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如來藏)思想由印度流傳至中國,經過韆餘年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其思想復雜且豐富,對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如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都是建立在佛性的思想上。本書共收六篇專文,前三篇是印度佛教中有關佛性思想之經論的研究,即《大般涅槃經》、《寶性論》、《佛性論》的佛性思想。第四篇討論《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第五篇討論初唐性宗和相宗關於「一性」、「五性」的爭辯。最後一篇則是從天颱宗主張草木有性談到現代深層生態學,以論證佛性說可為現代生態學的哲理基礎。
作者簡介
釋恆清
一九四三年生,颱南新營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颱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Syncretism of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菩提道上的善女人》、《佛性思想》等中英文專書及多篇期刊論文,並英譯《優婆塞戒經》(The Sutra on Upasask Precepts)、《四十二章經》、《心經幽贊》等。
這本書呢,我看瞭好一陣子,真的讓我對“佛性”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前總覺得佛性是那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東西,是佛陀纔有的特質。但這本書,特彆是第二版,它把我帶入瞭一個更接地氣的視角。作者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把佛性的種子描述得好像就埋藏在我們每個人心裏,隻是我們常常因為種種執念而忽略瞭它。 其中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提到佛性並非一定要通過刻意的修行纔能顯現,而是當我們放下對“有”和“無”的分彆心,專注於當下,那個本自具足的光明就會自然流露。這一點真的打破瞭我過去的許多窠臼。我常常會糾結於過去和未來,為過去的錯誤感到懊悔,又為未知的將來感到焦慮,結果就是完全忽略瞭此時此刻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位慈悲的導師,輕輕地提醒我:“看,幸福就在眼前,就在你的呼吸裏。” 它的語言不像很多佛學書籍那麼晦澀難懂,反而非常溫暖而富有哲理,讓人讀起來既感到被啓發,又不會有壓力。
评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剛開始翻閱《佛性思想(二版)》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佛教理論的學術著作,畢竟“佛性”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莊嚴感。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指引我們如何生活的實用指南,隻不過它的視角是建立在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其中關於“空性”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我以前對“空性”的理解,總覺得是“什麼都沒有”,一種虛無。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空性並非虛無,而是事物本然的狀態,是一種無常、無我、無自性的存在。當理解瞭這一點,我們就能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比如,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某個職位,或者某段關係,我們就不會因為失去而痛苦。這種智慧,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而溫柔的方式傳遞給瞭我,讓我覺得,原來佛法的智慧,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佛性思想(二版)》,我有點怕它會像我以前讀過的一些同類書籍一樣,充斥著各種復雜的經文和深奧的理論,讀起來很吃力。但齣乎我意料的是,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而且邏輯性很強。作者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理解佛性的本質,從它的起源、發展,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 特彆讓我覺得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佛性”與“我性”的辨析。很多時候,我們混淆瞭這兩個概念,把個體的我執當成瞭佛性的體現,結果適得其反。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把“我性”比作一潭渾水,而“佛性”則是沉在水底的清澈之泉,隻要讓渾水沉澱,清泉自然會顯現。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讓我瞬間就明白瞭其中的奧妙。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智慧的啓迪,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內在的種種習氣,並思考如何纔能讓那顆佛性的種子生根發芽。
评分讀完《佛性思想(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佛性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神秘力量,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清淨本心,是被妄念和煩惱所遮蔽的本來麵目。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非常注重將佛性思想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相結閤。 作者沒有空談理論,而是通過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我們日常的喜怒哀樂、人際交往中的睏惑、麵對睏難時的選擇等等,來闡釋佛性的體現。比如,書中提到,當我們能夠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不因順境而得意忘形,不因逆境而自怨自艾,這其實就是佛性的初步顯現。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讓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平靜和自在,並非需要多麼復雜的修行,而是可以從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開始。這本書讓我覺得,佛性就在我們身邊,等待著被我們發現和喚醒。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深厚學養和對生命的悲憫。我尤其欣賞《佛性思想(二版)》中對於“慈悲”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同情,而是建立在對眾生平等的理解之上,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智慧與力量。 書中的一些篇章,讓我反思瞭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一些行為模式。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與人産生摩擦,事後又感到後悔。作者在書中指齣,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衝突,是因為我們過於強調“我”的感受和立場,而忽略瞭對方的可能性。真正的慈悲,就是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理解他人,看到對方內在的痛苦,並以智慧的方式去化解。這種深刻的見解,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並開始嘗試用更寬廣的心胸去包容和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