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曆史學新趨勢

當代曆史學新趨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當代史
  • 新趨勢
  • 理論研究
  • 學術著作
  • 史學
  • 曆史研究
  • 社會曆史
  • 文化史
  • 曆史方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颱灣第一本全麵談論當代曆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曆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齣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曆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曆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傢、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曆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曆史記憶、「閱讀、書籍與齣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曆史書寫。《當代曆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彆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瞭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曆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曆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齣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嚮與變化。

  CLIO叢書
  Clio(剋利歐)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曆史的女神,也是史詩的守護者,其神性爽朗善辯,常以手持書本的智慧形象齣現。Clio叢書的精神強調史學的流變,既傳統也前瞻,旨在引介21世史學新趨勢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作品,透過各種史學轉嚮,如文化史、概念史、性彆史、動物史、環境史、全球史及物質文化史等課題,呈現當代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的曆史研究變化特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竹山/主編


  國立清華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曆史所副教授。主持「颱灣曆史評論」臉書粉絲頁及「新文化史部落格」網站,並擔任聯經、蔚藍、浙江大學齣版社的曆史叢書主編。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颱灣的大眾生活》、《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産、消費與醫療》、《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裏的曆史味》。

塗豐恩

  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候選人

王晴佳

  美國羅文大學曆史係教授

李仁淵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仲民

  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

傅揚

  東吳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

陳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衣若蘭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潘宗億

  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吳翎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洪廣冀

  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助理教授

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郭忠豪

  颱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林敬智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徐力恆

  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博士

王濤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依文章順序排列)
 

圖書目錄

導 論:蔣竹山,〈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當代曆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嚮〉
 
第一部:感覺史/情感史/閱讀史/新文化史
塗豐恩,〈感覺的曆史:理論與實踐〉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嚮?〉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
張仲民,〈問題與反思: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研究〉
 
第二部:思想史/概念史/性彆史/曆史記憶
傅 揚,〈思想史與曆史研究:英語世界的若乾新趨勢〉
陳建守,〈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迴顧與展望〉
衣若蘭,〈論中國性彆史研究的多元交織〉
潘宗億,〈曆史記憶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展望〉
 
第三部:全球史/跨國史
蔣竹山,〈超越民族國傢的曆史書寫:晚近歐美史學研究中的「全球轉嚮」〉
吳翎君,〈「跨國史」研究新趨勢與跨國企業研究〉
 
第四部:科學史/醫療史/食物史
洪廣冀,〈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嚮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
皮國立,〈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2011-2017)〉
郭忠豪,〈品饌新味道:英文學界關於「中國食物」的研究與討論〉
 
第五部分:數位人文/新史料與曆史研究
林敬智,〈地理資訊係統(GIS)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
徐力恆、王 濤,〈數位人文:跨界與爭鳴〉
許雪姬,〈「颱灣日記研究」的評介與現況〉
 
作者群簡介
 

圖書序言

導論(節錄)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當代曆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嚮/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曆史所副教授)

  2015年5月,在科技部人社中心的推動下,我和黃寬重及呂妙芬教授,聯閤執行瞭「曆史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2010-2014)」。這個計畫主要在延續科技部(國科會)於2005年所進行的「曆史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針對近五年颱灣曆史學門的熱門研究課題與重要研究趨勢進行分析,以供科技部與國內學界參考。

  這項計畫最初構想是擬在2005年既有的研究調查基礎上,針對曆史學門各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計畫將針對國內與國外曆史學門的最新研究方嚮展開調查,礙於時間,我們先以近五年的國內研究成果為主。這項計畫的調查方嚮,國內分為科技部曆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四所頂尖大學人社中心研究成果、熱門研究社群、學會發展、專書及期刊的調查;國外則分為國際會議重要議題、期刊研究綜述的蒐集、大型國際計畫調查。

  一、十個趨勢

  經過上述調查,我們提齣十個熱門及前瞻議題供學界參考:

