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一場九級的大地震,不僅改變瞭日本國土,也改變瞭日本民族性?
「311後結婚」、誌工潮、療癒性的小幸福;嫌輻射、想定外、「加油日本!」背後的焦躁。──就讓身為日本廣告人的東京碎片(uedada),從日常生活觀察到廣告文案審思,帶你一窺震後日本的新社會潮流、新商業模式以及重新齣發的「新日本」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011年,日本選齣的代錶漢字是「絆」。不同於中文用法,日文的「絆」有情感聯係、牽掛思念之意。然而這是在2011年3月11日之前,低調、冷淡的日本都市人,無法想像的「新日本」。
許多外國媒體在大地震之後,紛紛報導日本民眾沉著冷靜的應變態度,像是極度自律、自肅,也強力譴責日本政府對於核災應變的無能。然而有彆於外顯的行為,日本人內心波濤洶湧的一麵,以及震後整個社會潮流的改變與新商業模式的興起,卻不是外人所能揣摩理解的。
311過後半年,日本的居民生活與商業活動,乍看之下好像已迴到瞭311以前的情況,然而從日劇的走嚮、廣告文案的一些細微用語差彆,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都可看齣震後的日本社會其實不一樣瞭。
˙且讓我們哭一下
能為工作哭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Intelligence招聘網站『DODA』廣告(二○一一年五月)
這則文案乍看之下很難令人聯想到與地震有關,但文中積極承認「哭」一事,並且給予正麵評價,卻很符閤311後的氛圍。因為日本人嚮來是不喜歡顯露自己心情的,可是,311對於精神上的打擊非常巨大,大到很難隱藏在心深處,所以因應這樣的心情,而有瞭這則文案。
而311也造成瞭日本人的「分化」。基本上日本人很重視「與彆人一樣」這件事,並將此當做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基礎。可是311卻帶來瞭改變,例如,與同事一起去吃飯的時候,有人想要吃些東北地區的産品,來幫助災區産業,但有人因為太怕輻射,所以不願意吃任何東北産品,隻好謝絕同事的邀請。如果他們是朋友或工作夥伴,未來也許會因此産生一些彆扭的感情。
˙「絆」──聚在一起就會更溫暖
說實話,現在愈來愈多的男女想要成為一對∕現在纔要結婚?
─MAGAZINE HOUSE女性雜誌《an an》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號專輯標題
這十幾年來,無論男女,在城市生活的日本人,結婚的年齡年年提高,也有些人甚至把結婚排除在人生選項之外。可是在311後的那段期間,由於天天都發生餘震,媒體也不斷地播放震災報導,讓單身的人開始受不瞭一個人的孤單生活,期盼與他人建立「絆」,於是「311後結婚」成為一股熱潮。
此外,「絆」熱潮也影響瞭房産業。311前許多公寓都有個重要的訴求點,那就是:「讓居民盡量可以避免與鄰人對麵」的設計,因為城市人討厭與鄰居往來,也不願意認識他們。但是311後,不少新建的公寓卻有與此相反的設計。例如,特意讓各戶的門口相對,還有在齣瞭門口的地方,設置不大的共通院子,讓居民可以自然聚集、會麵、談話。
˙迴想起二戰曾走過的那條崎嶇路
這個大夢,擁有扭轉日本的力量。
-TBS電視颱∕電視劇《南極大陸》廣告(二O一一年十月)
除瞭一般商業活動,電視劇也以二戰逆境中再起的故事為基礎,企圖恢復日本人曾有的信心和自豪。《南極大陸》描寫的就是日本在一九五○年代參加跨國南極觀測計畫時的故事。該計畫由二戰戰勝國組成,當時的日本是敗戰國,所以隻能低聲下氣去參與。但隊員以其堅忍不拔的精神履行任務,為世界拚命貢獻並贏得瞭尊敬。而同月播放的《神的妻子》,則是從Panasonic公司創始者鬆下幸之助的一生取材。鬆下年輕時隻不過是個沒有傢産的小夥計,但他卻從這個絕對不利地位起身,剋服重重睏難,最後還發展成日本代錶性傢電企業。
從以上這幾個案例就可以知道,雖然311對日本物質上所帶來的影響迄今已不算太大,但在心裏留下的影響可不小,並且似乎還隱藏著巨大變化的可能性。所以,本書以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廣告文案與商業活動觀察來切入,介紹311後新日本的誕生與變化。
作者簡介
東京碎片(uedada)
「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奬--評審團推薦優格」首位外國得奬者。
畢業於早稻田大學,能用中文創作並經營華文部落格,是個具有幽默風趣性格與敏銳觀察力的奇妙日本人。目前居住在東京,從事廣告相關工作,擅於透過廣告文案、文宣等觀察日本社會脈動和居民微妙的心情變化,並以幽默諷刺手法來評論新聞時事、廣告文化、語言生活,深受廣大華人網友的喜愛。著有《日本創意文案》一書,部落格「23區24小時──東京碎片」:blog.sina.com.tw/uedada/
導讀推薦 後311日本的牽絆與再生------總乾事 黃國華
第一章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第二章 311為日本人的心帶來瞭什麼影響?
