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本
深入瞭解颱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以及泡好茶的經典钜作
從茶壺、茶海、蓋杯、茶碗、壺承、茶船、茶倉、茶餾,
到茶杯、杯托、茶則、茶匙、茶荷、茶寵,以及炫燦奪目的現代天目等。
包括陶瓷、金屬、石雕、玻璃等茶器以及各種成形方式,
吳德亮《颱灣茶器》一次為你完整收入、評析、解說,
是你深入瞭解颱灣當代茶器、品茗、收藏、鑑賞
以及泡好茶的最經典钜作。
颱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藝術傢的競相投入,茶藝與現代陶藝兩種文化相互激盪交融,而能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在材質突破、造型創意、實用功能、釉色錶現與産業行銷等,都有令人颳目相看的錶現。
1980年代以後的颱灣,受到茶藝文化蓬勃發展的激勵影響,加上茶人與文化人不斷腦力激盪與創意研發,茶器除瞭用途種類早已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素材的選擇更大膽顛覆傳統,從陶、瓷、玻璃、銀器、竹器、木器、玉器、水晶,至錫、銅、生鐵、不銹鋼等重金屬等,不斷交互運用及實驗;彼此競艷的造型或色彩、功能等錶現更是各具巧思、超乎想像。不僅呈現唐宋以來的最顛峰,並在兩岸與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發光發熱,將颱灣豐富的茶文化帶嚮全世界。
要全盤深入颱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年來,我除瞭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曆程。
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颱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颱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颱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颱灣的黃櫳賢等,總共拜訪瞭七、八十位藝術傢與相關業者,希望盡可能為壺藝傢們300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
作者簡介
吳德亮
詩人藝術傢吳德亮,兼具作傢、畫傢、攝影傢、茶藝傢等多重身分,至今已齣版著作共30餘本。颱灣花蓮客傢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奬、中國時報文學奬、颱灣茶協會2011傑齣茶藝文化奬,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
曾在颱灣國立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策辦「1983颱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傢圍屋特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緻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韆裏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國內各大電子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颱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傢電颱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麵攝影、原住民電視人纔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攝影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奬評審委員;《新新聞》、《新觀念》、《飲食雜誌》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海峽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傢、颱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閤會顧問、2006颱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颱北縣政府客傢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日本颱灣茶協會顧問、颱灣茶葉學會顧問等,現為專業藝術傢、「全方位藝術傢聯盟」召集人。
德亮部落格(颱灣/繁體):blog.yam.com/teliang
德亮博客(大陸/簡體):blog.sina.com.cn/teliang
已齣版著作
茶藝文學:
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颱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颱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颱北縣客傢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知音/2009)
颱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颱灣茶器(聯經/2012)
電影原著:
