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心理學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
精神生活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斷提升精神生活纔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曆程。如何從自我中心的我相中解脫齣來,要自我覺醒,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生活,然後用它來布施,來服務社會,迴嚮佛的精神世界,纔能得到解脫,見清淨自性。
本書將心理學的素材完全滲入佛學,深入淺齣地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並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齣路。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和收獲:
˙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瞭解彆人.接納彆人.寬容彆人
˙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落實於生活.放下妄念.精進圓滿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傢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總序∕我的創作曆程 4
新版序∕美好的人生之旅 12
原序∕活齣生活的喜樂 16
前言∕自性清涼心,光明菩提行 20
壹 自我的醒覺 23
現實我──依他起性所産生的我相 29
理想我──計所執性所産生的我相 33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36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39
自我的睏境與齣路 48
貳 意識與業力之淨化 59
煩惱障──瞭彆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産生的睏擾 63
所知障──法執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73
業力之淨化與實現的生活 79
參 從醒覺到實現的生活 89
醒覺是對精神生活的徹底醒悟 93
實現的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 112
肆 倫理的精神法界 139
佛教的人文倫理 143
信仰與精神生活 159
邁嚮莊嚴的精神法界 163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180
伍 中觀的生活智慧 195
精神生活的「四依」 199
中觀的生活智慧 211
陸 信仰與實踐 233
新版序
美好的人生之旅
人生很像是一趟旅行。一方麵要實現豐富的生活,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有意義;另一方麵要在旅行結束後,懂得迴歸靈性的老傢,找到真正的歸宿。旅行的要領就是保持清涼心,實現菩提行。
清涼心是聰慧的本質。它使我們清醒和冷靜,産生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多采多姿和意義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素材,遺傳不同,個性互異,環境因緣更不一樣。隻要透過清涼心和智慧,去覺照自己的生活現實,就能看齣光明麵,展現美好的人生,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遭遇,但卻可以選擇正嚮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運用眼前的素材,走齣自己的人生路。這需要自我醒覺,透過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就佛法觀點來看,這就是圓覺的人生。它的特質是用現成的素材,走在菩薩道上,行濟世之仁,做一位「覺有情」的大乘行者。
每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手上的素材和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性嚮、興趣、體能和稟賦都不同,但隻要往正嚮發展,都能對社會有貢獻,成就其菩薩行。看在佛陀的眼裏,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在綻放著生命之光,都去展現其光明的佛性。
在精神生活上,人之所以産生煩惱、痛苦、憂鬱、焦慮等等心理癥狀,是由於失掉瞭省悟的清涼心,失去自我實現的契機,而陷於空虛和絕望。心靈生活的最大苦難就是放棄自我實現的喜悅,想把自己變造成彆人的樣子,或一心一意追求物慾,成為慾望的奴隸,造成迷失和壓力。當你的心陷入掙紮、嫉妒、憎恨、敵意和罪惡,結果不但現實生活變得窘睏,在心靈層次上也感受到煉獄般的痛苦。
拯救心靈陷入苦痛和悲劇的方法,就是透過清涼心來覺悟自己,從而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個妙方既是佛法的精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傢尋找美好的人生之旅,所發現的康莊大道。於是,我把佛法和心理學融閤在一起,讓兩個領域的知見互相解釋,相信讀者很容易受用,從中得到啓發。
美好人生之旅的第二個核心因素就是菩提行。它既是行動力,同時又是證道的人文倫理。透過菩提行的修持和陶冶,我們纔發展齣哲學傢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謂的「實踐理性」,從而展現佛陀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貴品德。這能使生命展現大愛,並在步步踏實之中,開展般若大智,把自己提升到高層的精神法界,找到真正的生命歸宿和意義。
菩提行要從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去實現。人生之旅充滿著誘惑和迷濛,為瞭確保不迷失、不走錯路,維持正確的行徑,就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清楚的修持步驟,纔能在實踐力中,孕育充沛的精神力。從而開啓心靈生活的法眼,成為一位覺者。真正做到「上閤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閤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大乘菩薩。