第三章 後311社會關鍵詞
˙絆──大傢聚集,就會更溫暖
˙元氣──透過馬,為大傢帶來元氣!
˙節電──房子裏冷的話,把身子弄暖就好瞭
˙自力──發電的是我的房子
˙「平常」和「非常」──平時很方便,非常時也很可靠
˙非得改變──明天,一定要遇見全新的自己!
˙誌工潮──希望當被需要的日本人
˙小幸福──朝上方拍攝,就覺得會有好事
˙一級棒──當下纔要發揮「日本人纔力」
˙長遠──十年後、二十年後,都已經開始瞭
第四章 大步嚮前,明天亦然
作者的話
311地震後,接到貓頭鷹編輯的來信,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在311東日本大地震滿周年時,齣版一本「中文書」,以一個日本人的觀點與視角,介紹311後,日本人心理上的影響,並透過廣告文案於震前、震後的差異帶齣日本重新齣發的決心與改變。
對我來說,這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不僅僅是挑戰自己的「中文能力」,也是挑戰自我檢視的能力,畢竟這次要講的是很嚴肅的話題(笑)。我想瞭又想,還是決定要寫這樣一本書,並且從日常最常見的廣告切入,希望透過日常觀察到的廣告案例,跟大傢分享311後的這一年來,日本有瞭怎麼樣的改變。不敢說自己能夠代錶所有日本人,也不敢說一定能給大傢帶來莫大的啓示(我並沒有那麼偉大),隻想藉由這本書感謝颱灣在震後對於日本的幫助,也希望透過本書的分享,能為大傢帶來一些幫助。(應該有吧!笑)
作為一名對日本文化素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日本的解讀都流於錶麵,要麼過分強調其“奇特”的一麵,要麼就停留在刻闆印象中。直到我讀到這本書,纔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切入點,能夠如此精準地觸碰到日本社會的本質。作者挑選的這些關鍵詞,看似散亂,實則內含乾坤。它們就像是分散在日本社會各個角落的珍珠,而作者則用他/她敏銳的洞察力,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璀璨的項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話題時的審慎和客觀,他/她並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評,而是試圖去理解,去挖掘背後的根源。這種冷靜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日本社會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度對話,與作者,與日本社會,也與我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輕”與“重”的結閤。錶麵上看,作者似乎在描繪一些瑣碎的社會現象,但深入閱讀後,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洞察。那些關鍵詞,每一個都像是一個小小的情報站,揭示瞭日本社會不同側麵的運作機製。我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它不煽情,不浮誇,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在讀到關於“連接”與“疏離”的探討時,我深有感觸,這似乎是當下許多社會都麵臨的共同問題,而日本的經驗,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立體、也更具韌性的日本。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日本社會在時代變遷中的脈搏。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絕對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在你的腦海裏留下長久的印記,讓你不斷地去迴味和琢磨。作者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可謂是入木三分,他/她筆下的那些關鍵詞,每一個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社會內涵。我尤其喜歡他/她對“新常態”的解讀,以及在後311時代,日本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提到的那些關於人口結構變化、經濟轉型以及國際關係等議題,都寫得鞭闢入裏。讀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日本的社會現場,親身感受著那裏正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個東方國度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前行,以及它獨特的生存之道。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吸引人,那種簡潔的留白和略帶曆史感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主題——關於日本的過去與現在,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我翻開書頁,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她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像一位資深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在日本社會錯綜復雜的肌理之中。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到深刻影響著社會走嚮的集體記憶,作者都用一種非常沉靜而細膩的筆觸加以描繪。我尤其喜歡他/她對“絆”這個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更包含瞭一種深刻的、跨越時間的情感紐帶。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作者的某個觀點,或者去對照自己曾經在日本旅行時的所見所聞。這本書仿佛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日本社會的獨特光芒,也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關鍵詞,並非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作者精心挑選的,能夠觸及日本社會靈魂的節點,它們串聯起瞭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日本。
评分第一次讀到“後311”這個概念,就覺得非常震撼。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標記,更代錶著一種集體的創傷與反思。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個核心,深入剖析瞭311大地震之後,日本社會在方方麵麵所經曆的深刻變革。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她並沒有采用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現瞭這場災難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觀念的轉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社區互助、地方振興以及新世代價值觀的探討印象深刻。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日本社會在經曆瞭巨大的衝擊後,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書中提到的那些關鍵詞,每一個都像是撬動瞭日本社會某一個隱藏的關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邏輯。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它會讓你思考,會讓你去質疑,但正是這種深度,纔讓它顯得如此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