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錶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
小錢徵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緻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傢圍屋──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傢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
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颱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 集:
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 文 集:
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
颱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
韆手繆思(颱北縣文化局/2007)
畫 集:
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 影 集:
人間茶(颱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目次
序
第一章、颱灣茶器的興起
1.颱灣宜興壺的消長
2.颱灣茶器的發源與萌芽(吳開興、曾火漾、吳茂成)
3.颱灣現代茶器的崛起與興盛
當代颱灣官窯主人(蔡曉芳)
樸實中撼動人心(蔡榮祐)
手拉坯傳統壺工藝美學(曾財萬)
開啓颱灣壺創作風潮(陳鞦吉)
注入現代造型新生命(劉鎮洲)
超寫實國際陶藝名傢(陳景亮)
第二章、茶器的品項與分類
4.陶器與瓷器
茶器的材質與功能
百傢爭鳴的颱灣陶茶器
如何選購一把實用的陶壺
青花瓷、粉彩、鬥彩與貼花
5.茶器成形方式
手拉坯成形
拍身筒擋坯成形(林靖崧)
手捏成形(李茂宗、邱顯裕)
注漿成形
6.金屬、石雕與玻璃茶器
鐵壺與銀壺(黃天來)
石雕茶器(黃櫳賢、廖天照)
玻璃茶器
簡易泡好茶──飄逸壺
第三章、風起雲湧颱灣創作壺
7.功能與材質的創新
古逸壺與玄機壺(鄧丁壽、麥傳亮)
颱灣岩礦壺的崛起(古川子、鄧丁壽)
粗獷中更見細膩(長弓)
鏡頭下的櫻花火舞(三古默農)
女性主義婉約注入(吳麗嬌)
野溪岩礦的飽滿熟韻(遊正民)
手染元素與創意(洪錦鳳)
可愛教主原創風格(杜文聰)
8.質感、釉色與造型創意
紫色羊脂玉(洪文鬱)
鐵銹、螺絲、機械獸(張山、李仁嵋)
黃金鐵陶颱灣泥(吳晟誌、劉映汝)
與火共生的亮麗釉彩(江玗)
玲瓏有緻的釉色舞動(陳雅萍、鄭竣豪)
從肌理透齣的色澤質感(李永生)
厚實飽滿的圓潤磚胎(楊正雍)
蛋糕、竹編、蓮藕壺(蔡佶辰、蔡忠南、林美雅)
9.颱灣壺黃金傳奇
金水與金箔(鄧丁壽、劉世平、江玗、李幸龍、長弓)
新柴燒革命(吳金維、李仁嵋)
10.烈火嘉年華──柴燒壺
從火痕與窯汗齣發(徐兆煜)
不完美的美學燃燒(李懷錦)
大地龜裂的省思(翁國珍)
火與土的共舞(李仁嵋)
低調奢華的金彩質感(詹文政、詹智勝)
粗獷中引爆幽雅光暈(何啓徵)
11.龍騰與鳥獸意象
龍騰意象(鄧丁壽、古帛、麥傳亮、戴竹谿、吳晟誌、陳景亮、林昭慶)
青蛙王子愛玩壺(林義傑)
企鵝、狗與生肖壺(廖明亮、徐兆煜)
九份山城招財貓(鬍宗顯、郭青榕)
花鳥、瓜果與枯木(黃剋強、吳政憲、謝鴻達)
12.多元材質的結閤與詩畫的注入
生漆艷彩的注入(李幸龍)
金屬、木器與陶共舞(章格銘、吳遠中)
茶壺中的詩情畫意(曾冠錄、李茂宗、吳遠中、蔡建民、李永生)
第四章、茶海、茶碗、蓋杯與燒水壺
13.茶海、茶碗與水方(戴竹谿、三古默農、吳金維、李仁嵋、古川子、江玗、劉世平、徐兆煜、林義傑、陳景亮、翁國珍)
14.絢麗多姿的現代天目
星光閃爍天目再起(蔡曉芳)
火焰紅艷窯變天目(陳佐導)
鈞窯釉變藍天目(洪文鬱)
絲絲入扣兔毫天目(劉欽瑩)
內斂沉穩曜變天目(邵椋揚)
細膩深邃藏色天目(江有庭)
北宋柴燒建盞文藝復興(江玗)
蓄勢待發油滴天目(黃存仁)
15.蓋碗、蓋杯與茶杯(蔡曉芳、李永生、麥傳亮、鄧丁壽、陳雅萍、三古默農)
16.燒水壺與品水罐(陳景亮、曾冠錄、劉欽瑩、古川子、林昭慶)
第五章、茶席中的創意茶器
17.茶盤、壺承、茶船與茶寵(徐兆煜、吳麗嬌、翁偉翔、章格銘、何建生、林義傑、吳晟誌、李仁嵋)
18.茶餾與茶倉
為茶品簡易焙火──茶餾(陳景亮、古川子)
存茶藏茶──茶倉(長弓、鄧丁壽、吳金維、陳明謙、李仁嵋、蔡海如、張山、吳遠中)
19.茶則、茶匙與茶荷(翁明川、鄭添福、林昭慶)
第六章、産業篇
20.颱灣的陶瓷博物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
苗栗陶瓷博物館
21.颱灣的茶器産業
閃亮世界舞颱──陶作坊
樂活、能量、極簡風──陸寶窯
擦亮颱灣金陶──和成窯
推動颱灣壺藝新風──當代陶藝館
22.黃金巧手補破壺
序
颱灣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包種茶、烏龍茶、高山茶與東方美人茶,但1990年代以前,颱灣茶人所使用的茶器,卻大多來自中國宜興。每當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懷抱「朝聖」的心情前往颱灣各大茶區,品飲清香獨具的颱灣茶品,卻往往為茶商或茶農引以為傲的宜興壺收藏感到錯愕。
英國本土雖不産茶,卻擁有世界十大品牌的紅茶,維多利亞時代所傳承的下午茶文化尤其風靡全球,不過,講究的英式下午茶必須搭配英國骨瓷茶具,一點都馬虎不得。
而日本第一茶鄉「金榖」,除瞭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靜岡綠茶外,當地的「誌戶呂燒」也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名陶,曾作為德川幕府的禦用官窯。尤其十七世紀時,大名茶人小堀遠州親自指導燒造茶器,更使得誌戶呂燒名滿天下。其中尤以「祖母懷」茶壺最負盛名,是當時以「七度燒」秘法,曆經七次高溫燒窯纔成功的名器。赤茶色的胎土,覆以黑褐色或茶褐色的釉,那種樸實的色調與獨具風格的質感,以及硬度與防濕度極高的特色,至今仍是日本各地茶人與專業茶師的最愛。
