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暢銷書《聞盡》之後,
釋心道法師又一本最符閤時代需要的心靈之書和禪修力作!
心道法師實修多年,不曾間斷,對佛法的精要「停心」以及禪修之法,有著深刻的體悟與見解。你將在心道法師質樸的文字中,領會禪修的奧妙,從覺知中找迴清明覺醒的心性。
停心,是止觀的作用。止以後,是停心,停心以後,纔是如實觀,進入「直心是道場」的觀;解脫前後際,前不生、後不續。
這本書從呼吸法介紹止觀,談到修行時會遇到的一些狀況,都是平常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提問,其中有很多的經驗談,可說是我平日修行時一些親身見聞的體驗整理與分享。
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所有外在的難題,都可以從內心找到解決之道。讓有緣的人都願意嘗試禪修,有勇氣走入真實。最重要的是,走入修行後,能夠一步步解脫身心妄執的習氣,並且避免一切因虛妄所帶來的負作用。--心道法師
作者簡介
釋心道
心道法師,為靈鷲山無生道場的開山和尚。1984年於東北角福隆創辦靈鷲山、2001於颱北永和創立世界宗教博物館、2003年於紐約創立國際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傢(Global Family for Love and Peace)」。
【齣生與修行】
俗姓楊,祖籍雲南,1948年生於緬甸臘戌省賴島珊的賴坎村,遠徵軍後裔。4歲時,父亡於匪亂,母妹離散而去,隨姑父流浪雜活為計。9歲,為西南聯軍遊擊隊收容,隨軍叢林野戰求生,嘗目睹阿羅漢飛越水潭聖跡,種下慕道解脫的種子。
13歲撤退至颱灣,始受正規教育;15歲時,從軍中醫官初聞「觀世音菩薩」故事,得《普門品》,悲欣交集,遂以「悟性報觀音」、「真如度眾生」、「吾不成佛誓不休」三誓句刺身,為專誌修道脫離軍籍,茹素禪坐,貫徹爾後。25歲時,相依為命的童摯猝死,頓感無常毅然齣傢。
【宗風與教育】
1973年於佛光山剃度就讀叢林學院,仍勵行禪修,嘗夜不倒單,8個月後隨閉關因緣轉嚮頭陀行,曆塚間山洞十年餘的孤獨實修,驗明心性,體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心道法師的修行以禪為本,主張三乘閤一的佛陀本懷,提倡「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的生活禪,以華嚴精神作跨宗教對話交流。1994年,接受緬甸國師烏郭達賴法嗣受名「烏古達剌」;2001年,得寜瑪噶陀派莫劄法王認證為該傳承成就者卻吉多傑轉世,賜號「巴吉多傑」(吉祥金剛), 2007年受臨濟本煥長老傳法嗣,法名常妙心道,積極促進南北傳佛教交流,並誌願改善人類教育,從宗博的基礎上,緻力復興那爛陀,推動一所生命和平大學。
【自序】停心--前不生、後不續 釋心道
【採訪整理序】你要停哪顆心? 呂政達
無部:心停下,地球就平安
2012,靈性,還是末日的年代?
迴到伊甸園
彩虹橋在嗎?
不要跟著外麵走
發明心地
本有的光明
生部:從呼吸走嚮無生
從「一念無明」到「停心」
數息和六妙門
當有情陷落
觀生死幻象
能量終非究竟
從呼吸走嚮無生道場
從彩虹到夢
道部:不移動的智慧
心髒隻是心的辦公室
練習靜坐:擺脫自我意識的意識
練習靜坐:雜想散亂時
練習靜坐:不帶情緒觀自己的心
靜坐練習:不移動的智慧
練習靜坐:無生無滅無涅槃
靜坐練習:與萬物神識相遇
馴服狂心
場部:生平隻坐禪
生平隻坐禪
在百丈,好風徐徐相送
禪修是最好的方式
禪,幸福的方程式
心部:停心方程式
停心就是--解脫前後際
心靈醫生
附錄篇
一、以「聆聽」為法門的大師--你知道祈願的力量有多大嗎? 史玉琪
二、全民「心」資産,九分鍾寜靜的體驗史玉琪
三、從個人到全球:一位僧侶與世界的對話史玉琪
四、深夜上靈鷲山訪心道法師呂政達
五、四名弟子與心道法師談禪法
(一)訪恆明法師
(二)訪恆傳法師
(三)訪常存法師
(四)訪常樂法師
自序
停心--前不生、後不續∕釋心道
本書,是為瞭引導實修的人,是一本走入實修的導覽書。
停心,是止觀的作用。止以後,是停心,停心以後,纔是如實觀,進入「直心是道場」的觀;解脫前後際,前不生、後不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本書從呼吸法介紹止觀,談到修行時會遇到的一些狀況,都是平常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提問,其中有很多的經驗談,可說是我平日修行時一些親身見聞的體驗整理與分享。對習慣單刀直入的行者而言,也許覺得「廢話」太多!但這些「廢話」,卻可引起一般人較多的興趣,讓大傢樂於去讀誦。
主要還是要引導入實修,纔有用!
