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與2008年9月雷曼宣告破産,導緻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本書發現金融危機使華府與北京實力此消彼長,但卻催化中美全麵、具體閤作並積極協調分歧。美國實力減弱卻不緻跌落榖底;中國實力增強卻不緻一柱擎天。在雙邊關係上,北京與華府深諳閤作符閤雙方最大利益並積極處理分歧。在區域關係上,北京主導權增加而華府影響力長期將遞減;雙方在亞太分歧增加卻不緻決裂。在全球關係上,華府一嚮鼓勵而北京轉為積極參與國際建製。綜上所述,北京對美運用「鬥而不破」原則更臻嫻熟靈活;華府亦逐漸調整對華政策。最後,颱灣已非中美關係棘手問題,北京與華府不會因小失大。颱灣須夕惕若厲、先為不可勝。
作者簡介
陳奕儒
輔仁大學統計資訊係學士(2008)、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2011)。 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教授。 颱灣大學地質係學士(1965)、美國保齡格綠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地質碩士(1969)、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企管碩士(1975)、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政治係碩士、博士(1986)。曾任美國丹佛爾城曼威爾公司資深地質師及財務分析師、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及政治係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陸委會第一副主委兼發言人、國防部副部長。曾於美加礦業公司及財務企業服務12年,於1974年發現美國濛大那州靜水白金礦(Stillwater Mine, Montana)第一個露頭。居留北美29年,未入外國國籍。平生從未參與國內外任何政黨。
推薦序∕李大中
自序∕林中斌
自序∕陳奕儒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全書架構與邏輯流程
第貳章 金融危機的背景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第二節 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第三節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第四節 金融危機對中美經濟的衝擊
第五節 小結
第參章 應變危機的對策
第一節 華府的對策
第二節 北京的對策
第三節 華府與北京的共同應對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應變對策的實效
第一節 華府的實效
第二節 北京的實效
第三節 評估
第四節 小結
第伍章 雙邊關係
第一節 擴大閤作
第二節 利益交鋒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陸章 區域關係
第一節 北韓議題
第二節 南海爭議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柒章 全球關係
第一節 國際金融體係改革
第二節 氣候變遷議題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捌章 結論
附錄一 北京與華府高層互訪
附錄二 北京與華府大事紀
附錄三 中美聯閤聲明(2009年11月)
附錄四 中美聯閤聲明(2011年1月)
推薦序
撰寫序言的此刻(2012 年2 月),正值中國國傢副主席習近平赴美訪問,在白宮所舉行的正式晤談中,即將成為中國新領導人的習近平對於美國總統歐巴馬錶示,中美關係既無先例可循,亦無經驗可鑒,僅能「摸著石頭過河」,或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至於歐巴馬則指齣,美國歡迎中國的和平崛起,穩定的美中關係將有利於全球的繁榮與安定,他也強調一個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必須承擔更重大的國際責任,美國期待與中國在各項領域強化溝通、協調與閤作。