颱灣沒有好茶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80年代,颱北市立美術館、福華沙龍、春之藝廊等地就不乏陶藝傢的現代茶壺創作展齣;1997年坪林茶業博物館展齣陳景亮、劉鎮洲、李幸龍、黃政道等國內陶藝名傢的手工茶壺與茶器,深受各界肯定。北投「曉芳窯」蔡曉芳大師的瓷釉與倣汝茶器名滿天下;陳鞦吉、連寶猜夫婦「陶源精捨」的夫妻杯一度引領風騷。邵椋揚、江有庭、江玗、劉欽瑩等人更成功將北宋「黑釉建盞」復活,作品深受對岸與日、韓等國收藏傢的喜愛。吳金維的新柴燒革命,將陶器燒齣黃金的璀璨與貴氣。而鄧丁壽顛覆傳統齣水方式的「古逸壺」更成功登陸中國大陸與東北亞,並與古川子聯手,將九二一大地震留下的落石碾磨入陶,還原為令人贊嘆的颱灣岩礦茶器,讓以凍頂茶名滿天下的鹿榖茶區,從此有瞭引以為傲的名壺。
經過數韆年喝茶方式的不斷演變,茶具可說「代有風騷」,如唐朝主要為瓷壺與瓷碗以及金銀為多,還有茶聖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至宋朝除瞭「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景德鎮瓷茶器外,更因鬥茶的風行而有建窯的油滴天目茶碗。明代則有宣德所産的白釉小盞,以及正德年間以後顯赫一時的江蘇宜興「五色陶土紫砂壺」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颱灣茶器也必將以多元繽紛的創作壺,在曆史的席位中一較長短。
中國大陸熱門購物網站上,曾有業者稱近一、二年為「颱灣茶器元年」,說開春伊始,北京馬連道、上海天山、廣州芳村、長春青怡坊、成都大西南等各大茶城,茶器的展售與交易就以颱灣壺最為熱絡,也最受愛茶人青睞;並認為「颱灣有許多藝術傢潛心投入茶器創作,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正是廣受大傢日益喜愛的最大原因」。中國著名鋦補名傢王老邪也曾親口告訴我,手上鋦補過的茶器比重,近年颱灣壺已明顯有超越的趨勢。
顯然今天大陸朋友喜愛颱灣茶器,與二、三十年前颱灣各地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幾乎如齣一轍。瀏覽對岸眾多購物網頁,隨意可見颱灣茶器爭奇鬥艷,其中不乏名傢的辛勤創作,卻也常見甫齣道的陶藝工作者漫天開價,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但要全盤深入颱灣的茶器談何容易?喝茶二十多年來,我除瞭不斷嘗試比較各種茶器的優劣特色,還要從博物館尋找先賢創作的蛛絲馬跡,拜訪前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曆程。近十多年來更陸續深入採訪颱灣各地的茶器創作人,從颱灣頭北海岸石門的章格銘,到颱灣尾屏東的詹文政、六龜土石流重災區的李懷錦,還有東颱灣的黃櫳賢等,總共拜訪瞭七、八十位藝術傢與相關業者,經常還得自掏腰包購買價格不菲的茶器實際沖泡體驗。
世人提到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水滸傳》,總會為作者施耐庵能將梁山泊108位好漢,每個人物不同的個性刻畫得神龍活現感到贊嘆,我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但也希望盡可能為數十位壺藝傢、約三百多件作品的特色畫龍點睛。寫作過程盡管倍感艱辛,卻也不免有所疏漏,因為颱灣從事茶器創作的藝術傢何止韆百?僅能就代錶性與風格特色作為取捨瞭,還望書中不及提到的朋友們諒解。
收到《颱灣茶器》這本簡體字版,我其實是帶著一點“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我看來,颱灣的茶器,尤其是手捏壺、柴燒作品,那種獨特的“在地感”是很難被復製的。所以,我有點好奇,簡體字版的呈現,是否能抓住那種精髓。這本書在“材質多樣性”上的呈現,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隻局限於我們熟知的紫砂、陶土,還介紹瞭許多颱灣特有的礦石、植物,甚至是一些廢棄物,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到茶器的創作中。這些“在地”的元素,讓茶器散發齣一種獨特的生命力。書中對不同材質的物理特性、化學反應,以及它們與茶葉的相互作用,都有非常細緻的描述。例如,某些礦石的成分如何影響茶湯的甘甜度,某些植物的灰燼如何燒製齣特彆的釉色,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柴燒”工藝的介紹,那些不確定性的火焰,燒齣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書中對不同窯爐的構造、燒製過程的控製,以及齣窯後的作品鑒賞,都有非常詳細的圖文並茂的介紹。這讓我對那些充滿“自然氣息”的茶器,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欣賞。我一直覺得,好的茶器,就像是一件藝術品,它應該能夠與自然對話,與人對話。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得不錯,它讓我看到瞭,原來茶器的可能性,可以如此豐富和多元。我期待後續的閱讀,能讓我更深入地體會到,這些“在地”的材質,是如何被匠人賦予新的生命,從而成為承載颱灣茶文化的獨特載體。
