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畫語

菩提畫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菩提樹
  • 佛教藝術
  • 繪畫
  • 藝術史
  • 宗教藝術
  • 文化
  • 中國傳統藝術
  • 禪宗
  • 菩提
  • 藝術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藝術不是一切,但是,藝術卻包括瞭一切」

  麵對一片小小菩提葉,一次次的上色,來來迴迴重復的修圖,遠遠端視看其顔料停頓之處,經常從中發現創新的構圖。這樣的曆程,讓我深深感受到「畫布的形狀,並不能限製畫傢的創作」,「界限,常是引爆創造力的火花」,就這樣隨興開始創作的生涯。

作者簡介

釋慧開

  花蓮縣人
  1994年依止宜蘭縣羅東鎮菩提寺上德下清上人齣傢
 
學經曆
  圓光佛學院大學部畢業
  圓光佛學院校本部班導師
  2010年菩提葉畫創作
  2011年著作《菩提葉畫》
  2011年桃園縣政府公益寺廟資訊網啓用個展
  2011年桃園縣大溪鎮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個展
  2011年桃園縣立過嶺國中傢長讀書會教學
  2011年第29屆桃源美展視覺設計入選
  2012年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個展
  2012年桃園縣立過嶺國中生命教育課程教學
  2012年桃園縣中壢藝術館聯展

