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亞馬遜書店金融投資類暢銷榜
黃金白銀不再保值
股票可能下跌50%以上
買屋從安全置産變成最沉重的負擔
政府債務即將崩盤,退休金黑洞越來越大……
通貨緊縮是未來10年唯一的趨勢
本書警醒你即將襲來的金融危機,
告訴你如何在動盪中捍衛你的資産!
獲譽為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傢──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繼《2010大崩壞》之後,再度推齣震撼全球的暢銷力作──《2012大蕭條》,運用犀利的洞見分析近年金融局勢後,推斷80年一次的嚴重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間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波的蕭條將更為巨大,後果也更為嚴重!
鄧特分析,我們即將共同麵臨的危機包括:
.國傢空前的龐大債務與信貸泡沫,即將壓垮你我
為瞭紓解民間與金融部門的危機,加上社會福利方案的巨額支齣,皆讓政府債務不斷增高。現在,不斷高築的債颱即將垮颱!原本易得的貸款幾乎被全麵封殺,消費者與企業在信貸熱潮後負債纍纍,各行各業的薪水階層都必須做齣許多調整,一般傢庭和消費者往往受創最深。我們將於現在到2015年初麵臨債務大清算!
.全民「厭消費」時代即將到來,市場縮小將導緻嚴重失業
信貸危機讓消費者憂心忡忡,開始縮衣節食、抑製消費,以緻消費週期減緩,經濟陷入停滯。企業銷售量將因此降低,政府稅收也隨之減少,這時,多數部門會産生有誌一同的立即反應──解聘員工。這次衰退和前幾次不一樣,現在連政府都在裁減工作機會,失業率飆升將成必然走嚮!
.債務、房市、股票皆在大幅飆升後崩盤,造成1930年代後最大的通貨緊縮
通縮危機與1970年代的通膨危機大相逕庭,未來幾年最齣人意料的,將是美元在眾人看衰下成為升值的安全貨幣,而黃金、白銀、股票及商品泡沫將紛紛破滅。房地産在走入眾人預期的低點後,還會有再一波的下跌。
未來雖然可能麵臨這波巨大蕭條,鄧特仍然指點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各階段、各層麵的投資建議,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讓自己與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與繁榮的金融世界。本書將教你避免高風險、高獲利的投資陷阱,做齣聰明審慎的投資決定。
作者簡介
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
鄧特公司(HS Dent)創辦人及總裁。鄧特公司齣版《鄧特預測》(HS Dent Forecast)與《鄧特觀點》(HS Dent Perspective),並監督鄧特財經顧問網(HS Dent Financial Advisors Network)。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二○一○大崩壞》(The Great Depression Ahead)以及《榮景可期》(The Great Boom Ahead)等。當多數經濟預測傢大發一九九○年景氣衰退警語的同時,他藉《榮景可期》一書獨排眾議,準確預測即將齣現意想不到的經濟榮景,也因此讓他成為最受矚目的預測傢,在同行中備受尊崇。
鄧特為哈佛MBA,兼具《財星》(Fortune)百大企業的顧問、新事業投資人、知名演說傢等身分,備受投資顧問領域的尊崇,獲譽為「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傢」。
鄧特公司網站:www.hsdent.com/
羅尼.強森(Rodney Johnson)
鄧特公司總裁。鄧特公司為獨立的經濟研究及投資管理公司。他監管Dent ETF,並為《鄧特預測》與《鄧特觀點》的定期撰稿人。強森畢業於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及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時常受邀上廣播電視節目討論美國及世界經濟動嚮。
譯者簡介
王怡棻(第一至五章)
颱大國際企業係學士,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管理碩士,現為財經雜誌記者,喜歡古典音樂及舞颱劇。譯有《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共同創造到底有多厲害》、《心靈資本學》、《教齣自主思考的孩子》、《北風的背後》等,閤著《凍薪時代理財術》。
陳 儀(第六至十章)
目前為投顧公司的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理財領域長達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譯有《管理會計與決策績效》、《透析財務數字》、《財務管理立即上手》、《聰明理財的第一本書》、《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等。
中文版序 哈利.鄧特二世
推薦序 再見一九二九大蕭條 王伯達
推薦序 正念迎嚮大蕭條 吳惠林
推薦序 做投資決策時必須留意的關鍵 邱沁宜
推薦序 後泡沫時代值得聽的聲音 南方朔
推薦序 更具價值的未來趨勢預測 陳博誌
前 言 當經濟染上毒癮:越使用越無效的政府振興方案
第一章 通貨緊縮是未來唯一的趨勢:你的一切都將因此改變
第二章 人口趨勢推動經濟走嚮:為什麼消費者比政府重要?
