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思想與道傢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有趣的課題之一。秦漢以降,兩派學者或固守壁壘,或力主融通。在論辯的過程中,曆代學者不斷在整理與迴顧之中找尋新方嚮,逐漸形成兩派各不相同的譜係與理念。兩派學者批判對方、迴護自身的言論,往往隱伏自身論述的調整與新詮,並汲取對方的優點,以奪迴哲理的解釋權。「衝突」與「對話」往往是並存的,從某一層次來講,它們是一體的兩麵:衝突在對話中默默發生,對話也在衝突中不斷展開。這種互動的模式,恰可藉由比較儒傢《易》詮釋和道傢《易》詮釋來理解。
《周易》強調最大衝突中的最大調和之理念,儒道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正符閤此一道理。《周易》的詮釋與儒道思想的互動,綿延中國三韆年曆史文化,是中國思想史上至為復雜的大問題。本書由鄭吉雄教授、林永勝教授主編,選輯主題論文15篇,由易學專傢鄭吉雄、林忠軍、淺野裕一、曾春海、黃明誠、金春峰、汪學群、張善文、孫劍鞦、林永勝、黃忠天、賴貴三、伍振勛、賴賢宗、許朝陽等15位教授,分彆從曆史背景、思想分析、文獻詮解等不同角度,進行廣泛的考察,冀能對中國思想史上發生在《易》詮釋場域中的儒道交融與互動,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主編簡介
鄭吉雄
國立颱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2002-2012)、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2012-)。曾參與主持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2000-2004),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係訪問學人(1994-1995)、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學人(2007-2008)、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2010-2011)。主要研究領域:《周易》、清代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史、東亞文獻詮釋理論。著作有專著:《易圖象與易詮釋》、《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周易玄義詮解》等五種,主編:《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中國古典的解□□分析-日本.颱灣的學術交流》等十二種,以及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林永勝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近年主持多項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並擔任颱灣大學優勢重點領域拔尖計畫「東亞儒學研究計畫」之分項計畫主持人。曾任京都大學外國人研究者(2006)、山東大學訪問學者(2010)。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道教思想、中國傳統的身體觀與工夫論。著作有:〈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摺〉(《漢學研究》26:1,2008)、〈從纔性自然到道性自然〉(《颱大文史哲學報》71,2009)、〈惡之來源、個體化與下手工夫〉(《漢學研究》28:3,2010)、〈功夫試探〉(《颱大佛學研究》21,2011)、〈二重的道論〉(《清華學報》42:2,2012)等期刊、專書、會議論文數十篇。
作者簡介
鄭吉雄(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2002-2012],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2012-])
林忠軍(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淺野裕一(日本東北大學大學院環境科學研究科教授)
曾春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黃明誠(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金春峰(曾任東西方多所著名大學任客座教授)
汪學群(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善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兼易學研究所所長)
孫劍鞦(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兼華語文中心主任)
林永勝(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
黃忠天(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教授)
賴貴三(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
伍振勛(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
賴賢宗(颱北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許朝陽(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
序:《易經》文本的經典性和宗教的終極性 / 伍安祖
導言 / 鄭吉雄、林永勝
壹、從遺民到隱逸:道傢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 /鄭吉雄
貳、《易傳》符號解釋視域下的儒道互補 / 林忠軍
參、儒傢對《易》的經典化 / 淺野裕一
肆、由《論語》、《孟子》考察《易傳》構成的儒學成素 / 曾春海
伍、《易傳》中「儒道互動」與儒傢「道德形上學」發展 / 黃明誠
陸、從王弼《周易注》看詮釋中的儒道互動 / 金春峰
柒、從儒道互動看清初《易》學的特色 / 汪學群
捌、先後天學說與儒道思想 / 張善文
玖、邵雍《易》學思想中的儒道融通 / 孫劍鞦
拾、張載「太虛即氣」重釋──兼論兩種型態的非一非異之說 / 林永勝
拾壹、從「自然主體觀察」論《周易》經傳的書寫 / 黃忠天
拾貳、《周易.係辭傳》「易」、「簡」思想析論 / 賴貴三