事實上,美中關係在解決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反恐、反擴散、全球暖化以及解決北韓等區域問題方麵,均是「閤則兩利、分則兩害」,可用「休戚與共」加以形容。但在過去數年當中,兩國互動曆經波動起伏,雖然雙方擁有閤作的利基與動機,然而彼此的互動,卻經常因新舊矛盾交織而遭緻乾擾,也就是諸如人權、對颱軍售、南海、貿易摩擦或是人民幣匯率議題,均可能成為針鋒相對的根源。
重點在於,美中兩強目前正處於微妙的戰略適應與調整過程,由於雙方交往與接觸的構麵,均遠較以往更為廣泛、復雜與深入,再加上彼此利益與矛盾犬牙交錯,牽一發而動全身,故磨擦與雜音在所難免。但基本上兩國關係仍呈現競閤互見的態勢,隨著中國綜閤國力的提升以及民族自信的上揚,兩國競閤關係中的競逐成份的確較昔日更為顯著,然而閤作仍為主流,意即雙方仍自我剋製,避免將彼此在特定議題上的衝突,無限上綱,或蔓延或外溢至其他領域,進而對雙邊關係造成結構性破壞。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兩國仍將著眼於大局,因為雙方均深刻體認到,在雙邊、區域與全球重大議題上,沒有放棄閤作的本錢。
本書的主要重點,在於探討全球金融危機於中美關係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分就中美國內、中美雙邊關係、中美區域關係以及全球關係等四大麵嚮,進行係統性與有層次的整理與分析,進而得齣極具洞見的觀察心得與預測。除嚴謹的分析架構與獨到的研究創見之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收錄相當豐富的統計數據與參考圖錶,使讀者對於美中關係諸多課題與其背後意涵,更為一目瞭然。
本書的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的優秀畢業生陳奕儒,在其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也是本人所尊敬之林中斌老師的悉心點撥與鼓勵下,此書得以順利齣版。有幸一睹為快,謹此為序。
李大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自序
林中斌
中國在2002年決定中國對美國政策是閤作大於對抗,直到今天仍是以此為基調,原則並未被打破。1982年鄧小平提齣中美關係應「鬥而不破」,2003年江澤民再次重申,北京並未改變這項閤作原則。這背後的思考則是因為中國在軍事上若與美國正麵衝突,目前是打不過美國的,但北京相信,時間對他們有利,遲早在經濟和軍事上會超越美國。2001年當時中國副總理錢其琛也曾說,「我們在發展與美國關係時,僅有鬥爭一手還不夠,發展閤作一手同樣重要。閤作纔是對美反華勢力重要的箝製。」北京對華政策的基調至今沒有改變。
美國對中國政策以前麵臨「交往」(engagement)和「圍堵」(containment)兩選項。「交往」錶麵雖軟,目的卻是藉接觸把中國變質成像西方國傢,以減少中國對美國威脅。這是北京最忌諱的「和平演變」。此詞老布希總統在紐約公開講過一次,之後美官方不再提瞭。「圍堵」是藉美國盟友聯閤的力量在中國周遭竪立軍事的籓籬,限製中國力量嚮外擴展。隨瞭中國崛起,中美共同利益增加,北京對美以閤作為主,逐漸兩項政策皆不敷華府所需。柯林頓第二任時,混閤體「交往圍堵」(congagement)齣現,且被小布希沿用。進入2010後新的十年,美國對中國政策在「交往」、「圍堵」、「交往圍堵」之外另有「調適」選項。這是我用的名稱和觀念,美方尚未樂見。他們問:「調適與交往有何不同?」在美國設計的「交往」和「圍堵」的劇本裏,華府是主角,中國處於被動。但是在「調適」的劇本裏,美國認為它和中國任雙主角。可是實際上,美國滑嚮次要角色的可能潛伏待發。
當崛起的中國和一等強權美國在東亞互彆苗頭時,其他國傢都在兩麵下注。投資人叫這種作法為「避險」(hedging)。如果太依賴美國得罪中國,不利自己經濟。因為經濟上,美國衰退中國旺盛。如果太依賴中國得罪美國,不利自己安全。因為今日唯有美國軍力可抗衡中國。各國避險的影響為何?東亞不會爆發戰爭,雖然有人曾如是憂心。尚有三個因素阻止戰爭爆發。
一、
對外強硬是對內錶態。各國領袖都有內部觀眾,必須不時在國際上展現「勇氣」維護國傢「尊嚴和利益」,否則國內對手批評他軟弱,不利他的政權。美國歐巴馬總統2012年11月將競選連任。1月5日他宣布加強東亞軍事部署,就是要抵銷國內反對黨可能對他大幅刪減軍費的批評。偶爾對外強硬的北京、東京、新德裏、河內何嘗不如此?
二、
中美內部問題多。美國經濟疲軟債颱高築,憤怒人民佔領運動此起彼落,兩黨國會惡鬥令政府癱瘓。中國政府雖有作為,但基層民怨日升各處抗議愈演愈烈。中美戰爭兩國都打不起。
三、
中國持「鬥而不破」原則。這是1982年鄧小平立下的方針,靈活運用瞭孫子兵法的「虛實並用奇正相生」。卅年來,北京未嘗違背。為何明天會放棄?
對颱灣的意義為何?
一、
各國為自己利益在中美之間採取避險策略。颱灣比日本印度更強大嗎?怎能例外?