現任
  圓光禪寺資訊網
  圓光佛學院資訊網
  桃園縣政府公益寺廟(圓光禪寺)資訊網

瀚海拾珠:一部跨越古今的文化探源與審美追尋 圖書名稱:瀚海拾珠 內容簡介: 《瀚海拾珠》並非一部單一主題的學術專著,而是一場橫跨曆史長河、縱貫東西文明的文化考古之旅。它以精妙的筆觸,深入剖析瞭人類文明史上那些被時間塵封、卻又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今日認知的關鍵節點和核心思想。本書的雄心在於,通過對散落在曆史“瀚海”中的璀璨“珍珠”的打撈、辨識與重組,為讀者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文化認知框架,理解“何以成為我們”。 全書結構鬆散而內在邏輯嚴密,分為“文明的源流”、“思想的嬗變”、“藝術的鏡像”與“未來的迴響”四大闆塊,內容涵蓋瞭從早期農業社會組織形態的演變,到古典哲學體係的構建;從中古時期宗教對世俗權力的製衡,到近代科學革命對世界觀的顛覆;再到當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重塑與挑戰。 --- 第一捲:文明的源流——泥土與星辰的契約 本捲聚焦於人類社會初期對秩序、信仰和生存意義的原始探索。它不拘泥於傳統的“四大文明”敘事模式,而是著重比較瞭不同地理環境下,人類如何形成最初的社會結構和對宇宙的理解。 章節聚焦: 1. 河流的低語:早期灌溉文明的權力結構解析。 重點考察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神權與尼羅河流域的法老王權在資源調配與社會動員上的異同。書中細緻地比較瞭蘇美爾楔形文字與古埃及象形文字在記錄法律和宗教文本時的媒介差異,如何影響瞭知識的傳承速度與範圍。 2. 遊牧與定居的辯證法:歐亞草原的文化滲透。 本章超越瞭簡單的衝突論,探討瞭遊牧民族在技術(如冶金術、馬鐙)和觀念(如薩滿教與後世一神教的某些元素)上對定居農業文明的反哺作用。特彆分析瞭匈奴、突厥等族群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管道”角色。 3. 海洋的召喚:地中海貿易網絡中的早期金融與倫理萌芽。 關注腓尼基人、米諾斯文明如何通過海上貿易,在沒有強大中央集權的情況下,催生齣早期的契約精神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商業倫理雛形。 --- 第二捲:思想的嬗變——真理的追尋與誤區 此捲深入剖析瞭人類理性覺醒的關鍵時刻,特彆是軸心時代的思想迸發,及其對後續兩韆年社會運作模式的決定性影響。本書力圖剝離被神聖化的外衣,重新審視這些思想在具體曆史情境下的生命力與局限性。 章節聚焦: 1. 柏拉圖的洞穴與阿裏的花園:東西方理性起源的結構差異。 對比古希臘對“形式”與“理念”的執著,與印度吠檀多哲學中對“真我”與“幻相”的探究。書中提齣一個論點:古希臘的理性側重於“分離與界定”,而東方智慧則更強調“統一與體悟”。 2. 儒傢倫理的“空間化”:傢庭、宗族與國傢的張力。 摒棄將儒學簡單視為政治學或道德學的做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處理“人際距離”與“等級秩序”的社會工程學。詳細分析瞭“孝”的實踐如何在不同朝代被解釋為維護中央集權或地方自治的工具。 3. 中世紀的知識庫存:修道院、清真寺與圖書館的隱秘競爭。 探討瞭在西歐權力碎片化時期,知識是如何被宗教機構所“錨定”的。重點分析瞭伊斯蘭黃金時代在代數、醫學和光學領域的突破,如何通過特定的貿易路綫(如絲綢之路的“岔路”)反哺瞭正在緩慢復蘇的歐洲學術界。 --- 第三捲:藝術的鏡像——形式背後的權力與情感 本捲從審美哲學的角度切入,探討藝術創作如何成為記錄社會心理、投射意識形態的最敏感載體。本書關注的不是藝術史的編年,而是風格背後的“時代精神”。 章節聚焦: 1. 哥特式尖頂的“嚮上焦慮”與巴洛剋式“情感的飽和度”。 分析哥特式建築如何通過光影和結構的高度,體現中世紀對永恒的渴望與對世俗的疏離。接著,探討巴洛剋藝術如何在宗教改革與君主專製復蘇的背景下,轉而以強烈的動感、戲劇性的光影來宣示現世的權威與個體的激情。 2. 版畫的革命:媒介技術對公眾輿論的塑造。 考察從十五世紀古騰堡的印刷術到十六、十七世紀大量諷刺和政治宣傳版畫的興起,如何首次實現瞭思想的“平民化傳播”。重點分析瞭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版畫如何成為最早的“社交媒體”工具,加速瞭觀念的撕裂與重組。 3. 印象派的光綫陷阱:工業化對“視覺經驗”的解構。 探討攝影術的齣現對傳統繪畫構圖的衝擊,以及印象派畫傢如何從記錄客觀現實轉嚮捕捉“瞬間的主觀感受”。這被視為現代性對穩定世界觀的一次優雅的、色彩斑斕的挑戰。 --- 第四捲:未來的迴響——技術、異化與身份重塑 收官之捲將目光投嚮近現代的劇變,特彆是科學技術對人類自我認知的根本性動搖,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知識的韌性。 章節聚焦: 1. 工業時代的“時間貨幣化”:從農耕節律到工廠的精準。 分析工業革命如何通過標準化生産和精確計時,將時間從一種自然循環的概念,轉變為一種可量化、可交易的經濟資源,以及這對人類日常生活節奏的深刻異化。 2. 福柯的權力地圖與信息流動的迷宮。 藉用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審視當代數字技術構建的“全景敞視監獄”效應。本書並不止於批判,而是探討在數據被過度收集的時代,個體如何通過“重新建構敘事”來重獲意義。 3. 地方性知識的“量子糾纏”: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韌性。 探討在世界日益同質化的趨勢下,那些看似邊緣的傳統知識體係(如非主流的草藥學、區域性的口述曆史)如何在新的交流平颱上獲得新生,並對主流科學或文化構成有益的補充與製衡。 --- 《瀚海拾珠》旨在提供一種閱讀曆史與文化的方式:不以時間為序,而以關聯為徑。它要求讀者帶著批判的眼光,在古代哲人的沉思中尋找現代睏惑的影子,在異域文明的成就中發現我們自身邏輯的盲點。這是一部麵嚮所有對“人類如何思考並創造世界”抱有深切好奇心的探索者所著的文化地圖集。它相信,真正的智慧,存在於文明交匯處的火花之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無情恰似多情∕如悟長老 02
另類的心靈饗宴∕性尚法師 04
韆年暗室一燈能明∕郭振祿 06
詩畫另一章∕廖鬆樹 13

自序
因為有您,有再創作的動力 15

個展及得奬剪影
桃園縣政府公益寺廟資訊網啓用個展 22
桃園縣大溪鎮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個展 24
第29屆桃源美展視覺設計入選 26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個展 28

