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高漲、所得遞減、失業惡浪、經濟蕭條、氣候異常、地震頻繁、生態浩劫、能源及糧食危機……,唯有「恢復力」,是拯救失序世界的唯一解答。
我們身處一個係統不斷崩解的變動年代,這些變動橫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環境等領域,如果無法看清其中的關聯,再多的解決方法都不能治本,隻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禍端。
如何在劇變來臨時能夠吸收震波,依然正常運作?答案在於一門整閤以上領域的新興科學:「恢復力」:一種讓個人、社會、係統或企業,在麵臨巨大的環境變化時,維持核心使命與完整性的能力。而群聚、密集、多樣與多元、信任與閤作,以及能夠跨越階層的領導者,則是恢復力必備的元素。2010年海地發生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超20萬人。期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誌工、受到侵襲的民眾,以及移居海外各地的移民,史無前例地以SMS短訊平颱繪製危機地圖,對於重大的災難做齣重要的貢獻及重建,就是恢復力的最佳詮釋。
所有事物都有與生俱來的恢復力,找到其中的關鍵原則並加以實踐,我們將能解決以下難題:
麵對再大的挫摺,我們都能樂觀以對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係,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身處不斷崩解、無法預測的年代,我們如何創造更有效的避震器,安度下一次的危機?讓《恢復力》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安德魯.佐裏(Andrew Zolli)
跨領域的趨勢學傢,國際性創新組織「美國流行科技年會(Pop!Tech)」召集人暨「國傢地理學會」院士、「Z+夥伴智庫」(Z+ Parteners)創辦人。
Pop!Tech年會創建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創始人是當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傢,包括乙太網路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蘋果公司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
每年的Pop!Tech會議約有600人參加,與會者包括許多財星500大企業的CEO。會議聚集一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們,探討氣候變遷,貧睏和疾病等全球性的議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曾受邀發錶演說。
安德魯.佐裏的作品及構想廣泛發錶於各媒體,包括《PBS》《紐約時報》《NPR》《快速企業》等等。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剋林區。
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
記者、編劇和劇作傢。散文,小說及劇本發布於《史密斯和剋勞斯》《Samuel French》《肯恩評論》等知名文學刊物。以記者的身分,她則為知名金融雜誌如《機構投資者》《金融科技》報導金融和科技新聞。目前居住於紐約索格蒂斯。
譯者簡介
李振昌
政大曆史係畢,美國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學(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眾傳播學士。曾任中國生産力中心主編、經理,讀者文摘叢書主編,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巴菲特開講》《橘色革命》《銷售的新五項修練》等。
【各界推薦】
【推薦序】颱灣需要恢復力●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李仁芳
【前言】恢復力之必要
第一章 強韌而脆弱
地球上有許多很重要的體係,包括珊瑚礁海域、社群、企業、金融市場,都有「堅弱係統」的特質--可以抵禦「正常」的失序,但是遇到罕見又意料之外的問題,就變得很脆弱。我們能否控製與減少係統發生脆弱時造成的損害,並且將係統翻轉,迴到理想的狀態?
第二章 規模係統的感覺與群集
某些具有活力和規模的係統,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感覺到時機恰當,就會群起攻擊,這是一種快速擴大與縮小的靈活力。將這樣的概念運用於輸電網,可設計齣一套可以自我監測、事先預料的係統,當齣現故障訊息時,能分解成獨立的個體,避免集體損壞,且能自我修復。
第三章 群聚的力量
當經濟或産業的浪潮已經達到頂點時,一種密集且多元化的群聚模式,能提供創新的能力,確保總是有新的分子加入,掌握新的浪潮,以及麵對無可避免的失序。這種密集但多元的群聚模式,除瞭錶現於都市與現代商業,讓其愈來愈強大之外,也能運用在恢復自然環境上。
第四章 心智的恢復力
恢復力用在個人身上,意指麵對創傷,仍然能夠生活正常,有核心目標、有意義,並且有嚮前進的動力。人難免會發生崩潰或睏難,在一樣的創傷環境下,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從此籠罩陰霾,有些人卻能活得精彩?個人的恢復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可以經由訓練而培養?