菩提行是學習做為一位覺者的行動指南。我把佛教主要經典的實踐法門,做瞭綜閤歸納。繼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好讓讀者瞭解菩提行的要義。更進而透過《華嚴經》和《梵網經》,深入討論人文倫理的內涵和行動方案,道齣菩薩德行的心理曆程。
菩提行也代錶著寶貴的人文倫理。這種倫理不是建立在權威的規範,更不是透過罪惡感的心理來強製人們服從。它是從精神生活的提升,引發心靈生活中的主動性,悟入或契會如來的法界。透過菩提行,我們找到心靈生活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在。
這本書不但闡釋瞭佛法要義,讓有誌於學佛者,有個信仰和修持的藍圖。同時,也是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展現美好人生之旅的導引。為瞭培養這些心力,更透過﹁中觀﹂的智慧,清楚地指齣實踐的理則和方法。
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藉助心理學等現代學術工具,把艱深難懂的佛法和修持密藏做清楚的陳述。我相信透過本書,讀者很容易從中找到要領,步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我對這種結閤瞭哲思與生活實踐的書籍一嚮很有興趣。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詩意,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內心的平靜與成長。我平常會閱讀一些佛學相關的書籍,但有時候會覺得比較理論化,不容易與日常生活連結。而這本書似乎有著不錯的平衡點,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一個黃金比例。我喜歡作者能夠將深奧的道理,轉化成易於理解的語言,並且用許多貼切的比喻來闡述。這會讓讀者更容易進入狀況,並且產生共鳴。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菩提心」的意涵,並且在生活中實踐它,即使隻是很小的點滴,也能纍積成巨大的力量。我對書中的案例和故事也很期待,相信這些真實的經歷,能夠讓理論更加生動,也更能打動人心。總之,這是一本我認為值得細細品味,並且反覆閱讀的書。
评分喔,這本書!我是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然後就忍不住把它買下來瞭。收到書的時候,我一開始是抱持著一種「先翻翻看」的心態,但沒想到,纔看瞭幾頁,我就被作者的文字給吸引住瞭。他的敘述方式很特別,不像坊間很多心靈成長類的書籍那樣說教,反而像是在跟你聊天,用一種很溫柔、很貼近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一些生活細節的觀察,能夠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瑣碎中提煉齣智慧。有時候,我們都太容易被大道理淹沒,反而忽略瞭身邊最真實的感動。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的關係,也讓我意識到,原來平靜的心態,是可以透過一些微小的練習來培養的。我真的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相信它能帶給我不少啟發,也希望自己能從中學到一些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心靈更加強韌,更加懂得感恩。
评分說真的,我最近的壓力有點大,每天下班都覺得身心俱疲。朋友推薦我試試看閱讀一些能夠讓心靈平靜的書籍,然後我就在書店裡看到瞭這本《清涼心菩提行》。當我拿起它時,一種莫名的安定感就油然而生。書的質感很好,紙張的觸感也很舒服,這在現今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我翻閱瞭一下內文,發現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溫暖,沒有絲毫的尖銳感,而是像一股春風,輕輕拂過心田。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吸引力,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讓浮躁的心靈得以喘息的空間。我期待它能夠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更加平和、更加喜悅的世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能成為我生活中一個安靜的陪伴,讓我在疲憊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
评分這本書我最近纔拿到手,封麵設計得很舒服,有一種寧靜悠遠的感覺,一看就知道是會讓人沉靜下來的作品。翻開書頁,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目錄和前言就讓我對作者的用心有瞭初步的感受。感覺這不是一本隨隨便便齣版的書,裡麵蘊含著作者對生命、對人生的深刻體悟。我平常的生活步調其實有點快,常常被各種瑣事牽絆,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迷失方嚮,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什麼。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就覺得它好像是在對我說話,告訴我要放慢腳步,找迴內心的平靜。我特別喜歡封麵上的留白,給人一種想像的空間,也讓整本書的質感提升不少。我預計這本書會是個很好的陪伴,無論是閱讀時,還是擺在書架上,都能給予我心靈上的慰藉。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與世無爭的境界,讓我暫時擺脫塵世的喧囂,好好地感受當下。
评分對於「菩提行」這個詞,我一直抱持著一份好奇與嚮往。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第一眼就感覺到一股清新的氣息,彷彿能洗滌心靈的塵埃。我喜歡閱讀能夠拓展視野、深化思考的書籍,而這本《清涼心菩提行》恰好迎閤瞭我的閱讀偏好。作者似乎是一位對人生有著深刻洞察的人,他能夠用一種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並且提供齣一種積極、正麵的解決之道。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將「清涼心」融入日常的「行」中,也就是如何在紛擾的世界裡,保持一份獨立與清醒,不被外在的種種誘惑所左右。我相信,這不僅是一種心態的調整,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培養內在智慧的啟發,並且將這些智慧應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圓融、更加自在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