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四輯,探討以下中國現代文學前沿性學術問題:
第一輯「現代文學觀念」,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在目前調整期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這些問題關係到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發展。
第二輯「魯迅的經典化」,強調魯迅既是一個曆史的存在,又是一個在中國現代史中建構起來的經典,這個經典既體現瞭魯迅自身的價值,又反映齣中國社會變遷及其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與實踐問題。
第三輯「批評及方法」,是對《狼圖騰》等一些作品的批評和關於批評理論及方法問題的思考。
第四輯「書評與序跋」,評述瞭大陸兩位老一輩學者的學術成果和治學風格,介紹瞭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學術成就。 全書論述精當,文字簡樸,文采斐然,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陳國恩
一九五六年生,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聞一多研究會」會長。已齣版著作《浪漫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等九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等三種教材,發錶學術論文兩百餘篇,多次獲得優秀學術成果奬。
第一輯 現代文學觀念
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獨立與「雙翼」舞動
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的三個基本問題
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編寫的幾個問題
時勢變遷與現代人的舊體詩詞入史問題
四○年代左翼期刊譯介俄蘇文學文論的流派特色
四○年代左翼期刊譯介俄蘇文學文論的時代特點
曆史意識與學術創新兼答俞兆平先生
第二輯 魯迅的經典化
「魯迅是誰?」──當前魯迅研究的幾點思考
「魯迅」經典意義的嬗變
經典闡釋與當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
消費時代的魯迅和魯迅研究
「魯迅」的意義及當下價值
世俗時尚中的審美逍遙和自我拯救
論魯迅小說的時間意識
靈魂沒有國界──〈過客〉比較研究述評
第三輯 批評及方法
《狼圖騰》與「中國」形象問題
通嚮朝聖之路──葉永剛詩集《故鄉的小河
關於新詩主體性的問題
詩歌的前途與詩人的使命
加強文學批評主體性建設
新文學論爭中的語言暴力問題
文學的審美泛化
美文及美文的寫作
學術文章的一種寫法
微型小說的文體特點和構思方式
文章之美與人格修養
第四輯 書評與序跋
陸耀東先生與他的《中國新詩史(1916-1949)》
評範伯群先生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
評黃健的《「兩浙」作傢與中國新文學》
關於《海涵寜波》的隨想
評李樂平的《聞一多論稿》
近三十年聞一多研究的成就和發展前景
聞一多殉難六十周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詞
聞一多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詞
魏洪丘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論》
陳昭明的《中國鄉土小說論稿》
孫德高的《唯美的選擇與轉換》
權繪錦的《中國現代曆史小說研究》
硃華陽的《屈原與中國現代文學》
雍青的《一九九○年代文學批評話語轉型研究》
魏傢文的《民族國傢視野下的現代鄉土小說》
楊永明的《士者何為──近三十年來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研究》
附錄 啓濛神話與命運悖論──〈傷逝〉、《寒夜》筆談
尋找文學的夢想──「八○後」博士談文學
後記
後記
在編完《學科觀念和文學史建構》(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即將齣版)一書以後,還留瞭一些文章,其中有一些是今年剛剛發錶的,另有一些是近幾年為朋友和學生寫的序和以前發錶而沒有收入過集子的,我想乾脆再編一本書吧,於是就有瞭這本書。要說明的是,書中的〈四○年代左翼期刊譯介俄蘇文學文論的流派特色〉與〈四○年代左翼期刊譯介俄蘇文學文論的時代特色〉兩文主要是孫霞所作,〈論魯迅小說的時間意識〉主要是吳翔宇所作,〈靈魂沒有國界──〈過客〉比較研究述評〉是當時在武大讀本科的吳寶林所作,〈新文學論爭中的語言暴力問題〉是周建華所作,〈文學的審美泛化〉是莊桂成所作。附錄中的兩篇筆談由我組織,作者是當時在讀的博士生,組稿的目的我在兩篇筆談的「主持人的話」中已經作瞭交待。
把陸續發錶的文章收集起來,感覺好像是在迴顧自己的生命曆程,心裏有那麼一點顧惜,也相當的溫暖。感謝相識和不相識的編輯刊物的朋友,因你們的支持而使文章得以發錶;現在又得到颱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有瞭齣版的機會,我在此一併緻謝。
2011年12月14日夜記於武漢大學寓所
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錶淺的層麵,知道有哪些重要的作傢、有哪些代錶性的作品,但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好像無法觸及到其靈魂深處。《中國現代文學的觀念與方法》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沒有直接給我講解故事,也沒有給我灌輸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邀請我去探索那些“觀念”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中國現代文學的麵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從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學現象中,提煉齣其背後深層次的思考和方法。這本書最令我著迷的一點是,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觀念”具體化。我仿佛看到瞭那些作傢和評論傢們,如何在曆史的風雲變幻中,用不同的思想武器去構建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學。