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極樂大願

我的極樂大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幸福生活
  • 人生哲理
  • 積極心理學
  • 正念冥想
  • 個人成長
  • 情緒管理
  • 人生目標
  • 內在平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極樂淨土祈願文」由十七世紀噶瑪恰美仁波切所撰寫,是古今許多修行者往生淨土的修行依據。本書內文逐句翻譯並開示,文句簡潔易懂、措辭謹慎,句句直指法要,對於個人的佛法修持,提供瞭無可比擬的基礎和助益。

  ※附贈可隨文觀修的「極樂淨土唐卡」

  人身難得而易逝,此生逝去,還有來生,哪一個教法可以幫助我們超脫於輪迴之外,永遠安樂,直至成佛?

  無數劫前,法藏比丘許下大願,要為眾生打造一個無瑕的樂土,終於他成功瞭,也成佛瞭,在這個名為極樂世界的樂土裏開示說法。

  十七世紀,恰美仁波切寫下一篇極樂淨土祈願文,文中描述此一樂土的萬般美好,以及阿彌陀佛和兩大佛子的莊嚴相貌。恰美仁波切說,在這個樂土裏可以永遠安樂,直至成佛。

  這本書告訴我們極樂祈願文說瞭些什麼?怎樣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世界?究竟是哪四個「因」讓我們如願以償?不論是大乘信徒、金剛乘弟子、富可敵國的企業傢、還是日日奔波的上班族,無論您已經白發蒼蒼,抑或滿頭青絲、前途一片光明,都需要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在今生的盡頭直達淨土,一世成佛!

作者簡介

卓韆拉貢仁波切

  卓韆拉貢祖古仁波切來自不丹,年幼時經敦珠法王認證為法王如意寶堪韆阿布拉貢仁波切的轉世,之後於善知識闊韆仁波切及其他上師座前學習藏文。

  仁波切較長後在大堪布尊珠、大堪布達色、喇嘛加旺尼瑪等多位上師的座前,學習五大明、五小明及所有顯密的教法,並在敦珠法王、波惹大堪布、紐修堪韆仁波切、十六世大寶法王、多竹韆仁波切、卓望貝瑪諾布仁波切及其他多位具有成就的上師跟前,接受瞭所有必要的灌頂、口傳與口訣,特彆是在具大恩德的根本上師金剛持頂果欽哲法王座下,接受完整、不共的大圓滿精要法教。

  在個人修持方麵,仁波切精進苦修、閉關,實修各項所獲得的法教;在佛行事業方麵,多年來仁波切經常於世界各地舉行灌頂、傳法等法會,教導瞭許多有緣的弟子。

  仁波切的心願是希望殊勝的金剛乘法寶能弘揚到世界各地,因此他孜孜不倦地到各處宣講教法,利益有情眾生,持續不懈地為傳揚佛法而努力。

  仁波切所齣版的法本有《大悲觀世音修誦利生遍虛空》、《藏密常用日修軌 ~ 寜瑪派捲》、《龍欽寜體.依金剛薩埵之上師供養儀軌具利他事業.大樂善道》等多部,亦於佛國不丹興建「尊勝法林」閉關中心與佛學院,悲心無盡,持戒清淨,以弘揚佛法為畢生誌業。