第三章 房地産與信貸泡沫正在幻滅:過度藉貸與買房的惡果
第四章 空前龐大的政府債務:難以填補的社福缺口
第五章 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厭消費的蕭條世界
第六章 短期復甦隻是假象:失業是最大的後遺癥
第七章 消費者負債過高:惡化的財務狀況
第八章 最後一個泡沫在中國:超額資本投資的後果
第九章 個人如何求生與發展:亂世中的投資與職涯策略
第十章 在低成長時代提升優勢:企業的終極長程策略
第十一章 政府如何拯救經濟頹勢:聚焦導因而非癥狀
第十二章 未來更大的「網路」革命:政治與社會都將大幅改變
推薦序1
再見一九二九大蕭條
哈利.鄧特過去所提齣的經濟預測都成瞭市場矚目的焦點,包括二○○四年齣版的《大投資潮》以及二○○九年齣版的《二○一○大崩壞》等等。作者一直以來都是採用所謂「人口統計變數」的經濟模型,意即根據勞動力的人口或消費能力的規模來預測經濟的榮枯,而這樣的模式在預測長期經濟走勢時相當具有參考性。
在《二○一二大蕭條》這本書中,鄧特沿用瞭過去的人口統計預測模型,並推估未來的十年,全球將會陷入嚴重的蕭條期,包括中國等新興市場都會發生通貨緊縮,大多數的資産價格都會齣現下跌。而在通貨緊縮時代,各種的負債,包括政府、企業或個人的債務將會成為猙獰的死神,穩定的現金流量將會是未來最重要的保命工具。
我曾在二○一一年下半年提到,研究一九二九年大蕭條將會成為二○一二年到二○一三年的市場主流,事實上,我目前也正在撰寫相關的書籍。而在鄧特這本書中所提到的通貨緊縮,經濟蕭條與美元上漲等趨勢也都曾經齣現在我的著作之中。
雖然我與作者都導齣瞭一個相同的結論,然而我們卻採用瞭不同的預測模式。這本書的精彩推論就留待各位讀者細細品味,我在這裏提齣我對於市場之所以會陷入蕭條與通貨緊縮的看法,其原因不外乎三個。
首先是需求的趨緩。除瞭在本書當中所提到的人口趨勢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各個已開發國傢縮減赤字、樽節支齣的政策所緻。除瞭各位讀者應已熟知的歐債問題之外,包括美國也在大規模地縮減赤字,而這樣的政策將會再進一步地導緻全球需求的減緩,造成産能過剩的現象,自然産品價格就會開始下跌,進入通貨緊縮的循環。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在於供給的過剩。過去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國傢,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以刺激美國消費者齣現瞭超額消費行為,然而當美國市場齣現泡沫破滅的現象,過去為瞭滿足美國消費者所建置的工廠與設備就成為過剩産能。企業為瞭求生存,無可避免地就會齣現殺價競爭的現象,産生通貨緊縮的循環,進而傳導至原物料、航運、金屬等各種商品的需求與價格的下滑。
當全球進入蕭條期,無可避免的將會齣現貿易保護的行為,事實上,一九三○年美國所推行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保護政策就被認為是大蕭條的原因之一。而根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二○○八年十一月以來,全球採取貿易保護措施超過一韆六百項。這些保護措施都會讓過去的齣口導嚮國傢麵臨貿易的停滯與供給過剩的問題。
最後一項就是信用緊縮。大規模的房地産泡沫將會導緻信用緊縮的現象,銀行不願意增加貸放的行為,進而降低瞭市場的投資與消費能力。而在房地産泡沫破滅之後,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將陷入資産負債錶修復的階段,也就是說這些人將優先償還過去在泡沫期間纍積的負債,而縮減瞭藉款投資與消費的意願。而信用的緊縮也正是通貨緊縮期的最大特徵。
作者除瞭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之外,更對於一個國傢的發展提齣瞭許多的觀察,特彆是美國的社會福利、政府負債以及政策的方嚮。我認為美國或歐洲目前正在發生的國傢債務問題,很快地也會齣現在亞洲國傢,所以作者的這些觀察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的,因為這些問題決定瞭國傢的生死存亡,也決定瞭在蕭條期過後,這些國傢是否還存在著再起的競爭力。
雖然我與作者提齣瞭相似的預測結果,但不同的方法,也讓我們在結論上齣現瞭些微的差異。例如,作者認為美國道瓊指數在未來一到二年很可能下探三韆三百點,而我認為這可能性是相當低的,然而這無損於這本書的價值。
哈利.鄧特長年研究人口統計變數與長期的經濟循環,也許未臻完美或無法解釋所有的問題,就像作者在最後所說的,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也難免也會預測錯誤,但失敗卻也讓我們的研究得以更上一層樓。但對於每一個投資者、經濟學傢甚至於政策製定者而言,我認為把這樣的變數與研究納入考量是相當有必要的。
我相信讀完這本書,將會讓你對於未來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財經作傢 王伯達
推薦序2
正念迎嚮大蕭條
二○一二年已來到人間,有關二○一二的預言也到攤牌的時刻。在未知十二月二十一日毀天滅地的馬雅預言實現與否之前,眼下世人要麵對的是「經濟寒鼕何時瞭」?春燕幾時能報到?這本《二○一二大蕭條》卻明確指齣,我們正重蹈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也就是說,經濟衰退、蕭條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作者是危言聳聽嗎?如果是真的話,麵對重臨的大災難,有何因應良方?
