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金石堂年度TOP【曆史傳記類】NO.1
2005年誠品書店年度暢銷書榜【人文.科學類】NO.6
他,是第一位轉世在颱灣的活佛!
他的齣生,揭開瞭藏傳佛教轉世的神祕麵紗;
他的認證過程,嚴謹麯摺;他的轉世,背負眾生期待;
他的求學經曆,嚴格紮實;他的弘法利生事業,堅定慈悲。
轉世瞭四次的小活佛,為什麼這次選擇轉世在颱灣?
西藏直貢法王在尋找和認證他的過程中,曆經瞭什麼樣的艱辛和麯摺?
「轉世靈童」的身分怎樣改變他和傢人的生活?
年幼的他如何麵對父母不告而彆,獨留他在印度接受佛學教育?
嚴格的佛學院教育和僧侶生活,為他的人生觀、國際觀、弘法觀,提供瞭什麼紮實的根基?
他對未來的弘法利生有什麼規劃?
1983年3月30日,颱北榮民總醫院誕生瞭一名小男嬰。四年後,經過藏傳佛教澈贊法王嚴謹的認證過程,小男孩被證實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轉世在颱灣的活佛。他的身分曝光後,引發社會和媒體的關注,造成極大轟動,從此改變瞭一傢人平靜的生活。五年後,他陞座成為菩曼仁波切,年僅9歲的他,告彆颱灣和父母,隻身在印度求學,接受嚴格的佛學教育,為日後肩負的弘法大業做準備。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的傳統,一直令世人好奇。作者花費近兩年時間,蒐集活佛轉世的曆史、過程和細節,其間更遠赴印度、尼泊爾等地尋找菩曼仁波切轉世的證據,並求證相關人士;同時,他也不辭辛勞隨行採訪菩曼仁波切,從細處中觀察仁波切的舉止,從提問中感受仁波切的內心世界,透過流暢的文字和豐富珍貴的照片,忠實記錄菩曼仁波切四歲被認證後,25年來的成長過程、學習生涯、生活點滴和生命經曆,以及菩曼仁波切如何實現對眾生的承諾,帶領大傢在佛法之路上精進修行。
關於菩曼仁波切
法名為Konchok Thinley Namgyal Tempei Nyima(昆鞦 赤列 南傑 滇貝 尼瑪)。四歲時被藏傳佛教直貢噶舉 澈贊法王認證為青海囊謙縣洛吉佩仁波切的轉世靈童,成為西藏高僧轉世颱灣的第一位活佛,當年在颱灣掀起一股轟動。六歲赴尼泊爾學習藏文教育,九歲轉往印度就讀強久林佛學院,正式陞座為藏傳佛教仁波切。十七歲那年迴到齣生地颱灣,繼續和颱灣民眾結下深切因緣。
二○○五年在颱北創立中華佛教直貢噶舉菩曼日光林佛學會,教導信眾修習正信佛法。二○一○年在印度為流亡藏民弟子們興建的「菩曼慈愛寺」落成。
作者簡介
林建成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院校新聞研究所碩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二○○九年統籌公視實況轉播達賴喇嘛尊者在颱灣高雄演講「一個地球,共同的責任」、二○○一年於公視晚間新聞專訪達賴喇嘛尊者;曾任公視新聞「深度報導」主播、「公視演講廳」製作人、外交記者、外電編譯;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慶典禮電視廣播聯播統籌;美國雜誌Deaf Life封麵故事發錶(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號);美國北美衛星電視公司新聞部「颱灣一週」主播、記者;美國華美電視公司新聞部主編、記者。
【推薦序一】種現世與來世的菩提善因 直貢噶舉澈贊法王
【推薦序二】颱灣心.西藏情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纔嘉
【推薦序三】輕鬆閱讀來結緣公共電視前總經理李永得
【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菩曼祖古
增序版【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文】
緣起林建成
增訂版【作者的話】一路走來始終優雅
1.轉世颱灣
男嬰的誕生
吉祥的夢
2.前世的感動
烙印人心的事蹟
布施生命
3. 波摺的尋訪
尋找綫索
漫長嚴謹的尋訪
復雜的颱藏關係
與小靈童初次接觸
認證儀式
4.無敵鐵金剛
小靈童的童年
平靜生活徹底改變
澈贊法王抵颱
天命難違
小吉美成菩曼仁波切
不告而彆
金剛護持佛法
5.少年菩曼
求學生涯
嚴師教導
夜探火葬場
勤奮不懈樂於分享
6.佛教與宗派
釋迦牟尼佛
部派佛教
密宗四大法派
7.直貢噶舉
傳承與支派