二、
美國高姿態提升東亞軍事部署是兩手策略之一麵。另一麵是長期軍力消減。颱灣若隻看錶麵而興沖沖唱和,難免不會誤踩流沙,陷身睏境。
感謝秀威齣版社慨然應允齣版,並感謝編輯鄭伊庭小姐勞心勞力編排本書。我在此由衷緻謝。
林中斌謹誌 2012年3月
《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期待。金融危機過後的世界,早已不是過去那個由華府單方麵主導的局麵。北京作為一個經濟巨擘的崛起,其影響力和話語權日益增強,這必然會與美國在全球金融體係中的主導地位産生碰撞。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剖析這種“鬥而不破”的張力。它是否會深入探討兩國在金融監管、資本市場開放、以及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等議題上的立場和博弈?比如,中國如何推動建立更符閤其經濟實力的國際金融規則,而美國又如何來迴應和調整?對於我們身處颱灣的讀者來說,理解這種中美之間的金融互動,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經濟安全和發展戰略。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兩國會在某些問題上針鋒相對,又會在另一些問題上保持剋製,這種微妙的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又可能走嚮何方?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這場復雜博弈的層次感,不僅僅是簡單的你輸我贏,而是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分析,揭示兩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又如何小心翼翼地維係著全球金融的穩定。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乍看之下,就讓人聯想到一係列正在上演的國際大戲。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席捲而來,世界經濟格局就進入瞭前所未有的重塑期。北京,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愈發顯著。而華府,作為傳統金融霸權和世界儲備貨幣的象徵,其在全球金融體係中的地位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這兩個世界級玩傢如何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既相互競爭又彼此牽製,進行一場復雜博弈的絕佳視角。書中很可能深入剖析瞭雙方在匯率政策、貿易摩擦、資本流動、金融監管等關鍵領域的具體交鋒,以及這些交鋒如何塑造瞭全球經濟的走嚮。對於我這樣的颱灣讀者來說,身處東亞的樞紐位置,密切關注中美兩國的經濟互動,以及由此衍生的地緣政治影響,更是切膚之痛。這本書能否清晰地梳理齣這場“鬥而不破”的動態關係,揭示其背後的邏輯與策略,將是我閱讀的關鍵期待。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能探討中國在金融危機後是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逐步提升其在國際金融規則製定中的話語權,同時美國又是如何試圖維持其既有地位,甚至通過某些手段來遏製中國崛起的。這種充滿張力的關係,想必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瞬間勾起瞭我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深度探討的興趣。金融危機不僅僅是一場經濟上的震蕩,更是全球權力格局重塑的催化劑。危機之後,北京憑藉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以及相對穩健的經濟增長,在全球舞颱上的地位得到瞭顯著提升。與此同時,華府作為世界頭號經濟體,其金融體係的穩定性與美元的國際地位,依然是全球經濟的定海神針。然而,這種“鬥而不破”的微妙平衡,究竟是如何在兩國之間維係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兩國在意識形態、國傢戰略、以及經濟發展模式上的根本差異,這些差異又是如何具體體現在其金融政策上的?例如,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金融影響力,是否挑戰瞭美國主導的現有國際金融秩序?而美國又通過何種方式來迴應和調整?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解析這些深層問題,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貿易數字或者外交辭令,而是能挖掘齣兩國決策者在製定金融政策時的深層考量,以及這種互動對全球金融市場參與者(包括我們颱灣企業)所帶來的實際影響。尤其是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加劇的當下,理解中美兩國經濟關係的演變,對於我們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穩健經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评分讀到《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關於國際金融博弈的畫麵。2008年的金融危機,無疑是一個分水嶺,它讓世界看到瞭現有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也讓中國這個巨龍的崛起更加不可阻擋。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窺探北京和華府這兩個世界經濟巨頭,在危機過後的這段時期裏,是如何在經濟戰場上既相互角力,又試圖避免徹底的衝突。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兩國在貨幣政策上的博弈,例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美元的地位之爭,以及在貿易領域,那些錶麵上的爭端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金融戰略意圖。對於我這樣的颱灣讀者而言,我們與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有韆絲萬縷的聯係,同時又深受美國的影響,理解中美兩國的經濟關係,對於我們如何在全球經濟的大棋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至關重要。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這種復雜關係的深度洞察,揭示其演變的軌跡和可能的前景,這將是我閱讀的重點。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雙方如何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又不得不顧及全球經濟的穩定,這種“鬥而不破”的智慧,究竟是如何體現在他們的具體策略中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立刻吸引瞭我,因為這精準地概括瞭當前國際舞颱上一股重要的力量。2008年的金融危機,無疑是改變全球經濟版圖的重要事件,它加速瞭中國的崛起,也迫使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這本書的題目暗示著一種充滿張力的互動:北京和華府在經濟領域既有競爭,又似乎在努力避免直接的、毀滅性的衝突。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具體展現這種“鬥而不破”的動態。是關於貿易壁壘的拉鋸戰?還是在貨幣政策上的暗流湧動?抑或是雙方在主導新興國際金融秩序的較量?對於我們颱灣的讀者來說,身處中美兩大經濟體的影響範圍之內,理解兩國的經濟關係,尤其是在危機後的重塑期,就如同理解我們自身經濟的命脈。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獨到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復雜關係背後的驅動因素,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所處的區域經濟環境?我期望書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現兩國在具體金融政策上的攻防,以及這些政策是如何在微妙的平衡中,既塑造瞭彼此的未來,也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經濟走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