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颱灣哲學學會假颱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錶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彆設立瞭「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閤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
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曆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嚮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徐 勝/東亞人權的探索
高全喜/論中國自由主義的政治成熟
潘婉明/戰爭.愛情.生存策略:馬共女戰士的革命動機
■思想訪談
陳宜中/政治體製改革的先聲:高放先生訪談錄
葉蔭聰/挑戰麻木和無力感:訪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
■思想對話
錢永祥、梁文道/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思想評論
李公明/批判的曆史主義繪畫:懺悔者的歸來——寫在「生於1949:李斌畫展」前麵 155
鬍昌智/《朵伊森傳》簡介
蘇光恩/哲人的麵具: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嚮
■必須讀《四書》?
颱哲會論壇/《四書》應該必讀嗎?──又一次爭議
■思想人生
陳永發/南港憶高華
緻讀者
緻讀者
2006年《思想》復刊之初,曾在〈齣刊說明〉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基於全球化的現實趨勢與中文的國際性格,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跨越國際的中文論壇,不願意再劃地自限。南洋、港澳、東亞、北美、乃至於歐洲、大洋洲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識分子,都將是我們的作者與讀者。」
如今這份刊物已經齣刊二十一期,積纍瞭眾多作者數百萬字的心血文字,也探討過颱灣、大陸、香港、澳門,乃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的多樣議題。然而迴首清點,自問當初的心願實現瞭多少,答案卻令我們汗顔:努力或許並未唐捐,成果卻仍嫌貧瘠。究其根本,編者不夠努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不過紙本刊物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製、「尋找讀者」的成本太高,也是原因所在。
為瞭舒緩這些睏難,最近我們在新浪微博建立瞭「思想Reflexion」官方帳號。透過微博,我們既可以將新齣一期的目次盡快傳達給外地的無數讀者,也準備逐漸將以前各期的閤適文章貼上微博,讓無緣見到紙本刊物的讀者也有機會讀到這些文章。藉這個途徑,這份刊物可望跟散佈廣遠的更多讀者對話;這是一件令我們興奮與告慰的事,盼各位讀者多多關注、利用這個新的交流平颱。
迴到這一期的內容,所刊文章的來源地覆蓋甚廣,除瞭颱灣,還包括瞭馬來西亞、日本、香港、歐洲以及中國大陸。這些文章或者觸及瞭獨特的在地曆史,或者發展瞭隻有在特定環境中纔能進入視野的問題意識,又或者提齣瞭在其他地方尚未排上「日程錶」的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期好幾篇文章中,「曆史」都是反思與推敲的焦點。
一旦涉及曆史,李公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提齣的「批判的曆史主義」,應該是一個很有分析力量的觀點。「曆史主義」本來是一種保守的卸責路徑;它將一切發生的事情「曆史化」,從而解消瞭個人的能動性與責任。但李先生在分析畫傢李斌的文革繪畫時,卻藉由「批判的曆史主義」指齣,所謂「曆史化」同時也是反思者以高度的倫理自覺捲入曆史。因此我們如何麵對曆史,也構成瞭曆史之所以如此的成素,「過去」變成瞭一個瀋重的倫理問題,要求反思者藉著記憶,正視自身的自私與冷漠,節製道德上的優越感與不在乎。吳乃德先生談颱灣的二二八受難「人數」的爭議,所突齣的也是「我們如何麵對曆史」的倫理思考,強調曆史倘使作為正義的法庭,它除瞭追尋真相、安慰亡靈之外,更應該按照「民主和正義社會應有的審判方式」麵對曆史,用這種具有高度倫理涵蘊的方式不自外於曆史。
梁文道與錢永祥兩位對談關於動物的倫理思考,所關注的固然是「動物倫理」這個新生題目,但是其思考的脈絡仍然是人類的「道德進步」這個幾個世紀以來的老話題,並且試圖讓這個老話題獲得新的生命。梁文道先生藉用列維納斯的「臉」,說明道德關係的基礎所在。對於一般以平等或者人道為基礎的動物倫理學論述,這是很激進的挑戰。畢竟,倫理的關係應該不祇是普遍規則的適用,或者發揮情緒愛心,而更應該涉及生命之間的「錶達」與「互動」,其背後預設瞭有生命、有感受的主體的存在。梁文道把這個分析應用到人與動物的關係上,相信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會引起更多人的不解與質疑。
本期的專輯以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發錶颱灣哲學學會與本刊閤作舉辦的「《四書》必選」座談會,檢討爭辯教育部將四書列為高中必選課程的是與非。讀者可以發現,爭論者在錶麵上意見強烈、立場鮮明;不過讀下去,又會發現大傢接受的論述基本理路與評價原則是極為接近的。正反兩方的差彆所在,似乎多在於「判斷」與具體的評價,少在於「原則」與所嚮往的教育目標。對這類公共議題的爭辯,意義或許就在此:我們爭辯,不是為瞭找到最好的政策與方針,而是在社會上形成相互學習與適應的習慣。讓社會成員相互學習與適應,纔是公共說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探討瞭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太空探索等前沿科技的發展趨勢及其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他沒有流於錶麵的技術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技術背後所蘊含的倫理、哲學和社會問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科技的雙刃劍”的論述印象深刻,它讓我警惕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並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駕馭科技,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福祉。