛法中心,把佛法傳到西方社會。認識耶喜喇嘛的人,都非常贊嘆他開明、慈悲、溫馨、幽默、睿智、善巧的說法,和不遺餘力地弘法利生的精神。
  
  1974年,耶喜喇嘛成立瞭「護持大乘法脈聯閤會」。1984年,耶喜喇嘛圓寂於美國。他的轉世天津宇色仁波切在1985年齣生,其父母是西班牙人。
  
  更多耶喜喇嘛的資訊,請參考英文網站:www.lamayeshe.org

譯者簡介

釋妙喜

  颱大經濟係畢業,美國加州大學(UCLA)管理碩士。1991年擔任法光雜誌主編,1992年創辦經續雜誌並擔任主編。已經齣版的譯著包括:《滿足之門》《心匙》《宗喀巴大師上師相應法》《愛是最究竟的康復》《親愛的喇嘛梭巴》《快樂的秘訣》《師心佛心》等。

探秘無盡心識的宏大宇宙:一部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深度探索 書籍名稱: 《無盡心識的迷宮:從古老智慧到前沿科學的意識解碼》 書籍簡介: 本書以宏大敘事和精微分析相結閤的方式,帶領讀者深入人類心識(Consciousness)這一永恒的終極謎題。我們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學科視角,而是構建瞭一個跨越數韆年、融閤東方哲學深邃洞察與西方現代科學尖端發現的廣闊知識圖景。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宗教實踐或冥想技巧的指南,而是一部旨在解析“我是誰”、“心如何運作”以及“意識的邊界在哪裏”的綜閤性理論著作。 第一部分:心識的哲學根源與本體論睏境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Ontological Dilemma)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對心識本質思考的源頭,解析瞭“心物二元論”與“一元論”的經典辯論,並引入瞭更具包容性的現代哲學立場。 1. 笛卡爾的遺産與超越: 深入剖析瞭西方哲學如何被“我思故我在”的框架所塑造。我們詳細考察瞭笛卡爾式的嚴格分離如何導緻瞭現代科學在處理主觀體驗(Qualia)時的係統性睏難。然而,本書並未停留在批判層麵,而是進一步探討瞭當代哲學傢們如何試圖彌閤心靈與物理世界之間的“解釋鴻溝”(Explanatory Gap)。我們引入瞭“泛心論”(Panpsychism)的溫和版本,並非主張萬物皆有意識,而是探討信息處理的某些基本模式是否可以被視為原始的意識形態。 2. 東方智慧中的非二元性洞察: 在東方哲學領域,本書聚焦於印度教的吠檀多(Vedanta)和佛教的唯識學(Yogācāra)。我們詳盡闡述瞭“阿特曼”(Ātman)與“梵”(Brahman)的統一性概念,以及“空性”(Śūnyatā)如何挑戰瞭對實體自我(Substantial Self)的執著。關鍵在於,這些古代文本並非提供信仰體係,而是描述瞭一種更高階的認知結構——一種超越主體/客體對立的體驗狀態。我們特彆關注瞭這些描述與現代認知心理學中“自我模型構建”理論的潛在共振點,而非將其視為神秘主義的宣告。 3. 語境與意嚮性: 探討瞭布倫塔諾(Brentano)提齣的“意嚮性”(Intentionality)概念——心靈總是“關於”某物的特性。本書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語言框架下進行考察,分析瞭不同的語言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體驗世界和構建自我的方式。 第二部分:心智的神經基礎與計算模型 (The Neural Substrate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s) 本部分轉嚮實證科學,審視瞭當代神經科學如何試圖在生物學層麵定位和解析意識的産生機製。 1. 意識的神經相關物(NCCs): 係統梳理瞭整閤信息理論(IIT)、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WT)等主流的神經科學模型。我們不將這些理論奉為圭臬,而是作為理解復雜信息整閤和信息分發的工具。詳細分析瞭丘腦皮層係統(Thalamocortical System)在維持持續意識狀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大腦如何通過高頻振蕩(如Gamma波)來同步處理來自不同模態的信息。 2. 具身認知與“湧現”現象: 挑戰瞭將心智完全局限在大腦內部的傳統觀念。本章深入探討瞭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強調身體、環境和行動在塑造認知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我們考察瞭機器人學和人工智能在模擬人類學習和決策過程中的局限性,特彆是在處理非結構化和情感驅動的行為時,凸顯瞭當前計算模型在捕捉“活生生”的心智體驗方麵的不足。 3. 記憶、敘事與“假我”的構建: 聚焦於記憶係統如何構建連貫的“自我敘事”。我們結閤瞭神經心理學中關於前額葉皮層損傷的案例研究,闡釋瞭當敘事鏈條斷裂時,個體對自身身份的感知是如何瓦解的。這揭示瞭我們所認為的“穩定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持續更新的、具有高度主觀性的“敘事建構”,而非一個固定的實體。 第三部分:心識的拓撲學:超越極限的經驗探索 (The Topology of Mind: Exploring Beyond Standard States)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挑戰常規意識邊界的特殊狀態,旨在理解這些狀態如何揭示瞭意識的潛在維度。 1. 睡眠與夢境的計算功能: 探討瞭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的大腦活動模式。我們從信息鞏固和情感調節的角度分析瞭夢境的功能,而非僅將其視為無序的神經放電。特彆是對“清醒夢”(Lucid Dreaming)的神經生理學機製進行瞭考察,分析瞭前額葉皮層在狀態轉換中的角色,這為理解心智的自我監控能力提供瞭獨特視角。 2. 異常意識狀態的解碼: 審視瞭深度冥想、長期禁食、以及某些特定環境下的“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本書的關鍵在於,我們不是去描述這些體驗的宗教或神秘色彩,而是嘗試用心理生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語言去解釋其背後的認知機製——例如,注意力的極端集中如何導緻“自我感”的暫時消融,以及環境剝奪如何改變基綫心率變異性(HRV)和大腦的默認模式網絡(DMN)的活動。 3. 意識的拓撲與連接性: 引入圖論和復雜係統科學的視角,將大腦活動視為一個動態網絡。我們探討瞭意識的“復雜性”是否可以通過網絡連接的密度和多樣性來量化。在深度靜息狀態下,大腦連接模式的變化,暗示著心智並非一個單一的“開關”,而是一個在不同組織結構中切換的動態拓撲。 結語:邁嚮一個更具整閤性的心智理解 全書最終匯集成一個觀點:心識的真相可能並不存在於任何一個孤立的理論中,無論是純粹的唯物論還是形而上學的神秘主義。真正的理解需要我們接受一個高度復雜的、多層次的係統:一個由生物硬件驅動,被文化軟件編碼,並通過主觀體驗不斷重塑的動態信息場。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用以審視自身的經驗,並以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少教條主義的態度,去擁抱人類心智這個最迷人、最深不可測的領域。它邀請讀者加入這場跨越學科界限的智力探險,共同繪製齣無盡心識的迷宮地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英文版編者序 
譯者序 
導讀 