澈贊法王的事蹟
澈贊法王的期許
8.強久林
寺院環境
佛學課程
體育活動
懲罰製度
學習態度
9.青年仁波切
人中之寶
颱灣的殊勝緣分
嚴肅而慈悲的放生和護生
灌頂非覺悟之道
忙碌充實的世間生活
兵役問題
善顔還珠
廣植福田
皈依的正確觀念
微笑承受
無價寶藏
菩薩的距離
10.覲見大寶法王噶瑪巴
平易近人的上師
兩位青年活佛首次見麵
11.如是我聞
六字大明陀羅尼
菩曼仁波切開示
12.見知無常
觀想無常貪念不起
人生
人老、人病
人死
13.人間菩薩
十波羅蜜
修習十波羅蜜的裨益
人人都可利益眾生
14.生活小智慧
念轉境轉
15.大願
二十四年的期盼等待
慈悲心剋服睏境
導師的期許
承諾
後記
【附錄一】大事記
【附錄二】英漢名詞對照
索引
推薦序一
種現世與來世的菩提善因
伏藏師「列卓林巴」的化身,尊貴的「菩曼仁波切」乃西藏康區囊謙劄都菩曼寺「洛吉佩仁波切」第三世之轉世。此轉世靈童曆經波摺方始尋獲,後經本人認證無誤,其中之殊勝因緣溢於言錶。
林建成先生是位觀察仔細的記者,對西藏頗有研究,所著之《菩曼仁波切》一書十五章節裏,如同滿月般的力量,綻放齣燦爛傳奇的光芒。此書內容含括菩曼仁波切的轉世與尋找過程、佛教與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簡史、宗門部派的發展、強久林佛學院,乃至於菩曼仁波切對佛法的思惟,本書皆有翔實記載。
此書章節雖精確簡要,但影響為之深切。透過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讀者除能更瞭解藏傳佛教轉世之意義,也能運用佛法獲得生活的啓發。《菩曼仁波切》一書對有心學習佛法者以及對佛法具有信心者,將開啓莫大之助緣與利益。本人深信藉此因緣,所有讀者皆能種下現世與來世的菩提善因。
祈願
三寶加被
入世齣世皆圓滿
直貢噶舉法王 澈贊之名持有者
昆鞦 滇真 昆桑 赤列 倫珠
Konchock Tenzin Kunzang Thinley Lhundrup
藏曆木猴年∕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推薦序二
颱灣心.西藏情
建成兄送來他的《菩曼仁波切》書稿,要我過目並寫序言。本來知道自己沒這個能耐,卻因為自己是一個西藏人,並與建成兄有那麼一段特彆的因緣,就答應瞭他的要求。
建成兄是我在颱灣媒體界很好的朋友,我與他的相識,開始於西藏政教領袖 達賴喇嘛二度訪颱期間。西元二○○一年三月,尊者 達賴喇嘛第二次訪問颱灣,當時颱灣很多媒體爭相申請獨傢專訪 達賴喇嘛的機會,公共電視的新聞記者林建成是其中之一。透過對颱灣媒體生態的認真評估,對採訪人員背景的詳細瞭解,經過反覆考量之後,我們將 達賴喇嘛訪颱最重要的一個專訪給瞭公共電視。
作為當時負責媒體及新聞工作的我,壓力還是很大。雖然我對建成兄的英文程度及新聞專業信心十足,但還是放心不下到時候會齣現什麼狀況。所以,在專訪之前,我與建成兄多次會麵協調專訪的時間地點,並探討專訪的題目與內容。
因為他的用心與投入,那次的專訪相當成功。公視製作的專訪節目也得到瞭觀眾的高度評價和肯定。作為一個西藏人,我不僅對建成兄的專業素養深感佩服,也非常敬佩他對西藏宗教文化的瞭解與尊重,以及他同情西藏、關懷西藏的真誠之心。
西藏佛教中的「轉世製度」是一個既殊勝又特彆的文化。轉世文化的形成,是依據佛法「因果報應」、「輪迴轉世」、「十二因緣」等的教理,也是西藏佛教注重傳承與法脈的結果。
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轉世在寶島颱灣的西藏喇嘛(雖然他的父母都是藏人,但法理上他是藏裔颱灣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菩曼仁波切在颱灣的轉世,顯現瞭世界屋脊上的雪域西藏,與太平洋西隅的福爾摩沙有著某種不可迴避的殊勝因緣。兩百多個密宗道場的先後建立、不同宗派大成就者的蒞臨弘法、至尊 達賴喇嘛的慈悲與智慧之旅,都證明瞭這一事實。
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産黨佔據整個大陸,國民黨政府遷移颱灣。當時在中國弘法的藏傳佛教高僧章嘉仁波切、甘珠仁波切等也隨同蔣介石來到颱灣,並首次在颱灣播撒藏傳佛法的種子;之後是格勒仁波切、明珠仁波切、貢噶老人、創古仁波切、卡盧仁波切、梭巴仁波切等,不同宗派之大成就者們的辛勤耕耘;接下來是八十年代颱灣的密宗熱。西藏政教領袖 達賴喇嘛兩次訪颱弘法,使佛法在颱灣的盛行達到高潮。這一切豈不是因緣果報的再次顯現?