其實,正如作者所言,「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九三○年代的場景,已多次重演。最近的是二○○八年那一場金融海嘯,以及接著發生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終而走入蕭條,讓各國政府手忙腳亂的祭齣各項「救市」政策。這些救市政策總括來說就是典型的凱因斯「創造有效需求」老招式,到頭來除用盡各種方法刺激消費外,還讓勤儉持傢、節約儲蓄者被指為戕害經濟的罪人,而馬總統當時所說的「人人都省錢,經濟就完瞭」就是鮮活地反應這種觀念。不過,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甚至於是本末倒置的說法,此種流行的觀念和政策若是不改,人類將無法免於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的一再重演,且力道和程度將愈來愈重。
首先,作者指齣人口中最為龐大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麵臨退休,他們的消費力將急速衰減,使經濟成長趨緩。其次,各國龐大的債務與信貸危機讓人心生恐懼,由銀行、私人企業所纍積的債務已遠超國傢債務,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態讓整體經濟狀況更加暗藏危機。最後,由中國帶起的房地産泡沫化鏇風,將導緻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作者認為大蕭條即將在二○一二至二○一四年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我們可就不景氣蕭條所反映的「需求不足」,以緻演變成嚴重的「通貨緊縮」,作一點重要觀念的釐清。
通貨緊縮緣於供給過剩
「通貨緊縮」其實源於「供給大量過剩」,於是一般物價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長時期下跌,如此,對消費者而言,不是一大福音嗎?「搶便宜貨」難道不是消費者的理性行為嗎?為何消費者不領情還需政府鞭策呢?我們至少可以找到三個理由來解釋:一是對於這些價格下跌的物品都不喜歡,甚至於「免費贈送」都敬謝不敏;二是物價的跌幅尚未到達消費者心中設定的水準;三是消費者根本沒錢。
第一個理由也許正是「通縮」真正齣現的特色,因為「供給大量過剩」係「貪念」、「投機炒作」心態,一窩蜂搶進參與生産行列的結果,很有可能偷工減料、粗製濫造。以房地産言,偏遠、人煙稀少、甚至鳥不生蛋的地方,在投機泡沫興盛時期,都被看上開發搶建,而訂購者也大多是為瞭「轉手圖利」,有如買空賣空。類似這種産品俯拾即是,換做是你,會去買嗎?
第二個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即便物品「有人會買」,但該物品是在投機高峰、泡沫膨脹時製造。由於搶生産資源,「生産成本」炒的老高,除非投機炒作正熾時期,否則乏人問津。換句話說,該等物品的實值(在消費者心中)遠低於麵值。當泡沫破滅,供給者發現市場需求量不足時,很自然的就會降價求售,,但當時的成本實在過度膨風,必須「大幅跌價」纔會吸引到買者,而「認賠」正是賣者應該具備的心態。一旦甘心如此,到某一低價時,就有人進場購買,逐漸地就會達到市場的均衡狀態。當然,不同的物品調整的速度有異,愈炒作、膨風者愈需慘跌。不過,賣者多多少少還是會收迴一些成本的。
至於第三個理由,消費者為何沒錢?一來沒有儲蓄,二來沒有新收入。前者在「鼓勵消費」、連「藉錢都被標榜是高尚行為」的今日,很可能愈見普遍,而由刷卡風尚流行和「大債時代」的稱謂,也可見一斑。後者是那些被資遣且找不到工作,又缺乏積蓄者。
無論如何,勤儉持傢、具憂患意識且能未雨綢繆者,應是屬於擁有儲蓄的一群,他們在物價普遍大幅下跌時,不是可以「揀便宜」而得利嗎?這不正是對這些人的一種奬勵嗎?不是真正社會正義的呈現嗎?而保守經營、不從事投機炒作的正派經營者,不是比較不會受到泡沫破滅的影響嗎?那麼,對這群人來說,他們不消費其實是因價格還未低到進場水準,而政府的刺激消費、創造需求改政策就是阻礙因素呢!
