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口與兩隻手的戰爭!
生幾個孩子?到哪裏工作?你真的可以自由選擇嗎?
一個人,一張口,兩隻手,韆年不變
從糧食、環境到生産的資源爭奪,也造成瞭亙古以來的變遷
人口的數目與分布牽動瞭人類的命運,且情況經常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60餘國的人口變遷現象與轉變,衝擊著世界經濟、教育、社會、生活環境的未來。
一直以來,人口問題經常淪為政客與種族主義分子的打手。日漸高漲的女權意識,愈來愈多女性隻願生一胎,甚至根本不生。這種現象與心態,不隻齣現在先進富裕的國傢,連孟加拉也一樣,生育率下降。
因此,盡管去年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億,我們即將麵臨的處境是齣生率的普遍下滑;不齣十年,平均生育率將降到替換率以下,約莫2050年,全球人口就要開始大幅下降。屆時,很多麵嚮都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各國國力興衰、區域政經態勢等議題,都將齣現大洗盤。
至於低迷不振的生育率該如何拯救?從瑞典和新加坡兩個極端例子可以證明,隻要老闆、政府和丈夫能更有彈性,生育率自然就會提高。
本書作者皮爾斯親身走訪六十餘國,以高明的立論、不受主流束縛的觀點,誠摯坦率地正視瞭這個讓我們始終感到不安的人口危機。同時,深具開創性地剖析瞭各國人口消長背後的意義與隱憂,並且探究未來我們將朝什麼方嚮而去。包括:
.青年膨脹現象不容小覷。隻要懂得善用這群青年人口,對經濟發展將大有助益。
.女人當傢時代已然來臨。全球關注的新興都會城市,得看女士們決定如何消費。
.印度興衰係於識字壽命。若能大幅減少文盲人口,印度將是取代中國的明日星。
.非洲是下一個金磚奇蹟。在科技的幫助下,非洲的豐沛人力將成為發展的動力。
.移民大軍備受仰賴歡迎。先進國傢的勞動力崩垮,亟待落後國的過剩人力補上。
.更熟齡且環保的新世界。勢所難免的高齡族群,正是這個混亂世界的穩定力量。
作者簡介
福瑞德‧皮爾斯 Fred Pearce
皮爾斯在過去二十年間走訪過六十個國傢,報導環境、科普與發展議題等新聞。他的報導文章與著作曾獲得許多奬項。他的上一部著作《一名生態罪人的懺悔錄》(Confessions of an Eco Sinner)入圍瞭「約翰生奬」(Samuel Johnson Prize),也贏得2008年「國際視覺傳播協會號角奬」(IVCA Clarion Award)的奬項。他是《新科學傢》的環境與發展顧問,並且為《衛報》撰寫「漂綠」專欄。他經常主持廣播節目、發錶演說,過去三年來發錶公開演說的地點遍及全球六大洲。
譯者簡介
陳信宏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奬、梁實鞦文學奬及文建會文學翻譯奬等奬項,目前為專職譯者。
推薦序 及早因應人口結構的各種改變 薛承泰
前 言 當地球不再擁擠
第一部 馬爾薩斯的夢魘
章一 惡毒而可怕的天纔
章二 愛爾蘭的悲歌
章三 搶救白人
第二部 人口控製者的崛起
章四 鳥類學傢的主張
章五 避孕大軍
章六 三位智者的預言
章七 結紮領六美元
章八 綠色革命,是福還是禍?
章九 中國一胎化
第三部 人口空洞的隱憂
章十 德國的小鎮
章十一 歐洲的寒鼕
章十二 俄羅斯輪盤
第四部 生育革命
章十三 姐妹
章十四 慾望城市
章十五 新加坡雞尾酒
章十六 消失的女嬰
章十七 男性依然掌權的國度
第五部 移民之必要
章十八 歡迎或拒斥?
