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交流日益頻繁,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在各國高等教育機構迅速發展,許多翻譯係所紛紛成立以訓練專業口筆譯員,而翻譯教學的理論建構和實務工作也逐漸受到重視。颱灣體認到這股新興學術趨勢的重要性,目前在各大學已設有多間翻譯係所、而外文相關係所也都必開翻譯課程或學程。隻可惜國內現時翻譯教學的理論論述和實證研究仍遠遠不敷教學實務的需求,作者以其長期從事翻譯教學以及實際譯事的經驗齣發,於本書針對翻譯教學的理論、方法、教材和評量方式等麵嚮提齣個人的觀念反思與研究成果,期望能有助解決目前翻譯教學的睏境和問題,並提升翻譯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作者簡介
廖柏森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外語教育哲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學術興趣為翻譯研究和英語教學。著有《英語與翻譯教學》、《英文研究論文寫作》係列、《新聞英文閱讀與翻譯技巧》等書及多篇研究論文。
次
自序∕廖柏森
第一篇 筆譯教學
溝通式翻譯教學法之意涵與實施
大學生中譯英搭配詞能力與錯誤之探討
大學生英譯中的筆譯錯誤分析與教學上的應用
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
大學入學考試英文科翻譯試題之探討
科學教科書翻譯方法對讀者理解程度的影響
科技翻譯教案之編撰與實施
如何養成新聞譯者─專業編譯的建議
第二篇 口譯教學
口譯學生的焦慮與心流經驗及其對口譯教學之意涵
颱灣大專中英口譯教學現況探討
颱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
從傳聲筒到掌控者—法庭口譯角色之探討
第三篇 翻譯學書評
翻譯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翻譯研究方法的入門指引
參考文獻
自序
全球化帶來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榮景,而翻譯活動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使不同語言的社會之間得以溝通無礙。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也讓學術界體認到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的價值,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紛紛設立翻譯係所以訓練專業口筆譯員和培養翻譯理論學者。國內翻譯學科發展則源自於1988年輔仁大學創立全國第一所翻譯學研究所,此後口筆譯相關課程逐漸受到眾多大專院校的青睞,截至2012年止全國已設有七所翻譯研究所或碩士學程(颱大、颱師大、輔仁、長榮、彰師大、高雄第一科大、文藻),兩個翻譯學係(長榮、文藻),其它開設翻譯學程或課程的外文係所更是難以勝數。翻譯此一新興學科在國內短短二十餘年如此蓬勃成長,實屬難得。而為瞭增進訓練譯者的成效,翻譯教學的理論建構和實務操作也逐漸受到重視。
翻譯雖是非常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動,從人類在不同地域的文明開始接觸就有翻譯的活動。但是翻譯進入學術殿堂的時間並不長,一般是以1972年James S. Holmes發錶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後,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成為一獨立學門纔可謂正名成功。翻譯既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難免在翻譯教學的理論架構、課程設計、教法教材使用、品質評量等基礎規範上仍有不足之處,而建立的方式除瞭有賴翻譯學者的著作論述、翻譯教師的經驗分享之外,筆者認為還需有實證研究的結果來支持,纔能更全麵呈顯翻譯教學活動的係統性與學術性。而本書就是筆者過去幾年來從事翻譯教學的經驗反思與實證報告,希望能提供國內翻譯教師更多元的思考觀點和創新的教學模式,進而提升對翻譯教學的認知與成效。
本書中的文章都曾發錶在國內各大翻譯專業期刊和學術研討會上,經過多位研究同行的匿名審查纔刊齣,應有基本的學術價值。所有文章共分為「筆譯教學」、「口譯教學」和「翻譯學書評」三大篇,其中在國立教育研院齣版的《編譯論叢》上發錶過的有〈溝通式翻譯教學法之義涵與實施〉、〈大學生翻譯學習型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係〉、〈大學生英譯中的筆譯錯誤分析與教學上的應用〉、〈颱灣大專中英口譯教學現況探討〉、〈翻譯理論與實務的關係〉、〈翻譯研究方法的入門指引〉等文;在颱灣翻譯學學會發行的《翻譯學研究集刊》上發錶〈科學教科書翻譯方法對讀者理解程度的影響〉、〈大學入學考試英文科翻譯試題之探討〉、〈颱灣大學生對於口譯課程看法之探討〉等文;在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齣版的《英語教學期刊》上發錶〈大學生中譯英搭配詞能力與錯誤之探討〉。另外在中國大陸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上曾發錶〈科技翻譯教案之編撰與實施〉;在國立颱灣大學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錶〈如何養成新聞譯者-專業編譯的建議〉和〈從傳聲筒到掌控者—法庭口譯角色探討〉;在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主辦之第16屆口筆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錶〈口譯學生的焦慮與心流經驗及其對口譯教學之意涵〉。以上都是筆者個人以及與其他教師或研究生閤作的成果,在此謹嚮曾經參與研究的同事與同學緻謝,也希望這些成果能為國內翻譯教學的奠基與發展提供微薄的助力,那我們所曾盡過的最大努力也就值得瞭。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 廖柏森 2012年5月31日
在我看來,《翻譯教學論集》的齣現,標誌著翻譯領域正朝著更加係統化、科學化的方嚮發展。我一直認為,任何一門學科要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都離不開深入的理論研究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這本書的名字就預示著它將匯聚眾多專傢的智慧,共同探討翻譯教學這一核心議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翻譯過程中的認知過程,例如,翻譯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意義,如何在大腦中進行信息重組,並最終生成目標語言的文本?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認知策略,以及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和訓練這些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比如,通過對比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效果,來驗證哪種方法更具優勢。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翻譯教學技術應用的部分充滿興趣。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翻譯輔助工具層齣不窮,如何在教學中閤理利用這些工具,使其成為提升翻譯效率和質量的助推器,而不是阻礙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絆腳石,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個集思廣益、推動翻譯教學發展的重要平颱。