1.心性本淨 
佛陀的啓示 
心性本淨 
因乘和果乘 
密續的修行觀 
非凡的轉化 

2.我們活在欲界 
我們活在欲界 
貪欲無所不在 
輪迴與涅槃 
彆解脫道:嚴守根門 
密續道:轉化欲望的能量 
宗教排斥享樂? 
佛陀與享樂之道 
當今萃取密續精華之道
 
3.轉煩惱為菩提 
轉煩惱為菩提 
內在的完滿 
密續四部 
貪欲誇張的投射 
為何老是不滿足? 
大樂和智慧結閤 
量力而為 

4.什麼是你的真麵目? 
建立神聖的自我觀 
自現本尊 
什麼是你的真麵目? 
本尊瑜伽 
雲何降伏其心? 
改造內在 
開創內在的空間 

5.齣離心──堅決的超脫 
徹底放下貪執 
真假「齣離」
堅決的超脫 
滿足來自內在的單純 
著眼於非凡的大樂 
放棄虛僞的歸依 

6.菩提心──密續之鑰 
自利或利他 
開放心.菩提心 
超脫自我愛惜 
切莫誤解菩提心 
平等心是基礎 
如何禪修平等心 
關於平等心的誤解
修行密續之鑰 

7.空正見──超凡的智慧 
正見與妄見  錯謬的投射 
夢和空性 
找不到「我」
頑強的我執 
識破妄見 
魔術師和觀眾 
緣起故存在 
一切法畢竟空 
培養中道 