在西藏曆史上,轉世靈童的尋訪,曾經隻有在西藏之外的濛古齣現。而今,菩曼仁波切在颱灣轉世,究竟是何種因緣,颱灣何其有幸成為活佛轉世的地點?菩曼仁波切給瞭我們最好的答案:「颱灣是享有宗教自由的國傢,民眾很尊敬齣傢人,是和佛教有緣的國傢。我轉世到颱灣來,希望讓更多的颱灣民眾聽聞佛教正法,拉近颱灣和西藏的距離,讓密宗不再遙不可及、不再神祕。如果我轉世到宗教遭到限製的國傢,我能為佛教做的事情實在有限。」(見《菩曼仁波切》內文)
建成兄的這本《菩曼仁波切》,完整地介紹瞭菩曼仁波切的轉世因緣、尋訪認證和坐床經過,以及少年仁波切在良師益友的關懷與指導下成長的經曆。同時,《菩曼仁波切》也詳細介紹瞭西藏佛教各宗派的曆史源流與傳承法脈,其中對菩曼仁波切所屬之直貢噶舉派的祖師傳承、典籍教義等花瞭相當的筆墨。
作者耗費一年多的時間著作《菩曼仁波切》,其目的不外乎是讓讀者透過對菩曼仁波切生平的認知,正麵理解西藏佛教獨特的轉世文化,深入瞭解藏傳佛法深奧及豐富的內涵。
總之,《菩曼仁波切》一書,不僅是一本西藏喇嘛在颱轉世的傳奇故事,它還包含瞭西藏曆史、文化、宗教、傳統等豐富內容。閱讀《菩曼仁波切》一書,定能進一步理解與認知西藏佛教殊勝、獨特的一麵,並能揭開西藏密宗「神祕」的麵紗。
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吉祥圓滿!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董事長 纔嘉(Tsegyam)
藏曆二一三二年∕西元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於颱北
推薦序三
輕鬆閱讀來結緣
坦白說,我對宗教涉獵不多。宗教在人類文明發展曆史上有無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我心懷崇敬,從無懷疑。
我深信,大多數宗教帶給人們麵對苦難世界的勇氣、辨彆人間是非善惡的智慧,使人類得以超越生命的本質與現實,代代恆傳韆古。但是,大多數宗教所標舉的種種神蹟,則是超齣我這凡夫俗子能理解的範圍,縱然聽過不少我尊敬的宗教人士或信徒朋友講述,我仍心存疑惑。藏傳佛教「活佛轉世」之說,便是其中的一種。對我而言,我隻相信這是藏傳佛教為瞭宗教上的目的而創造的必要論述,不可能在人間真實發生。
因此,當建成兄帶著新完成的大作《菩曼仁波切》,要我幫他寫序時,我還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建成兄明白知道,我既不是宗教專傢、也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之所以找我,主要是我們曾經在公共電視同事多年,共同為追求事實真相的新聞專業及公共利益努力過。
而他這本書就是本著新聞專業追求事實真相的過程實錄,透過這本書,「讓大傢認識菩曼仁波切,瞭解他如何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他熱忱的價值觀。」他這樣說服我。
在二○○四年六月轉進行政院客傢委員會服務之前,我擔任公共電視總經理五年餘,那時建成兄是新聞部記者,充滿熱忱與理想,中英文素養俱佳,負責國內與國際新聞,也當主播。他在新聞專業上的錶現非常齣色,不久就升任製作人,是公視新聞的重要颱柱。
本書的主角菩曼仁波切,是第一位轉世颱灣的活佛,現年剛滿二十二歲,目前還在印度的佛學院就讀。「這樣的題材與架構,倒滿適閤煽情八卦的商業媒體炒作,怎麼可能寫成一本書?」礙於曾是同事的情誼,我抱著這樣的懷疑勉強自己去翻閱這本書。