譯者簡介

趙曉鳳

  資深寫作教師,依止卓韆拉貢祖古迄今十五年,曾譯達賴喇嘛尊者所著《新覺醒》一書,後濛上師親授藏文與大圓滿法教,學習樂此不疲。

《靜水深流:傳統技藝的當代迴響》 導言:時間的紋理與手心的溫度 本書並非一部講述宏大敘事或驚天秘密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沉入時間長河的潛水,去觸摸那些在現代工業洪流中幾近消逝的、屬於人與自然之間最精微的連結。我們試圖捕捉的,是“慢”的哲學,是雙手與材料對話時産生的獨特韻律。 《靜水深流:傳統技藝的當代迴響》是一部深入探究全球範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彆是那些依賴精湛手工技藝而存在的藝術與工藝——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呼吸和演進的田野調查與深度觀察閤集。它以人類學、社會學以及設計學的視角,聚焦於那些代代相傳的製作流程、材質的內在哲學,以及匠人如何在保持傳統的“根”的同時,嘗試為這些古老技藝注入新的“枝葉”與生命力。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展現傳統技藝在現代語境下的復雜生態。 --- 第一部分:泥土、縴維與礦石的記憶——材料的哲學 本部分著重於材料本身。我們相信,一件手工藝品的靈魂,首先蘊含在其所選用的物質之中。這不是簡單的介紹材料的物理屬性,而是探討材料與地域文化、氣候、乃至宗教信仰之間深層的互文關係。 第一章:陶土的“內觀”:從新石器到現代拉坯颱 我們將目光投嚮世界各地以粘土為基礎的製陶傳統。從景德鎮的細膩白瓷,到摩洛哥菲斯(Fes)的鈷藍釉彩,再到美國西南部普韋布洛人的幾何紋樣陶罐。重點將放在釉料的秘密配方——這些配方往往口耳相傳,記錄著數百年間的氣候變遷和礦物開采史。我們詳細剖析瞭傳統窯爐的燒製麯綫,那種依靠觀察火焰顔色和煙霧形態來判斷火候的“直覺科學”,以及它如何與現代恒溫控製係統形成鮮明對比。書中收錄瞭對幾位堅持使用柴窯的老陶藝傢的訪談,他們描述瞭等待一個作品在窯中“重生”時的那種近乎冥想的狀態。 第二章:植物的語言:縴維的編織與染色 聚焦於紡織藝術,特彆是那些依賴天然植物染料的工藝。例如,靛藍的提取與固色過程,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植物,更需要特定的水質和微生物環境。我們對比瞭日本的“絞染”(Shibori)如何通過精確的紮結技術,將幾何圖案固定在麵料上,與秘魯安第斯山脈地區羊駝毛的復雜提花技術。本章探討瞭可持續性問題——當傳統技藝轉嚮現代市場時,如何保證天然染料來源的可持續性,以及如何應對閤成染料帶來的衝擊,這關乎著手藝人對土地的責任感。 第三章:金屬的韌性與匠心:冷鍛與熱塑 本章轉嚮金屬工藝,主要集中於非工業化的金工和鍛造技術。例如,日本刀的“韆錘百煉”過程,其中反復的摺疊與捶打,不僅僅是為瞭增強硬度,更是一種精神的磨礪。我們還考察瞭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坎薩(Kansa)青銅器製作,那裏工匠依賴長時間的反復加熱和錘打,使閤金達到完美的延展性和音質。核心議題在於“工具的馴服”——如何使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工具(錘子、砧闆、鑿子)成為延伸手臂的器官,而非冰冷的機械。 --- 第二部分:流程的儀式感——時間、空間與身體的介入 傳統技藝的價值,往往在於其不可復製的“過程”。本部分剝離瞭材料,專注於製作行為本身所蘊含的時間美學與身體記憶。 第四章:節律與重復:手藝的韻律學 本章引入瞭動作分析的概念,但側重於“身體記憶”而非效率。無論是竹編的交錯、木雕的起刀落刀,還是製硯的打磨拋光,都存在一套穩定的、具有儀式感的節奏。這種節奏是匠人與材料抗衡並最終達成和諧的記錄。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微小的速度和力度變化,來感知材料內部的應力點。例如,製錶匠人如何通過傾聽齒輪嚙閤的極細微聲響來判斷精度,這種聽覺反饋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第五章:空間的限定與自由:作坊的微觀生態 我們考察瞭不同技藝對工作環境的特定要求。為什麼某些漆器工藝必須在特定的濕度和溫度下進行?為什麼木工坊需要特定的光綫角度?作坊不僅僅是生産場所,它是一個微縮的生態係統,其布局、通風、光綫都被設計用來服務於特定材料的需求。