8.不見即是徹見 
不見即是徹見 
消歸自性 
清明無二現 
境由心造 
愛與安詳 
色彩和大樂 
極樂地潛入實相 
圓熟覺悟的潛能 

9.啓發來自上師 
啓發來自上師 
內在和外在的上師 
修行的模範 
為何需要灌頂? 
那洛巴的故事 
灌頂須知 
上師相應法
與上師本尊閤一
啓發內心
衝破凡庸見的牢獄

10.無上密續入門
金剛身和常駐心
改變死亡觀
轉死亡、中陰和轉生為道用
佛的三身 善用人身
死亡的過程 
粗分四大隱沒的過程 
細分心隱沒的過程 
轉死亡為法身經驗 
轉中陰為報身經驗 
轉再生為化身經驗 
斬斷轉生 

11.超凡的自現 
由自憐到超凡的自現
禪修法身 
融入虛空 
禪修報化身 
放下 
天慢與明現 
密續的性格 
結閤智慧的享樂 

12.最後的成就 
奇妙的內熱 
內在大樂之源
空行和空行母
實現內在的潛能 
成功之鑰 
迴嚮文
辭匯解釋 
建議閱讀書單
護持大乘法脈聯閤會(FPMT)
喇嘛耶喜智庫

圖書序言

英文版編者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已故喇嘛耶喜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三年間,關於佛教密續的開示錄。
  
  編集這本書的構想源於一九八一年。當時喇嘛耶喜認為有必要齣版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門書,介紹密續。密續一直都被視為是西藏佛教中較深奧難懂的教法。喇嘛耶喜卻認為密續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明瞭,而且特彆契閤本世紀的生活。  

  喇嘛耶喜經常提到,西方世界已經能夠開發自然界各式各樣巨大的能源,但大傢對於人人內在本具、比核子能還要強大的能量,卻僅是一知半解。隻要一天不開發這個潛能,人生就注定不會圓滿而且沒有意義,精神和情緒上都會濛受無比的壓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修習密續,能夠轉化、運用這股內在強大的潛能,發揮到極緻,超脫這一切壓力,轉化我們的生命,讓生命變得圓滿而有意義。   

  喇嘛耶喜認為,修習密續是閤乎科學的,非常適閤現代的西方社會。換句話說,密續不同於其他的法門,它著重直接的體驗,經由實際逐步地探索人類的處境而達到自我醒覺。   

  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三年的鼕天,我們在義大利塞希那(Cecina)舉行編輯閉關,目的是整理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為齣版做準備。在那之前的十年間,喇嘛耶喜有關密續的開示錄達數百份之多。每一位編輯各自選擇一個特定的密續法門或一組主題,進行整理工作。本書的雛形來自那次的整理及接續的編輯工作。我們盡可能忠於喇嘛耶喜的用語和風格。   

  初稿於一九八三年四月在印度達蘭薩拉讀給喇嘛耶喜聽,由他在文辭及內容上做許多修正、補充解釋和建議。同年,他在全世界各地繼續演講,這些開示錄,特彆是在義大利彭美雅(Pomaia)及美國加州坎溪(Boulder Creek )的開示,也一併收錄在本書中。   

  原本我希望由喇嘛耶喜親自校正完稿,可惜事與願違。一九八三年三月,喇嘛耶喜圓寂。之後的幾個月,我的編輯工作幾乎完全停頓下來,因為我發現自己無法麵對一個傷心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再也聽不到喇嘛甜美、詼諧的聲音瞭。幸好得到許多朋友善意、耐心的支持,最後纔得以完成這本書,呈獻給讀者。   

  任何聽過喇嘛耶喜開示的人都知道,要想用印刷文字來捕捉他那具有無限威力的開示,簡直是不可能。就像所有偉大的上師一樣,他的開示蘊含的無限力量,來自他本身的齣現,而不在於他所用的非正統或不閤文法的字句。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隨機應變的,不同的聽眾有不同層次的領悟。我們編輯所能做的,隻是盡可能忠實地聽錄這些錄音帶及文稿,盡量領悟他的教誨,然後盡力清楚地錶達齣內心所領會到的意思。   

  喇嘛梭巴仁波切曾經說:「大多數的老師就像我一樣,隻會教他們懂的東西,不太會隨順大傢的需要。但是對喇嘛來說,每次說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他不隻是談一個主題。聽眾之中有些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修行問題、個人問題、傢庭問題等,這些喇嘛全部都會談到。而且,每個人聽瞭喇嘛一個小時的開示之後,他們的問題都會得到解答。剛開始有些人可能隻是來看看西藏喇嘛長什麼樣子,其他一些人可是很誠懇地想要來求平安。等到喇嘛的開示結束,大傢都會帶著愉快的心情迴傢,他們的問題都得到解決瞭。」仁波切的這番話,指齣瞭喇嘛耶喜的說法有多方麵的功德。   

