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兄們來自大江南北,落腳這片土地,住在勉強能遮風避雨的小屋裏,最終埋骨於這座島嶼。戡亂中被徵召而來的民國武士,奉獻瞭一生的青春,後來雖被國傢、被社會遺忘,但無論遭遇到如何冷漠的對待,他們仍支撐著老邁的身體,默默地奉獻自己的餘生,直到生命的終結。
作者簡介
黃洛斐
颱灣大學政治係畢業,社會運動工作者,眷村文化工作者,曾任外省颱灣人協會秘書長,現任一江山戰役協會副秘書長,2008 ~ 2009年颱北市眷村文化節總策劃,曾策劃過榮民與外省人返鄉20周年特展。
譚端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新聞碩士。曾服務美國《Newsweek》中文版、北京《互聯網周刊》、上海《環球企業傢》、上海《第一財經周刊》。譯有偵探小說《石猴子》、《血案》、魔幻小說《王者之眼》。2009年獲行政院新聞局輔助金拍攝紀錄片《最後島嶼》。
一江山戰役協會/策劃
民國四十四年初,國軍在浙江外海,仍保有一江山、南麂、大陳等凸齣前綫。其中一江山島,由王生明將軍率眾固守。春節前,共軍動員陸海空十餘倍兵力來犯,血戰三日,終因彈盡援絕,王司令與絕大多數守軍悲烈成仁。一江痛失,大陳軍民隨之撤退來颱,但中共政權亦因此深戒警惕,往後半世紀,未再發動地麵部隊登陸作戰,遂令兩岸關係漸走嚮和平共榮。
戰後,烈屬安置在中和一江新城,每逢一月二十日祭辰,政府與民間共同追懷功烈。民國九十二年一月,遺族成立「颱北縣一江山烈屬協會」,後為擴大參與,改為「颱北縣一江山戰役協會」,除促進烈屬團結自勵外,以研討兩岸戰史、錶彰忠烈為誌事。
近年來一江山戰役協會更擴大關懷國軍基層士官,訪談記述老兵生命史,齣版《守望民國》老士官口述生命故事,以建構網路平颱、舉辦展覽等方式為國傢補遺。「猿鳥猶疑畏簡書」,大時代老兵多半淡齣世間,迴歸大自然懷抱,理當還給他們應有的曆史評價。
序 王應文
國共大事年錶
編者語
Chapter One
山河破碎風飄絮
Chapter Two
戰火浮生
一個小人物 陳耀良
定海人在颱灣 駱興元
可憐無根嘉魚客,落戶海灣孤一人 楊仁光
天涯漂泊蜉蝣人 侯延壽
戰火硝煙赴小島 宋慶秀
兵車10年 呂嘉誠
抗日流亡落破生,韆瘡百孔話滄桑 章超
古寜頭力挽危局 賴傳海
霸王天兵突圍顯機智 王文華
烏江飄零人 曾兆南
最好和最壞的歲月 徐義
自由的代價 嚮道超
從幼年兵到老士官 章良順
老兵隻是凋零 劉世平
挑扁擔賣豆花的老芋仔 林鎮元
戰火遊子 杜其良
小兵的尊嚴 王成偉
金門之熊 熊震求
再也沒迴傢過 鮑德金
唏噓人生 張忠良
木蘭計劃
老兵口述曆史
Veteran Soldier
Oral History Project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就頗具匠心,一種沉鬱而堅韌的藝術風格撲麵而來,仿佛能嗅到硝煙與塵土的氣息。書名“烽火離亂老士官”幾個字,筆觸有力,透著一股飽經風霜的滄桑感,立馬勾起瞭我對那個年代、那些人物的無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扉頁,腦海中自動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戰爭場景,耳邊仿佛響起瞭隆隆的炮火聲,遠方是模糊的戰綫,近處是士兵們或疲憊、或堅毅的麵龐。我很好奇,這位“老士官”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烽火離亂?他的故事會是怎樣的波瀾壯闊,又會承載多少曆史的印記?這種由封麵和書名所引發的強烈期待,是閱讀的起點,也是對作者藝術功力的初步肯定。我期待著,在他飽含深情的筆觸下,能看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湮沒的個體命運,看到戰爭的殘酷如何淬煉人性,又在怎樣的離亂中,這位老士官如何堅守他的信念與職責。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故事的期待,更是對一段曆史、一種精神的探尋。
评分書名的選擇非常直接且富有力量,“烽火離亂老士官”這五個字,自帶一種史詩感和悲壯感。它直接點明瞭故事的背景——戰爭與動蕩,以及核心人物——一位經曆過這一切的老兵。這讓我立刻想到瞭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默默承受、默默奮鬥的普通人。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硝煙彌漫的戰場,炮火連天,以及在戰亂中四處奔逃、顛沛流離的人們。而這位“老士官”,他必定是這些經曆的親曆者,甚至參與者。他身上承載瞭多少傷痛,見證瞭多少生死離彆?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樣艱難睏苦的環境下,他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他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扇通往過去時代的大門,通過這位老士官的視角,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充滿挑戰的曆史,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堅韌與不易。
评分初見這本書,書名《烽火 離亂 老士官》便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種浮華煽情的標題,而是沉甸甸的,帶著曆史的迴響和生活的質感。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腦海裏瞬間湧現齣無數的畫麵:戰火燃燒的天空,逃難的人群,以及一位眼神裏寫滿故事的老兵。我感覺到,這一定是一部充滿力量和深度的作品。我特彆好奇這位“老士官”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還是一個在亂世中默默堅守的普通人?他的“烽火”經曆是怎樣的驚心動魄?他的“離亂”生活又是如何充滿悲歡離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特殊的年代,去感受戰爭的殘酷,去體會離亂的無奈,去理解一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掙紮。這不僅僅是對一本小說的期待,更是對一段曆史、一種人生況味的探求。
评分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的封麵配色,是一種帶有復古質感的暗紅與灰褐色交織,營造齣一種既莊重又充滿故事感的氛圍。“烽火離亂老士官”這幾個字,如同烙印般鎸刻在封麵之上,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韌。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個飽經風霜的軍人形象,他或許眼神深邃,裏麵藏著無數戰場的記憶;他或許行動遲緩,卻依然透露著軍人的骨子裏那股不屈的意誌。我好奇,這位“老士官”究竟是何許人也?他的人生軌跡又是如何與“烽火”和“離亂”緊密相連?是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傢國破碎的年代,纔塑造瞭他如今的模樣?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窺見他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的交織,感受戰爭的殘酷如何磨礪人性,離亂的年代如何考驗人心。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更可能是一段關於生存、關於責任、關於時代變遷的深刻敘述。
评分剛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分量感。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從書頁的紙張觸感,到封麵油墨的質感,都傳遞齣一種不容忽視的嚴肅性。書名“烽火離亂老士官”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幅幅曆史的畫麵: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顛沛流離,而這位老士官,一定是在這亂世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卻又可能不為人知的角色。我設想,他或許是一位在戰場上屢立奇功的英雄,或許是一位在後方默默奉獻的堅韌者,又或許是一位見證瞭時代變遷,身上刻滿瞭戰爭傷痕的普通士兵。無論哪一種,他的身上都一定凝聚著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個人情感。我充滿好奇地想要去瞭解,在“烽火”的炙烤下,在“離亂”的漩渦中,他是如何生存,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切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可能是一份對曆史的沉思,一份對人性的拷問,一份對那個年代普通人命運的關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