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禪宗之旅,彷彿迴到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前世,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迴到心中的寂靜處--阿蘭若。 ~ 妙熙法師
佛世時,常與弟子們在山林巖洞中坐禪,這些森林、曠野、荒涼的寂靜處,皆稱為阿蘭若。《走進阿蘭若》為作者齣傢十八年,透過時間沉澱經驗,練筆也練心的第一本著作。
作者感於「行腳」是佛弟子磨鍊心性、提升心靈層次的必修功課,全書以行腳參學為齣發,除瞭遊曆名山古剎,也紀錄學佛修行的心得。
為何彌勒菩薩總坐山門外?禪者要進「選佛場」?韋馱菩薩手持寶杵有何用意?禪宗法脈又是如何「一花開五葉」?…隨文可見佛法的禪味妙諦,有寺院建築之美、佛菩薩的來源典故,在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中,更能從一磚一瓦、甚至參天古木裏,用眼去看、用心去悟,懷古思今,滄桑曆史裏原有亙古而彌新的真理。這些修行體悟、故事典故,無一不是現代人點撥禪心的舟楫。
本書特色
.內容有據有典,兼具文學與佛門常識
.講說禪門公案,盡顯「人間佛教」真諦
.佛像藝術及寺院建築之美,搭配實景照片,彆有禪趣
作者簡介
妙熙法師
齣生花蓮,三歲皈依。五歲時在一個午覺中被母親喚醒,帶到傢後的寺院做晚課,從此念佛、誦經成瞭每日定課。曾叛逆地從佛殿中逃跑,最後被母親的堅持所感動,在佛寺往返中度過童年。
十八歲在素食餐館看見佛光山佛學院招生海報寫著,六祖惠能大師偈:「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當下決定就讀。一年後齣傢,接續兒時佛緣。四年畢業後繼讀南華大學佛研所。
現服務於《人間福報》,終日與文字為伍,十年中以筆名「杜荷」發錶文章。誓願:「觀世音菩薩寫文為眾生說法,我是他手上的那隻筆任運而自在。」
﹝推薦序﹞行腳,也是尋根 / 星雲大師
﹝推薦序﹞春蠶羽化人間禪 / 符芝瑛
﹝自序﹞心中的阿蘭若
第一章:等你,往曹溪路上
1. 守護達摩十來年 河南少林寺
2. 登三韆六百階訪慧可 安徽二祖寺
3. 僧燦沉默中凝定 安徽三祖寺
4. 道信威儀今領會 湖北四祖寺
5. 弘忍的前世今生 湖北五祖寺
6. 惠能韆年仍說法 廣州南華寺
7. 馬祖道一平常心 安徽佛光禪寺
第二章:相約,梅子成熟時
8. 行堂參學六年 南京棲霞寺(一)
9. 韆佛岩救萬人 南京棲霞寺(二)
10. 佛光祖庭重建 江蘇大覺寺
11. 重現唐式建築 江蘇鑑真圖書館
12. 戲颱變身美術館 江蘇嘉應會館
13. 金枝圓三十年心願 河南白馬寺
14. 寒山拾得兄弟情 江蘇寒山寺
15. 阿彌陀佛聲聲遠 江西東林寺
16. 坐香參念佛是誰 江蘇高旻寺
第三章:參訪,瞭卻心頭事
17. 入山門 解脫第一步
18. 放生池 學習慈悲心
19. 晨鍾暮鼓 警醒世間名利客
20. 不立佛殿 唯樹法堂
21. 戒壇 讓僧人脫胎換骨
22. 選佛場 生死在裏頭
23. 粥來飯往 心存五觀想
第四章:禮拜,伽藍佛菩薩
24. 笑臉彌勒 坐山門口
25. 四大天王 威嚴守護佛法
26. 韋馱菩薩 纍世現將軍身
27. 叩鍾念地藏 地獄得清涼
28. 觀音托淨瓶 能救人百病
29. 三世佛 有橫三世與竪三世
30. 十八羅漢 首見女羅漢
作者序
心中的阿蘭若
一個人一輩子,會到哪裏旅行?遇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不是能預先安排好的,冥冥之中卻有一股力量,帶著你去圓滿一個又一個旅程。
多年前,一個夜晚,我在夢中爬上一座小山丘,四周古樹參天,密得隻剩絲絲陽光,往下一瞧,有一位戴著鬥笠的僧人正彎腰掃地,山中靜得隻聞陣陣掃塵聲。醒後,意識到是一座寺院。
隔天上瞭佛光山,沿著V形山路往高處走,我憶起瞭這似曾相識的山路便是夢中的寺院。無論是夢是真,山裏的故事,與佛菩薩之間的對話,點點滴滴全爬滿瞭頁頁日記。
這些日記本隨著我的學習與調職,在行囊內南北奔波多年。曾經,以一位齣傢人不應該擁有太多迴憶,否則將成為修行包袱為由,將它們送進瞭碎紙機,也中斷多年寫日記的習慣。
前年,一趟意外的禪宗之旅,讓遊子如我,一路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猶如迴到心靈的故鄉,深受禪宗祖師們刻苦修學所感動,也更深刻地認識傢師-星雲大師。
迴颱後,再次自問,難道感動會因為沒寫下來,就從心中消失嗎?難道感動的迴憶太多就是修行的包袱嗎?不僅不會,還會永遠藏在心底深處,成為齣發的動力。於是在佛前發願,今後要寫下每一段旅程,寫下每一刻的感動。
《走進阿蘭若》的篇篇文章,便是在此動力下完成的。此書分四章,首章「等你,往曹溪路上」是探尋禪宗法脈根源。從禪宗初祖達摩的少林寺、安徽二祖寺、安徽三祖寺、湖北四祖寺、湖北五祖寺、廣東南華寺,到馬祖道一禪師的安徽佛光禪寺。從中國北方到南方,體會到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法無南北」的平等。
第二章「相約,梅子成熟時」,是迴到佛光祖庭,從當年師父上人參學的南京棲霞寺,到齣傢的宜興大覺寺,文革時期破落的隻剩一隻門牌,如今在師父上人的弘願復興下,一座魏魏寺宇宛然現前。當時,我望著水天一色的雲湖,感受到渺小的自己,未來也能因願力而成長。
另參訪瞭多座古剎,如中國最初譯經地河南白馬寺、以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聞名韆古的寒山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等,至今東林念佛聲猶在耳際悠悠揚揚。
「參訪,瞭卻心頭事」篇章中,迴歸到自己的齣傢根源。曾經,我在山門內揮彆父親;在五觀堂內慚愧修行不足,心懷感恩接受施主的供養;在法堂內聆聽師父上人說法……,從佛寺建築一景一物中,串連起從齣傢、受戒、念佛學院的片片斷斷,竟都成瞭今日的菩提道苗。
最後在「禮拜,伽藍佛菩薩」篇章裏,介紹大傢耳熟能詳的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彌勒、觀音、地藏菩薩以及佛陀等,從他們纍世修行的故事中反觀修行初心。
如韋馱菩薩是一位身著盔甲的將軍,護持佛法不退縮,發願所有人皆成佛後,要最後成佛。迴首進入安徽高山上的三祖洞時,在祖師禪修的小石椅上結跏趺坐,聞著洞裏濕氣,冥想著今日能坐在祖師椅上,一定與祖師有緣,雖遠不及韋馱菩薩的大願,但我依然發願即使修行多生多世,也要明心見性!頓時,一石洞就像一世界,一世界又縮成一石洞。
這趟禪宗之旅,雖是行腳走齣去,去到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卻熟悉地彷彿迴到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前世,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迴到心中的寂靜處--阿蘭若。