沒想到,一進入本書,便被深深吸引,一口氣讀完。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好書。建成兄流暢的文筆,將主角的故事鋪陳書寫得非常精彩可讀,他充分發揮新聞記者的專業,對活佛轉世的每一個過程細節及疑點,都很用心的去找答案,甚至遠赴佛教聖地尋找證據與求證相關人士,而不是道聽塗說;然後用嚴謹客觀流暢的文字,描繪齣「活佛轉世」傳說的具體圖像,讓人對藏傳佛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理解。
他更花很多時間近身採訪與觀察菩曼仁波切的內心世界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這位從小就背負眾生期待「壓力」重擔的年輕活佛,在建成兄筆下,就像我們平常周圍的青年朋友一樣純真可愛,但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自然流露齣佛學的智慧,舉手投足皆顯仁波切的大器風範。
輕鬆閱讀菩曼仁波切的故事,自然感受生命價值的啓發。要感謝建成兄,否則即使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我也不會去翻一下,那豈不是錯失善緣?
嗡瑪尼貝美吽
【公共電視前總經理】李永得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於颱北
增訂版 第四世菩曼仁波切序文
距《菩曼仁波切》一書齣版已經七年,很高興看到許多人因這本書而得到佛法的利益。有憂鬱癥患者因此而走齣憂鬱,也有浪子因此而悔悟,冥頑剛強者因此而點頭;有些發心修行卻誤入歧途的人也因此導嚮正軌,有些人則根本不知道要修行,又或者不知道該如何修行,也因為這本書的接引而進入正信佛教。
指引眾生修持正法,走上正確方嚮,乃吾人職誌所在,亦是深感欣慰之處。佛法不是魔術、不是迷信,不是一道光照下就可讓人變得如何如何,而是真實的持行與思惟、是內在的轉念與修心。我在印度、颱灣各地弘法,就是教導大傢如何導正觀念、改變行為。
這些年來,世界曆經許多天災人禍,不論是自然生態或經濟環境都變得更加惡劣,一切就像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一樣。唯其苦難如此,更讓我們實際看到無常是如何迅速與真實,更能習練我們的慈心與悲心,在逆增上緣中對治「貪、瞋、癡、慢、疑」五毒。未來的苦難隻會更多,然則處於越睏難的境況,越要堅定修行的道路,纔能消業增福,進而改變自己與眾生的未來。
猶記得本書初版之時,印度菩曼強巴林(慈愛寺)仍在籌畫中。承濛諸佛菩薩與上師加持,以及無數人的慈悲願力相助,慈愛寺終於在二○一○年落成啓用,弘法利生的責任更加重大,更需大傢發心共同荷擔如來傢業。
佛法如同大海,越學越覺其深廣。學習佛法的過程,就是自我改善嚮上的過程。本書此次改版,係根據吾人的講法和修法記錄編輯成新一章節,並加上未曾刊印的照片。期盼此書能幫助更多人,照亮正等正覺的道路。
願 傳承加持,如細雨遍佈。
願 眾生遠離憂苦,證悟菩提。
菩曼仁波切
二○一二年一月 於颱灣颱北
緣起
與菩曼仁波切的相識算是相當巧妙,隻有一步之差。
二○○二年七月,我與幾位久違的齣傢師父和老友們齊聚於颱北蓮香齋用餐,在偌大的餐廳裏竟然巧遇已八年未見的珍珠師姊,我有幸與她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結下義工之緣。寒暄後,珍珠師姊說餐廳內有位活佛,正在接受蓮香齋董事長郭芳良先生的款待,她隨即引領我去見活佛。
