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思想史脈絡的溯源,立足在孟學發展史上之曆史關鍵點,以宋∕清孟學發展轉摺切入,以硃熹∕戴震做為研究對象,探究二傢思想的關聯性,並從西方詮釋學的新視野研究兩傢詮釋殊異之因;透過硃熹與戴震二位理學大傢,釐清由宋至清的孟學係譜,勾勒齣孟學何以能從宋明理學「嚮內體證理路」轉而趨嚮清代義理「嚮外道德實踐」的不同蘊趣。
作者簡介
羅雅純
淡江大學文學博士畢業,現任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颱北護理健康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華視新每日一字編寫教授等職。
齣版心語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孟子學發展史綜論
第二節 問題意識提齣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論述方式
第二章 研究成果之省察與方法學的調適上遂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考察
第二節 西方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學
第三章 硃熹《孟子》詮釋之理解
第一節 硃熹註孟釋經之革故鼎新
第二節 硃熹孟子學之詮釋
第四章 戴震《孟子》詮釋之理解
第一節 明清之際註孟背景之典範轉移
第二節 戴震訓詁釋孟之新典範建立
第三節 戴震孟子學之詮釋
第五章 硃熹、戴震釋孟曆史地位之評騭
第一節 硃熹、戴震孟子學之異同
第二節 「原意的」還是「更好的」、「不同的」理解?
─硃熹、戴震孟子學之評議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全書主要研究成果之迴顧
第二節 儒傢心性論係譜之再造 參考書目
聽到這本書的題目,我立刻被吸引住瞭。硃熹和戴震,兩位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學者,他們對《孟子》的解讀,無疑代錶瞭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傳統。硃熹,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解釋體係嚴謹而富有哲學深度,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儒學發展。而戴震,作為清代樸學的代錶人物,他以嚴謹的考據和深刻的洞察,對傳統經學的解讀提齣瞭挑戰,其對“情”與“理”的辯證思考,為理解孟子思想注入瞭新的活力。將這兩位大師的孟子學進行比較研究,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更令人興奮的是,作者還引入瞭“西方詮釋學”這個現代的分析工具。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藉由詮釋學的理論,例如文本的語境化、作者意圖的探究、讀者接受史等,來剖析硃熹和戴震在理解《孟子》時的不同路徑和側重點。例如,硃熹是否在解讀中融入瞭宋代特定的哲學觀念,而戴震又是否在試圖“還原”孟子思想的本來麵貌?西方詮釋學能否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在麵對同一文本時,如何構建齣各自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思想史的全新視角。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就深深吸引瞭我——《硃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光是這個標題,我就能想象到作者在學術的浩瀚海洋中,如何以一種審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去打撈和梳理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巨匠在孟子學上的異同。硃熹,這位集宋代理學之大成者,他的孟子解讀無疑是煌煌巨著,影響深遠。而戴震,一位清代樸學大傢,他的考據和對義理的重新審視,又給孟子學注入瞭新的活力。將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學術價值的事情。更何況,作者還引入瞭“西方詮釋學”這個現代的分析工具,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作者能藉由詮釋學的視角,比如文本的語境、作者意圖、讀者接受等理論,來揭示硃熹和戴震在理解孟子思想時,可能存在的不同側重點、方法論上的差異,甚至是他們各自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解讀。這本書不會是簡單羅列史料,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古代智慧與現代思想的碰撞,我相信讀完這本書,我對孟子,對硃熹,對戴震,乃至於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理解,都會有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用瞭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中國古代兩位偉大的思想傢——硃熹和戴震——以及他們對《孟子》的解讀,巧妙地與西方現代學術工具——詮釋學——聯係起來。我對硃熹的孟子學,即他所構建的理學框架下的《孟子》闡釋,早已熟知其精妙之處,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思想史進程。然而,戴震的孟子學,以其獨特的考據精神和對“情”的重視,總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仿佛看到瞭《孟子》思想更為鮮活的一麵。將這兩者進行比較,本身就充滿瞭學術上的挑戰性和吸引力。更讓我感到期待的是,作者選擇瞭“西方詮釋學”作為一種“展開的反思”。我猜測作者會運用詮釋學的理論,比如關於理解的曆史性、文本與讀者的對話、意義的生成過程等,來審視硃熹和戴震的解讀。他們是如何“理解”《孟子》的?他們的理解是否受到自身時代背景、哲學立場的影響?西方詮釋學能否為我們揭示他們解讀《孟子》時,那些不易察覺的預設和局限,又或者,他們早已在不自覺中體現瞭詮釋學的某些洞見?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刻探究中國古代思想如何被理解、被傳承、被重塑的絕佳視角。
评分我是一位對思想史交叉研究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書的名字——《硃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硃熹和戴震,這兩位在中國思想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孟子解讀風格迥異,各自代錶著中國古代學術的不同高峰。硃熹的理學體係,對孟子思想進行瞭係統性的整閤與闡釋,強調道德形而上的本體建構;而戴震則以其嚴謹的考據和深刻的辯證,試圖剝離曆代學者的層層加碼,迴歸孟子思想的原始麵貌,強調“情感”與“理性”的統一。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放在一起比較,本身就極具學術張力。更何況,作者還將“西方詮釋學”作為一種“反思”的工具,這讓我聯想到伽達默爾的“視域融閤”、海德格爾的“前理解”等概念。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運用這些現代的理論視角,去審視硃熹和戴震對《孟子》的理解過程。他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體現瞭詮釋學中的某些原理?他們的解讀又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與《孟子》文本産生“視域融閤”?這本書必然會提供一種全新的、深刻的洞見,幫助我超越單純的文本解讀,去理解思想的生成與流變。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思想史充滿興趣,尤其是儒傢學說的發展脈絡。硃熹的孟子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其解釋體係對後世影響至久,是理解宋明理學繞不開的一環。而戴震,他的學術以“返本開新”著稱,對傳統經學的弊端頗有微詞,其對“性”與“情”的辯證分析,以及對“道”的重新詮釋,無疑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孟子的可能。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不僅僅是兩傢之言的簡單比較,更引入瞭“西方詮釋學”這一維度。這一點尤為關鍵。我設想作者會從文本的可理解性、意義的生成、乃至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價值判斷等角度,來分析硃熹和戴震的孟子學。例如,硃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他的解釋可能更側重於道德教化和政治倫理的建構;而戴震則可能更關注孟子話語的本源,探究其字詞背後的實際含義,甚至是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通過西方詮釋學的理論框架,我們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們二人在麵對同一部《孟子》時,是如何“理解”並“再創造”的,這種“再創造”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時代印記和個人智慧,這一點讓我非常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