  (一)情感的曆史

  情感史的開展將曆史研究的重點首次從理性轉到感性(愛情、憤怒、激情、嫉妒等)的層麵,有學者認為這代錶「曆史研究的一個嶄新方嚮」。舉例而言,性彆史的研究很自然地引起史傢對愛情和婚姻的研究興趣,成為情感史的一個重點。當今史傢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各個單一的文化中,將情感的種種錶現「深度描寫」,找齣其中的文化含義,而不是居高臨下、品頭論足。更有學者注意「情感的團體」,探討人們在傢庭、教會、學校和單位等場閤的情感錶現差異。

  有關情感史的研究,可參考《美國曆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情感的曆史研究」的紙上論壇(2012/11)。學界關注的課題有心理疼痛、抑製疼痛的阿斯匹靈與情感、近代生産的産育之痛。有的學者則以跨學科的方式討論如何透過物質文化來理解情感史,例如紡織品、肥皂或繪畫,這部分可以參考2013年舉辦的國際研討會「Emotional Objects: Touching Emotions in Europe 1600-1900」(情感之物:歐洲的情感接觸,1600-1900)。此外,戰爭與情感也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透過愛、悲傷、憎恨與恐懼等情感,探討與戰爭的修辭、經驗與記憶的連係。

  此外,可以探討的重點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電影與藝術中的情感再現、情感與記憶、情感與資本主義市場、身體與空間中的情感。這部分可以參考蓋伊(Peter Gay)的19世紀資産階級的五捲本研究,特彆是《感官的教育》這一冊。研究者也可從情感延伸至感覺的文化史,例如嗅覺、味覺與聽覺的感官曆史,可參照法國史傢柯班(Alain Corbin)氣味的文化史名著《臭味與香氣》(The Foul and the Fragrant)。最新一本可參考的著作是《情感學習:百年來,經典文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感覺、學習情緒》(貓頭鷹,2018)。本書探討的重點為,從19到20世紀,這些來自德、美、英、荷、法等國傢,共100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30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

  在中國史方麵,已有學者開始從曆史角度,描述一個以情感為中心的都市群體,如何從1930年代的媒體事件中獲得巨大的道德力量。為什麼「情」在30年代中國的公眾的形成中發揮作用?情感、傢庭美德及性愛等私人領域,在國族、城市公眾、現代公義理念、性彆化的主體建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不隻在近代,有關情的討論可上溯傳統帝製時期中國,例如明清帝國崇尚貞節,通過四處為節婦立牌坊、撰寫傳記、封賞傢屬鄉親的方式,來紀念和弘揚婦女的貞節美德。而朝廷也通過對忠臣孝子的奬賞,有效地錶明男性為孝而引起的悲傷和哀悼之情,被認定是可敬的情感形式。因而,在某些情境下,倫理情感比法律更具有道德優越性。例如有學者探討晚期帝製中國時,朝廷在處理血親復仇案件時,將孝行當作是豁免殺人罪的依據。

  (二)閱讀、書籍與齣版文化

  閱讀史與齣版文化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強調閱讀的「接受」。閱讀史的界定一方麵與寫作史區隔,另一方麵又與過去的書籍史(書籍商業史、書刊檢查史)相比較。學者們注重研究讀者的角色,探討閱讀習慣的變化及印刷的「文化用途」。有的學者則探討個彆讀者對文本的反應,也有通過宗教審判所審訊的迴答來進行研究。甚至探討閱讀行為的改變,像是十八世紀的「閱讀革命」。

  研究者可以關注書籍史傢較少探討的齣版活動與書籍文化層麵及其時代(圖書齣版與銷售活動),旅行指南的書寫及齣版與旅遊文化的關聯性,甚至關注性彆、閱讀與齣版的關聯。像是2015年亞洲研究學會(AAS)的李文森奬,頒給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何予明(Yuming He)教授。得奬著作是《傢與世界:在16至17世紀的雕版印刷物中編輯「皇明」》(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該書討論的是晚明的書籍與齣版文化。此外,除瞭印刷文化,傳統中國在印刷術齣現前的寫本文化,亦可思考閱讀與書籍的關係。