關於政府「印鈔救市」和振興經濟政策的錯誤,本書一開始就以「毒癮」稱之,且以「越使用越無效」形容,而且使得經濟體質愈見虛弱,如今已瀕臨槁木死灰地步。在毒癮難去、情況異常險峻的此刻,本書最後四章指引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各階段層麵的投資建議,作者建議將危機視作轉機,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為自己、也為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而且繁榮的金融世界。很值得參考。
本書另一亮點在第八章,剖析「最後的泡沫在中國:過度的資本投資將造成全球性通貨緊縮,與新興世界的經濟衰退」,特彆值得颱灣人民細讀,尤其颱商和政府官員更應詳閱並思索趨吉避凶之道。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推薦序3
做投資決策時必須留意的關鍵
預測明天股市漲跌,跟預測股市十年後漲跌,哪個比較容易?
我想大多數人都認為預測明天股市漲跌比較容易,畢竟一個直接而簡單的思考邏輯是,如果預測明天都不準瞭,又怎能夠預測十年後的股市漲跌?
但事實並非如此。每次我在節目中問來賓,明天股市錶現會如何?專傢總是有些麵麵相覷,迴答模稜兩可,厲害的大師更會直接承認:「我不知道明天,但我可以告訴你今年股市的走嚮。」專傢都無法預測明天,何況是資訊相對更少的投資散戶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放棄預測明天∕短綫的念頭吧,隻要專注在影響長期股市與景氣成長的因素,預測十年後股市漲跌可能遠比預測明天更容易。
如何預測中長綫市場的錶現?本書作者運用「人口結構」與「負債」等因素,來預測景氣和股市的變化,因為這幾個因素是最能夠分析,也是影響未來長期股市與景氣發展的關鍵因素,隻不過,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人口結構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忽略它其實持續以靜悄悄卻有力的步調,影響我們的經濟生活。
以日本來說,日股長期低迷,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口結構以老人居多,日人老人偏好儲蓄,使得國內消費自然失去動力,造成景氣長期停滯不前,反映在股市上就是疲弱不振。
那麼人口結構應該越年輕越好?那也不見得。如果年輕人口多,但國傢卻未能提供適當的工作機會,還是一種傷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失業年輕人口反而有可能變成社會動盪的因子,二○一○年在中東滿地開花的茉莉花革命即是因此而起。
而「負債」更是容易分析,也是實際影響股市漲跌的關鍵因子。掌握政府債務狀況,例如債務何時到期,債務占國內生産毛額的比例等,也能簡單分析該國的經濟狀況。如果政府稅收都拿來還債而不是發展經濟,那景氣肯定不會好,例如,歐債風暴中的大麻煩希臘就陷入必須償還大筆債務,經濟停滯的睏境當中。
上述這些因素雖然重要,但隨便跟身邊的朋友口頭調查一下,問問大傢:各國的人口結構如何?負債多少?大多數人都答不齣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很多人形容股市是個「十賭九輸」的市場,這麼多人會輸,並不是手氣不好,而是大傢往往輕易放棄最簡單的投資分析技巧,卻甘心被市場雜音乾擾,任由自己心裏恐懼與貪婪的魔鬼擺布。
我長期以來一直跟投資朋友提倡導簡單投資的觀念,也提齣一些很簡單的投資方法,例如看燈號投資股票、動力三輪車投資法、高收益債券的7-11投資法,這幾年下來,持續幫讀者賺到錢,而本書作者其實也是描述未來可能的投資與景氣輪廓,幫助投資人能夠在未來操作上持盈保泰。
還要是提醒讀者朋友,沒必要把這本書當成命理書喔!作者隻是提醒可能的風險,提高投資的勝率,而非百分之百的準確。到底二○一二大蕭條會不會發生?也許會,也許不會。金融市場的迷人和可怕之處,就在於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個答案沒人能說死,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提齣瞭多項值得參考深思的投資風險,包括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美國老化人口增加帶來消費力下降,以及失控的債務泡沫等,都是未來可能長期乾擾市場的因素。讀者可以多加留意,投資前先考慮好各種風險,就能夠成為市場的贏傢。
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傢 邱沁宜
推薦序4
後泡沫時代值得聽的聲音
歐債危機持續深化,歐洲國傢雖然不斷在召開各種高峰會,希望能在紓睏及減赤上做齣最後的努力,但人們其實也知道這隻是個拖死狗的過程,歐元區仍必須發公債籌資紓睏以應付屆期債務的壓力。單單二○一二年即需再發行二一八○億歐元公債,屆期債務也有一六七○億歐元。這些舊債新債的壓力,及減赤砍福利預算所造成的人心不滿及社會動亂,二○一二年內歐元區瓦解的機率已大過五○%,除瞭德國外,歐元區實質上已進入衰退階段,情況仍在惡化中。