本章也討論瞭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這些特定空間如何被壓縮、改變,以及手藝人如何應對這種環境的異化。 第六章:口傳心授的挑戰:沉默的知識傳遞 傳統技藝的知識大多是“沉默的”(Tacit Knowledge),難以用文字完全記錄。本章探討瞭師徒製的有效性與睏境。在市場節奏加速的今天,學徒需要投入數年時間纔能掌握基礎,這與現代社會對“速成”的追求背道而馳。我們深入研究瞭日本“人間國寶”製度中,知識傳遞的法律框架與文化壓力,以及新一代匠人如何運用數字影像技術來“輔助”傳統口傳,而非完全替代。 --- 第三部分:市場與身份——技藝的當代語境 當傳統技藝走齣作坊,進入全球化的藝術品市場和生活空間時,它麵臨著身份的重塑與價值的重新定義。 第七章:從“日常用品”到“藝術品”的價值躍遷 一件手工製作的碗,其價值如何從一個日常容器,轉變為陳列室中的藝術品?本章分析瞭策展人、設計師和收藏傢如何參與到這一價值重估的過程中。這其中既有對工藝復雜性的贊美,也伴隨著一種“去功能化”的風險——當實用性被剝奪,技藝是否還能保持其原有的生命力?我們考察瞭“限量版”策略如何保護和提升傳統工藝的稀缺性。 第八章:在地性與全球化的張力 許多傳統技藝深深植根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如特定礦土、特定竹種)。當這些技藝被推廣到全球市場,材料必須被替代,或者工匠必須跨越地域。本章探討瞭這種“脫根化”(Deterritorialization)帶來的後果:是讓技藝得以存續的必要妥協,還是對文化本真的背離?我們通過對比意大利威尼斯玻璃藝術與土耳其伊茲尼剋瓷磚在海外的運作模式,展示瞭不同策略下的成功與失敗案例。 第九章:性彆、階層與技藝的傳承壁壘 傳統技藝的傳承往往帶有深刻的社會結構烙印。有些技藝被特定性彆壟斷(如某些類型的刺綉或木雕),有些則與特定社會階層綁定(如宮廷禦用或民間日用)。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現代介入如何打破或固化這些壁壘。例如,當女性進入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鐵匠行業,她們帶來的不僅是勞動力,更是對既有美學標準和工作流程的重新定義。 --- 第四部分:未來之維——適應性與再生 傳統技藝的生命力不在於抗拒變化,而在於適應變化的能力。本部分探討瞭當前最前沿的融閤與創新實踐。 第十章:設計思維的引入:功能的新生 本章關注設計師如何與傳統匠人建立閤作關係。重點不再是復刻,而是如何將傳統工藝的語言(如特定的編織結構、特定的雕刻風格)應用到完全現代的功能産品上。例如,將復雜的榫卯結構應用於模塊化傢具,或使用傳統皮革鞣製技術來製作高科技穿戴設備的配件。關鍵在於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使創新既能吸引新用戶,又不至於讓工藝淪為膚淺的裝飾。 第十一章:技術賦能:數字化工具對傳統工坊的補充 我們辯證地看待數字化技術(如3D掃描、參數化設計)在傳統技藝中的角色。這些工具並非要取代手工勞動,而是作為“輔助記憶”和“精度校準”的手段。例如,使用激光掃描來記錄復雜的失傳模型,或通過CNC(數控機床)預先切割齣復雜的基礎框架,以便匠人能將精力集中於最核心的手工打磨與精修環節。 終章:靜水深流:永恒的“在場” 傳統技藝的終極價值,可能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與現代生活碎片化、屏幕化體驗相對立的“在場感”(Presence)。當人們麵對一件手工製品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材料,而是時間、經驗和人類耐心的具象化。本書的結論在於,傳統技藝的未來,不在於被博物館冰封,而在於它能否持續地、有尊嚴地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保持其“靜水深流”的內在力量,不斷地以新的麵貌,迴應著人類對真實、深度和永恒的渴望。 --- 結語: 《靜水深流:傳統技藝的當代迴響》旨在為那些在喧囂中堅守、在變革中求存的手藝人們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讓讀者得以窺見指尖上流淌齣的,關於人類文明最細膩、最堅韌的篇章。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雪謙冉江仁波切 
【自 序】 卓韆拉貢仁波切 
【譯者序】 趙曉鳳 
【導 讀】 趙曉鳳 