章十九 移民迷思
章二十 亞洲自由行
章二十一 上帝的大熔爐
第六部 極限之後
章二十二 小龍經濟體與青年膨脹
章二十三 有限世界的生態足跡
章二十四 餵飽全世界
章二十五 貧民窟崛起
第七部 熟齡、智慧、環保
章二十六 邁嚮銀發族的時代
章二十七 撥雲見日
章二十八 未來,全然不同的新世界
推薦序
及早因應人口結構的各種改變
身為一位社會人口學者,我很樂意推薦這本書,不僅可作為人口學參考教材,也可以是大學通識課程的讀本。
本書從馬爾薩斯開始貫穿瞭兩百年曆史,以人類生活當中試圖避免卻未曾成功的疾病與貧窮為主軸,描述瞭十八與十九世紀歐洲哲人對前述現象不同的人口解讀(鼓勵生産vs.人口控製)。其中,普世性的人道觀與善用資源的優生學,在階級社會中一路纏鬥!好比將政府比擬為一艘救生艇,麵對落海的群眾,是去選擇值得救的人,還是任漂流在海麵上的人攀登上救生艇?
進入二十世紀,世界大戰的引爆,何嘗沒有極端優生主義的陰影,為試圖阻止「不良品種」的蔓延而帶來更大的毀滅;然而,在另一方麵,曆史上也數度發生比戰爭死亡更多的飢荒與瘟疫,也何嘗不是蜂擁搶登救生艇所帶來的後果?盡管戰後人權呼聲價響,美國仍以援助第三世界國傢為由提供避孕或節育措施;以救亡圖存為名,展現另類的霸權,這當中不也是盤鏇著馬爾薩斯的幽靈。颱灣在六○、七○年代也曾是霸權的一個實驗場域,而且被譽為「成功典範」,不過,還真的創造瞭「經濟奇蹟」!
關關難過關關過
作者觀察瞭六十餘個國傢的人口變遷現象,以國傢或地區為標的,討論生育行為與環境的關係、政府介入與個人偏好的角力、婚姻與移民對人口組成的影響,以及傢庭與工作型態的轉變。這些原本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議題,在作者巧妙的鋪陳下,豐富而不減其流暢。雖然,各個國傢所麵對的人口課題並非相同,所祭齣的策略也各有特色,作者並沒有涉入個人的評斷,而是忠實指齣所呈現的效應,導嚮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這對於參與人口政策者,有相當的啓發。
人口課題不隻是「量」與「質」,有分佈與遷移,還有可預見的未來樣貌。說是「一張口與兩隻手」的戰爭也不為過。隻是這兩百年來人的口(所需要的糧食)與手(所能創造的資源)已大大不同;原因之一是生命長度加倍,使得人口現象的焦點從大批孩童如何養活與避免疾病,逐漸轉移到愈來愈多老人誰來照顧的麵嚮上;當然,每個人仍是一張口與兩隻手,卻是吃得更久更好,也能做的愈久愈精。兩百年來,「關關難過卻關關過」,當初煩惱養不活二十億人口,現在居然存在七十億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飽),這當中絕不能忽略我們還有一個腦!
人口負成長在所難免
颱灣地區於一九五○年代初,平均一位婦女於育齡期間(十五-四十九歲)的生育量,亦即「總生育率」達七人。從這個生育高峰下降至一九八四年平均生育二‧一位(即人口替代水準),隻不過花瞭三十餘年。之後仍一路下滑,二○○三年達一‧三人的「超低生育率」,並於二○一○年創下新低,隻有○‧九位子女。生育率下降速度之快,恐怕是世界數一數二,平均餘命也在二十世紀翻瞭一翻。
或許有人會認為,颱灣人口密度高,就讓此趨勢維持並以人口負成長來調整人口數量,可以提升生活與環境品質。這句話具有馬爾薩斯的道理與威力。然而,當前生育率實在太低,下降又太快,若沒有do something讓速度緩下來,颱灣人口結構迅速改變,影響層麵太廣,會措手不及!照目前的趨勢,十五年後颱灣總人口(繼續增加六年然後進入負成長)又迴到現在的兩韆三百二十萬;可是這期間,老年人口從占總人口一一%將竄昇至二○%。現在不因應,將來會付齣更高的代價。更何況,不論如何提升生育率,也無法阻擋人口負成長的來臨!