除瞭歐債危機外,美國的情況其實比歐洲更為嚴重。美國過去長期公私藉貸舉債,總負債至少一二二兆美元,這包括聯邦政府公共債務、民間債務及社福資金缺口在內。債務與藉貸吹齣瞭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金融海嘯即是泡沫破裂所緻。但美國並不在加稅減赤上做努力,而是聯準會不斷加印鈔票,企圖維持泡沫。事實上這種救泡沫的政府投入,它對經濟的乘數效應已極稀少,這也是美國可能推齣第三波一兆美元量化寬鬆的原因。但這種為瞭剋製危機其實是在製造更大危機的手段,隻不過是在綁架全世界為更大的全球危機添加柴火。
因此,美國長期趨勢預測傢哈利.鄧特二世(Harrry S. Dent)的這本《二○一二大蕭條》現在推齣,對全球的政府、商人甚或民間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警惕省思作用。鄧特二世指齣在二○一二至二○一四年間會有八十年一次的重大蕭條。二○○三年諾貝爾經濟學傢魯卡斯(Robert Lucas)曾大膽錶示:蕭條預防的方法在過去幾十年已經解決,但自金融海嘯以來,諸如魯卡斯等一流學者已飽受抨擊,就好像三○年代大蕭條也毀掉像哈佛學者費雪(Irving Fisher)等許多人的學術地位一樣。與那些學者的缺乏預警批判能力相比,鄧特二世在本書裏能根據現實資料,指齣美國政府的政策偏差,並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佐證,預見到以通貨緊縮為核心的蕭條即將來襲,它自有其分析的透視力。
沒有人希望蕭條來臨,但不幸的是,由於當代經濟學傢的偏執及政府的無能短視,金融界的自以為是,他們似乎真的以一種奇怪的閤作方式,將全球推嚮新的蕭條形勢。當代金融專傢已有人指齣現在已到瞭經濟大報應(Great reckoning)的時刻,而蕭條可能即是最大的報應。當今的美國盡管形勢日益嚴峻,但美國政府仍在飲鴆止渴地一波波狂印鈔票,並一廂情願地希望能挽救一點頹勢,而整個經濟界則選擇性地根據操作麵的訊息而自我中心,卻不去注意大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在經濟判斷上失去瞭準則。這時候,我就想到瞭當今所謂後自閉經濟學(Post-autistic Economics)的一些反省。
所謂後自閉經濟學乃是二○○○年法國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一群經濟科係師生所提齣的概念。他們透過網路連結的方式,發起一項學術訴求,他認為當代經濟學傢已成瞭一種自閉的學科,主流學者隻是在搞一些言不及義、不問世事的抽象數學遊戲,似乎有瞭數學的形貌它就成瞭科學的一支。因而這些師生主張經濟學和經濟教育一定要打破自閉,重建它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廣度及深度,恢復它與真實社會的聯係。巴黎高等師範師生的這項訴求並不孤立,接著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也都提齣瞭類似的主張。
這隻是經濟學界的第一度概念式的反省,二十一世紀初現實經濟尚未齣現夠大的問題,現實性的反省動力不足,當然隻能在概念上錶達他們的質疑。這種第一度的反省,可以二○○二年美國經濟學傢黛德瑞.麥剋科隆斯基(Deirdre Mccloskey)寫瞭一本小書《經濟學的祕密之罪》,該書即可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第一度反思做註腳。黛德瑞原為芝加哥大學經濟係教授,因對主流經濟學不能認同而辭職。她在該書裏細數瞭經濟學的自閉之失,例如都在搞不切實際的教學模式,不會去問該問的問題,對經濟學及相關知識的原典缺乏興趣,對重要現實問題已産生惰性的麻痺等。
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學反思
後自閉經濟學的第一度概念性思考,要到瞭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纔進入第二度現實問題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起源則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大哉問。二○○八年十一月五日英女王至倫敦經濟學院為一棟新大樓的落成啓用剪綵,她在緻詞時當著許多知名經濟學傢的麵錶示:「金融危機太可怕瞭,但為何沒有一個人看見它的到來呢?」英女王的大哉問,對經濟學術界不啻為指責與羞辱。她的話自然促成瞭後自閉經濟學的二度反思。反思的問題有:為什麼大傢都對泡沫的形成那麼習慣性地麻木、缺乏警覺?已有人質疑說是經濟現實製造著經濟學和經濟學傢,意思是說經濟學已成瞭閤理化經濟現實的工具,這種情況何以緻之?近代凱因斯主義當道,使用公共支齣以刺激景氣已成瞭一項教條,不斷增加的債務因此形成,債務在功能上等於已被當成瞭稅,當一個國傢已把債務當成瞭「經濟的永動機器」,債務已注定成瞭最大的泡沫。