第一章 聞法要訣
  清淨發心
  三勝行
  菩提心
  聞法態度
  聞器三過
  對治過失
  聞法的必須性
  聞法利益
  鴿子轉世
  鴨子聽法

第二章 修行的必要
  人身難得
  世間無常
  死緣眾多
  萬般無常
  情器世界的變易
  臨終的苦
  唯一依怙
  六道皆苦
  業力因果
  祈願法要

第三章 決定往生的四因
  真心希求
  往生四因
  佛陀開示

第四章 四因之一:明觀資糧田
  實修利益
  觀想剎土
  觀想主尊
  觀想兩大菩薩
  觀想其餘眷屬
  至心憶念
  劄堆老人
  如來親至
  一心不亂
  依因的重要

第五章 四因之二:積資淨障
  七支
  頂禮支
  供養支
  懺悔支
  隨喜支
  請轉法輪支
  請佛住世支
  迴嚮支
  珍惜人身

第六章 四因之三:生起菩提心
  助因
  修行與利他
  不捨眾生的迴嚮發心

第七章 四因之四:清淨發願
  祈請接引
  斷執齣離
  願生淨土
  思惟淨土功德
  思惟淨土莊嚴

【附 錄】 智成就者惹嘎阿瑟之極樂淨土祈願文

圖書序言

自序
卓韆拉貢仁波切

  世人都在努力追求快樂,減少痛苦,卻忘瞭苦本來就是輪迴的自性,六道中沒有真正、永遠的安樂;然而即使如此,隻要走對路、用對方法,我們依然可以快樂,可以開心的大笑,不用擔心今生或來世的苦惱與障礙。

  佛陀留下的教誨浩瀚如海,八萬四韆法門都對,但沒有辦法全部都學;曆代偉大的上師、聖者們依照弟子的根器與習性,給予他們最適閤的法門,這纔是快速獲得安樂的方法。在這些法門中,修持、祈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剎土,不僅對我們的來世有益,可以一生補處成佛;亦對我們的今生有利,透過這個修法迅速纍積資糧、淨除罪障。若您善於衡量比較的話,會發現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再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聖者們都修這個法門、都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並且再三叮嚀弟子也如是修持的話,我們何不追隨他們的腳步呢?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多年來認識與接觸的人無數,有的人對佛法有興趣,卻無暇修行;有的人學佛多年,期望找到更適閤、更有加持力的法門;有的人已經病痛纏身,多少對生命失去瞭信心,諸如此類,似乎整個南瞻部洲的眾生都需要一個特彆為他們量身訂做的法門。我曾經多次將這個修法傳給學生,他們也在誦持以後得到瞭不可思議的利益。恰美仁波切所寫的極樂淨土祈願文有完整的修持步驟,憑藉的是阿彌陀佛殊勝的願力,的確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快速成佛的捷徑。

  為瞭讓世人更能掌握這篇祈願文的內容與意義,將它逐句解釋、翻譯是必須的,這樣不僅方便誦持憶念,也更適閤我們那顆想要追根究底的腦袋,進而生起深刻的信心。我從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處得到瞭這個修法的傳承與開示,亦經常加以實修,今天再將這些開示傳給有緣的人,願更多人與剎土結緣,並能在來世順利轉生到這殊勝而安樂的國土中。

  開示的內容清楚明白,讀者可以一目瞭然,但彆忘瞭它們精簡而意深,請您務必細心琢磨字句背後的深意,而不是看完瞭就束之高閣。這個修法囊括瞭所有佛法的精髓,您不必念完整部大藏經、修完堆積如山的儀軌,而可以單靠這篇祈願文得到成就。無論誦念、閱讀、禪修,或是將它擺放在佛桌上,隻要對阿彌陀佛深具敬信,就能獲得相應的加持;即使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弟子或不熟悉觀想次第的讀者,若能恭敬的嚮阿彌陀佛祈請、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也不會被佛菩薩遺忘。

  這本書的翻譯、齣版與發行是極具功德的事情,發願往生淨土也是顯密共同稱頌修持的重要法門,祈願所有接觸到的人都能因它而安心快樂、行善利他。小小的善念與付齣,將成長為一株無法撼動的大樹,讓我們離淨土更近一步。

導讀
趙曉鳳

  誕生於十七世紀的噶瑪恰美仁波切是一位極具加持力的聖者,所撰的「極樂淨土祈願文」優美動人、文意清楚,凡讀者莫不印象深刻。祈願文中圓滿包含瞭觀想資糧田、供養、懺悔、祈請、迴嚮、發願等支分,內容完整,可以單獨誦持,是恰美仁波切智慧與慈悲的偉大展現。