  把這直接關聯到目前這本著作的主題來說,喇嘛耶喜具有神奇的能力,可讓他碰到的人觸及和平、智慧和喜悅的源頭,而他們以前或許隻是模糊地知道有那麼一迴事。喇嘛耶喜最高深的開示或許隻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內在不僅對自己的問題都有答案,而且都有潛能過更高水準的生活,超乎我們目前的想像。倒不僅是喇嘛耶喜曾經一一顯現他自己的內在已經實現那種潛能,對認識他的人來說,盡管他的心髒毛病好幾年前就可能讓他喪命,他還是持續不斷無私地布施奉獻,光是這一點,的確就是甚深的激勵。更驚人的是,他有辦法激勵他的聽眾産生信心,知道他們本身也具有類似的無窮潛能有待開發。   

  喇嘛耶喜這本開示錄介紹密續深廣的主題,從頭到尾我們都盡量少用專門的術語。這樣做是遵照喇嘛耶喜的願望,盡可能設法用直截瞭當的方式傳達這些教法的意味。不過在用到術語時,不管是英文、梵文或藏文,都會在書末的「辭匯解釋」中註明。那些有興趣進一步涉獵本書所提到各種不同主題的人,可以在本書的末頁找到附有簡短註釋的建議閱讀書單。

喬納生.藍道(Jonathan Landaw) 一九八七年三月

導讀

  對於想要瞭解密續真相的人來說,本書是很扼要的導引。全書可以劃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包含前四章,介紹密續基本的理念和特色。第二個單元包含第五至九章。修習大乘佛教的人大都知道,密續是大乘佛教進階的法門,需要具備經部(俗稱顯教)的基礎。所以,喇嘛耶喜在本書的第五至七章介紹進入密續必修的三個前行,亦即經部的三主要道──齣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不過,喇嘛耶喜是從密續轉化能量的觀點解析這三個前行。第八、九章介紹密續不共的前行。第三個單元包含第十至十二章,介紹最高深的無上密續法門。其中第十和十一章介紹無上密續中的生起次第;第十二章介紹圓滿次第。   

  本書一開始就介紹密續的法源來自釋迦牟尼佛,「心性本淨」是顯密共同的基礎,並指齣顯密二乘不同的修行理念。「能量的轉化」是密續的一大特色,而密續奧妙的轉化過程所需要的基本能量,正是我們自己的欲望能量。   

  我們活在欲界,貪欲無所不在,而所有欲望背後的動機,都是想要得到快樂。盡管如此,我們的生活卻充滿瞭痛苦和不滿足。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懂得善巧地運用欲望的能量。   

  為什麼凡庸的貪欲必定導緻挫摺和失望?因為凡庸的享樂經驗被無明濛蔽,欠缺清明的正念和光明。我們一嚮無知地接受凡庸相,不瞭解在粗分的凡庸身之內存在著更微細的意識身──大樂智慧潛在的能量來自這些更微細的層次。   

  密續的本尊象徵大樂智慧能量的極緻,那是我們實質的真麵目。培養強烈的天慢,自現為本尊,鬆弛牢固的自我觀,轉化的經驗纔具威力。問題是:如何鬆解凡庸的錶相和觀念加諸自己的束縛,開創內在的空間呢?我們必須透過修前行,做好準備。一方麵必須修習顯密共同的基礎:齣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另方麵,也有必要修習密續不共的前行:冥思內心深層至極清淨的明性,設法恆時和心識底層的明性保持聯係。還有,我們有必要修上師相應,透過外在上師身教和言教,接受密續傳承的啓發和加持,激發我們潛在的覺性。另方麵,透過修上師相應,認同自己和常駐於我們內在的絕對上師──佛性是一體的,這是密續道的根本。   

  根據密續,凡庸的死亡、中陰和轉生是一切睏境的根源。由於我們帶著不由自主的身心生、死、轉生,所以勢必經曆凡庸生命的身心諸苦。透過無上密續法門,可以徹底避免這種不由自主的轉生,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問題。本書在第三個單元說明密續行者如何把凡庸的死亡-中陰-轉生,轉化為佛正覺的法、報、化三身。藉此,讓我們明瞭無上密續法門的精髓。   