我必須承認,《走進阿蘭若》這本書,它在我心中激起瞭比我想像中更強烈的迴響。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夠輕易地觸碰到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他所描寫的,或許是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但透過他的眼睛,我卻看到瞭其中蘊含著的深刻哲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放下」這個概念時,並非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而是將其詮釋為一種積極的解放,一種卸下重擔、重獲自由的過程。這對於許多習慣於緊抓不放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我發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走進阿蘭若」的體驗。它讓我暫時擺脫瞭外界的紛擾,得以專注於內在的聲音,重新找迴瞭久違的平靜。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品讀,並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書籍。
评分閱讀《走進阿蘭若》的過程,就像是搭乘瞭一班慢速火車,沿途風景不斷變化,讓人捨不得按下快轉鍵。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有著一種沉靜而細膩的功力,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精雕細琢,恰到好處地傳達齣那種專屬於「阿蘭若」的氛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像是晨光初露時,空氣中微涼的氣息,或是某個轉角處,一株不知名野花的悄然綻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生命,成為瞭引導讀者進入內心深處的線索。我常常會在一頁閱讀完畢後,停下來,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就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之中,感受那份寧靜與安詳。這種閱讀體驗,對於長期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慰藉。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的關係,提醒我放慢腳步,去體會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走進阿蘭若》一開始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畢竟「阿蘭若」這個詞在華人文化裡,尤其是在佛教的語境下,通常帶有寧靜、修行、遠離塵囂的意涵。我對作者如何詮釋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是透過一個個人的生命故事,還是一個宏大的哲學思辨?又或者,它是一場帶領讀者進入異域風情,體驗不同文化的旅程?颱灣近年來對於心靈成長、禪修、或是尋找內在平靜的議題關注度很高,我也常常在書架上看到這類主題的書籍,但《走進阿蘭若》的光是書名就有一種獨特的詩意和距離感,不像某些書名那樣直接點明主題,反而留下瞭更多想像空間。我腦海裡浮現的是,也許作者是一位有著豐富人生經歷的旅人,他帶著我們從塵世的喧囂中暫時抽離,進入一個能夠讓心靈得到沉澱、獲得療癒的空間。這個空間,或許是實體的,像一處隱世的寺廟或古老的村落;也或許是心靈的,是作者透過文字為我們搭建的一座心靈驛站。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描繪齣這個「阿蘭若」的景象,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與自己、與世界進行深刻的對話。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翻開《走進阿蘭若》,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類似的書實在太多瞭,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作者獨特的觀點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他並沒有像許多心靈勵誌書那樣,販賣一些空泛的口號或是教條式的準則。相反地,他以一種非常真誠、甚至帶點笨拙的姿態,分享瞭自己生命中的睏惑、迷茫,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一步步尋找齣口。這種真實的分享,反而更有力量,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我發現,作者在探討「阿蘭若」的意義時,並非隻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理解,而是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無論是麵對人際關係的挑戰,還是處理工作上的壓力,他都能從中找到那份屬於「阿蘭若」的智慧,並將這種智慧,巧妙地傳達給讀者。這種將哲學思考與實際生活緊密結閤的能力,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為難得之處。
评分《走進阿蘭若》這本書,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帶領我一同探索生命的奧秘。作者在書中呈現的,並非單方麵的灌輸,而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參與這場心靈的漫遊。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某些敏感議題時,所展現齣的溫柔與同理心。他並沒有試圖去評判讀者的任何想法或行為,而是提供瞭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讀者可以自在地去反思和探索。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發現,作者提齣的某些觀點,與我過去的經歷不謀而閤,或是點醒瞭我一直以來沒有察覺到的盲點。這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是閱讀一本好書最令人愉悅的體驗。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傳達的知識或道理,更在於它引發讀者內在的思考,激發讀者對生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