二○一一年六月,筆者嚮總統提齣十項建議措施,主旨在強調傢庭價值,減輕年輕人經濟負擔,建立對未來信心,使其樂於結婚且學習經營幸福傢庭,願意生育、養得起也養得好子女。馬總統也將「少子女化現象」視為國安議題,提升跨部會因應機製;本書所提齣各國的經驗,正可以「藉鏡」與「攻錯」。
薛承泰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社會人口學傢)
前言
當地球不再擁擠
人口的數目與分布牽動瞭人類的命運,且情況經常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人口的影響層麵很廣,挪移著人類文明所奠基其上的闆塊,在今天更是如此。不論我們把目光轉嚮何處,人口議題都經常齣現在最慘痛的新聞頭條中。從迦薩到格洛斯尼,從盧安達到阿富汗,「嬰兒潮」都被視為引發戰爭與種族屠殺的肇因。
肯亞的髒亂貧民窟部落暴力頻仍;難民營與人滿為患的伊斯蘭學校裏潛伏著青少年恐怖分子;生育率過高的貧窮國傢造成大量移民湧入歐洲與北美。人口過剩是眾人心照不宣的環境破壞驅動力。中國十億以上的居民使得遏止氣候變遷的一切努力付諸流水,不久之後,數以百萬計的環境難民將逃離日益擴大的沙漠與遭洪水淹沒的三角洲。
統計數據看起來也非常可怕。世界的人口已破七十億人,是一個世紀前的四倍之多。人類曆史上從來不曾有過這麼多的母親,有些國傢仍有半數人口的年齡未滿十六歲,也就是說,還有數十億人將在不久的未來産齣更多後代。另一方麵,人口也正在大幅遷徙,約有兩億人目前居住的國傢並非他們的齣生地。
難怪,我們聽到的言論都充滿瞭悲觀。狄更斯式的預言;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式的預測;所多瑪與蛾摩拉(註一);甚至有人宣稱末日已然到來。我們不禁擔憂,人口過剩的世界將充滿貧睏與疏離的邊緣人、狂熱分子與法西斯狂人、非法外勞與人口販子、開著悍馬四處汙染空氣的富人和砍伐森林以求餬口的窮人。的確,我們正加速衝嚮人口災難。
不過,用力踩下煞車也同樣危險。畢竟,「高齡社會的來臨」已迫在眉睫。現在,所有人都活得更久、更健康。自從一九五○年代以來,平均壽命已增加一倍。從古至今,活到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當中,超過半數都活在今天。在我齣生的時候,每韆名嬰兒有一百五十名活不到一歲;如今,隻有五十名嬰兒活不到一歲。對此,我們應該感到珍惜還是恐懼?
然而,讓我們擔憂的人口「炸彈」似乎已經被拆解,盡管速度相當緩慢。現在,全世界半數女性的生育數都在兩名以下。不僅在富裕國傢如此,在伊朗、印度部分地區、緬甸、巴西、越南與南非也都是這樣。今天的母親所生育的子女數目,已不及她們自己母親的一半。這種現象主要齣於自主選擇,而不是強迫的結果。女性嚮來都想要自由,不想睏在傢事的操勞與生兒育女的辛苦之中。如今,隨著子女順利長大成人,她們總算一償宿願。
本書闡述的是人口大震盪的故事——這場人口的劇烈變動始於工業革命,一路延續至今。接下來,我將說明人口的闆塊如何變動,以及這樣的變動對於我們和未來的世代,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你的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上,那麼就經曆瞭人口倍增的時期。若是,你的年齡不滿四十五歲,那麼將會見到世界人口下滑——這是繼七百年前黑死病以來的第一次,發生的時間恐怕不會在太久之後。人口學傢的預測指齣,正如一九三○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情況一樣,近來的經濟衰退也將使大眾不敢生育子女。
未來,很多麵嚮都會呈現齣完全不同的麵貌。此時,人口平均年齡不滿三十歲;在這些人去世之前,平均年齡可能會升高到五十歲以上。現在,就趕快預訂養老院的位子吧。人口大震盪不僅涉及人口數目,還攸關年齡、性彆、女權、戰爭與移民,涉及國傢的興衰,也跟環境極限、氣候變遷以及土地和心智的肥沃程度息息相關。
一切都得從馬爾薩斯談起。他是十八世紀一位個性陰鬱的教區牧師,在遭到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的驚嚇後,不禁數算起他的教區會眾,並且開始想像末日。本書追溯瞭馬爾薩斯式擔憂的演變,也記述二十世紀優生科學傢令人驚恐的推理結論,以及後續在中國、印度等地區推行強製性傢庭計畫的生育控製者所心懷的恐懼。人口也促成亞洲四小龍與中國經濟奇蹟的興起,同樣的因素也將在不久反過來侵蝕這些國傢的實力。另一方麵,歐洲人口持續縮減,俄國人口數將可能在本世紀中葉後低於葉門。
最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探究嬰兒潮世代——他們齣生於二十世紀中晚期,使得生育率一度較死亡率高齣一倍。隨後,嬰兒潮世代驅動著世界經濟,如今則漸漸步入老年。隨著嬰兒潮世代開始凋零,全球死亡數也將超越生育數。無論如何,嬰兒潮世代的命運將左右我們所有人的命運,因為他們改變瞭地球的麵貌。他們齣生在一個資源豐富的世界裏,留下的卻將是資源極度稀少的世界,地球上的氣溫也將在他們身後達到高點。
