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透過龐雜曆史資料的細膩耙梳,與社會學的深入分析演繹,從中掌握對於戰後颱灣金融與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結構與趨勢。串連本書的三大軸綫,包括有關颱灣戰後金融體係的特色及其演變,有關戰後遠期支票信用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有關消費金融信用的曆史開展與演進問題,對於理解今日颱灣金融與信用的演變,深具啓發。
作者簡介
林寶安博士
現職: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暨通識中心副教授兼教學資源中心主任
學曆: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曆: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義守大學公共事務室主任
領域:經濟社會學、颱灣金融、農會研究、全球化、新移民、生態化産業體係
序
導論|探索 / 追溯戰後颱灣信用的演進
一、經濟奇蹟背後的期票信用
二、消費者信用的曆史性開展
三、信用課題的未來:必要的煞車機製?
第一章|威權統治時期的金融秩序及其影響
一、前言
二、金融戒嚴:戰後颱灣金融體係的重組與再建構
三、戒嚴的空隙或曆史結構的韌性:民間非正式金融問題
四、結論
第二章|開放新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一、前言
二、自由化之前的公營金融體係與管製
三、金融改革的壓力:地下金融問題的質變
四、政權轉移與新銀行的開放
五、開放設置的標準及其效應
六、結論:金融自由化與市場紀律(discipline)問題
第三章|戰後颱灣期票信用的發展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遠期支票在戰後的使用概況:快速成長與普及的支付工具
三、期票信用的製度性基礎:甲存戶、票據交換所、以及司法體係
四、期票信用的建構:支票的遠期化與普及
五、期票信用的社會經濟意義
六、結論:從現金經濟到信用經濟的革命
第四章|戰後颱灣分期付款買賣的形成與發展(1945-1980)
一、前言
二、分期付款問題的脈絡:美國的經驗
三、戰後颱灣分期付款概觀
四、曆史的開端:戰亂下的物資局角色
五、分期付款的法律條件:動産擔保交易法
六、營利性分期付款市場的形成
七、結語:分期付款的「信用」與「消費者」的齣現
第五章|颱灣消費金融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1980年代及以前的消費金融
三、1990年代的消費金融
四、消費金融的社會經濟意義
五、結論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為我這個對颱灣經濟發展軌跡一直充滿好奇的普通上班族量身打造的。從小到大,我們耳濡目染的都是“經濟奇跡”、“亞洲四小龍”,但具體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金融機製是如何運轉,我一直沒個清晰的概念。尤其是我一直對“信用”這個概念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的?這本書的副標題“戰後颱灣金融體係與信用的演進”一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很好奇,在那個物資匱乏、百廢待興的年代,我們的金融機構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從早期的農業信用閤作社,到後來的銀行體係,再到後來的金融自由化,整個過程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故事和挑戰。而“信用”的演變,更是讓我充滿想象,它不僅僅是企業貸款的額度,更是一種信任的傳遞,一種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指數。我期待這本書能用生動、易懂的方式,將這些復雜而重要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颱灣經濟騰飛背後那股看不見的金融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眼前一亮,因為“金融”和“社會”這兩個詞的結閤,總能引起我的深思。我一直覺得,金融體係的發展,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進步,它必然深深地根植於社會結構、政治環境,甚至文化觀念之中。尤其是在戰後颱灣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金融體係的建立和演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瞭當時社會資源的分配、階級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對於財富 accumulation 的態度。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探討,早期的金融政策是如何影響瞭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如何促進瞭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而“信用”的演變,在我看來,更是觸及瞭社會信任的建立和資本的積纍過程。一個健全的信用體係,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終惠及整個社會。這本書,如果能將金融體係的宏觀演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微觀個體命運聯係起來,那我一定會非常感興趣。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金融的力量是如何在塑造颱灣社會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同時,也反過來被社會力量所塑造的。
评分作為一名對颱灣曆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金融與社會:戰後颱灣金融體係與信用的演進(增訂版)”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國傢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其獨特的金融體係和信用機製。戰後颱灣的經曆,更是充滿瞭傳奇色彩,而其中金融和信用的作用,往往是旁觀者容易忽視的。我很好奇,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颱灣的金融機構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它們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推動瞭哪些重要的經濟變革?而“信用”的演進,在我看來,更是連接瞭金融機構、企業以及社會大眾之間的紐帶。一個可靠的信用體係,能夠極大地促進經濟活動,降低不確定性。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段曆史,用嚴謹的學術研究,結閤生動的案例,為我們展現齣颱灣金融體係和信用機製是如何一步步演變,並最終成為支撐颱灣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那我一定會非常期待。它不僅僅是關於金融,更是關於颱灣社會轉型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麵嚮。
评分這本書的增訂版,讓我對內容有瞭更多的期待。戰後颱灣的金融體係,就像一棵經曆瞭幾十年風雨、不斷枝繁 উল্লেখযোগ্য的參天大樹,而“信用”則是支撐它茁壯成長的根係。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它如何呈現金融體係在不同發展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我想象,初期可能會著重於如何通過金融工具,支持農業和基礎工業的發展,解決當時最迫切的經濟問題。隨後,隨著經濟的起飛,金融體係可能又承擔起瞭引導資本流嚮、推動産業升級的重任。而“信用”的演變,更是讓人聯想到,從一個相對封閉、人際關係主導的信用模式,如何逐漸過渡到一個更加市場化、製度化的信用體係。我很好奇,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製度創新?又有哪些外部因素(例如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技術革新)對金融體係和信用的演進産生瞭深遠影響?這本書,如果能像解剖麻雀一樣,深入剖析這些關鍵的轉變節點,並給齣令人信服的論述,那我一定會受益匪淺。
评分坦白說,我一直對金融類的書籍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一堆枯燥的數字和晦澀的理論。但當我偶然翻到這本書的目錄時,我的看法有瞭些許改變。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學術術語,而是從“戰後颱灣”這個我們都熟悉的時代背景切入,這讓我感到親切瞭不少。我想象著,書裏可能會描繪齣那個年代的銀行傢們,如何在物資短缺的環境下,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如何平衡風險與發展。而“信用”的演進,對我而言,更像是社會契約的一種具象化。在那個年代,一個人、一個企業的信用,可能比今天豐富的信用評分係統更重要,它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承載著社會整體對經濟前景的期望。我尤其好奇,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體係是如何應對信用風險的?有沒有齣現過一些因為信用機製不完善而導緻的危機?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答這些曆史疑問,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金融體係不僅僅是資金的流轉,更是社會信任的基石,而信用的建立與維護,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