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曆史上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識,不再局限於對作品本身的理解,而是上升到瞭對其生成機製和演變邏輯的把握。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讀瞭《中國現代文學的觀念與方法》。這本書與其說是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敘事,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深入的對話,邀請讀者一同去審視那些構建起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理解的基石。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和作傢,而是試圖剝離那些錶層的文學現象,去探究其背後潛藏的思維模式和分析工具。這本書尤其吸引我的是其對“觀念”的強調,它讓我們看到,文學作品的誕生並非孤立的創造,而是深深植根於特定的曆史語境、文化思潮和社會變遷之中。作者的視角是如此的敏銳,能夠從那些看似尋常的文學實踐中,挖掘齣影響深遠的思想脈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許多熟悉的作傢和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仿佛打開瞭一扇窗戶,看到瞭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更深層的結構和邏輯。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去思考,去追問,去建構自己的理解體係。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種思維的啓迪,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種新的理解應用到我日後的閱讀中去。
评分在我看來,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就像是在解構一個復雜而精密的機器。《中國現代文學的觀念與方法》這本書,正是提供瞭一套精妙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深入地去解析這颱機器的運行原理。它並沒有簡單地展示文學的成果,而是著重於“觀念”和“方法”這兩個核心要素。這些“觀念”,就好比是驅動這颱機器的動力源,決定瞭文學作品的方嚮和形態。而“方法”,則是實現這些觀念的具體路徑和技術手段。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所采用的觀念和方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思想、融閤本土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將這些觀念和方法割裂開來呈現,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形成瞭一個動態而辯證的有機整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史的陳述,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審視作品,去探究其背後的思想邏輯和藝術策略。
评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現代文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賞析層麵,而必須深入到其思想的源頭和方法論的構建。《中國現代文學的觀念與方法》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渴求。它並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固定的文學史框架,而是讓我去審視那些支撐起不同文學流派和思潮的“觀念”。這些觀念,就像是隱形的骨架,支撐著文學作品的血肉。書中對於某些關鍵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爭議,反而大膽地將不同學派的觀點並置,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觀念是如何演變、碰撞,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中國現代文學圖景的。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思考者。在閱讀經典作品時,我不再僅僅關注情節和語言,而是開始思考作者的創作動機,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是如何體現在作品中的。這種方法論的轉變,讓我的文學閱讀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也讓我對未來進一步的學習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除瞭對作品本身的細緻解讀,更需要一種宏觀的、係統性的視角來把握其發展脈絡。《中國現代文學的觀念與方法》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種非常寶貴的研究範式。它並沒有把我引入一個填鴨式的知識世界,而是引導我去思考,那些支撐起中國現代文學不斷演變的“觀念”究竟是什麼?這些觀念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形成、發展、甚至相互衝突的?書中對於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在與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藉鑒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麵貌。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觀念”的理論闡釋,而是進一步探討瞭這些觀念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方法”,並體現在文學創作和批評實踐中的。這種從“觀念”到“方法”的連接,讓我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濛,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有瞭更深的興趣和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