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原齣版於一九三六年。書分三編:第一編為導論,談新文學運動的起源與經過,舉齣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作為參照。第二編探討五四迄於三○年代約二十年之間時代社會的背景,以及文壇概況。第三編進一步聚焦在這二十年間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小品等各類型文學的發展與流變,並試圖做齣評價。
作者簡介
謝泳(編者)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史。著有《西南聯大和中國現代知識份子》、《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睏境》及《何故亂翻書--謝泳閱讀筆記》等書。 蔡登山(編者) 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高職教師、電視颱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現為秀威資訊科技叢書主編。著有《電影問題.問題電影》、《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許我一個未來》、《人間花草太匆匆》、《人間但有真情在》、《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另眼看作傢》、《色戒愛玲》、《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編著《徐誌摩情書集》、《柔情裹著我的心--徐誌摩的情詩與情話》、《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序言
第一編 新文學運動導論
第一章 新文學的解釋
一般的解釋
新文學運動傢的解釋
結論
第二章 新文學運動的起源
新文學運動與歐洲文藝復興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起因
中國新文學運動與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比較
第三章 新文學運動的經過
新文學運動的提倡者
反對派的論調
第二編 最近二十年文壇鳥瞰
第四章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壇概況
五四以前的社會背景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
其他
戲劇
第五章 五卅前後的文壇概況
時代社會的背景
文學革命與革命文學
由革命文學到普羅文學運動
文學研究會及其他
民族主義文學
上海的狂飆時代
戲劇
第六章 由九一八到最近的文壇概況
時代社會背景
全盛時代的餘波
變革期的文壇概況
最近文壇拾零
第三編 最近二十年文學流變史
第七章 二十年來之詩歌
新詩的討論
新詩的反動
初期新詩的檢討
第二期新詩的檢討
最近詩壇的檢討
第八章 二十年來之小說
小說興起的原因
小說的討論時期
由新青年到原莽小說的檢討
文學研究會小說的總檢討
創造社小說成績的總檢討
最近文壇小說的檢討
第九章 二十年來之戲劇
戲劇興起的經過
戲劇的討論
初期戲劇運動
後期戲劇運動
今後戲劇的趨勢
第十章 二十年來之散文小品
散文小品起源
散文小品的特質
散文小品發達的原因
初期散文小品的代錶作
散文小品總檢討
最近散文小品的趨勢
後記
我必須要說,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超我的預期。我一直以為,談論近二十年的中國文學,無非就是那幾位耳熟能詳的名字,那幾股主流的文學思潮。然而,這本書卻像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更加復雜、也更加充滿活力的文學世界。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那些悄然發生但卻影響深遠的“蝴蝶效應”。比如,網絡文學的興起,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野蠻生長”,但作者卻能敏銳地捕捉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對傳統文學觀念的衝擊。他對那些“小眾”的、實驗性的寫作,如新媒體時代的敘事變體、身體寫作的探討等,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這讓我看到瞭文學在不斷挑戰自我邊界的過程中,所迸發齣的驚人創造力。閱讀此書,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文學博覽會,你可以看到那些宏偉的殿堂,也能在角落裏發現那些彆緻的展品。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羅列,而是試圖去揭示這些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動因,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産生的復雜影響。這本書,讓我對“文學”這個概念,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與其說這是一本“文學史綱”,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部“文學觀察日誌”。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靜的旁觀者姿態,記錄瞭近二十年中國文學的各種“錶情”。我尤其欣賞它對那些“非主流”聲音的刻畫,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被邊緣化的文學實踐,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應有的關注。例如,關於“新生代”作傢的崛起,書中不僅僅是介紹他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時代印記和個人經曆。我也被書中對一些新興文學現象的分析所吸引,比如,網絡文學的崛起,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低俗”的産物,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如何滿足瞭讀者的即時需求,又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敘事方式和閱讀習慣。讀到關於“80後”、“90後”作傢群體的論述時,我深有感觸,那些熟悉的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意義,也讓我對他們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娓娓道來,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卻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這二十年的中國文學 landscape 有瞭整體的把握。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展現齣的那種“動態”而非“靜態”的文學圖景。作者並沒有將文學史簡化成一條直綫,而是描繪齣瞭一幅充滿張力與辯證的畫捲。他對不同文學流派之間的碰撞、融閤,以及它們如何受到社會思潮和時代變遷的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反思性敘事”的探討印象深刻,它揭示瞭文學如何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承擔起記錄、反思、甚至某種程度上的“療愈”功能。同時,書中對網絡文學的齣現及其對傳統文學生態的顛覆性影響,也進行瞭相當細緻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邊界正在不斷被打破和重塑。作者的論述,總是能讓我聯想到一些具體的作品和作傢,進而激發我去尋找和閱讀這些文本,這種“引人入勝”的寫法,是我在其他文學史著作中很少遇到的。它讓我感受到,文學史並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用文字與世界對話的生動記錄。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幫助我梳理瞭近二十年的中國文學發展脈絡,更讓我對文學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一個多月,說實話,一開始我懷著一種“考據派”的嚴謹心態去翻閱,期待著能從中找到那些被學術界反復咀嚼、驗證過的定論,或是那些鮮為人知、足以顛覆原有認知的史料。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它並非一本硬邦邦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見證者,用一種頗為剋製的筆觸,勾勒齣近二十年中國文學跌宕起伏的軌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作品進行梳理,既有對宏觀趨勢的把握,又不乏對個體作傢創作心路曆程的細緻描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既不迴避爭議,也不輕易下結論的態度,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關於文學走嚮的集體思考中。讀罷掩捲,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個個被蓋棺定論的作傢名字,而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先鋒小說如何以一種近乎“反叛”的姿態挑戰傳統敘事;世紀之交,女性寫作如何以其獨特的細膩與韌性,開闢齣新的錶達天地;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思潮如何一次次迴歸,又如何與網絡文學、類型文學等新生的力量交織碰撞,形成復雜的景觀。這二十年,中國文學從未停止過探索與轉型,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觀察視角,它不是終點,而是引導我們繼續深入理解這場浩瀚變革的絕佳起點。
评分捧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旁,看著文學這尾活潑的魚,時而在淺灘嬉戲,時而又潛入深水。作者的文字,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指點江山,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甚至有些樸素的語言,講述著這二十年中國文學的“故事”。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非主流”聲音的關注,那些可能不那麼被大眾熟知,但卻同樣閃爍著獨特光芒的作品和作者。書中對一些邊緣化的寫作,例如鄉土文學的再度崛起、底層敘事的探索,都有著相當的篇幅。這讓我意識到,文學的豐富性,恰恰體現在它的多元與包容,而不僅僅是那些占據媒體頭條的“大腕”們的作品。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作傢或某部作品時,忍不住暫停下來,去網絡上搜尋相關的評論,或是直接找來那本書來讀,這種“被激發”的閱讀體驗,是在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中難以獲得的。它更像是一個導遊,在你陌生的文學風景中,為你指點迷津,讓你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瞭解其背後的故事與淵源。書中的分析,也常常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閱讀習慣,原來很多時候,我隻是在迎閤一種“潮流”,而忽略瞭那些真正能打動內心的聲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