這種情況又是怎麼造成的?人們總是在指責人心的貪婪,但貪婪的投機其實是一切條件的匯集,當長期超低利益,而投機商品又不斷被製造,難怪美國遂一個個泡沫不斷齣現,最後必然是美元本身即淪為泡沫。當一九九○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持續擴大赤字收購民間債務救經濟,當時美國即譏之為「金融社會主義」,那麼今天的美國豈非是更徹底的「金融富人社會主義」?美國持續加印鈔票,這等於是在對全球做著通貨膨脹支齣,它隻會增加匯率保護主義的風險,因此一波波的量化寬鬆將使全球伊於鬍底?當美國長期舉債,並將債的危險性視而不見,這種對債的態度,也是近代許多國傢如歐洲等債務危機深重的道理。
因此,本書乃是後泡沫經濟的重要長期趨勢預測之作。他在書中根據近年來新的反省,不認為一波波的量化寬鬆會有任何實效,而是形容對毒品上癮的人用更強的毒品來治療,這隻會造成風險性更高的股票債券新泡沫的齣現,並在全球範圍中引發更嚴重的匯率戰與貿易戰,這部分其實都已在發生中。在鄧特二世的現實裏,現在的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進入大循環的寒鼕期,它會以通貨緊縮為核心,人們將偏嚮節約與儲蓄。鄧特二世對美國當今的政策走嚮完全不以為然。而他的論點其實是以人口經濟學及行為經濟學為基礎,他認為這波寒鼕期的蕭條,乃是為下一次復甦的循環做準備,由於資訊的發達,下一次的復甦將以更個人化、人性化與環保化的新服務産業為主力,近年來已被討論到的新「支持經濟」(support economy)即是它的架構。
當今世界的經濟判斷在變,經濟現實也隨時可能钜變。鄧特二世的觀點無論是否被同意,但他的聲言值得被聽聞!
文化評論傢 南方朔
推薦序5
更具價值的未來趨勢預測
很多對未來經濟的預測都隻是把最近的趨勢往未來延伸,例如快速成長的國傢常被預測為繼續快速成長,上漲的股價和房價也被許多人誤以為會繼續上漲。這樣簡單而忽略基本因素之變化的預測當然經常不準。本書作者根據長期大量資料的研究,發現人口這項基本因素的變化和經濟長期波動之間有明確的關連,並以這個基礎對全球將齣現的重大問題提齣警告。他們的分析是由基本麵而非短期趨勢齣發,他們所依據的資料,如未來幾十年要加入勞動力,要進入壯年、以及要退休的人數,也可由已知的人口結構和各年齣生人數精確地推估。因此,比起市麵上大量依短期趨勢猜測未來變化的預測,本書的預測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依據全球各國人口總數和結構將會發生的變化,再加上對政府債務和金融實況的分析,本書提齣瞭多項對未來經濟情勢變化的預測。他們認為通貨緊縮乃是未來十年唯一可能,也就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二○一三到二○一四年道瓊工業指數將跌到三韆三百到五韆六百點,房價下跌五至六成,美元會相對升值而非貶值。他們也用曆史經驗證明,泡沫經濟帶來的上漲最後終要跌迴原點甚至更低。
這樣的預測當然和所有預測一樣不保證準確,特彆是波動即使一定會發生,發生的時間也更難精確預測。不過從長期來看,人口的變化是幾乎已確知的重要基本因素。而很多如技術等因素,影響的比較是整體經濟長期水準的高低而非波動變化。政府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則大多隻是短期有效而長期無效的政策,也就是多屬隻能把問題延到未來的方法,所以它們雖能改變波動的時間點,卻很難根本消除波動或景氣循環。
因此本書所強調的人口因素對長期景氣循環的影響的確值得特彆注意。我國齣生率從三十年前開始下降,近十四年又再大幅下降,每年新生人口已不到三十年前的一半,因此在全球景氣變化之外,本書所分析之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對經濟和各産業的影響,也是相關業者必須注意的問題。
本書也不隻分析人口因素,書中對二○○八年金融風暴、美國政府的債務、貨幣政策以及失業問題,都有比一般文獻深入的分析,不隻是作為本書各項預測的依據,也可讓讀者對相關曆史、名詞以及道理有更正確而深入的瞭解。例如一般人常誤以為通貨緊縮就隻是物價下跌,有人甚至誤以為物價下跌並沒有什麼不好,而本書就詳細說明瞭通貨緊縮會形成的需求萎縮之惡性循環,以及政府對通貨緊縮比對通貨膨脹更束手無策的道理。書中也詳細分析目前失業率資料低估失業問題的原因,以及政府債務及社會福利負擔已非常嚴重的事實。這些分析雖是針對美國,但讀者卻不難由本書提供的分析中看齣,我國也已麵臨相同的問題。
本書內容豐富而推理又較嚴肅,因此讀起來不像那些取悅讀者的書那麼容易。所幸書中各段落即使單獨來看,都能提供許多可協助企業、個人乃至政府決策的資料和道理,所以讀者即使不能把本書一氣嗬成讀完,或者不能完全接受本書對全球經濟的預測,隻閱讀書中某些段落的資料和道理,以及書中對企業和個人麵對各種情況時之建議,也會有很多收獲。
颱灣智庫董事長 陳博誌
2012大蕭條--導讀
最準確的長期趨勢預測傢─哈利.鄧特二世繼《2010大崩壞》後的又一力作!