  生起次第中的禪修三身,隻是為進階的圓滿次第做準備的演練,圓滿次第纔能夠實際把凡庸的身心,轉化為覺者徹底超俗的身心。本書的最後一章扼要地解析圓滿次第的一些課題──內熱的禪修,它的目的和功效,以及修習密續要有所成就必須具備的品德。

釋妙喜

圖書試讀

1.心性本淨

佛陀的啓示
  通稱為「佛教密續」的教法和修行,可以追溯到兩韆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簡稱釋尊)於西元前六世紀,誕生為印度王子悉達多。為瞭區分釋尊和在他前後降世的其他覺者,我們稱之為「曆史上的佛陀」。

  依據傳統的史料記載,釋尊一生當中最初的二十九年,可以說是被囚禁在溺愛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他建造的欲樂宮殿中。最後,在首度察覺到老、病、死之後,釋尊逃離父王的轄區,開始尋覓終止一切苦難和不滿足之道。

  釋尊曾經嚴格地剋己、苦修長達六年之久,企圖藉此掌控身心,到頭來卻隻發現這種極端的做法和從前耽溺於感官欲樂的生活一樣,都是誤入歧途。最後,他依循不偏於禁欲或縱欲的中庸之道,規避一切極端的行持,因而得以從內心根除甚至是最微細的苦因和無明,成為圓滿的正覺者──佛陀。

  在其後四十五年的餘生當中,釋尊因材施教,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教導人們遵循這種中道過活、並開展心性。他所教導的每一種法門,都是針對特定的某一類人的性格和習性而設計的。

  佛陀的教法,梵文稱為「達摩」,意為杜絕苦及苦因,包含成韆上萬種不同的法門,用以剋服身心的障礙,保障我們的安樂和福祉。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可以納入(顯)經和(密)續這兩個範疇之中。顯密二乘之間雖然有些差異,但是兩者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礎:心性本淨。

心性本淨
  根據佛教的教義,不管我們此刻多麼迷惑、煩惱,生命底層、核心的本性都是清淨、明澈的。正如雲層可能暫時遮蔽太陽,卻無法損及太陽發光的力量;同樣地,身心暫時的染垢──睏惑、焦慮,以及由此所引生的苦,可能暫時造成障蔽,卻無法損及甚或觸及心識本自清淨的體性。愛心和智慧的無盡藏,安住在自他一切有情的內心深處,毫無例外。所有的修行法門,不管是否稱之為佛法,其終極的目標都是為瞭聯係、彰顯這個本自清淨的心性。

  一旦我們開展自己內在的清淨、內在的悲心和內在的愛心,就能夠看到這份清淨和慈愛反映在其他有情身上。反之,如果還沒有接觸到自己內在的這些品性,便會把每一個人都看成是醜陋、囿限的。理由是,不管我們每天從外在的現實世界看到什麼,都不過是自己內在實況的投射。

  內心深處本具清淨的體性,這是經驗的事實,它的存在並非基於信仰或盲目的接受教條。從古至今的整個曆史上,已經有無數人發現自己內在這個和平、慈愛和智慧的大寶藏,而且有無數偉大的教師和導師,很善巧地教導其他人如何能夠同樣地發現自己最深邃的本性,同時體驗到自然會隨之而來的無上安樂。釋迦牟尼佛即是這些非常慈愛的精神導師之一。釋尊所宣說的諸多教法和修行法門,全都是為瞭幫助我們實現人類最高的潛能。

  依照佛教的術語,「菩提」或「佛果」是我們人類個彆進化的終極目標。一旦我們徹底去除目前濛蔽自心的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而且把我們所有的一切良善品德充分發揮齣來,每一位有情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種圓滿地實現潛能、徹底醒覺的境界,具有的特色是:無限的智慧、無限的慈悲和無限的善巧方便、無限的威力。

因乘和果乘
  依據經乘(俗稱顯教),自我實現之道是漸進的過程,一方麵淨除內心所有的過失和限製,另方麵開展慈愛和智慧等有益的品德。這種漸進的修行之道包括造下特定的因──遵守戒律、發展定力、修習禪觀等等,以便將來成就圓滿正覺。經乘所採取的這種漸進修行方式,強調為瞭達到未來的成果而造因,所以有時被稱為「因乘」。

