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證嚴法師於花蓮創立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以「剋己、剋勤、剋儉、剋難」為創會精神,靠著弟子製作嬰兒鞋收入和傢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錢,開啓慈濟功德會慈善濟貧的竹筒歲月。
四十五年來,慈濟從偏遠花蓮一隅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在五十個國傢設分支會或聯絡處,援助過七十二個國傢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齣無所求,讓每個受助者感受真誠關懷。
本書以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誌業與「環保」法門為綱,結閤四百餘張慈濟文史珍貴文獻圖資匯編而成。迴首篳路藍縷來時路,期與天下善士共耘福田,祈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序: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撰文/釋證嚴
證嚴上人與慈濟基金會
滴水到湧泉
慈善誌業:啓動善循環
【深耕颱灣】
長期照顧
急難救助
社區關懷
九二一大地震援助
莫拉剋風災重建關懷
【愛灑國際】
取之當地,用之當地
大愛包容地球村 國際賑災
驚世災難,警世覺悟
醫療誌業: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醫療結閤慈善,最徹底的救濟
信人有愛,在「後山」建醫院
掘齣愛心湧泉
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
開創東部醫療新裏程
樹立醫療人文
全球人醫愛
海外醫療長期服務
「髓」緣布施,大開風氣
器官捐贈
教育誌業:人文滋養競善力
培育良護
養成良醫
全人教育、完全教育
無語良師 生死教育
慈濟大專青年 用付齣創造時代
以身教善導學子 慈濟教師聯誼會
九二一「希望工程」
大愛為梁,智慧為牆
人文誌業:見證慈悲,深耕大愛
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曆史 慈濟月刊
淨化心靈的活水 以文字弘揚善法
青山無爭,福田用心耕 靜思人文
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曆史 經典雜誌
讓世界亮起來 慈濟大愛電視颱
手指輕輕一點,全球聽見大愛 慈濟廣播
有字,有聲,有影 人文真善美
蕙質蘭心、美化人生 茶道、花道、手語
一人一善,遠離災難 愛灑人間植福田
為佛教、為眾生
人間菩薩招生
環保法門:與地球共生息
關鍵年代 覺醒行動
難行能行的堅持
「撿垃圾」撐起一個電視颱
環保結閤公益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環保站,心道場
環保精質化 清淨在源頭
環保清流,跨海紮根
敬天愛地聚福緣
附錄
慈濟大事紀
序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時間成就一切,轉眼間,慈濟成立已經四十五周年。一九六一年我從颱東鹿野輾轉來到花蓮,在秀林鄉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自修。那一段心無罣礙的自修生活固然很好,卻不免自問:難道我一生都要這樣「獨善其身」嗎?看到人間種種災難苦痛,我可以坐視不管嗎?
我從《法華經》體會到──娑婆世界多苦難,有物質的苦、也有心理的苦。佛陀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為的就是「淨化人心」;唯有將人的思想、觀念導嚮正軌,纔能消弭世間之苦。所以四十五年前,慈濟為瞭「淨化人心」而起步。
一九六六年成立「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時,我還藉住在普明寺裏,和幾位齣傢弟子靠做手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有人質疑:「你們自己的生活也很睏苦,如何能救濟彆人?」
我隻是單純想著──吃一碗飯可以十分飽,若隻吃八分,就有兩分能去幫助彆人。因此我和弟子每人每天多縫製一雙嬰兒鞋作為濟貧基金,並且呼籲傢庭主婦日存五毛錢,就這樣開啓瞭「竹筒歲月」的剋難慈善誌業。當時到底如何「剋難」?每個月照顧戶發放日,中午我們都會備餐招待,那稀稀的鹹粥,常是嚮普明寺藉油、藉米煮的。
為解決「因病而貧」的社會現象,一九七九年,蓋醫院的想法在我心中成形,我希望在花蓮建設一所設備完善的綜閤醫院,讓小病不要拖成重病,急重癥也能在地治療,及時挽救生命。然而,建醫院是一項浩大工程,「一個齣傢人有辦法嗎?」這是當時很多人的質疑。我告訴自己:睏難的事我不去做,誰來做呢?當時在「後山」蓋醫院不符經濟效益,沒有企業傢會來投資,但我是宗教傢,我以生命價值為考量。我秉持一個「信」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相信隻要我沒有私心、決心付齣,一定能啓發人人心中的愛來響應。
心血假如有形的話,慈濟醫院的水泥,是拌著心血去攪的,每一塊磚也都是以心血砌成。許許多多經濟能力不佳的人,磨手皮做小工,點滴纍積微薄的工資,來參加建院的工程──有老委員剪發義賣,有人當女傭預支薪水,有位太太一傢大小全靠她做粗工維生,下工後還去餐廳兼差洗碗,每洗一個碗就像為醫院賺瞭一塊磚;還有麻瘋病友捨齣「棺材本」襄助建院……建院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在最睏難、最苦的時候,卻也感受到人性中的溫情、發現到人性純真之愛,支持我在坎坷的道路上堅定嚮前。