拾參、《荀子.正名》釋義:語意學的詮釋取徑 ──以莊子、荀子對言辯的反省為背景 / 伍振勛
拾肆、太極圖與無極圖的文獻與哲學詮釋:自然與人文的對話──易之五義的本體詮釋與象徵詮釋 / 賴賢宗
拾伍、從「禮玄對舉」到本體論理解:論唐、牟二先生對王弼《易》學之詮解所呈顯的哲學史意義 / 許朝陽
人名錶列
序
《易經》文本的經典性和宗教的終極性 (摘錄)
伍安祖(現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曆史、亞洲研究及宗教哲學教授兼亞洲研究學程主任)
《 易經》已成為世界經典之一,這是不再需要反覆驗證的事實。曾醉心於其哲理的西方知識菁英不知凡幾,舉其犖犖大者,如早期的現代哲學傢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到精神分析學者榮格(Carl Gustav Jung),以至於科幻小說作者狄剋(PhilipKindred Dick)等。但《易經》對許多人,包括中國經典文學翻譯的大師理雅各(James Legge)來說,「翻譯和理解」都是步步艱難的。倘依弗雷(Northrop Frye)藉用布雷剋(William Blake)的說法,聖經是西方文學的偉大符碼(Great Code),那麼對《易經》也應作如是觀。《易經》形塑瞭中國的宇宙論,醞釀瞭深沉的哲理,透過經卦、彆卦陰陽組閤而成的圖像架構,《易經》在動態的混沌中建立瞭本體宇宙論。
陰陽互相鼓盪,支撐起「變」的核心理念,鋪陳齣蘊涵無窮智慧與意義的宇宙,為人類基本價值與信仰建立瞭可供理解的基礎。世所習知,《易經》獨特精巧的宇宙觀與深沉的道德倫理,曆經中國思想史的各個年代,而被儒、道的信徒視為最根本的經典,是啓導人們觀照宇宙運行的智慧泉源。然而,《易經》齣現伊始,即已是一部成於多位聖賢之手的成熟作品,相傳由伏羲、文王、周公等撰寫,並由孔子集大成。曆代讀者大多懷抱著神聖的信仰,視此一撰著譜係為史實。這種對於「已知」作者及著作權毫不懷疑卻又無從查證的睏難,反而拓展瞭詮釋的可能性,引發一連串相關的問題:經典的本義為何?聖賢撰著的目的為何?作為讀者,我們應如何理解其內容呢?換言之,經典的真實內容需要被重新建構,這就讓詮釋學有瞭參與的正當性。《易經》以及其他中國經典豐富卻又歧異的注釋傳統,其實都是在詮釋學的土壤上開花結果,將神聖的微言大義逐一昭顯齣來。
多元與分歧的詮釋,對於《易經》集大成的真理信念是絲毫無損的。就中國注經的學者而言,經典蘊涵著相連貫及可迴溯的哲理潛德之幽光,藉由無數注經者之心與手一一抉發。開宗明義,詮釋的首要之務,即在於確立經典的文化力量與象徵意義,終則又始地確認《易經》的經典性與典範性──這也是中國注經者的中心信仰。在此中,詮釋學上的顛覆案例當然是存在的,但它始終是藉由注經者不斷檢視、反思、修正前儒的注解、論說,以求彰顯上古聖賢的理想、觀念而進行。經典神聖地位成為後世讀者的主觀想像與曆史文化的客觀事實兩方麵的共同支柱後,閱讀與再閱讀的連續工作,就如同百川並進、共同朝嚮經典本義的大海灌注新義,遂成就瞭《易經》豐富而多樣性的詮釋傳統。
這當然不錶示在任何時候閱讀《易經》,書中亙古的經典智慧,即可跳過時空,自動展示齣其具無上權威與感染力的真理,彷彿經典本身就是創造與啓發的寶庫。縱使傳統解經者如硃熹等深信閱讀經典就是直觀詮解聖人之心,但此際我們也都明瞭舒拉瑪赫式(Schleiermacherian)「與作者的想法融為一體」的境界,恐怕隻是存乎空想。另方麵,我們也無法相信像後現代和解構主義原理所提示的,讀者可以跳脫經典,縱橫自如地自抒己見。總有一刻,讀者從一個特殊時空進行解讀,「理解」這件事就必然是「視域的融閤」(fusion of horizons),亦即作者的經典,文本和讀者的理解脈絡相疊閤。講得仔細些,這個過程涉及瞭作者、文本、讀者以及預設詮釋,需要注入想像力、同理心、語言技巧、曆史知識和其他的專業知識。
透過上述由當代理論開示的詮釋可能的觀照,我們即能思考《易經》文本與注解所抽繹齣來的終極真理之間的關係,用詮釋學術語講,就是「道」、「陰陽」、「天」、「理」。真理,隱伏在經典文獻的內容裏,儒傢的哲學意涵則陶鎔在文獻之中。事實上,《易經》和其他的儒典,都是古代聖哲思考人我關係的基礎,不是因為他們將經典視為絕對性的教條和權威而盲從,而是因為他們都體證瞭上古聖賢所經曆過的特殊社會人生與價值。不過後代學者融入經典之中,二者之間必然有某種調和的橋梁聯係瞭時空的隔閡,最重要的橋梁就是傳注(其中已包含瞭閱讀、詮釋和理解)。最後,這種與經典的相遇,必然逼齣一個先聖先哲早已揭示的,追求在無垠時空中之超越性真理為目標的需求。吾人可視此種追求在本質上與目的上具有宗教本質。
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其書名《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儒道兩傢思想的淵源和發展一直充滿瞭好奇。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儒傢是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和人倫道德的,而道傢則更傾嚮於超脫物外、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自然和諧。然而,我總覺得這兩種思想並非完全對立,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深刻的聯係和互動,隻是我難以深入探究。這本書名恰恰點齣瞭這一點,將“易”作為一種解讀的視角,這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易”所代錶的變易、不易、簡易之理,以及其所包含的陰陽辯證、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似乎能為理解儒道兩傢的復雜關係提供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書中,通過對“易”的精妙詮釋,揭示齣儒道兩傢在思想體係、價值取嚮,甚至在具體的人生實踐中,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又是如何在差異中求同存異,共同構成瞭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而獨特的精神內涵。這本書能否為我揭開這一層神秘的麵紗,讓我看到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精妙的儒道互動圖景,是我期待的主要內容。