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生態浩劫與修行者的世紀思辨
當消費使人陷入欲望的牢籠,一種積極入世的佛教經濟學,能否成為拯救地球的慈悲願力?
究竟多少纔算夠?
現代消費社會告訴我們,不滿足感可以透過不斷消費來填滿。今天,光是消費産品多如排山倒海的現象便足以讓人提齣這樣一問:「究竟多少纔算夠?」
當人人忙不迭購買最先進的電子産品、最新型的汽車、最時髦的産品,模仿名人的衣食住行方式,這本書卻讓我們思考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書中從不同角度探討瞭佛教對環保關懷的啓發:環境就在你我周遭,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它與我們密不可分。
本書撰文者都同時是佛教學者、修行者和行動傢,他們在這部分量十足的著作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擴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更瞭解人類環境的本質,以及麵對緊迫的生態危機時,佛教有哪些方麵,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與人類環境重拾聯係。
編者簡介
理查.培恩 Richard K. Payne
柏剋萊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所長,該所日本佛學研究部之沼田惠範講座教授,聯閤神學研究所(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博士班老師,以及日本龍榖大學「人文學、科學與宗教中心」的協同研究員。他也是真言宗的正式僧人,負責《東亞的密乘佛教》(Tantric Buddhism in East Asia)的主編工作。
作者簡介
巴恩希爾 David Landis Barnhill
威斯康辛大學奧斯哥(Oskosh)校區環境研究係係主任。著有《入世:美國自然作傢與世界》(Engaging the Earth: American Nature Writers and the World),以及兩冊論鬆尾芭蕉詩文的著作。閤編有《深層生態學與世界性宗教:論聖基的新論文集》(Deep Ecology and World Religions: New Essays on Sacred Grou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嵩滿也
曾在《太平世界》(Pacific World)與《淨土》(The Pure Land)等專業佛學期刊發錶多篇英語論文。現任龍榖大學學部長,同校「人文學、科學與宗教中心」之「佛教與環境研究單位」主任,國際真宗學會事務局長。
埃爾剋 Malcolm David Eckel
任教於波士頓大學,曾以教學卓越榮獲該校之「梅特卡夫奬」。著有《清辨及其佛學上之對手》(Bhaviveka and His Buddhist Oppenents [Harvard Universiy Press, 2008])、《佛教》(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和《去見佛去》(To See the Buddh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等。
井上信一
宮崎銀行總裁,著名經濟學傢,著有《使佛教發揮作用:管理和經營的新方法》(Putting Buddhism to Work: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Kodansha, 1998])
卡珊 Stephanie Kaza
弗濛特大學環境研究教授。著有《上鈎:論貪、癡與消費慾的佛教作品》(Hooked: Buddhist Writings on Greed, Desire and the Urge to Consume [Shambhala, 2005)和《專注的心:與樹木談話》(The Attentive Heart: Conversations with Trees [Shambhala, 1996])。閤編有《法雨:佛教環保主義參考資料》(Dharma Rain: Sources of Buddhist Environmentalism [Shambhala, 2000])
幸泉哲紀
龍榖大學榮退教授,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教授,現任國際整閤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Studies)所長。著有《全球係統的相互依賴與變遷》(Interdependence and Change in the Global Syste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中村生雄
曾任大阪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學習院大學教授。
史密豪生 Lambert Schmithausen
著有《慈悲與法術:佛教麵對自然界危險性的一些態度》(Maitri and Magic: Aspects of the Buddhist Attitude Toward the Dangerous in Nature [ in Indo-Iranian Journal, 2000])和《草木有情觀念對最早期佛教構成的難題》(The Problem of the Sentience of Plants in Earliest Buddhism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1])
威廉斯 Duncan Ryuken Williams
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剋萊校區,著有《禪的另一麵:德川時代日本曹洞宗之社會史》(The Other Side of Zen: A Social History of Soto Zen Buddhism in Tokugawa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編有《佛教與生態學:佛法與行為的相互關連性》(Buddh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harma and Deeds [Harvard Center for World Religions, 1998]),閤編有《美國佛教:近期學術研究之方法與收獲》(American Buddhism: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Recent Scholarship [Routledge, 1998])。
譯者簡介
梁永安
柏剋萊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所長,該所日本佛學研究部之沼田惠範講座教授,聯閤神學研究所(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博士班老師,以及日本龍榖大學「人文學、科學與宗教中心」的協同研究員。他也是真言宗的正式僧人,負責《東亞的密乘佛教》(Tantric Buddhism in East Asia)的主編工作。
本書作者簡介
編者序
「多少纔算夠?」:佛教與人類環境
緒言
到底多少纔算夠?──培恩(Richard K. Payne)
環境的全球觀點
本書內容概述
最後幾點想法
當代日本佛教的環保努力──威廉斯(Duncan Ryuken Williams)
「敬告三井房地産公司:草木皆有佛性」
建製佛教和全宗性的環保關懷:以曹洞宗的「綠計畫」為例
日本的入世佛教和尋找一個替代範式:壽光院的個案
日本佛教保守派的地方性與全球性環保關懷
結論
多少纔算夠?:佛教對消費主義的觀點──卡珊(Stephanie Kaza)
緒言
消費的規模與衝擊
幾種批判消費主義的傳統方式
佛教式批判
幫助擺脫物欲的佛教方法
佛教的反消費活躍主義
淨土宗,及其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嵩滿也
引言
淨土宗與環境
淨土觀念中的生態觀點
理想與現實的緊張
親鸞對淨土和環境的基進認知
附記
史耐德的生態社會佛教──巴恩希爾(David Landis Barnhill)
佛教、環保與政治
無政府主義傳統
基本真理
史耐德對環境問題所作的佛教批判
理想世界:環保佛教的無政府主義
途徑
結論
以一種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井上信一
嚮宇宙暫時藉來
環境教育
對産業的環境評估與社會評估
農業作為一種對地球友善的産業
無節製的消費
競爭
佛教的金錢觀
透過資源迴收避免浪費
八正道作為永續生活的一種規範──幸泉哲紀
引言
顯世界和隱世界
「八正道」作為一種係統間的平衡狀態
八正道作為一種物質-能量的守恆法則
結論
江戶時代淨土真宗對「殺生食肉」的辯護──中村生雄
殺生與業報的觀念
人與動物關係的倒轉
淨土真宗有關「殺生食肉」的討論
報恩寺的「開砧闆」儀式
「佛教環保關懷」一語自相矛盾嗎?──埃爾剋(Malcolm David Eckel)
早期佛教與生態倫理──史密豪生(Lambert Schmithausen)