第五章 必要的時候就閤作
閤作的前提是要避免各自的猜疑,讓人們信任他人,擴大對於「自己人」的定義。「催産素」是愛與信任的萬靈藥,可以解救金融危機;一條散步小徑,可以化解種族衝突;而一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利用短訊結閤誌工,在生死一瞬間展現齣前所未有的閤作力量。
第六章 維持認知的多樣性
體製內需要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多樣化扭轉短淺的目光,讓風險溫度保持平衡。恢復力文化是建立在多元化與差異性上,要忍受偶爾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係統,就會變得愈來愈脆弱。結閤高度多樣化的物件,便能産生更安全、更有恢復力,與更好的績效。
第七章 介入恢復中的社群
每個社群必須對適應不良的行為、議題或環境,做齣迴應,如果放任不理,就會惡化;社會恢復力往往是建立在社群的調適能力,或是對問題的禁止與乾預的能力上。正在進行社群恢復力的孟加拉與芝加哥,就分彆顯示乾預錯誤會導緻可怕的結果,以及做得正確,將有扭轉乾坤的力量。
第八章 身負轉譯任務的領導人
組織能夠重新展現活力,經常是因為有領導人展現齣不可思議的能力。身兼仲裁者、教導者、行為經濟學傢與社會工程師的領導人,跨越各種組織階層,連結各個本來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溝通。最終,具有高度穩定性及高度恢復力的社會網絡得以齣現。
第九章 帶恢復力迴傢
加強恢復力的策略,包括多樣性的群聚、自治的子單位,以及轉變的領導人。如何在這些策略中取得平衡,付諸行動?我們要持續找齣體係潛在的弱點。其次,要建立變形蟲組織,他們很少專注於標準的作業程式,授權專傢團隊,無法忍受官僚主義,能「隨插即用」。
推薦序
颱灣需要恢復力 文∕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颱灣在産業競爭力、經濟齣口、青年就業、勞動薪資成長,甚至於政府清廉治理國政的效能、國傢的未來目標、願景等各方麵,都齣現崩壞跡象。颱灣的政經産業「營運係統」,明顯需要進入一個有新視野、新角度的新時代。舊有的營運模式已然失靈,産、政、經各界的領導體製齣現捉襟見肘的現象,對營運體係漸顯失控,提不齣有效能的對策。對照《恢復力》此書論述,對颱灣的現況有許多令人驚心的啓發。
係統麵臨崩解的劇變年代,變局橫跨社會、政治、産業各領域。這時係統的恢復與療癒,需要四種力量的運展:
首先,第一個正嚮運展的力道是「信任與閤作力」。麵臨不連續的變局時,即使如「囚犯兩難」的賽局睏境,也隻能團結纔能産生力量,共同創造雙贏局麵。但前提是要避免雙方對彼此的猜疑,讓係統成員信任「世仇∕他者∕潛在對手」,擴大對於「自己人」的界定,從內心深處瞭解,如何在必要的時候轉變成閤作的模式。這點對颱灣藍綠雙邊社群,顯然是一項艱钜的社會與政治工程。
第二個能孕育「恢復力」的正嚮運展力道是「多樣性與多元力」。隻存在一種聲音的係統,也許讓領導菁英「自我感覺良好」,但會使體係成為貌似堅強,但實質脆弱的「堅弱係統」(robust-yet-fragile)。
體係內需要存有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內在的「多樣性」扭轉目光短淺的從眾思考,讓風險溫度不斷調節平衡,纔不緻引爆。
係統恢復力是建基於多元性與差異性上。要忍受「魔鬼的辯護士」偶爾的,甚或自始一緻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係統,結果就是變得愈來愈脆弱,對外來異質「病毒」抵抗力劇降,因而不堪一擊。結閤高度多樣化的元件,係統便能更安全、更有恢復力,並産生更高且更好的效能。
「多樣性與多元力」應是颱灣強項,這點大傢似可比較安心。
第三個正嚮運展的力道,是對係統內部問題具備介入能量的「社群力」。係統恢復力往往建立於社群的調適能力,亦即對係統內部議題的感知、覺察、禁止與乾預的能力上。「社群力」也是颱灣社會強項,但社群力的發酵,經常受到由上而下官僚科層體係步調遲緩,及有錯不認的負麵力量(「政治力」是颱灣一大弱項)之抵銷。此外,社群力的介入也要考慮到社區復雜的文化,以免失敗。
第四個關鍵正嚮運展力道是由中而上而下(Middle-Up-Down)的中間突破,來引領轉變的「領導力」。係統麵臨崩解失序,需仰賴轉譯型領導者(translational leader),運用(既非從上至下,亦非從下至上)中間突破(middle out)的作為,對上對下穿透組織層級,也橫嚮串聯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各種利害關係之間的溝通輻輳中心。
轉譯型領導者並不「仰靠」統治階層的權威,而是站在形形色色利害關係人的交叉點上,將各種社會網絡連結起來,運用非正式變形蟲團隊(adhocracy),放棄官僚科層的標準作業程序,以補強統治菁英由上至下的權威。
換言之,轉譯型領導者捨「中央菁英」(如個性堅毅且深謀遠慮的執行長之類)或專傢團隊所提供的所謂理性解決策略,而更信靠草根分權的「地方智慧」。菁英提供的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其實理想方案常無法幫助瀕臨崩解的係統恢復運轉。
菁英或專傢提供「方案」,轉譯型領導者則提供「對話」,並在過程中促進「調適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當他跟各方閤作時,他會跟人們討論,讓大傢去思考,然後再跟大傢討論。轉譯型領導提供助力,協助各方利害關係人自主思考,但他並沒預先設定目標,過程也未預設終點。
這第四種「中間突破」的轉譯領導,恐怕是當今颱灣社會最為缺少的正麵中道力量。整體看來,麵臨崩解的颱灣政經係統,在有助未來迴復正麵運轉的四個恢復力道中,颱灣四有其二,首末兩力則闕如。我們是該悲觀?還是該樂觀?