「他叫菩曼仁波切,是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他從未到餐廳接受供養,今晚算是第一次,你也算是有緣人……」珍珠師姊邊走邊說。
我走在珍珠師姊後麵,心中沒有特殊的感覺,因為在颱灣自稱活佛的人不在少數。況且,在我的記者職業生涯裏,看過太多神棍利用善信的虔誠與彌罪心態,編列各種名目詐取錢財,敗壞正信佛教的聲譽。雖然我嚮來對活佛轉世的過程感到相當好奇,但心裏難免會想,這又會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
見到瞭坐在餐桌主位的年輕活佛,他眉宇間散發的自信是我第一眼的印象。我和這位纔剛滿十九歲的齣傢人禮貌地握瞭手,言談間發覺這位「藏裔颱灣人」相當和順平實,翩翩有禮的舉止,沒有隻字誇耀他的「豐功偉業」,迥然不同於那些滿口奧論、急於錶功的宗教人物。
當時我任職於公視新聞部,由於菩曼仁波切的誠摯言語釋齣一股暖流,對眾生永不放棄的心讓我很難忘卻,於是希望能透過電視訪問讓更多人瞭解青年仁波切的處世態度。但他隔天就得飛迴印度佛學院上課,訪問一事隻好暫時作罷,等待下次的機緣。
隔年六月,我和許多颱灣民眾一樣,從電視新聞看到「活佛也要當兵」的報導,螢幕上的菩曼仁波切看來仍是那麼純真友善。
一個月後,也就是和菩曼仁波切初次見麵後一年,有一天,珍珠師姊來電徵詢我為菩曼仁波切寫書的意願。我覺得寫書是一種深度調查報導,可讓更多民眾仔細瞭解活佛的世界,於是希望先和菩曼仁波切詳談後,再視情況答應。當我再見到菩曼仁波切時,他的華語已經進步很多,仍是微笑迎人,眉間的自信依然亮麗。
在交換意見當中,旁人建議書名應含「傳記」二字,但是菩曼仁波切恰逢雙十年華,自傳二字並不恰當,因此我提書名為《青年仁波切》,期待本書吸引青年族群讀者學習熱誠的價值觀與菩薩德性以外,也可讓讀者瞭解活佛的內心與想法。而有些朋友則希望此書能包含佛學深論,但我認為菩曼仁波切的第一本書應著重於讓民眾認識他,所以內容應朝普及方嚮,瞭解他如何將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的意見獲得菩曼仁波切首肯,我更建議仁波切在他不惑之年寫本「中年仁波切」,年老時就寫本「老年仁波切」,轉世前再寫給世人一本「圓寂前的叮嚀」,將活佛纍積數世的證量結晶,留給世人作為修行法藏。這樣的人生階段,恰好契閤瞭佛教強調生老病死循環,期許眾人以有限之生命,行人間菩薩之道。
於是,我開始走進瞭菩曼仁波切的世界,從整理蒐集舊報章資料和照片開始,也重新調查他的身世、觀察他的舉止,以及感受他的想法。由於菩曼仁波切仍在佛學院就讀,停留在颱灣的時間有限,每當他抵達颱灣,我的隨行採訪也就跟著展開。
我和仁波切的談話問答摻雜中文和英文,地點則在寺院、住所、鬧街、車上,乃至於飛機艙內,隨時隨地把握時間觀察、發問、再發問。另外,我也在颱灣數地採訪相關人物,甚至遠赴印度、尼泊爾,以及託付友人從青海帶迴相關資料,進行全方位的交叉確認。
韆年前,密宗祖師蓮華生大士預言未來世界會齣現鐵鳥(飛機)騰空。這次的採訪任務,我就坐在「鐵鳥」中望著中亞綿延的山脈,思考著佛教的散佈為何能遠遠超過佛陀行腳說法的區域範圍?教理若非讓人摺服,怎能擴展成國際性的信仰?
從加德滿都飛往佛陀誕生地倫毗尼時,我的內心跟著雙螺鏇槳小型飛機搖晃得相當厲害,鄰座小朋友一下機就在白拉瓦機坪上吐得稀哩嘩啦,撲鼻而來的酸味,讓我對這次的採訪旅程充滿瞭忐忑。到瞭倫毗尼花園,滿地的碎石,塵土飛揚,雖然我戴著口罩,腳上也穿著皮鞋,但走起路來仍充滿瞭不舒服的感覺,實在很難想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如何忍受赤腳行走碎石路,以及頂受炙熱高溫托鉢說法,若非有極大的度眾願力,哪能持續至圓寂的那一刻?
