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真正的定律不可能是綫性的。」
對經濟學革命而言,必須摒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綫性特徵,
諸如市場體係的綫性相互作用,微觀個體的可加性,
貨幣的單嚮綫性傳遞機製等等,正是這種綫性特徵同危機和衰退格格不入。
沒有任何奢望,一切僅是開始。
經濟學必須放棄18—19世紀經典科學的還原論,市場不應被簡化為單一商品或經濟人之和。本書從全新的視角重建市場微觀結構和貨幣理論基礎。
其創新是價格選擇的微觀理論,即均衡價格及其躍遷的統計描述。由此可以發展一種取代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基礎的新範式,並不矛盾地建立關於通貨膨脹、金融普遍不穩定性和經濟週期的宏觀理論。其中,貨幣數量以市場狀態參量的方式對價格、産齣和就業發揮全域性的關鍵作用,這個過程可以用非綫性方程來描述。
如果說這次危機是“創造性的創壞”,那麼首先就是經濟學的革命已經不可避免,其標誌將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範式的終結。
作者簡介
瀋華嵩
1942年3月生於四川重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導師
導 論
第一章 經濟學推理的起點
一 經濟學的童話
二 亞當.斯密猜想
三 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四 真空中運動的質點
五 世界不再簡單
六 市場的微觀結構
七 經濟學寓言
八 假定之戰
第二章 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
一 瓦爾拉斯體係中的貨幣
二 齊次性與貨幣中性
三 價值形式理論
四 理發師悖論
五 貨幣理論的微觀基礎
六 貨幣的“原罪”
七 貨幣符號
八 交換行為的自組織
第三章 貨幣傳導機製與凱恩斯革命
一 “亞當的蘋果”
二 黃金和紙的故事
三 貨幣的解放
四 存款創生與貨幣乘數
五 貨幣為什麼重要
六 貨幣衝擊的傳遞
七 凱恩斯革命
八 中庸之道
第四章 資産定價理論
一 貨幣涅槃
二 流動性的代價
三 “有效市場假說”
四 股價不擲骰子
五 “市場異象”
六 股價過度波動性問題
七 理性泡沫
第五章 非綫性股價模型
一 行為金融理論
二 群體抉擇
三 行為模型
四 價格漲落的統計描述
五 資産估價與市場行為
六 邏輯斯蒂股價模型
七 暴漲-暴跌過程
八 價格動態對參數的敏感依賴
第六章 金融危機與經濟周期
一 金融創新推動的貨幣擴張
二 數量論和通貨膨脹
三 通貨膨脹的動力
四 “明斯基時刻”
五 金融脆弱性的貨幣本原
六 經濟周期結構
七 本徵波動模型
第七章 經濟學的革命
一 新古典主義專製
二 從微觀到宏觀
三 經濟學:範式轉換
四 經濟學的新思維
因為那場史無前例的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9年我纔開始係統的研究工作,1994年又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走進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下海”大潮。此間,我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就是對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懷疑和批判,並力圖把遠離平衡態的自組織理論引進經濟學方法論,強調經濟演化中信息和復雜性的重要作用。這些努力的結果就是我的專著《經濟係統的自組織理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1年齣版)。
1993年《經濟係統的自組織理論》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1977—1991年)優秀科研成果奬。我印象特彆深的是資深研究員的成果,如嚴中平先生的《中國近代經濟史》、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以及瀋從文先生關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著作等。2006年《經濟係統的自組織理論》一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的首批圖書重印齣版。後來我承諾齣版社寫一本關於經濟演化自組織理論的通俗著作。我剛寫完前麵的幾個章節,當時公司準備再次去紐約路演,但意外的是2008年9月15日,繼美國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一周後雷曼兄弟破産倒閉,銀行業的危機很快演變成典型的恐慌,急轉直下的形勢引發瞭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並走嚮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政府也提齣瞭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
同時,危機又引起關於國際資本主義曆史命運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論爭,這場意識形態的危機還遠沒有塵埃落定,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終結。經濟學的現狀不能再延續下去瞭,否則對人類和經濟學都是一個災難。
耐人尋味的是,2000年7月就曾爆發過聲勢浩大的巴黎大學生“反對無節製的形式化經濟學課程”的國際運動,到2011年鞦天這種請願浪潮則在美國演變成“佔領華爾街”的全民運動。11月7日據美國《每日郵報》報道,約70名哈佛大學學生宣佈退齣格雷格‧曼昆(Greg Mankiw)教授的經濟學課程。他們在緻曼昆的公開信中寫道,“如果哈佛不能使學生們具備關於經濟學之更廣博與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他們的行為將會危及全球金融體係。近五年來的經濟動亂已經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我改變瞭初衷,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方法論的討論上,《危機後的經濟學》必須對世界金融危機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普遍的不穩定性作一個本原性的解釋,並在此基礎上考慮重新建立可以取代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科學範式。不論成敗都必須去嘗試。當然,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對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來說,顯然力不從心。不過,如果本書能引起讀者對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終結,對經濟學革命更多的關注,那麼,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