  到瞭十九世紀,智慧如海、被尊稱為寂天菩薩化身的巴楚仁波切,將此誦編撰為藏式修持儀軌,更依祈願文的內容提齣「四因」的說法,寫下願文釋義,令願文文旨更加突顯、清晰,從此,「淨土祈願文」成為各大教派爭相持誦的重要經文,一心修持而順利往生的例子不計其數。藏傳上師為瞭利益眾多嚮往淨土的弟子,更年年舉辦盛大的極樂法會,以授課、立論等方式來傳揚此一珍貴的願文,期盼後人能從中得到真切的利益。

  本書以恰美仁波切所撰極樂淨土祈願文為主論,恭請大圓滿上師卓韆拉貢祖古親賜釋文,開示內容與曆代偉大的傳承上師一般無二,文句簡潔易懂、措辭謹慎,卻句句直指法要,明示願文本意。法友大德們閱讀時宜深思熟記,進而為個人的佛法修持紮下堅實的基礎。   所有藏傳佛法的開示,首重聞法態度與發菩提心,無論著書立論或法會開示皆然,這是學佛弟子必要的功課,聆聽之際更可一而再、再而三的認真檢視,自身的言行與意念是否已經準備好瞭。因此本書第一、二章是學習一切法要的基礎,就像馬拉鬆的長跑選手,在起跑前要先把自己的心思調整好,學習佛法更是如此,唯有仔細觀察自己的念頭,用正念之繩拴住那顆習慣四處亂竄的心,自心作意纔能更加慈悲專注。

  第三章明確指齣「往生四因」後正式進入願文的詮釋與說明,釋文開示依「四因」的順序進行。首先是「依因」明觀資糧田,「依」有依靠、仰賴的意思,資糧田即所有修行與救贖的依止對境,至心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心中充滿敬信,「依因」便已具足。

  其次是「成因」積資淨障,祈願文中透過「七支」來圓滿資糧。「成」的本意為「因」,即因果之意,而業因是成就善果善緣的種子,罪障懺淨、資糧圓滿,往生善果始得成熟,因此譯為「成因」。「七支」裏有關懺悔支戒律違犯的部分,書中或繁或簡皆有說明,唯因戒條支分極多,彆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內容盡述不易,應請教各自的上師,以上師的開示為主。

  若是一般弟子或讀者可於心中思惟:「無論是過去世或今世,我在有意無意間造作的一切惡業與破戒,都在此刻真心懺悔改進,以後絕不再犯!」特彆是十不善業、無間罪、捨法罪、無義罪及無解脫罪等是一般人可以小心避免的,也有能力發露懺悔、持戒立誓,若有違犯宜盡速悔悟懺淨。

  第三項「助因」生起菩提心,雖然主要可見於「七支」的迴嚮支裏,然而就如同開示中所說,從第一章的加行殊勝起就要有清淨的發心,直至最末願文結束時,祈願自己究竟成佛後能救護有情、成為一切有情的依怙。至此,菩提心皆不曾或失,因為它是助伴,沒有它就無法抵達成就之岸。

  「願因」清淨發願的部分詳述瞭淨土的勝妙美好,若誦持者能對現世生起厭離心,不再貪戀猶疑,命終之際必能像射齣去的箭般一心一意,不再受到惡緣與妄念的羈絆。這「四因」是真正修行的開端,也是渴望來世能化生淨土的眾生不能沒有的行囊,除瞭信心與我們往昔積聚的善根外,臨終時連一根針、一縷發絲也帶不走。

  在釋文開示過程中引述的一切經典,皆來自於佛陀本人或偉大聖者的偈言。為使讀者立即掌握到佛語的精華,凡顯教已有譯本的中文佛經皆引用原文,主要引用的有淨土五經一論,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等,其餘尚有許多顯密常見的經論,數量繁多。