本書是由哈利.鄧特二世經過這幾年的金融經濟走勢加以推斷預測,八十年一次的重大蕭條即將在2012至2014年來襲,並持續至少十年。這一次蕭條規模將更為巨大,後果也將更為嚴重!
首先,人口中最為龐大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麵臨退休,他們的消費力將急速衰減,使經濟成長趨緩。其次,各國龐大的債務與信貸危機讓人心生恐懼,其中由銀行、私人企業所纍積的債務已遠超過國傢債務,去槓桿化的金融型態讓整體經濟狀況更加暗藏危機。最後,由中國帶起的房地産泡沫化鏇風,將導緻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甚至是全世界急遽的物價下跌、通貨緊縮。
我們現正親眼目睹近代史上最大的信貸與房地産泡沫。債務、房市、股票、商品與企業價值在大幅飆升後麵臨崩盤,造成一九三○年代後最大的通貨緊縮。當你麵臨從未經曆的境況,知道要如何投資,並將你的企業及職涯帶往正確之路嗎?
未來十年的趨勢顯而易見:我們將經曆衰退與價格通縮,而非過去熟悉的通貨膨脹。我們稱之為經濟鼕季,人們一生中總會遇到一次,但因為它每八十年纔齣現一次,很少人瞭解這個現象。
史上最龐大的世代將為瞭準備退休,開始減少花費並增加儲蓄。美國與其他已開發國傢人口持續老化,將如日本一般齣現通貨緊縮。
史上最大的信貸與房地産泡沫將持續縮小,企業亦將削減債務。美國與許多國傢政府,自二○○八年底即採取瞭極端的經濟刺激措施,以防止金融係統崩盤。這些措施預計將在二○一一年底到二○一二年初(最晚不超過二○一三年底)失效。我們曾在一九三○到一九三三年間,曆經第一次極端的通貨緊縮,許多大型投資紛紛失利。未來我們將在商業、銀行、與工作方麵,濛受前所未有的損失。這樣大規模的崩盤,在未來六十年將不會重演。
中國因為過度發展工業生産能力、房地産和基礎設施,帶起瞭全球泡沫。許多發展中國傢,以及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也用原料及能源吹大瞭中國的泡沫。雖然長期來看,開發中國傢人口呈現上升趨勢,但中國泡沫破滅加上二十九到三十年的商品週期告終,仍將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
我們希望藉本書提醒你即將襲來的金融危機,讓你搭上救生艇,及時將你的傢人與事業救齣金融崩盤。
二十年前我們預測經濟寒鼕會自二○○八年延續到二○二三年。現在寒鼕已經降臨,並帶來瞭龐大的挑戰與機會。當我們瞭解未來的機會所在並放下昨日的包袱,就能開始重建的工程。
未來雖然可能有這波更為巨大的蕭條經濟來臨,作者仍然指引讀者機會所在,並且提供個階段層麵的投資建議,他建議將危機視作轉機,跟隨他的建議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將會為自己也為後代迎接更加妥善健全而且繁榮的金融世界。
2012年那時候,大傢都在談論「危機」與「轉機」。雖然普遍瀰漫著一股悲觀氛圍,但颱灣人骨子裡總有那麼一股韌性,不會坐以待斃。我記得當時,許多小型企業主,包括我認識的一些親戚朋友,都開始積極尋找新的齣路。有些人開始將業務轉嚮電商,因為他們覺得實體店麵的租金和營運成本太高,網路平颱或許能降低門檻,觸及更多客群。還有些人,則是利用這個機會,去學習新的技能,像是數位行銷、程式設計之類的,為未來的職涯做準備。當然,也有不少人因為擔心失業,選擇把手上僅有的積蓄,投入到一些相對穩定的投資產品,像是債券或是定存,求個心安。但老實說,那時候的市場波動很大,即便是相對穩定的產品,也難以保證絕對的安全。我記得當時,身邊就有朋友因為聽信瞭不明的投資管道,結果血本無歸,這也讓我更加謹慎。那段時間,大傢都在互相打氣,分享一些小撇步,像是如何省錢、如何開源節流,也算是颱灣社會在艱睏時期的一種集體應對方式吧。
评分拜託,2012年那時候,大傢真的以為天要塌下來瞭,新聞每天都在報,什麼金融海嘯、什麼歐債危機,聽得我耳朵都快長繭瞭。那陣子,走在路上,感覺大傢都一副愁眉苦臉的,好像明天就要失業,錢包空空一樣。我記得當時我還在一傢小公司上班,老闆常常在開會時,語氣沉重地說公司營運睏難,什麼成本都要壓縮,加薪更是別想瞭。連我媽都開始跟我唸叨,說以前物價多便宜,現在什麼都漲,日子越來越難過,要我省吃儉用,多存點錢。那時候,我每天晚上迴傢,打開電視,播的都是這些讓人心慌的新聞,什麼國際情勢不穩,什麼股市又跌瞭多少點,搞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覺,總覺得好像隨時都會有什麼大事發生,連齣門買個菜,都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尤其是在一些論壇上,更是各種末日論、崩盤論滿天飛,什麼「經濟寒鼕將至」這種標語,根本就是當時大傢共同的恐懼寫照。我常常在想,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到底該怎麼辦?是要緊緊抱住手上的錢,什麼都不敢花,還是要冒險做些什麼?真的,那時候的迷惘和焦慮,現在迴想起來,還是有點餘悸猶 powinąć.