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眼就喜歡上瞭,素雅的顔色搭配上恰到好處的字體,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還沒翻開書頁,就對裏麵可能包含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畢竟“儒道互動”這個主題本身就極富張力,想象著兩種看似截然不同卻又深度交織的思想體係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相互碰撞、融閤、影響,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我尤其期待作者在其中能夠展現的,是如何在“易”這個至高無上的哲學框架下,對儒傢和道傢的思想進行一種全新的、更具啓發性的解讀。我們都知道,儒傢以入世、強調人倫綱常和道德修養著稱,而道傢則更傾嚮於齣世、追求自然無為和精神的自由。這兩種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又如何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種“互動”的奧秘,比如在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對待社會問題的態度上,儒道兩傢是如何通過“易”的視角,找到共通點,或者在差異中實現辯證統一的,這將是我閱讀時最關注的焦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讓我能夠跳脫齣以往對儒道兩傢片麵的認識,看到它們之間更為精妙復雜的聯係。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沉甸甸的紙質和散發齣的淡淡油墨香,這是一種久違的閱讀質感,讓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手裏細細品味。書名《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泛泛而談的哲學普及讀物,而是指嚮瞭一個非常具體且深刻的研究領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充滿敬畏,尤其是《易經》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經典,它所蘊含的智慧博大精深,常常讓人覺得高不可攀。而儒傢和道傢,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兩大流派,其思想的互動和演變更是撲朔迷離,充滿著引人入勝的張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運用“易”的哲學思想,來闡釋儒道兩傢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種種聯係和影響。例如,在麵對人生睏境時,儒傢強調的是積極進取、承擔責任,而道傢則提倡順其自然、淡泊寜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是否能在“易”的辯證智慧中找到某種程度的調和與統一?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我從未想過的角度,讓我對這些古老的哲學思想有耳目一新的認識,並且能夠從中汲取一些智慧,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脊設計簡潔而有力,封麵上“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幾個字,仿佛一道開啓古老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對中國哲學一直情有獨鍾,尤其對儒傢和道傢這兩個思想巨擘的相互影響充滿瞭探索欲。我們都知道,儒傢倡導的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倫理體係,而道傢則更側重於個體的精神自由和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取嚮,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是如何在“易”的框架下産生糾葛、融閤,並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運用“易”的深刻內涵,比如其辯證思想、變化之道,來解讀儒道兩傢在人生觀、宇宙觀、政治觀等方麵的異同與關聯。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展現齣,在麵對同樣的人生課題時,儒道兩傢是如何通過“易”的視角,給齣既有共鳴又不失個性的解答?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全新的理解,能夠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看到儒道思想之間更為精妙、更為動態的互動過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當我看到《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中國古代哲學那浩瀚而深邃的圖景。我一直認為,儒傢和道傢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座高峰,它們各自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世界,卻又在曆史的長河中彼此呼應、相互影響。然而,這種“互動”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們在核心理念上是否存在著某種潛在的連接點?這本書名中提及的“易詮釋”,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解讀路徑。“易”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其蘊含的變與不變、陰陽相濟、天人閤一等思想,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藉助於“易”的智慧,來剖析儒傢和道傢在人生哲學、價值觀念、治國理念等方麵的異同與融閤。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揭示,當麵對人生的種種挑戰和選擇時,儒傢提倡的“剋己復禮”與道傢崇尚的“道法自然”,在“易”的辯證框架下,是如何實現一種更為圓融、更為智慧的統一?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儒道思想如何在“易”的照耀下,交織齣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那幅波瀾壯闊的畫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