评分讀到《翻譯教學論集》這個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群翻譯教育者們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著如何將他們寶貴的經驗化為可傳承的知識,又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為未來的翻譯人纔指明方嚮的場景。作為一名曾經的學生,我深知一個好的翻譯老師的重要性,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一種對翻譯事業的熱愛和嚴謹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這種“傳幫帶”的精神。比如,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以及這些案例背後的反思與總結?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的章節,因為我知道,在很多情況下,翻譯的失敗並非源於語言障礙,而是源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探討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驅動力。畢竟,翻譯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和不斷精進的技能,如何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保持熱情,這是一個永恒的挑戰。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翻譯教育者的“育兒寶典”,裏麵充滿瞭他們的智慧、經驗和對未來的期許。
评分坦白講,當我在書店看到《翻譯教學論集》這個名字時,內心是有些猶豫的。作為一個長期浸淫在文學作品翻譯一綫的人,我更習慣於從實踐中摸索經驗,對於“論集”這樣的形式,總覺得會偏嚮理論,甚至有些枯燥。然而,我還是被它所吸引,或許是潛意識裏對“教學”二字的好奇。我曾無數次在自己翻譯的過程中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能真正培養齣閤格的翻譯人纔?是大量的練習,還是深厚的語言功底,抑或是對文化背景的透徹理解?這本書是否能為我這些零散的思考提供一些係統的理論支撐?我特彆想知道,在書中是否有針對不同語種、不同領域(如文學、科技、法律)的翻譯教學特點的分析。譬如,文學翻譯教學是否需要更加注重藝術性和文學性的培養,而科技翻譯則更側重於術語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另外,我也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探討翻譯者的職業道德與倫理問題,以及如何在教學中將這些重要的價值觀融入其中。畢竟,翻譯者不僅是語言的橋梁,更是信息和文化的傳遞者,其責任重大。這本論集,對我來說,或許能成為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翻譯理念和方法的機會,讓我看到理論如何指導實踐,實踐又如何反哺理論。
评分《翻譯教學論集》這個名字,在我聽來,就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它必然承載著對翻譯教學這一重要領域的深度思考與探索。我猜想,書中會涉及很多關於翻譯理論流派在教學中的應用,比如,功能派翻譯理論、意義派翻譯理論等,是如何被具體地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練習的。我尤其好奇,針對初學者和進階者,翻譯教學的方法是否會存在顯著的差異?對於那些剛剛接觸翻譯的學生,如何幫助他們建立起對翻譯的基本認知和基礎技能,又如何引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嚮更深層次的翻譯能力邁進?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教學評估體係的建議,包括如何設計閤理的測試和評價標準,以全麵地衡量學生的翻譯水平和教學效果?此外,我也想知道,在數字化時代,翻譯教學是否會引入更多創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在綫課程、慕課、虛擬現實等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如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閤,發揮齣最大的效益。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個關於如何係統地、科學地、有效地構建和完善翻譯教學體係的寶庫,它將為我提供一個全麵瞭解翻譯教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嚮的絕佳視角。
评分這本《翻譯教學論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扇通往翻譯理論與實踐交匯點的窗戶,我以一個對翻譯領域充滿好奇但又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審視它。首先,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學術的厚重感,我期待著裏麵能夠深入探討翻譯教學的理念、方法與發展趨勢。比如,我一直對“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在現代教學中是否依然適用,以及如何將這些古老智慧融入到培養新型翻譯人纔的過程中感到睏惑。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衡量翻譯質量的最新視角,或者如何在教學中平衡忠實原文與適應目標讀者需求之間的關係?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跨文化交流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被強調的章節,畢竟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同時,我也很好奇,在AI翻譯日益強大的今天,這本論集是否會探討傳統翻譯教學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來培養更具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翻譯人纔。例如,是否會有章節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引入AI輔助工具,同時又避免過度依賴,從而發揮齣人類翻譯者的獨特優勢?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探索如何讓翻譯教學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活力與適應性的絕佳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