评分每次想起2012年那段時間,腦袋裡第一個浮現的就是「不確定性」。那種感覺,就像站在一個濃霧瀰漫的山榖裡,連前方的路都看不清楚,更別說知道自己會走到哪裡瞭。當時颱灣的經濟,雖然不像一些歐洲國傢那麼慘烈,但也是風雨飄搖,大傢對未來都抱持著一種觀望的態度,好像在等著看誰先撐不住。我那時候剛好大學畢業沒多久,正想著要闖一番事業,卻被這股低迷的氣氛給潑瞭一盆冷水。找工作變得異常睏難,很多企業都縮減瞭招聘名額,就算有職缺,薪水也比以前低瞭不少。我的同學裡麵,不少人都選擇暫時延後職涯規劃,不然就是迴老傢考公務員,求個穩定。我自己也經歷瞭一番掙紮,一方麵不想被這股悲觀情緒擊垮,另一方麵又不得不麵對現實。我開始花更多時間研究市場趨勢,聽聽前輩們的經驗分享,試圖在迷霧中找到一絲曙光。那段時間,我特別喜歡看一些財經節目,雖然有些分析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至少能幫助我瞭解當時的脈絡,知道一些潛在的風險。但更多的時候,是那種無力感,覺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塵埃,麵對巨大的經濟浪潮,似乎無處可逃。
评分那段時間,對於很多傢庭來說,經濟壓力確實是蠻大的。我記得我媽那時候,為瞭省錢,幾乎很少上館子吃飯,晚餐經常是自己在傢裡動手做,而且食材也盡量挑選當季、便宜的。就連我平常習慣買的零食、飲料,她也會唸叨我說太浪費錢瞭。而且,當時許多公司為瞭度過難關,紛紛凍結瞭員工的福利,像是年終獎金、員工旅遊等等,都取消或大幅縮減。我當時有一個錶哥,在一傢傳產公司上班,他們公司就實施瞭無薪假,每個月要輪流放幾天假,等於是變相減薪。這對一個傢庭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還記得,當時的社會新聞,也經常報導一些因為失業、負債而發生的社會事件,聽瞭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大傢對於「存錢」這件事,變得異常重視,好像唯有把錢緊緊抓在手上,纔能有一絲安全感。但另一方麵,也有人認為,在經濟低迷時期,如果手上有閒錢,或許可以考慮一些長遠的投資,為將來做準備,隻是這個風險,大傢都在權衡。
评分關於2012年那段經濟低迷的時期,現在迴想起來,那絕對是一段讓人深刻的「學習」經驗。當時,我身邊很多人都因為這場「寒鼕」,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和職涯規劃。有些人,可能因為工作不保,不得不開始學習新的技能,甚至跨足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而我,則是因為看到身邊許多小企業麵臨的睏境,開始對「風險管理」和「彈性應對」有瞭更深的體悟。我學到,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無論是投資還是事業發展,都應該有多元的佈局。同時,我也開始更關注一些長期的趨勢,像是科技的發展、新興市場的潛力,試圖在變局中找到新的機會。雖然當時的氣氛確實不太樂觀,但我也看到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堅韌和有韌性。大傢開始思考,除瞭工作賺錢,還有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像是傢人的陪伴、健康的身體,以及為自己爭取一些喘息的空間。總之,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讓我對「人生」和「財富」有瞭更宏觀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