评分我平時是個比較喜歡“玩”茶器的人,所以,對《颱灣茶器》這本書,我更多的是從“實用性”和“收藏價值”的角度去審視。這本書在“器型設計”方麵的分析,確實達到瞭我預期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麵還有些超越。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各種器型,而是從茶道的哲學、人體工學,甚至是中國傳統美學等多個角度,來解析器型設計的精妙之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蓋碗”和“茶壺”的細節比較,從壺嘴的齣水弧度,到壺蓋的密封性,再到壺把的握持感,都做瞭非常細緻的分析。這些細節,對於我們日常泡茶來說,至關重要。我一直相信,一個好的茶壺,不隻是一個容器,它更是一個“泡茶的夥伴”。它能夠讓你在泡茶的過程中,感受到順暢和愉悅。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器型與不同茶葉的搭配原則,例如,紅茶適閤用圓潤的壺,綠茶適閤用敞口的碗,這些都為我提供瞭很多實用的參考。而且,書中對一些“改良器型”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這些器型是如何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泡茶需求,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值得藉鑒。我個人比較看重茶器的“獨特性”和“稀有性”,所以,書中對一些“限量版”、“孤品”茶器的介紹,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也讓我頗感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挖掘,有哪些器型設計,是真正地體現瞭颱灣茶器的“創新”和“突破”,而不僅僅是模仿。
评分這本《颱灣茶器》的簡體字版,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收到的,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從小就看著長輩泡茶、品茶的茶齡不算短的愛好者,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既期待又有一點點忐忑的。期待是因為,颱灣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器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從早期祖先帶來的老物件,到後來融入在地特色的創新設計,颱灣的茶器承載瞭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我一直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這些豐富的麵嚮?它是否能捕捉到我們颱灣人對於茶器的那份“人情味”?收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從一開始的目錄就充滿瞭驚喜。它沒有落入俗套地隻列齣茶壺、茶杯這些基本款,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不同材質的演變,像是陶土、瓷器、紫砂,甚至是一些颱灣特有的材質,以及它們在泡茶時的實際錶現。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器型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曆史淵源的解讀,讓我對平時使用的茶壺、蓋碗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有些關於燒製工藝的細節描述,也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能夠大緻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老茶行的拜訪記錄,那些照片雖然是簡體字呈現,但那種古樸的氛圍,仿佛能穿越時空,聞到老茶館裏混閤著茶葉和時光的香氣。我常常在想,我們颱灣的茶器,不僅僅是用來泡茶的工具,更是承載記憶、交流情感的媒介。它可能是一杯茶,也可能是一次談話,更可能是一份對於生活品味的堅持。這本書,至少在我的第一印象中,似乎觸及到瞭這些方麵,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它是否能真正打動我這個“挑剔”的颱灣讀者,還需要我更仔細地品味。
评分我是個對生活細節很講究的人,尤其是在品茗這件事上。所以,《颱灣茶器》這本簡體字版,我拿到手的時候,帶著一股子“審視”的態度。畢竟,颱灣本地的茶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要寫一本能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可不簡單。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對於“工藝細節”的呈現。它沒有止步於展示美輪美奐的茶器成品,而是深入到瞭製作的每一個環節。比如,對於燒製溫度的控製,對於釉料配方的研究,甚至是一些手工拉坯、手工雕刻的技巧,書中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失傳”或“罕見”工藝的挖掘,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們熟悉的茶器背後,隱藏著這麼多精妙絕倫的技藝。有些部分,甚至是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會其中的難度和匠心。除瞭工藝,書中對“功能性”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強調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分析瞭不同茶器在實際使用中的優劣。比如,對於齣水流暢度、壺嘴設計對茶湯流速的影響,以及蓋子的密封性等等,都有比較具體的論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欣賞”茶器,更是關於“使用”茶器,並且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茶器。這對於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我一直相信,一件好的茶器,一定是能夠“既好看,又好用”的。它能夠讓你在泡茶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從而更好地享受品茗的樂趣。希望這本書能夠繼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給我帶來更多關於“美”與“用”的深度洞察。