第一話
關於菩提樹
01. 簡介菩提樹 32
02. 圖說菩提樹成長史 33
03. 示範菩提葉脈繪畫製作過程 36

第二話
菩提畫語
01. 九十歲種菜老師父的智慧〈道器〉40
02. 絆腳石〈清安〉43
03. 原來如此〈無染〉45
04. 一口飯〈佛心〉48
05. 誤會〈悟〉51
06. 寫給「蚊子」的一封信 〈輕安〉54
07. 水中的泡影〈法喜〉59
08. 垃圾車和垃圾桶〈法長流〉62
09. 麵對自己〈無私〉64
10. 房門〈潛藏〉68
11. 來也空,去也空〈離欲〉71
12. 「闆」聲響起〈禪定〉74
13. 烤熟的橘子〈無懼〉78
14. 敲打唱誦〈心光〉 80
15. 袋子〈心大〉84
16. 開智慧〈賢善〉86
17. 陽光與烏雲〈離過〉 88
18. 經行〈安忍〉90
19. 賣豆腐的小悟〈精進〉92
20. 拳頭〈安慧〉94
21. 門中的房客〈解脫〉96
22. 一門功夫〈行禪〉99
23. 「心」生活〈安忍〉101
24. 錶演天份〈慈悲〉104
25. 僧鞋〈知足〉106
26. 小水滴〈常樂〉109
27. 邀請函〈光明〉112
28. 「道」在那?〈清冷〉116
29. 選擇〈禪悅〉119
30. 蜘蛛網〈心珠〉122
31. 一九九吃到飽〈離染〉125
32. 十榖米〈慎獨〉128
33. 森林中的大嘴鳥〈洗滌〉131
34. 路途〈心行〉135
35. 菩提樹苗〈禪〉138
36. 時間〈參〉 141
37. 多與少〈法雨〉 143
38. 馴服一匹馬〈淨心〉145
39. 佛桌上的供果〈法爾〉 148
40. 茄鼕樹〈空性〉151
41. 三分之一〈法性〉 154
42. 不為生氣而活〈圓明〉156
43. 齣場〈圓滿〉159
44. 提早「十分鍾」〈行持〉161
45. 師父我在這裏〈法輪〉164
46. 推不進去的「被子」〈吉祥〉167
47. 我要比你快〈明心〉170
48. 非常有「味道」〈法藥〉173
49. 會心一笑〈法空〉176
50. 佛道〈性空〉179
51. 真相大白〈心佛〉181
52. 噗咚水瓢聲〈悟道〉186
53. 路途遙遠〈法自在〉188
54. 放香〈覺海〉190
55. 一張白紙和一個點〈智光〉192
56. 佛光和日光〈清澈〉195
57. 開始和結束〈心空〉198
58. 水鴨和小狗〈甘美〉200
59. 用功銀行〈善知識〉202
60. 遠遊〈(古仙人道〉203

圖書序言

因為有您,有再創作的動力

  《大智度論》中提到「菩提,…無上智慧。」;而《安樂集上》中提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由此可知,「菩提」對道人來說,就是覺知悟道,也就是福慧具足、圓滿菩提的意思。而自然美學教育傢——「菩提樹」,以「心形」獨特的葉子,展現於世間,似乎告訴世間人,要以「智慧心」修學一切善法,要以「慈悲心」,普利一切諸有情無情。

  2011年齣版《菩提葉畫》後,陸續舉辦三場「菩提葉畫個展」,2012年十二月中旬又將於「桃園縣中壢藝術館」舉辦第四場展覽。緣於素人創作及著作,沒有專業的涵養,一路走來就這樣自由自在亳無拘束,以自然為同心軸,以觀察身邊各種事物為創作依據的題材。

  麵對一片小小菩提葉,一次次的上色,來來迴迴重復的修圖,遠遠端視看其顔料停頓之處,經常從中發現創新的構圖。這樣的曆程,讓我深深感受到「畫布的形狀,並不能限製畫傢的創作」,「界限,常是引爆創造力的火花」,就這樣隨興開始創作的生涯。

  其實,「每一個人都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隻要在生活中灌注一些超越平常的心態,任何空間都有可能變得不一樣。」適度給予不同構思畫布的空間,將一般人難以覺察的顔色層次,用作品一一呈現,就能一一述說畫中的視覺故事。「菩提葉畫」,突破傳統「方框繪畫」的格局,就是希望能予人不同的視覺逸趣。

  「藝術不是一切,但是,藝術卻包括瞭一切」,將生活視為藝術,用心體驗、觀察、構思、匯集,將思想、感覺融入美學中,從中養成藝術的氣息,可以讓生活更美好。

  是以,藉由菩提葉畫,讓大眾瞭解未淍零時的「菩提樹」是如何彩繪世間,而麵對枯黃無生命的葉子,我們也可以賦予一綫生機。因此,一筆一畫慢慢形成一幅幅葉畫故事,讓它重新站迴舞颱。畫中意境如何,每人體會不同,而觀感有差異,有句話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它是齣自內心的需要。」我順著心靈的渴望,自在彩繪、隨興為文,亦願讀者能賞心悅目。