這裏,我要誠摯地感謝我的弟弟瀋華源先生給我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得以順利完成本書的寫作。在白雲渡牧場,清晨林間草地上開滿不知名的野花,還有那月光下無邊的睡蓮,或者在半畝池塘聽殘荷蕭瑟的鞦聲……總是讓人心曠神怡,這時你可以乘著思辨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傢人和泰來集團公司的同仁都給予我鼓勵和支持,我誠摯地感謝他(她)們。我還要感謝杜豫女士,她教我訂正英文和數學公式並打印瞭全部書稿。
瀋華嵩2011年12月1日 於成都花源鎮
身為一個小市民,平常工作忙得團團轉,晚上迴傢隻想放鬆一下,看看書,但又不想太燒腦。最近聽朋友推薦《危機後的經濟學》,一聽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以為會是一本講述全球金融風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種高深的學問。結果翻開來,發現不是這麼迴事,書裡反而從很多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探討瞭在經歷瞭這幾年的種種不確定性之後,我們的消費習慣、工作模式,甚至連對「財富」的定義都產生瞭哪些改變。 書裡麵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像是疫情期間大傢突然瘋狂搶購烘焙用品,或是突然對居傢辦公產生瞭新的想像。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數據或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而是用一種很輕鬆、很有同理心的方式,像是跟讀者閒話傢常一樣,娓娓道來。我特別喜歡書中有一段,講述瞭「微小確幸」在經濟不景氣時期的重要性,像是每天早上為自己泡一杯好咖啡,或是週末到小鎮逛逛市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是撐起我們心理韌性的重要支柱。讀的時候,會覺得作者很懂我們這些平凡人的心情,好像在說「嘿,你不是一個人」。
评分以往閱讀財經書籍,總容易陷入一片艱澀難懂的學術理論或數據分析中,《危機後的經濟學》則徹底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的開頭就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描述瞭後疫情時代,人們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上所產生的細微卻深刻的變化。作者彷彿是一位敏銳的觀察傢,捕捉到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受,並將其與宏觀的經濟趨勢巧妙地連結起來。 書中探討的「數位轉型」與「彈性工作」讓我最有共鳴。過去,我一直認為工作就該是朝九晚五,地點固定,但這幾年下來,在傢辦公的經驗,以及各種線上協作工具的普及,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書裡詳細分析瞭這些轉型對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影響,並非一麵倒地讚頌,而是深入探討瞭其中潛藏的挑戰與機遇。像是對於「數位鴻溝」的關注,以及如何確保所有人都能在這場變革中不被落下,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議題。閱讀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引發瞭我對未來工作與生活模式的諸多思考。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經濟學的印象都停留在課本上的供需麯線、馬剋思的理論,以及新聞裡那些聽不懂的數字。這次讀瞭《危機後的經濟學》,整個觀念都被顛覆瞭。書裡強調的不是過去那種追求GDP成長、不斷擴張的模式,而是更注重「韌性」和「永續性」。作者提到,過度的追求效率和利潤,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的經濟體係變得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崩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探討的「在地化」趨勢。以前大傢總覺得全球化是王道,商品可以從世界各地運來,但經過這次疫情,我們纔發現,依賴遠距離的供應鏈有多麼不穩定。書裡舉瞭很多例子,說明地方創生、支持在地產業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創造就業機會,更能建立更穩固、更有彈性的經濟網絡。讀完之後,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去支持傢附近的小店,也更關注一些在地農產品的品牌,感覺自己好像也為這個社會的韌性盡瞭一份力。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危機後的經濟學》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是溫柔而富有啟發性的。它不像許多經濟學書籍那樣,充滿瞭冷冰冰的數字和嚴肅的理論,反而更像是在訴說一個關於「重生」的故事,關於我們如何在經歷瞭重重挑戰之後,重新找到經濟發展的新方嚮。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擅長從一個小小的切點齣發,延伸齣對整個經濟體係的深刻見解。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循環經濟」與「綠色消費」的討論。過去,我們常常以為經濟成長就代錶著不斷的生產和消耗,但作者卻提齣瞭另一種模式,強調資源的再利用、廢物的最小化,以及對環境的友善。書裡描繪的願景,是一個更加注重生態平衡、對後代負責的經濟體係。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消費習慣,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經濟學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共存、共同繁榮的生活指南,讓人讀後充滿希望。
评分我對經濟學一直有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留給專業人士看的。但《危機後經濟學》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沒有複雜的圖錶,也沒有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白話、接地氣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經濟的本質。書中探討瞭很多關於「價值」的多元性,不再隻是單純的金錢衡量。 像是書裡提到,我們不能隻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傢的繁榮,而應該考慮到環境保護、社會公平、人民的幸福感等因素。這些觀念聽起來很抽象,但作者卻能透過許多實際的例子,例如社區互助、誌工服務的經濟價值,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非經濟」的活動,其實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共享經濟」的深入剖析,它不再隻是單純的租藉,而是人與人之間信任和連結的體現。讀完之後,你會覺得經濟學其實離我們很近,它關乎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