在國外採訪期間,我與喇嘛們同吃同住,晚睡早起,每天駕車越過數百公裏的崎嶇蜿蜒山路,齣傢人確實擁有過人的耐力。簡陋旅館內的蚊子相當多,仁波切和喇嘛們毫無罣礙,早已安然入睡,但長年生活在捕蚊燈環境裏的我卻無法入眠,隻得以行李箱當桌,振筆疾書當日經曆的人事物與感想。我目睹遊擊隊叛亂導緻民不聊生、罷工遊行、遊客遭槍殺、開車撞人逃逸等等事件,讓我深感亂世之中,更凸顯佛教八正道與因果觀念必須深植人心的重要性。
有關佛陀生平的年代,學者間持有不同論點。我查考很多書籍和百科全書,仍不得要領。最後,我求教於應邀來颱灣為寺院開光的直貢噶舉澈贊法王。法王按照藏傳佛教的紀錄推算,結果與我在尼泊爾看過的當地文獻記載相符,讓我深深佩服澈贊法王對佛教曆史有如此的研究。雖然學派間的論點不一,但本書介紹佛教的章節重點不在於考究年代,而在於幫助讀者對佛陀在世的時空背景有個概念。
至於羅桑夫人産前的夢境瑞兆,我曾在尼泊爾多次勸請公開都得不到她的首肯,因為夫人不希望仁波切的轉世過程太過招搖,導緻旁人誤解。二○○四年八月,羅桑夫人來颱暫住後即將飛離颱灣的前一晚,正逢艾利颱風登陸,我不放棄最後一綫希望,再度懇請她公開夢境。
風雨打得窗戶劈啪作響,也許羅桑夫人有感於我的誠意,經過七次的溝通請求,夫人終於鬆口答應,讓菩曼仁波切的轉世過程平添一項重要紀錄。雖然經過瞭二十多年,夢境依然曆曆在目,羅桑夫人還畫齣人、物位置圖樣嚮我詳述,那是個非常美麗的吉祥夢。
秉持十多年的記者經驗和新聞採訪傳統,書中資料都是經過再三確認,力求忠實呈現菩曼仁波切。蒐集資料與採訪過程中所遇之挫摺和疲憊,旁人實難以體會,希望讀者當知得來不易,多加珍惜。
颱灣有很多自稱「活佛」或「仁波切」的人士,利用民眾的信仰誠心,行詐財騙色之舉,令人覺得無奈。因此,本書有兩個章節介紹佛教與宗派,希望讀者藉此對正信的佛教、活佛的認證過程,以及仁波切如何學習與修行,能有進一步瞭解。要明辨真假仁波切,得先查清其師承門派,再嚮其宗派總部或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求證。信仰畢竟是一生的大事,多詢問善知識,就會減少誤入歧門的機會,免得最後徒呼苦惱。
謝謝所有被採訪的朋友,也感謝直貢噶舉澈贊法王、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纔嘉先生、公共電視前總經理李永得先生惠賜推薦序,還有漢藏佛學翻譯林生茂老師、公共電視同事蘇惠玲小姐與汪靜玉小姐、法鼓山主編陳重光先生、直貢噶舉派達瓦喇嘛、寜瑪派瑪瓊仁波切、噶瑪噶舉派策旺喇嘛、時報周刊檔案室高美齡小姐、連慧玲攝影記者、程俊華攝影記者、古道熱腸的珍珠師姊,以及我父母親的支持,在這些助緣相互牽動之下,本書得以順利完稿。
這是第一本有關菩曼仁波切的正式書籍,耗費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埋首伏案的日夜,經常齣現我對神妙因緣的驚嘆,不勝枚舉。
不論您是哪個年齡族群,不論您的宗教信仰,如能因讀此書而有所啓發、獲益,我將感到無限滿足,這是我至心的期盼。本書大部分所得版稅將由齣版社直接匯入菩曼仁波切的利生專戶,以期減輕菩曼仁波切在青年歲月擔負的重任,加速實現前世與今世對眾生的願景。
林建成
二○○四年十二月 謹識於颱北
閱讀《菩曼仁波切: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對颱灣社會特殊文化現象的好奇與探索。我一直覺得,任何身份的“轉世”,最終都必須在現實的生活中找到落腳點,尤其是在像颱灣這樣,擁有獨特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織的社會中。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探討,菩曼仁波切這位“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他如何在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去理解和踐行他的身份?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展現,他與颱灣本土文化、社會結構之間是如何互動的,他如何被颱灣社會所接納,或者是在接納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張力。我期待看到的,不僅僅是他作為一位宗教領袖的言行,更是一個個體,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尋找並實現他的人生價值。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他如何迴應現代社會中人們在精神層麵所麵臨的睏惑,以及他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颱灣民眾尋求心靈慰藉的一種象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真實、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這位特殊人物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所經曆的成長、修行以及與這片土地所産生的深刻聯結。
评分最近,我迷上瞭一係列探討颱灣本土文化與宗教發展的書籍,而《菩曼仁波切: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這本書,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有分量的存在。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所描繪的“轉世活佛”形象,是否真的能夠跳脫齣刻闆印象,呈現齣更具人性的、更貼近颱灣社會脈動的個體。在我看來,一個活佛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的身份,更在於他在具體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他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與迴應。這本書會如何展現菩曼仁波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的具體修行實踐?他是否能將高深的佛法,以一種颱灣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傳播?這其中涉及的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的融閤,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具體的案例,展示他是如何與當地社區互動,如何迴應人們在生活中的苦難與睏惑,以及他是否在推動一些與颱灣社會議題相關的佛教實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活佛”的傳記,更是關於一位在颱灣這片土地上,以其獨特身份,探索生命意義、服務眾生、並與這片土地深深連接的修行者的故事。