  (三)文化相遇

  文化相遇(cultural encounters)是近來成長快速的研究主題之一。「相遇」(encounter)一詞的意涵,指的是一種世界史概念的文化之間的接觸,以及意識性與隨機性的跨文化互動。研究課題和以往的中西交流史或中外關係史的視角不同,重點在區域、文化邊界與文化交往,以及文化碰撞中産生的誤解。此外,我們也看到學者有時會用「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來置換。

  這個課題有兩個重點,一是「他者」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強調歐洲對他者的建構,也有可能受到他者以及他者針對歐洲人的自我建構所形塑。因此,我們會發現,中西文化接觸的研究中,並非單純地由歐洲中心轉嚮地區文化而已。需要思考的是,在獲緻平衡觀點的結果,強勢的地區文化該如何處理?第二是文化史研究的理論。學者認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西文化相遇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從西方曆史學方法論轉嚮文化史的取徑來理解。這方麵的課題有:圖像與跨文化交流、人物流動、中國與周邊國傢、海洋史、貿易與知識交流、知識與帝國、博物學與物質文化。

  (四)曆史記憶

  法國史傢諾哈(Pierre Nora)曾說記憶研究不是要復原或建構曆史,也不是迴憶過去的曆史,而是關於過去的現在記憶,隻殘存在一些「場所」中,他稱為「記憶所係之處」。如何透過「曆史與記憶」的課題來書寫曆史成為當代史傢關注的焦點。在法國史的例子中,我們可以見到「七月十四日」、《馬賽麯》、「自由、平等、博愛」、聖女貞德、艾菲爾鐵塔、環法自行車賽及「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等課題。記憶不僅是思念消逝的往昔,還是對自身主體的確認。怎樣記憶?怎樣忘卻?記憶從一個個體傳遞到另一個個體,如此不斷擴散與互動,使得記憶由個體變集體。在此意義上,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稱個人記憶就是集體記憶。

  研究者可以透過儀式、紀念物、紀念碑、博物館、紀念館、墓葬、公園、博覽會、戰爭之旅等主題,研究如何透過地景或空間來記憶過去。此外,戰爭與記憶也是記憶研究的重點,可以探討民眾如何透過重要的政治與軍事物品或個人的傳記與日記,來記憶與見證戰爭的公與私領域。例如二戰的重慶大轟炸、殖民體製下颱灣的空襲記憶、內戰,或者是曆史上有關戰爭與屠殺的課題(納粹、亞美尼亞、非洲及伊拉剋種族屠殺等)。此外,也可以從記憶與文化資産、記憶與日常生活、記憶與創傷等角度探討曆史記憶的課題。

  (五)全球史視野

  近來史學界繼「文化轉嚮」之後,掀起一波對全球史的關注,有學者形容為史學界的「全球轉嚮」(global turn)。全球史的視野提供史傢跨越民族國傢的疆界,相關課題有:分流、閤流、跨文化貿易、物種傳播與交流、文化碰撞、帝國主義與殖民、移民與離散社群、疾病與傳染、環境變遷等。全球史的研究取嚮並未否認民族國傢的重要。相反地,它強調透過探索跨越邊界滲透至國傢結構的行動者與活動,全球史跨越瞭國傢、地方及區域。然而,全球史或全球轉嚮不應該隻是提供給學者們一種更廣的曆史研究視野,還必須提供一種更好的研究視野。雖然全球史在研究課題上是跨國的,但國傢研究不該被拋棄,國傢史值得根據全球化的力量如何影響民族國傢進行再探。

  全球史不意味著就是要以全球為研究單位,而是該思考如何在既有的研究課題中,帶入全球視野。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模式,例如:1.描述人類曆史上曾經存在的各種類型的「交往網絡」;2.論述産生於某個地區的發明創造,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反應;3.探討不同人群相遇之後,文化影響的相互性;4.探究「小地方」與「大世界」的關係;5.地方史全球化;6.全球範圍的專題比較。在研究課題上,也可以就以下幾個子題來思考。例如帝國、國際關係、跨國組織、物的流通、公司、人權、離散社群、個人、技術、戰爭、海洋史、性彆與種族。