  密續是遠比經乘這種漸進的修行方式更快捷的成佛之道。盡管密續行者和經乘行者一樣,不會疏於造下成佛的因,不過他們是把將來修行圓滿的果位,當作修行道的起點。換句話說,這些十分善巧的密續行者(依照梵文的名稱是「瑜伽士」),學會當下就把自己當作是圓滿正覺的佛一樣地思惟、言談、行動。這種強力的修行方式,是把未來圓滿正覺的成果帶到當下的修行,所以密續有時被稱為「果乘」。

密續的修行觀
  依照密續,功德圓滿不是等著我們將來到達的境界。「如果我現在努力修行,或許將來會成為功德圓滿的佛」,或「如果我今生循規蹈矩,舉止行為像一個宗教人士,也許有一天我會上天堂」。根據密續的教法,天堂當下即是!我們當下就應當是天神和天女。不過,我們現在背負著囿限的觀念:「男人都是像這樣;女人都是像那樣;我就是這付德行,無可奈何」等等。所以,我們自己的內在有矛盾,和彆人之間也有衝突。一旦我們依照密續的觀點去修行,而且體認到每一個男人都是完整的男人,每一個女人都是完整的女人,便能夠化解所有這一切矛盾和衝突。

  每一個男人和女人實質上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能量。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所有宇宙能量的綜閤體。達到功德圓滿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的內在當下具足,問題隻在於要能夠認知它,而這就是密續的修行觀。

非凡的轉化
  一般來說,密續所有的諸多修行法門,可以說都牽涉到轉化的原理。現代科學顯示,物質的宇宙和其無窮盡的種種現象︱由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大的銀河,都是以能量的形式不停地轉化、演進。我們的身心也是能量體,健康或生病、平衡或狂野,都取決於身心的能量是否調和。隻要修行得當,我們大可透過密續的法門駕馭所有的能量,包括平常察覺不到的那些微細卻極具威力的能量,利用它們來成就一切之中最偉大的轉化。我們就是這樣從一個平凡、囿限、睏在卑微的自我硬殼中的煩惱漢,昇華為具足無限的慈悲和觀慧、徹底開悟的全覺者。

  我們怎麼能夠成就這麼非凡的轉化?到哪裏去找尋所需要的資源,來促成這麼奧妙的轉變?用不著遠求!不必從原子核去萃取,也不需要搭太空船到外太空,到某個遙遠的星球去尋找。密續這種奧妙的轉化過程所需要的基本能量,正是我們自己的欲望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密續」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總覺得密續就好像是一些古老的、神秘的儀軌,或者是一些我無法理解的咒語,總覺得離我太遙遠。但是,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非常實用的方式,把密續的精髓呈現齣來。它沒有避諱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慾望和煩惱,而是直接點齣,這些看似是阻礙修行的地方,恰恰是修行的寶庫。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貪欲」的解讀,它沒有把它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告訴我們,貪欲的能量是可以被引導和轉化的。書裡提供瞭一些非常有操作性的方法,讓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去練習,去覺察自己的貪欲,而不是被它牽著鼻子走。尤其是在講到如何從「貪」中生起「智慧」時,我真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過去我總以為智慧是讀很多書、學很多知識,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來自於對生命實相的洞察。而且,書中關於「大樂」的描寫,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種短暫的、來自外在刺激的快樂,而是一種更深層、更持久的內在喜悅。這種喜悅,是當我們能夠真正安住於當下,不再被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憂慮所睏擾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害怕麵對自己的煩惱,反而多瞭一份探索和轉化的勇氣。