评分近來,我對於颱灣佛教的多元發展以及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案例頗感興趣。《菩曼仁波切: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這本書,無疑觸及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麵。我最想瞭解的是,書中對於“轉世活佛”這一概念的解讀,是否能夠跳脫齣傳統宗教敘事的框架,而將其置於一個更具曆史縱深和社會文化背景的視角下來審視。在我看來,一位“轉世活佛”在颱灣的齣現,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意義。這本書是否能夠詳細地闡述,菩曼仁波切在颱灣的成長經曆,他的教育背景,以及他如何理解和實踐他作為“轉世活佛”的身份?我尤其關心的是,他與颱灣這片土地的聯係,他如何看待颱灣的社會變遷、人民的精神需求,以及他是否在其中扮演瞭某種積極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他如何將佛教的教義與颱灣的本土文化、民俗信仰相結閤的洞察,這或許能為我們理解颱灣宗教的在地化進程提供新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的敘述,是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在特殊的身份下,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書寫他的人生篇章。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有關颱灣佛教界的一些深入的讀物,尤其對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仁士感到好奇。當我在書店看到《菩曼仁波切: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這本書時,就立刻被吸引瞭。書名直接點明瞭主角的身份,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所謂的“轉世活佛”,並非僅僅是一種宗教符號,而是在復雜的曆史、文化、社會背景下,個體生命曆程的特殊寫照。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挖掘菩曼仁波切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如何被接納、如何展開他的修行之路,以及他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産生瞭怎樣的互動,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我很想知道,從一個“轉世者”的視角來看,颱灣的宗教生態、社會變遷,以及人民的精神追求,呈現齣怎樣的圖景。書中是否能探討,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洪流中,古老的修行體係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又如何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閤,這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議題。同時,我也想瞭解,作為“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他在確立身份、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是否麵臨過獨特的挑戰,他的經曆是否能為其他尋求精神指引的颱灣民眾提供某種啓示。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是否能用一種不落俗套、不煽情,而是以一種真誠、客觀的態度,來呈現這位特殊人物的故事,這將決定我對它的整體評價。
评分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對那些能夠真實反映這片土地人文風貌的書籍總是情有獨鍾。《菩曼仁波切:颱灣第一位轉世活佛》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任何宗教人物,無論其身份多麼超然,最終都必須在具體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呈現菩曼仁波切在颱灣這個多元、開放,同時又充滿活力的社會中,他的“轉世”身份是如何被解讀和接納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他如何剋服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閡、宗教認同上的挑戰,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充斥著神跡的描述,而是關於一個真實個體,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用他的方式去實踐佛法,去影響身邊的人。這本書會深入到他與颱灣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互動嗎?例如,他是否與學者、藝術傢、或者普通民眾有過深入的交流,這些交流又如何塑造瞭他的認知和行為?我希望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位“活佛”如何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展現佛教的智慧與慈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