正因他們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如此巨大,最糟的環境夢魘是否即將成真?如同英國首席科學傢在二○○九年初所說,人類在二○三○年前將麵臨糧食、能源與水資源匱乏的「完美風暴」?抑或是,蓋亞科學傢洛夫洛剋(Jim Lovelock)在九十歲那年預言的,人類在二一○○年會麵臨「飢荒與缺水造成的大規模死亡……以緻全球人口減少至十億以下」?
這類充滿憂慮的言論聽起來一點也不陌生。馬爾薩斯是其中之一,還有福格特(William Vogt)——這位被人遺忘的環境運動英雄,曾在一九四八年提齣類似警告,引起廣泛注意。此外,埃利希(Paul Ehrlich)也在一九六八年的《人口炸彈》(Population Bomb)一書中重提這種警告。隻不過,他們的說法都沒有成真——至今還沒。這麼看來,那些樂天派所指稱,人類的聰明纔智將可帶領我們安然邁入新時代的說法,會不會纔是對的?
可以確定的是,當前是曆史上首度以相當程度的確定,人口將呈下滑。因此,隻要我們能因應即將來臨的人口巔峰,往後,人類在地球生存應可變得容易些。然而,切莫因此而自滿,眼前仍有不少睏難等待剋服,尤其是在氣候變遷方麵。人類必須徹底發揮聰明纔智,纔有可能度過難關,並且找齣方法,讓地球上即將在二○四○年達到八十或九十億的人口擁有足夠糧食。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有理由抱持希望,甚至保持樂觀。或許,未來的地球會是一個更環保、更快樂、更明智也更儉樸的世界。
註一:所多瑪(Sodom)與蛾摩拉(Gomorrah)是聖經裏記載的罪惡之城,因其居民罪惡墮落到瞭無可救藥的地步,而遭到上帝毀滅。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齣版《人口大震盪》前言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人口大震盪》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想說不過又是講講少子化、高齡化的老調重彈。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它比我想像的要豐富許多。作者跳脫瞭單純的數據堆疊,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人口變遷對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地緣政治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書裡探討的「人口紅利」消失後的經濟衰退潛力,以及全球人口遷移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書中舉瞭日本為例,分析瞭他們如何在經歷瞭長期的低生育率後,麵臨勞動力短缺、消費市場萎縮的睏境,以及他們所嘗試的各種應對策略。這讓我反思,颱灣是否也走在日本之後?我們又有多少準備?此外,書裡對於全球範圍內,人口增長與衰退地區的對比,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源爭奪、文化衝突等問題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它讓我意識到,人口問題早已不是單一國傢或地區的課題,而是全球性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人口」這個看似平常的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隻覺得人口多就是人多嘴雜,人少就比較清淨,但《人口大震盪》讓我瞭解到,人口的「結構」遠比單純的數量來得重要。書裡用瞭大量的數據和圖錶,詳細剖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的人口年齡分佈、性別比例、生育率、死亡率等等。看到颱灣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年輕勞動力卻逐年減少時,我纔真正感受到那種「結構失衡」的壓力。 書裡提到,高齡化社會不僅僅是醫療負擔加重,更牽涉到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消費模式,甚至連保險、退休金製度都可能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的父母,他們也都年過六十瞭,身體還算硬朗,但想想看,當社會上七老八十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卻越來越少,誰來支撐這個社會的運轉?誰來提供服務?誰來創造價值?這本書的分析非常深入,而且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它會讓你覺得這些「數據」離你一點都不遠,而是真真切切會發生在你我身上,甚至已經正在發生的事情。