那時候的發心,現在看起來的確很自不量力;但很多事情,都是在自不量力中成就起來的。例如一九九三年慈濟建立骨髓庫時,許多人告訴我:「韆萬不要做,壓力承擔不起。」但是,我心中真正承擔不起的壓力是「愛」,我相信生命無價, 救「命」的工作,再睏難慈濟也責無旁貸;所以明知事情艱難,但為瞭及時搶救生命、為瞭把人類真誠的愛帶動起來,我決心承擔下來。
盡管多數慈濟人對骨髓捐贈一無所知,但憑著「師父說要做,做就對瞭」的完全信任,不隻自己響應,且呼籲眾人響應──阿嬤級的慈濟人到菜市場宣導,在人群中大喊「救人喔!救人喔!」再勸說圍攏過來的人群加入;還有慈誠師兄將活動海報做成兩麵看闆,胸前掛一麵,背後掛一麵,或步行或騎機車進入大街小巷宣導;也有慈濟人在火車站門口等候,隻要有列車停下,就把握機會勸捐……慈濟人懷抱對我的「信」以及救人的使命,無畏睏難、不辭辛勞奔走,為颱灣締造瞭三個月內招募到兩萬五韆多名誌願捐髓者的「愛心奇蹟」。
慈濟誌業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誌工,就是秉持這分「不忍眾生苦」的初發心,一步步拓展齣來。我將整個生命奉獻齣來,隻抱著一個目的──佛陀來人間為的是要救世,救世要從救心起,我如果不入人群,如何救心?我要將佛教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具體實踐齣來。我希望能啓發人人的愛心,隻要人人齣一點點力,就可以幫助苦難人;人人的愛心匯聚起來,時間能纍積力量、開拓齣空間,讓螢火微光發齣燦爛光芒。
慈濟第一個十年紮根慈善、第二個十年擴及醫療、第三個十年奠立教育、第四個十年深耕人文;把佛法落實在人與人之間。盡管一路走來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但因為後方有浩蕩長的隊伍,我被這每一分信心、每一分堅定的心念推動著,所以有足夠的力量「拉車嚮前行」;無數慈濟人自動自發、無怨無悔,隻為瞭一分單純的責任與使命──有人跌倒瞭,就要趕緊去扶一把;有人發生意外,就要趕快去付齣。就是這分愛的力量,推動我勇往直前。
四十五年,從一秒秒纍積起來。感恩全球慈濟人發大心、立大願,從慈善、蓋醫院一直到現在,一路行來一念心不變,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菩薩願力,一步一腳印,很專、很精,一心一誌、步步踏實,用愛鋪路、用愛搭橋走過來,菩薩芳蹤無處不在;無論多麼遙遠、路途多麼坎坷,仍剋服萬難走入苦難眾生之境,不隻付齣無所求,而且心懷感恩;愛的足跡走到那裏,路就鋪到那裏,讓慈濟大愛從花蓮、從颱灣,嚮全世界貧睏苦難的角落擴散;全球慈濟人分分毫毫的付齣,匯聚成一股大暖流,溫暖瞭一顆顆破碎的心。
愛,是人類最珍貴的價值;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最睏難的時刻及時付齣,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颱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在人與人之間帶動愛與善,就像在眾生心中搭起心橋;隻要用心走入對方生命、在一畝畝心田中播撒愛的種子,就能創造人與人之間「善的循環」。
從「佛教剋難慈濟功德會」創立的第一天開始,慈濟各項誌業的推展,都是為瞭淨化人心、拯救世間而啓動。感恩無數慈濟人願做拓荒者,秉持「佛心師誌」,以慈悲大愛用心鋪路、為人間拔苦,用愛鋪路走過四十五年;就像鋪連鎖磚,一塊緊接著一塊緊密相連,終於將坎坷路鋪成平坦,讓人人好走,也讓大地有呼吸的空間。
在慈濟四十五周年前夕,《慈濟月刊》與《經典》雜誌閤作,將慈濟人用愛鋪路走過四十五年的大愛足跡匯編成書,這不隻是慈濟人的善行記錄,更是颱灣以愛以善為寶的真實見證。盡管全書收錄瞭四百多張照片、十七萬字,仍無法含納四十五年、一萬六韆四百多個日子慈悲足跡的韆萬分之一;但每一位慈濟人無所求的付齣,早已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坎裏。
當今全球暖化、災難頻傳,根源實在於人心,「淨化人心」更刻不容緩。人人心中都有無盡的清流,但若隻有少數人掘齣心靈湧泉,來不及淨化不斷增加的人口和欲念;唯有更多人發心立願作「掘井人」,不斷掘齣心地清泉,讓清流時時湧現,纔能達到淨化人心、消弭世間災難的目標。
四十五年前成立慈濟時,我的心願就是讓濛塵的人心走入佛法;從剋難慈濟到愛灑全球,慈濟菩薩隊伍浩蕩長,以無私大愛共同付齣,用行動證明瞭佛法是可以落實在人與人之間的;佛陀的清淨法水能洗滌心垢、滋潤大地。
人生無常,生命終有盡期;每一天,我都抱著「來不及」的心態,積極把握每一分秒。然而,救人、淨化人心的心願,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做到,所以我對每一位慈濟人充滿感恩;更期待人人及時開啓覺性,立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堅定願力,把握當下淨化自心、把「愛」從小擴大,時時發揮利益人群的良能。盡管生命有限,善念、大愛卻能無窮無盡。希望藉由這本「慈濟宗門」大藏經, 能帶動更多清流湧現,發揮善力膚慰天地人間。
文/釋證嚴
“國際NGO”幾個字,則將讀者的視野瞬間拉升至全球的尺度。這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張,更是一種理念的升華和實踐的拓展。從最初的社區互助,到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參與人道救援、醫療服務、教育推廣、環保行動,慈濟的足跡遍布五大洲,影響著無數生命。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跨越國界的挑戰與機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將佛教慈悲的精神轉化為普世的價值,贏得不同信仰、不同背景人們的理解與支持?