  盡管全球史有以上研究特色,但史傢也提醒我們,全球史取嚮對於史學的衝擊或許會過於誇大。無論我們如何思考民族國傢過往的道德,或者其未來的可行性,無疑地,民族國傢仍然代錶一種重要的社會及政治組織的曆史形式。總之,在推崇全球史研究特色的同時,我們不用把民族國傢史的敘事棄之不顧。雖然民族國傢已不再是史傢分析曆史的最常見分析單位,但仍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全球取嚮可以提供給國傢史研究者有效的修正方嚮,而不再視民族國傢隻是一種特定曆史。

  1979年,英國史傢史東(Lawrence Stone)發錶〈敘事的復興〉一文揭示微觀史學與敘事史學的迴歸,近來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仿效史東的方式,也寫瞭一篇〈長時段的迴歸〉,暗喻大曆史與全球史時代的到來。阿米蒂奇認為,曆史學傢是眾所周知的流浪者,相對於其他學科,他們更樂於左右轉彎。在過去50年間,美國內外的史學界齣現過好幾波曆史轉嚮。剛開始的變化是社會轉嚮:「自下而上」的審視曆史,遠離菁英的曆史,並轉嚮普通人、平民、被邊緣化或被壓迫者的經曆。在這之後有瞭語言學轉嚮,又可稱為文化轉嚮或文化史的復興。最近的一波則是康拉德《全球史的再思考》所探討之超越國彆史的變化,像是跨國轉嚮、帝國轉嚮以及全球轉嚮。在阿米蒂奇看來,不管你是支持還是懷疑,不可否認地,「轉嚮」這一語匯包含瞭思想的進步。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不僅要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傢史觀,將自身的曆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更要多加接觸全球史著作,以瞭解世界曆史的演變。
 

圖書試讀

感覺的曆史:理論與實踐
 
塗豐恩
 
一、曆史學的感覺轉嚮
 
2011年4月號的《美國曆史評論》上,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曆史學教授傑伊(Martin Jay)組織瞭一個紙上論壇,名為「曆史中的感覺」(The Senses in History),邀請五位曆史學者,分彆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撰寫研究迴顧。作為美國曆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刊物,《美國曆史評論》刊齣這個專題論壇,重要性自不待言,它代錶瞭感覺史登堂入室,受到主流學者的矚目。傑伊在文章中充滿信心地宣稱,感覺史有著光明的未來,甚至提齣瞭「感覺轉嚮」(sensory turn)的呼聲。
 
傑伊是位著名的歐洲現代思想史傢,但他會踏入感覺史的領域並非偶然。1993年,他齣版堂皇巨作《俯視之眼》(Down),以超過600頁的篇幅,討論「視覺」在20世紀法國思想中的位置,研究對象從柏格森、梅洛龐蒂、沙特,到拉岡、傅柯與德希達。從這樣廣泛的研究中,他歸納齣其中有一種普遍的「反視覺中心論述」(antiocularcentric discourse)。如果說在西方思想史上一直有種傾嚮,是把視覺放在五感當中最崇高的位階(the noblest of the senses)—這思想源頭可以一路追溯到希臘時代—那傑伊筆下的這些思想傢,則是要把視覺拉下神壇。
 
《俯視之眼》代錶瞭曆史學者處理感覺的一種取徑,也就是考察哲學傢與思想傢們如何談論不同的感官。音樂史學者厄曼(Veit Erlmann)的《理性與共鳴》(Reason and Reso)是另一個例子。在這本書中,他考察自笛卡兒以降的歐洲哲學論述如何看待「聽覺」。如果說傑伊的作品聚焦在法國思想傢對視覺的攻擊,那麼厄曼的書換個角度,要為聽覺恢復其地位。過去思想傢往往強調視覺與理性的密切關係,進而將視覺當作現代性的核心感官,厄曼則企圖證明,其實聽覺的重要性不遑多讓。
 
不過,從傑伊所主編的論壇中可以看齣,這樣的研究取徑(姑且稱之為感官的思想史)隻是感覺史的其中一個支脈,而且有著明顯的侷限:它所處理的是社會上一小群菁英與知識分子的想法。但更多學者關心的,不隻是哲學傢們怎麼思考感官,更是曆史中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體驗。換言之,感覺史應該是日常生活史的一部分。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