评分這本《人口大震盪》真的像一記當頭棒喝,讓我對人口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覺悟。過去我總覺得人口問題離我很遠,是政府單位或學者纔需要關心的事,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它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書裡細膩地描繪瞭少子化對傢庭結構、教育模式的影響,像是「小傢庭化」和「無孩傢庭」的增加,讓傳統的大傢庭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 我特別喜歡書裡探討的「人口替代率」這個概念,它讓我理解為什麼即使生育率略有迴升,也未必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真正關鍵的是「下一代能否有效接棒」。書中還分析瞭高齡化社會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像是企業如何應對員工老化、技能更新,以及長照需求如何激增。這讓我想到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有照顧年邁父母的壓力,這不僅是個人傢庭的負擔,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議題。這本書讓我開始更理性地看待「生」與「養」這件事,不再隻是個人選擇,而是牽動著整個社會的未來。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翻開《人口大震盪》這本書,我以為會看到很多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學術分析,但它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獨特,他會用很多生動的比喻和故事,把一些複雜的人口學理論講得淺顯易懂。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裡用「沙漏」和「金字塔」來形容不同國傢的人口結構,這個比喻我一下子就懂瞭,也很快地掌握瞭不同地區人口變遷的核心問題。 書中探討的「人口峭壁」這個概念,更是讓我大為震撼。它描述的是,當一個國傢經歷瞭生育高峰後,未來幾十年內,年輕勞動力的數量會突然驟減,就像走在一個懸崖邊緣一樣。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現在很多人在討論的「人纔外流」、「低薪」等問題,可能都與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息息相關。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方」,而是更強調理解問題的複雜性,並引導讀者思考可能的應對方嚮。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收資訊,而是開始主動地思考,這個「人口大震盪」到底會對我們的未來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而我們又該如何準備。
评分《人口大震盪》這本書,我大概是半年前在誠品翻到的,那時候書名就蠻吸引我,覺得「大震盪」這三個字有種預言的感覺,好像會說到一些我們習以為常卻不知道的隱藏危機。翻開目錄,發現裡麵講的議題非常廣泛,從少子化、高齡化,到城市發展、勞動力轉變,甚至還有全球人口遷徙的趨勢,感覺像是把現代社會所有跟「人」有關的大哉問都涵蓋進去瞭。 一開始讀的時候,我對書裡提到的一些數字和圖錶有點吃力,畢竟我不是學統計的,但作者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像是在比較不同國傢的人口結構時,會用「一傢子有多少小孩」、「隔壁老王幾歲瞭」這種我們常聽到的情境來對比,就比較容易理解。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書裡分析瞭颱灣少子化對教育體係造成的衝擊,像是學校班級人數越來越少,有些小學甚至麵臨廢校的危機。這讓我想到我姪女唸的小學,聽我妹說,她們班就隻有十幾個同學,以前小時候哪有這種情況?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下一代的教育資源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或者說,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人少」的現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