评分說實話,看到《颱灣茶器》這本簡體字版,我的第一反應是:“嗯,又一本關於茶器的書。”畢竟,在颱灣,茶器文化觸手可及,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對於“好茶器”的標準,心裏大概都有個譜。但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在某些方麵給瞭我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器形演變”的梳理,特彆是在探討颱灣本土茶器發展史的部分。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瞭不同時期的器皿,而是試圖去挖掘這些器形背後的時代背景、社會需求,甚至是審美趣味的變遷。我特彆對書中提到的一些早期改良器型很感興趣,這些器型是如何適應當時的泡茶習慣,又是如何在與外來器型競爭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的。書中對於不同材質的分析,也比我預期的要深入。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材質本身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不同材質與不同茶葉的搭配,以及這種搭配如何影響茶湯的韻味。例如,對於不同釉彩的瓷器,以及它們對茶湯色澤和香氣的微妙影響,書中都有比較細緻的描述,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實用。而且,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颱灣本地的陶土資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在地材質創作齣具有颱灣特色的茶器。這一點對於我來說,非常有親切感,因為我們颱灣的茶,很多都是在地生産的,而與之相配的茶器,也理應有其在地特色。我期待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在地特色是如何體現在器型的設計、釉彩的選擇,甚至是裝飾手法上的。我一直覺得,真正的颱灣茶器,應該能夠體現齣我們這片土地的溫度和風土人情。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遞齣這份“在地”的價值。
评分這本《颱灣茶器》的簡體字版,我剛開始抱著一種“姑且看看”的心態。畢竟,茶器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是“心領神會”,很難用文字完全描述。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現,這本書確實有它獨到之處,特彆是它對於“文化傳承”的挖掘。它不隻是在談論茶器本身,而是將茶器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書中對於一些古代茶具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颱灣茶器的發展,有非常深入的探討。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老一輩茶器匠人的訪談記錄,那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卻蘊含著幾代人的智慧和對茶的熱愛。它讓我感受到,颱灣的茶器文化,並不是憑空而生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澱,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書中還觸及到瞭“器以載道”的哲學層麵,探討瞭茶器如何承載著主人的品味、待客的禮儀,甚至是人生的一種態度。這讓我對平時使用的茶壺、茶杯有瞭更深的敬意。我常常覺得,我們颱灣人對於茶,有一種很特彆的情感,它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符號。而茶器,正是這種文化符號中最具象的載體。這本書,似乎在嘗試去解讀這份“具象”背後的“意象”,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挖掘,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茶器是如何反映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追求的。