書中想必會穿插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救援故事,那些在災難現場,慈濟誌工們無私奉獻的身影,以及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為受難者帶去希望和慰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慈濟在國際舞颱上的運作模式,其如何建立信任、凝聚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它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不僅僅是提供物質援助,更是傳遞一種“有愛無國界”的普世關懷,以及一種“人人都是菩薩”的行動哲學。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結構——“從...到...”的敘事方式,它本身就傳遞瞭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過程。這讓我聯想到,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微小之處孕育,然後不斷壯大,最終影響世界。作者在書中,是否會運用大量的時間軸和對比,來展現慈濟從最初的樸素願景,到如今的國際化影響力,其間的轉型與演變?我期待看到,書中會詳細解析在不同曆史時期,慈濟所麵臨的關鍵轉摺點,那些重要的決策是如何做齣的,以及這些決策是如何塑造瞭慈濟今日的麵貌。例如,從早期以颱灣本土為主的服務,到走嚮國際,這中間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嘗試與學習。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深入理解這種“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智慧,以及慈濟如何能夠不斷地自我革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始終保持其核心的關懷精神。
评分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更關心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觸及到“人”的故事,那些支撐起慈濟宏偉事業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許多關於慈濟創始人——證嚴上人,以及早期誌工們的個體敘事。他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奉獻中,超越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他們的犧牲與堅持,他們的歡笑與淚水,是否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真實的呈現?我希望作者能夠用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平凡人身上所蘊含的偉大力量,那些因為一次善舉而改變命運的受益者,以及那些在奉獻中找到人生意義的奉獻者。這本書,或許不單單是一部組織發展史,更是一部關於愛、關於希望、關於人性光輝的史詩,它能夠觸動我的內心,引發我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深層思考,讓我也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並將這份善意傳遞下去。
评分“慈濟宗門”這個詞,帶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傳承的意味。它暗示著這不僅僅是一個社會福利機構,更是一種基於佛教慈悲智慧的修行體係。作者是否會探討,慈濟的教義是如何與實際的社會服務相結閤,如何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觸及到靜思語的智慧,那些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是如何指導慈濟人服務社會,如何看待苦難,如何實踐“在地佛法,走入人群”的理念。同時,我也會關注,作者是如何描繪慈濟內部的組織文化,那種嚴謹而充滿愛心的管理方式,那種對細節的追求,以及誌工們在奉獻過程中所獲得的個人成長和心靈淨化。這種“宗門”的視角,也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佛教如何在不失其根本精神的前提下,以更具時代感、更具包容性的方式,發揮其積極作用。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淡雅的水墨風格,似乎就預示著一種深沉而悠遠的敘事。從“竹筒歲月”這樣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詞語開始,我不禁聯想到瞭一種紮根於樸實、從點滴積纍中孕育而生的力量。這四個字,仿佛自帶一種迴響,穿越瞭時光的塵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如何以最簡單、最虔誠的方式,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暖流。我猜想,書的前半部分,定然會詳盡地描繪這“竹筒歲月”的起源,那些關於慈濟從零開始,依靠一雙雙勤勞的手、一顆顆善良的心,如何度過初期的艱難,如何將最初的善意播撒到每一個角落。這不單單是一個組織的成長史,更是一部人間溫暖的記錄,是關於如何在艱苦條件下,依舊能夠堅持初心,將微小的善念放大,匯聚成改變命運的力量。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決策,那些平凡人物身上閃耀的偉大光輝,以及在那個年代,善舉如何成為一種精神的燈塔,照亮前行的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