评分

我必須坦承,我之前對藏傳佛教的某些麵嚮,特別是關於「密續」的部分,總覺得有點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誤解,以為那是一個需要非常特殊條件纔能接觸的領域。但是,這本《藏傳密續的真相:轉貪欲為智慧大樂道》完全打破瞭我原有的觀念!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卻又充滿智慧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他並不是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而是用一種真誠、樸實的語言,將複雜的密續概念,轉化成我能夠理解、也更能親近的內容。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貪欲」的詮釋,它沒有將其妖魔化,而是深刻地揭示瞭貪欲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如何巧妙地將這股強大的生命能量,轉化為邁嚮智慧和解脫的動力。書中有提到一些實修的引導,雖然我還處於初淺的階段,但嘗試去運用,確實感受到瞭一些微妙的變化。那種感覺,就像是原本堵塞的河流,開始找到新的齣路,不再那麼滯礙難行。而且,書中對「智慧」的定義,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是那種單純的知識堆砌,而是更深層次的洞察力,一種能夠看穿虛妄、直抵本質的能力。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書中描繪的「大樂道」,並不是要我們捨棄生活、躲避人群,反而是強調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找到那份安穩、喜悅的內在狀態。這種觀念,對於像我這樣身處現代社會,麵臨各種挑戰的人來說,真的是非常寶貴的啟示。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魅力真的太強大瞭!一開始翻開,我還在想說「藏傳密續」會不會又是一本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著作,結果完全不是!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柔,又帶著一種洞察人心的力量,讓我讀起來就像在跟一位非常慈祥、經驗豐富的長者對話。他沒有直接給你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去感受。書中關於「智慧」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常以為智慧就是聰明、有學問,但這本書卻帶我們看到,真正的智慧是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麵目,不被錶象所迷惑。它舉瞭許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人際關係中的誤解、工作上的壓力,甚至是麵對生老病死時的無助,都一一被剖析,然後巧妙地引導到如何從中生起智慧。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把「轉化」說成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告訴我們,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經驗,都可以是轉化的契機。尤其是書裡談到如何從「煩惱」中看到「解脫」的影子,那種思路的轉換,真的是豁然開朗。我之前總覺得煩惱就是煩惱,是很負麵的東西,需要盡量迴避。但書裡卻說,煩惱其實是佛法的土壤,如果我們能以正確的心態去麵對,它就能滋養齣智慧的花朵。這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多瞭一份坦然和勇氣,不再那麼害怕和焦慮瞭。

评分

天啊,最近真的被一本書燒到瞭!我平常對佛教的瞭解僅止於一些比較基礎的學說,對「密續」兩個字總是帶著一點點神祕又有點距離的感覺,覺得那是很遙遠、很深奧的東西,可能需要很多年閉關苦修纔能入門。但這本《藏傳密續的真相:轉貪欲為智慧大樂道》真的顛覆瞭我對密續的想像!它沒有用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也很有智慧的方式,去解析那些我們平常最熟悉的「貪嗔癡慢疑」,然後告訴我們,這些看似是煩惱根源的東西,竟然可以轉化成解脫的道路!我特別喜歡它裡麵講到「貪欲」,這絕對是現代人最難擺脫的習氣之一,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要追求更多、更好,物質、名聲、情感,好像擁有瞭這些人生就圓滿瞭。書裡卻告訴我們,貪欲本身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對它的執著和誤解。透過它提供的具體觀修方法,我開始練習去覺察自己的貪欲,不是壓抑它,而是看到它的本質,進而找到一個更寬廣、更自由的視角。讀完之後,那種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看到瞭一個過去從未發現的可能性。原來,真正的「大樂」並非來自外在的滿足,而是來自內在的轉化,這個觀念真的太讓人振奮瞭!它不是講聽起來很玄的道理,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讓我覺得,原來學佛、修行,並不一定要把自己搞得苦兮兮的,反而可以活得更自在、更喜悅。

评分

說實話,我對密宗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敬畏的態度。因為聽說密宗的修行方式比較殊勝,但也相對比較複雜,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雖然有點心動,但心裡還是有點猶豫,擔心會不會太難理解。不過,讀瞭之後,我纔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真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導師,他用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層層剝繭地揭示瞭藏傳密續的核心思想。我特別喜歡書中對「道」的闡釋,那種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循序漸進、紮實修行的過程,讓人感到非常安心。它讓我明白,密宗的修行並非是要追求什麼神奇的力量,而是透過一種更直接、更深刻的方式,去認識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連結。書中對於「轉貪欲為智慧大樂道」的闡釋,真的是我讀過的書中最具體的。它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提供瞭許多實修的指導,讓我覺得,原來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法門,是可以透過日常的練習來體會的。像是關於如何去觀察和轉化內心的「欲」,書裡給齣的方法非常細膩,我嘗試著去練習,發現真的能夠一點點地感受到內心的鬆動。而且,它強調的「大樂」,也不是那種短暫的感官愉悅,而是一種更深層、更持久的內在喜悅,這種喜悅,是源自於我們對事物本質的瞭悟,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