评分拿到《颱灣茶器》這本簡體字版,我其實是想看看它能不能“打破”一些我們颱灣本土讀者固有的認知。畢竟,我們對茶器,已經有瞭一套自己的理解體係。這本書在“曆史脈絡”的梳理上,做得相當紮實。它從中國古代的茶具演變開始,一直講到近代颱灣茶器的發展,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整個茶器文化的曆史進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被遺忘”的茶器類型的介紹,這些類型可能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但它們卻承載著一段重要的曆史記憶。書中還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茶器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一點讓我覺得,茶器不僅僅是工藝品,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件器物,就必須瞭解它的“來龍去脈”。這本書,似乎在努力地為讀者呈現這份“來龍去脈”。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挖掘,在颱灣這個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環境下,茶器是如何吸收外來元素,又如何融閤本土特色,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以及其他颱灣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自己擁有的茶器文化,發現其中被忽略的價值。
评分說實話,剛拿到《颱灣茶器》這本簡體字版,我心裏其實是有那麼一點點“抵觸”的。畢竟,我們颱灣的茶文化,有它自己獨特的傳承和發展路徑,我擔心簡體字版的呈現,會丟失瞭那種“在地”的韻味。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在“材料科學”的應用上,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茶器的材質,更是深入到每種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影響茶湯的品質。例如,書中對不同陶瓷釉料的成分分析,對不同金屬材質在茶壺內的反應,甚至是對木質茶盤的防腐防潮處理,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喜歡鑽研細節的茶友來說,非常有價值。我一直覺得,好的茶器,就像是茶的“最佳拍檔”。它需要能夠與茶達到一種“化學平衡”,從而最大程度地展現茶的優點。這本書,似乎在努力地去揭示這種“化學平衡”背後的奧秘。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探討,有哪些材質的應用,是真正地體現瞭颱灣茶器的“科學創新”,而不僅僅是沿襲傳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用一種更科學、更理性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颱灣的茶器文化。
评分我是個比較感性的人,對事物的偏好,往往源於一種“感覺”和“共鳴”。所以,拿到《颱灣茶器》這本書,我更多的是看它能不能觸動我的“靈魂”。這本書在“故事性”的呈現上,做得相當齣色。它不隻是在介紹茶器本身,更是通過茶器,講述瞭許多動人的故事。書中對一些“老物件”的介紹,不僅僅是它們的材質和工藝,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承載的傢族記憶、人生經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祖傳茶壺”的故事,那些殘破卻依然被珍藏的茶壺,仿佛能訴說著幾代人的情感。它讓我感受到,茶器不僅僅是冰冷的器皿,更是承載著生命的溫度和情感的載體。書中還探討瞭“茶器與人”的關係,茶器如何成為人們情感交流的媒介,如何成為人們錶達生活態度的象徵。這讓我覺得,一杯茶,一壺茶,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連接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橋梁。我一直覺得,真正的颱灣茶器,應該是有“溫度”和“故事”的。它應該能夠讓你在泡茶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溫情的連接。這本書,似乎在努力地去捕捉這份“溫情”。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挖掘,有哪些茶器,真正地成為瞭某個傢庭、某個時代、甚至是某個曆史事件的“見證者”。
评分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新事物”的年輕人,所以,對《颱灣茶器》這本書,我更多的是關注它的“創新性”和“設計感”。這本書在“現代設計”的呈現上,確實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它不隻是介紹一些傳統的經典器型,更是關注當代颱灣茶器設計師的創新作品。書中對一些年輕設計師的訪談,以及他們作品的設計理念,讓我看到瞭颱灣茶器文化的蓬勃發展和無限可能。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跨界”作品的介紹,例如,將現代雕塑、裝置藝術等元素融入茶器設計,這些作品雖然可能不完全符閤傳統意義上的泡茶需求,但它們卻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能夠激發人們對茶器文化的全新思考。書中對“極簡主義”、“後現代風格”等設計流派在茶器上的應用,也讓我覺得很有趣。這些設計,往往更加注重材質本身的質感、器型的流暢度,以及光影的變化,從而營造齣一種簡潔而富有禪意的美學空間。我個人比較喜歡一些“個性化”、“定製化”的茶器,所以我對書中對“手工定製”和“少量生産”的介紹,也頗感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挖掘,有哪些設計理念,是真正地引領瞭颱灣茶器的“新潮流”,而不僅僅是曇花一現的流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