  這些中文經典均是中國古代高僧大德自印度、西藏等地翻譯而來,字句精準善巧,亦多是大乘淨土法門日常誦念的功課,熟悉又容易理解。如同恰美仁波切在祈願文中開宗明義的指齣:「因屬大乘經教故,未得口傳亦可持。」大乘經典包含瞭菩薩六度萬行的重要教法,若讀者因本書的開示而對佛經感到法喜,進而具信閱讀、如法誦持的話,所産生的功德與利益必然無窮無盡。

  最後,對於本書從整理、譯錄至成書、齣版過程中所有過失與違犯,譯者願在諸佛聖眾前深自懺悔,並真心祈請無量光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賜予加持,願所有和本書有緣的讀者都能從這無與倫比的教法中獲得利益,也願將一切功德迴嚮予六道有情眾生,祈願他們能迅速得到解脫,永不受苦。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真的太需要一點能夠點亮生活的東西瞭,每天通勤的路上,看著大傢臉上或疲憊或漠然的錶情,總覺得這個城市少瞭一點溫柔。我常常在想,什麼纔是真正的「極樂」?是一種心靈上的富足?還是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這本書名《我的極樂大願》讓我聯想到很多,也許作者想透過文字,分享他對於人生最高追求的理解。我一直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願望,那個願望,可能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也是驅使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很好奇,書中的「我」是如何定義自己的「極樂大願」的?這個願望又將如何影響他的人生軌跡?是透過奮鬥達成?還是透過頓悟領悟?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發,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極樂」。畢竟,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無法感到滿足,那又能奢談什麼幸福呢?

评分

這幾年,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產生共鳴的故事。有時候,不是因為情節有多麼驚心動魄,也不是因為文筆有多麼華麗,而是因為在故事裡,我看到瞭自己的影子,聽到瞭自己內心的聲音。當我看到《我的極樂大願》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或許,這是一個關於追逐夢想的故事,一個關於不懈努力的故事,抑或是一個關於心靈覺醒的故事。我很好奇,書中的「我」,究竟是經歷瞭怎樣的歷程,纔最終尋求到瞭屬於自己的「極樂」。是曾經跌倒過,然後重新站起?是曾經迷茫過,然後找到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感受到那種生命的力量,那種對美好事物的嚮往。而且,書名裡的「大願」,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彷彿是一種對生命最真摯的承諾。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充斥著太多快餐式的娛樂,看過就忘瞭。我更喜歡那種能夠讓人細細品味、反覆咀嚼的書籍,就像一壺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的《極樂大願》,光是聽起來就很有重量,感覺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誌小品,而是有著深刻內涵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探討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或者是一些關於內在成長的議題。也許,這本書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或者是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智慧。我希望閱讀的過程,就像一場心靈的探險,充滿瞭未知與驚喜,最終能夠讓我對「極樂」這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悟。畢竟,每個人對「極樂」的定義都不同,我很好奇作者筆下的「極樂」,會是什麼模樣。

评分

最近的網路資訊太多太雜,有時候反而讓人感到更加空虛。我越來越傾嚮於迴歸閱讀,尋找那些能讓我沉靜下來、深度思考的書籍。看到《我的極樂大願》這個書名,我直覺它會是一本能夠引導我進行內省的作品。我對「極樂」這個詞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平靜和滿足,是一種與自我和諧共處的狀態。我很好奇,書中的「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嚮這個「大願」的?是透過什麼樣的途徑?是透過學習?是透過體驗?還是透過一種難以言喻的頓悟?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或者是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喜悅。畢竟,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外在的成功,反而讓內心更加匱乏。

评分

光是看到書名《我的極樂大願》,心裡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好像某個沉睡已久的夢想,終於被輕輕喚醒。最近的生活步調有點讓人喘不過氣,工作上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糾葛,都像是一團團纏繞不清的線,讓心情難以舒展。這時候,一本能帶給我慰藉、甚至是一絲希望的書,就顯得格外珍貴。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我在紛擾塵世中,找到一方淨土,重拾內心平靜的讀物。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是那個答案?它會不會像是一杯溫潤的甘泉,滋潤我乾涸的心靈?我希望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陽光、溫暖與美好的地方,讓我可以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盡情地沉浸在閱讀的樂趣中。而且,書名裡那個「極樂」二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或許是關於心靈的昇華,或許是關於某種難以言喻的幸福體驗。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迫不及待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