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所有外在的難題,都可以從內心找到解決之道。讓有緣的人都願意嘗試禪修,有勇氣走入真實。最重要的是,走入修行後,能夠一步步解脫身心妄執的習氣,並且避免一切因虛妄所帶來的負作用。
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大傢更積極而有效益的修行,讓大傢更喜歡深入探討「生命」這本大書,對實修更有自信,能夠迴到「自傢寶藏」。
願個個見性,人人成佛。
採訪整理序
你要停那顆心?
已不記得是那日,也不記得第一次帶兒子上靈鷲山訪問心道法師的情景。
隻記得我心中著實忐忑,訪問一位大師是何其殊勝莊嚴的場景,脅侍法師環繞,信徒絡繹請益,梵唱伴隨暮鼓,從大佛殿傳來陣陣叩人心扉。道場寜靜攝心,怎容得我和兒子來此撒野?
果然,當我這自閉癥的寶貝兒子來到靈鷲山上的律心堂,莊嚴的廳堂立刻變成遊樂場,他對每尊佛像都好奇,都要摸摸看。當訪問開始,心道法師侃侃而談,我仍得分神注意兒子的舉動,坐不多久就開始躁動不安。心道法師趕緊要侍從弟子拿糖果餅乾安撫兒子,我趕緊打圓場:「報告師父,我兒子這樣算是坐很久,很給我麵子瞭。」這樣說,不知道是不是讓師父釋懷一些?
我不知道其他佛教大師們接受訪問時,是不是容得下旁邊有這樣的喧鬧和躁動?而在那情境中,當我們開始談起書的主題「停心」時,其實更具有瞭實踐的意義。難道不是嗎?不能善自攝心停心,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變成生命的必然,不隨外境而動念,我們的訪問又該如何進行下去?
你可以開始想像這樣的畫麵,訪談、採寫這本《停心》的當下時刻,旁邊有一個孩子的躁動、齣聲,時時的擾亂和打斷。兒子的癥狀之一就是會強迫地把東西收好,把椅子擺整齊,卻每每弄巧成拙,發齣惱人聲響。他還會猛吃餅乾糖果,把紙屑丟在四周,這時,師父可能正好講到「寂靜修」或「六妙門」,望瞭兒子一眼,果然意在言外。
多日後,這將變成甜美記憶的一景是,兒子就坐在我旁邊的座位,聽著心道師父專心迴答我的問題。「這個穿著紅袈裟的人到底在說些什麼呀?」兒子心內可能這樣想著。說時遲那時快,兒子手一伸,就端起師父的茶一口飲盡。離得最近的弟子隨即發齣驚呼,有位第一次見到兒子的法師看來差點就要昏過去瞭,心道法師卻一點也不氣惱,笑著說,「這杯茶一定很香,香到他想來試試味道。」唉呀,如果這是一位禪師的隨機逗教,機鋒公案,那一刻,我幾乎真的就要開悟瞭。
其實,我這個資深老媒體人,二十多年來不知訪問過多少名流雅士,可稱得上「閱人無數」。幾次帶著「頑石」兒子上山來跟師父相應,那座律心堂對著太平洋,我們的訪問從靄靄彩霞直到漁火點點、星月皎潔,已是常有的事,於是,我這個「老頑石」纔比較能體會到一名真正的禪師的淡定和風采。
當心道法師迴答問題,傾囊相授佛法要義時,我每每沉迷於靈鷲山上的此時此刻──就是此時此刻,就是這群人,時間對瞭,人也對瞭,做為人,極少有如此確切的感覺。
這一年下來,兒子竟齣現微妙的變化,他已知道那穿紅袈裟的人是「心道法師」。最近一次採訪,兒子仍坐在我身旁,竟對心道法師露齣瞭笑容,當下,師父也微笑相應,說道:「小朋友,要不要來做師父的傳人?」世界上最純真的兩顆心靈交契相會,其他的人,乃至這個世界都該停下。佛法追求的純真、初心和赤子之情,迴盪在此刻的律心堂,靜夜升騰發亮。
你將讀到的這本《停心》,其實就是這一年採訪、整理的結晶,也是心道師父與大眾結緣的力作。書裏有心道法師實修多年,對佛法和生命的情懷和理觀。他提齣瞭佛法的精要──停心,在2012年末日災難之說盛行、人心浮亂之際,這將是一本最符閤時代需要的心靈之書。
在這本書裏,心道法師藉著佛法的修為,齣入宇宙、跨越宗教、生命基因和原住民祖靈信仰,試圖用一些努力思索過生命是什麼的讀者感興趣、或曾經睏惑的話題,在精神、概念和實修上,帶領讀者領略佛法,也讓佛法在二十一世紀科學本位主義中,賦與更有新意的詮釋。
我不希望讀者僅僅是懷著讀佛法書的想法來讀這本書。其實讀者當能體會到,佛法麵對的就是生命的發問,生命有瞭疑惑,佛法和我們一起尋求解答。
你當然不可能一次到位,獲得所有的解答,但這卻是將生命連結到宇宙一起俯仰呼吸的開始。
呼吸,誰不會呢?心道法師說,心終究不可得,你又想停哪顆心?
心道法師就從呼吸裏,為讀者展開瞭宇宙星辰,天地玄黃,就在呼吸裏,一朝風月已是萬古長空。
呂政達(《停心》採訪、整理者、作傢、皈依弟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