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情感史的研究,可參考《美國曆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情感的曆史研究」的紙上論壇(2012/11)。學界關注的課題有心理疼痛、抑製疼痛的阿斯匹靈與情感、近代生産的産育之痛。有的學者則以跨學科的方式討論如何透過物質文化來理解情感史,例如紡織品、肥皂或繪畫,這部分可以參考2013年舉辦的國際研討會「Emotional Objects: Touching Emotions in Europe 1600-1900」(情感之物:歐洲的情感接觸,1600-1900)。此外,戰爭與情感也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透過愛、悲傷、憎恨與恐懼等情感,探討與戰爭的修辭、經驗與記憶的連係。
此外,可以探討的重點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電影與藝術中的情感再現、情感與記憶、情感與資本主義市場、身體與空間中的情感。這部分可以參考蓋伊(Peter Gay)的19世紀資産階級的五捲本研究,特彆是《感官的教育》這一冊。研究者也可從情感延伸至感覺的文化史,例如嗅覺、味覺與聽覺的感官曆史,可參照法國史傢柯班(Alain Corbin)氣味的文化史名著《臭味與香氣》(The Foul and the Fragrant)。最新一本可參考的著作是《情感學習:百年來,經典文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感覺、學習情緒》(貓頭鷹,2018)。本書探討的重點為,從19到20世紀,這些來自德、美、英、荷、法等國傢,共100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30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
研究者可以關注書籍史傢較少探討的齣版活動與書籍文化層麵及其時代(圖書齣版與銷售活動),旅行指南的書寫及齣版與旅遊文化的關聯性,甚至關注性彆、閱讀與齣版的關聯。像是2015年亞洲研究學會(AAS)的李文森奬,頒給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何予明(Yuming He)教授。得奬著作是《傢與世界:在16至17世紀的雕版印刷物中編輯「皇明」》(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該書討論的是晚明的書籍與齣版文化。此外,除瞭印刷文化,傳統中國在印刷術齣現前的寫本文化,亦可思考閱讀與書籍的關係。
2011年4月號的《美國曆史評論》上,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曆史學教授傑伊(Martin Jay)組織瞭一個紙上論壇,名為「曆史中的感覺」(The Senses in History),邀請五位曆史學者,分彆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撰寫研究迴顧。作為美國曆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刊物,《美國曆史評論》刊齣這個專題論壇,重要性自不待言,它代錶瞭感覺史登堂入室,受到主流學者的矚目。傑伊在文章中充滿信心地宣稱,感覺史有著光明的未來,甚至提齣瞭「感覺轉嚮」(sensory turn)的呼聲。
傑伊是位著名的歐洲現代思想史傢,但他會踏入感覺史的領域並非偶然。1993年,他齣版堂皇巨作《俯視之眼》(Down),以超過600頁的篇幅,討論「視覺」在20世紀法國思想中的位置,研究對象從柏格森、梅洛龐蒂、沙特,到拉岡、傅柯與德希達。從這樣廣泛的研究中,他歸納齣其中有一種普遍的「反視覺中心論述」(antiocularcentric discourse)。如果說在西方思想史上一直有種傾嚮,是把視覺放在五感當中最崇高的位階(the noblest of the senses)—這思想源頭可以一路追溯到希臘時代—那傑伊筆下的這些思想傢,則是要把視覺拉下神壇。
《俯視之眼》代錶瞭曆史學者處理感覺的一種取徑,也就是考察哲學傢與思想傢們如何談論不同的感官。音樂史學者厄曼(Veit Erlmann)的《理性與共鳴》(Reason and Reso)是另一個例子。在這本書中,他考察自笛卡兒以降的歐洲哲學論述如何看待「聽覺」。如果說傑伊的作品聚焦在法國思想傢對視覺的攻擊,那麼厄曼的書換個角度,要為聽覺恢復其地位。過去思想傢往往強調視覺與理性的密切關係,進而將視覺當作現代性的核心感官,厄曼則企圖證明,其實聽覺的重要性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