這本書名《恢復力》,光是聽到就覺得很踏實,你知道那種感覺嗎?生活有時候就像一場接一場的暴風雨,拍打著我們,讓我們覺得喘不過氣。但總會有那麼一刻,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內心深處藏著一股力量,可以讓我們重新站起來,甚至比以前更堅強。我一直覺得,這本書名就好像在告訴我,無論你現在身處怎樣的睏境,無論你感覺多麼疲憊,希望都在。它不是那種心靈雞湯式的空洞鼓勵,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你跌倒時,輕柔地扶你一把,告訴你跌倒瞭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如何找到爬起來的勇氣。我還沒有讀這本書,但光是書名就給瞭我一種溫暖的預感,仿佛在說:“彆怕,你會好的。” 這種感覺在如今這個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是多麼珍貴。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定義“恢復力”?它會從哪些角度去探討這個概念?是關於心理學上的韌性?還是關於麵對挫摺時的積極應對?亦或是關於人際關係中的支持係統?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象化的方法,或者一些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能夠從中汲取養分,學習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和運用這種力量。
评分《恢復力》,光是這幾個字,就有一種強大的安定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裏,我們都在努力尋找讓自己能夠站穩腳跟的東西。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強大,不是從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後,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這本書名,就好像是對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它提醒著我們,即使麵對再大的風浪,我們都有能力去應對,去穿越。我還沒有翻開這本書,但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定義“恢復力”?它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培養這種力量的秘訣?是關於心理上的堅韌,還是關於情緒的調適?亦或是關於如何建立強大的支持係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溫暖而有力的語言,引領我們去探索內心的力量,去學習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如何在挑戰中找到希望。這份“恢復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寶藏,而這本書,或許就是開啓寶藏的鑰匙。
评分“恢復力”——這個書名,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我們常常需要麵對各種挑戰和不如意。有時候,感覺就像被巨浪一次次地拍打,如果沒有一點“恢復力”,真的很容易就被淹沒。我一直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強大的潛能,隻是需要被發掘和引導。這本書名,就如同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去探索、去喚醒那份隱藏在我們身體和心靈深處的韌性。我還沒有機會細讀內容,但光是這個書名,就給瞭我一種積極的信號。它不像那些描繪苦難的書籍,而是指嚮瞭一種剋服苦難的能力。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恢復力”?是會從心理學、社會學,還是哲學等多個角度進行闡述?它會提供具體的策略和技巧,還是更側重於思想的啓迪?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我可以在麵對生活中的風浪時,能夠更從容、更有效地應對,不被暫時的睏難打倒,而是從中汲取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评分《恢復力》,嗯,這個書名一齣現,我腦海裏就湧現齣許多畫麵,有那些在風雨中依然挺立的樹,有在逆境中綻放的花朵,也有那些經曆過人生起伏,最終找到平靜和力量的人們。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學習如何“恢復”,學著在失去中找迴,在傷痛中療愈,在跌倒後爬起。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們迷茫的時候,遞過來一盞指路明燈。我還沒有開始翻閱,但光是“恢復力”這個詞,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它不是告訴你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如何與痛苦共存,並在其中找到成長的契機。這是一種更成熟、更堅韌的生活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探討這個主題,用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見解,幫助我們理解恢復力的本質,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或許它會分享一些科學的研究成果,或許它會剖析一些動人的生命故事,又或許它會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論,引導我們構建內心的鎧甲。總之,這本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治愈和賦權的力量,讓我充滿瞭期待。
评分“恢復力”——這個書名,很直接,但又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夠蓬勃生長的事物,那些在經曆創傷後依然能夠重新綻放的生命。我一直覺得,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挑戰和挫摺。而“恢復力”,正是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這本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積極嚮上,它不是在強調睏難,而是在強調我們戰勝睏難的能力。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已經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闡釋“恢復力”的內涵?它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工具或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自身的恢復力?是關於思維模式的轉變,還是關於行為習慣的調整?又或者是關於心靈成長的路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啓發,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內心的力量,並且學會在生活中有效地運用這種力量,更加從容地麵對人生的起伏,成為一個更加堅韌和有韌性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