初步考量
早期佛教對生命處境的終極評價和自然界的的定位
「緣起」觀念與生態倫理
早期佛教的精神取嚮與倫理取嚮,以及這些取嚮與生態倫理的關係
對自然界的世間內評價
動物的地位
結論
這本《多少纔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真的是一股清流,在這個人人追求“更多、更快、更強”的時代,它像一股山泉,靜靜地流淌,卻能洗滌心靈。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的經濟模式,似乎總是在不斷地擴張,像是無止境的貪婪,好像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但真的是這樣嗎?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完全不同的視角。它不是那種讓你覺得“哇,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賺更多錢”的功利性讀物,而是更像一位智者,溫和地引導你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待經濟,這本來就很有意思。我一直對佛教的“無我”、“慈悲”、“知足”這些概念有所瞭解,但從未想過它們可以應用到經濟學這麼宏觀的領域。書中將這些精神原則與可持續發展、公平分配等議題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既能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又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性。它沒有說要我們迴到原始社會,而是提齣瞭一種更具智慧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夠瞭就好”的概念,並深入探討瞭如何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保持清醒,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富足。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幸福並不在於物質的堆積,而在於一種平衡和滿足。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你停下來思考的書。在現代社會,我們每天都被各種信息轟炸,被各種“成功學”、“緻富經”推著嚮前,仿佛停滯就是落後。但《多少纔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卻反其道而行,它邀請我們慢下來,去審視“夠”這個字的分量。我之前一直認為,經濟學就是關於如何最大化利潤,如何實現增長,但這本書顛覆瞭我的認知。 作者巧妙地將佛教的智慧,比如“緣起性空”、“無常”等概念,融入到經濟學的分析中,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運行邏輯。它不隻是批判現有的經濟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迴歸到人的內在價值,以及對自然的敬畏。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之感。特彆是關於如何平衡個人欲望和社會責任,如何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也能為整個地球的福祉做齣貢獻,這些議題都得到瞭深入的探討。它不是讓你放棄物質,而是讓你學會如何與物質和諧相處,找到一種更持久、更寜靜的富足感。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拿到這本《多少纔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我有點好奇,也有些許懷疑。佛教的智慧用來拯救地球?聽起來有點玄乎。但當我翻開它,被它娓娓道來的敘事吸引之後,那種疑慮就煙消雲散瞭。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深奧的佛教哲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經濟行為聯係起來,讓我這個平時對經濟學不太感冒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書裏麵講到的“以人為本,以環境為重”的經濟理念,簡直是給當下這個過度追求GDP增長,卻常常忽視瞭生態破壞和社會不公的時代,敲響瞭警鍾。它沒有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很多案例和分析,展現瞭如果我們將“知足常樂”的精神融入經濟決策,會帶來怎樣的積極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消費主義陷阱”的剖析,讓人猛然驚醒,原來我們很多時候的“需要”,不過是被廣告和媒體灌輸齣來的“想要”。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慢下來”、“靜下來”的生活和經濟哲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並開始思考如何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的經濟體係,有點像一個失控的火車頭,拼命嚮前衝,但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裏,也不顧沿途的風景和乘客的感受。《多少纔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這本書,就像是給這個火車頭裝上瞭一個指南針,同時又給它減瞭速,讓它開始思考方嚮。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把佛教說成是某種宗教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深刻的人生智慧,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當這種智慧被用來分析經濟問題時,就産生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書中並沒有鼓吹要我們迴到過去,而是提齣瞭一種更加理性、更加慈悲的經濟發展路徑。它讓我們思考,我們所謂的“發展”到底是為瞭什麼?是為瞭讓更多人過上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僅僅為瞭積纍更多的數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適度消費”和“共享經濟”的討論,這讓我覺得,原來改變不一定需要顛覆性的革命,而是可以從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選擇開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真正的“夠”,是一種內心的富足,而這種富足,恰恰是拯救我們地球的關鍵。
评分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也非常有啓發性的書。在如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但精神卻常常感到空虛的時代,《多少纔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另一條可能的發展道路。我一直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和貧富差距感到擔憂,但又覺得束手無策。這本書則提供瞭另一種思考框架。 作者將佛教中“慈悲”、“智慧”、“無常”等核心理念,巧妙地運用到經濟學的分析中,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它並非是讓你過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引導你審視自己的欲望,區分“需要”與“想要”,並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建立在無止境的物質占有上。書中對於“量入為齣”這種樸素的道理,在現代經濟體係中的重要性進行瞭深刻的闡釋,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平衡、更加公平的社會經濟圖景。這本書不僅是對經濟學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我們個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深刻反思,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在追求個人進步的同時,如何能為地球的未來,為人類的共同福祉,貢獻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