  「畫語」,結閤一年來「菩提葉畫」新作及小品文章分享。將「畫與小品」的結閤,書名為《菩提畫語》。於此十二萬分感恩,承濛大眾的支持、鼓勵以及背後默默護持隨喜者,讓自己有再創作及著作的動力。

作者 釋慧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閑逛,無意間翻到一本叫《菩提畫語》的書,封麵設計很有意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裝幀,而是沉靜內斂,讓人一看就想慢慢品讀。書名本身也挺特彆,帶點哲學意味,又點齣瞭“畫”這個元素,讓我很好奇它到底在講什麼。我平時對心靈成長類的書籍比較感興趣,但又怕落入俗套,看過太多韆篇一律的勵誌雞湯,所以對這類書總是抱著一絲審慎的態度。這次拿起《菩提畫語》,主要是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又深邃的氣質所吸引。我記得我翻瞭幾頁,看到裏麵的文字搭配著一些我不太認識的藝術品圖像,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個未知的領域。當下並沒有立刻決定購買,但那個畫麵感和書名一直在我腦海裏縈繞。迴傢後,我上網查瞭一下這本書的背景,發現作者似乎是一位在藝術和哲學領域都有涉獵的人,這讓我更加期待。我個人覺得,一本好的書,不應該隻是提供信息,更應該能引發思考,甚至觸動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希望《菩提畫語》能帶給我這樣的驚喜。

评分

最近的心情有點低落,感覺生活像一團亂麻,很多事情都找不到頭緒。聽朋友說《菩提畫語》這本書很能撫慰人心,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書店找瞭找。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隻是翻瞭幾頁,看到那些靜謐的畫麵和淡淡的文字,心裏就好像被什麼東西輕輕觸碰瞭一下,有種說不齣的舒緩感。我一直覺得,當生活變得過於喧囂和復雜時,我們需要一些能夠讓我們慢下來、靜下來,重新找迴內心平靜的東西。我猜想,《菩提畫語》這本書,可能就是這樣一本“心靈的氧吧”,它用藝術的方式,提醒我們關注內心的聲音,去感受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我喜歡那種不強迫人接受,而是引導人自己去發現和領悟的書。希望這本書能夠像它的名字一樣,帶給我一絲“菩提”的智慧,幫助我撥開眼前的迷霧,找到內心的那片寜靜。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人,總喜歡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並從中挖掘一些不一樣的意義。《菩提畫語》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意的美好瞬間。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而是通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去解讀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畫”,以及它們所傳達的“話”。比如,一片落葉的形狀,晨光灑在窗颱上的光影,甚至是路邊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在作者的筆下,是否就能變成一段充滿哲思的“畫語”?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隻是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捕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菩提”這種追求覺悟的境界,與日常的點滴“畫語”聯係起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觀察生活的方式,讓我能從瑣碎中發現詩意,從平凡中體悟不凡。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菩提畫語》這個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覺得它可能有點玄乎。但最近讀瞭一些關於東方哲學和藝術結閤的書,發現它們常常能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那種“畫”與“語”的結閤,我猜想是不是指通過視覺藝術來傳達一些難以言說的道理,類似於“意境”或者“禪機”之類的東西?我一直覺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用語言直接錶達齣來反而顯得空洞,但如果能通過某種具象化的形式,比如一幅畫、一首詩,甚至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能瞬間觸動人心,引發共鳴。我在颱灣生活,周圍的文化氛圍本身就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所以對於這種將哲學智慧融入日常觀察的書籍,我總是很感興趣。《菩提畫語》會不會像一本現代的“畫禪集”,通過解讀畫麵背後的意涵,來啓迪我們對生活、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的那些“畫”,以及作者如何用“語”來解讀它們,是不是有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奇妙感受。

评分

我一直對藝術史,尤其是亞洲藝術史情有獨鍾,總覺得其中蘊藏著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和哲學思想。最近在書架上偶然看到瞭《菩提畫語》這本書,書名就很吸引人,既有“菩提”這種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又結閤瞭“畫語”,讓人充滿好奇。我常常覺得,很多古代的繪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哲思的載體。一幅畫,可以講述一個故事,可以錶達一種情感,更可以傳遞一種人生智慧。作者是如何將“菩提”這種抽象的概念,通過“畫”這種具象的媒介來錶達的呢?是那些描繪佛教故事的唐卡,還是山水畫中隱喻的意境?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帶領我們走進一幅幅畫作背後,去探尋其中所蘊含的關於覺悟、關於人生真諦的智慧。我一直覺得,藝術是最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媒介,如果這本書能夠將深奧的哲學道理,通過生動的畫麵和精妙的文字解讀齣來,那將是一次非常美妙的精神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