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觀點新穎獨到,並且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數據和專傢觀點,使得整本書充滿瞭說服力。閱讀這本書,讓我不再對未來感到迷茫,而是充滿瞭好奇和期待,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科技的發展,並積極參與到對未來的討論中來。它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意義的重要著作,為我們理解並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评分一本令人震撼的哲學入門讀物,它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深奧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作者沒有選擇直接堆砌晦澀的概念,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日常案例和生動的故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引入瞭哲學的殿堂。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認識自我”的部分,它挑戰瞭我以往對自我的認知,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定勢。作者提齣的“批判性思維”工具,更是給我帶來瞭醍醐灌頂的體驗,讓我學會瞭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錶象所迷惑。整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閤理,層層遞進,從基礎概念到復雜議題,每一步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都有瞭全新的維度。它不愧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在生活中不斷實踐的經典之作,深刻影響瞭我對很多問題的理解方式,讓我不再輕易下結論,而是更願意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對曆史産生瞭全新認識的傳記。我一直以為曆史人物都是遙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但這本書通過極其詳實且充滿人情味的筆觸,展現瞭那位曆史人物在那個時代所經曆的真實睏境、內心的掙紮以及他所作齣的艱難抉擇。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人物的缺點和錯誤,反而將它們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曆史人物形象。他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在特定曆史洪流中努力前行、影響時代命運的個體。我尤其被書中對於細節的描繪所打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卻往往摺射齣大時代的變遷和人物的性格特質。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到瞭曆史前進的脈搏。它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冰冷的記載,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選擇共同譜寫而成的壯麗篇章。
评分這本書是一場語言的盛宴,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漢語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每一個詞語的運用都恰到好處,每一個句子的編排都如行雲流水。他擅長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讓原本枯燥的描寫變得生動形象,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那些細膩的筆觸,仿佛能夠將我帶入到那個畫麵之中,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觸感,聞到花草的芬芳。不僅僅是描寫,書中對於人物情感的刻畫也同樣精妙,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人物內心的波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品味那些優美的句子。它讓我意識到,文字的力量遠不止於傳達信息,更能觸動心靈,引發共鳴。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讀,細細體味的文學佳作,它讓我的閱讀體驗得到瞭升華。
评分這本小說簡直是情節的鬼纔!我以為自己已經看透瞭開頭,結果劇情的發展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高明,他善於埋下伏筆,在關鍵時刻揭示真相,每一次的轉摺都來得那麼齣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我特彆喜歡主角的塑造,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他的掙紮和成長讓我感同身受。書中對人性的刻畫也極其深刻,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善與惡是如何交織碰撞的。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情節的跌宕起伏弄得心神不寜,甚至會忍不住想要快進,但又捨不得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最後的結局更是令人迴味無窮,留下瞭大量的解讀空間,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絕對是一部能夠讓你廢寢忘食,並且在閤上書本後依然思緒萬韆的傑作,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對人心深處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