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收錄國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後的文章,內容上雖然多以日本考古課題為主,但實際上的論述範圍則廣及東亞的大陸與海島,即其所稱之東亞地中海區域。議題則包括考古、語言、民俗、民族與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處處展現國分先生自始以來過人的豐富組織力。整本書也像是一本東亞古代文化的大辭典, 詞目脈絡分明、交織齣現於各個議題中。
在颱灣考古研究方麵,本書在颱灣史前族群的來源與去嚮、風俗的形成與影響,或史書中的颱灣等議題上提供瞭動人的思考方嚮。除此,日本與颱灣同樣位於東亞大陸沿海,一方麵有著海島的性格,另方麵卻自始以來同樣受到東亞大陸的影響,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對颱灣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引自: 陳有貝, 2011,「國分直一與颱灣考古學」,《日本民俗文化誌》序)
作者簡介
國分直一
有「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之稱的國分直一教授(1908~2005)以其史學與考古學的學術專長,於1933年於颱北帝大時期在颱灣進行人文曆史環境的研究工作。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與金關丈夫一同被國民政府留任,於颱灣大學繼續相關教學與研究工作,至1949年迴日本定居教學。颱大人類學係的陳奇祿教授、宋文薰教授均曾為其得意門生。
國分教授學術態度嚴謹,著述勤奮,主要學術領域擴及日本、韓國、中國、琉球與颱灣等地區,藉由海洋潮流-黑潮文化之概念組織各民族文化之關係,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至今仍少齣其右者。重要著作有《環中國海民族文化考》、《颱灣考古誌》、《颱灣的民俗》等,教授筆耕不輟,至2005年(96歲高齡辭世前)留下《日本民俗文化誌》書稿。 國分教授的畢生典藏豐富,颱大圖書館自2008年5月起,即積極爭取傢屬同意將教授畢生收藏贈送颱大,至2010年6月,該批圖書資料與典藏文物終於運抵颱大圖書館,散置海外的颱灣史前文物重歸故土意義非凡。教授遺作《日本民俗文化誌》於2011年9月由國立颱灣大學圖書館同步齣版日文原文及中文譯本,同時,颱大圖書館隆重邀集瞭颱灣、日本、韓國等十多位學者舉辦「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分直一著作展」、「國分直一藏書與標本文物展」、「《日本民俗文化誌》新書發錶會」等係列推廣活動。(活動詳參:國立颱灣大學圖書館 國分直一學術研討會 act.lib.ntu.edu.tw/act/show?id=328)
序1
陳有貝.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
觀看國分先生的文章,他總是能帶著我們跨越海洋,來到颱灣島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比較文化風俗的異同,找尋文化族群的親緣。與其說國分先生研究的特點在於多學科的綜閤,不如說考古學原本就該是沒有學科的限製,國分先生的努力與成果便是這個概念的最佳驗證。
國分先生以96歲高齡於2005年去世,生前於考古研究從未間斷。2010年颱灣大學除瞭將其遺稿以本書整理齣版外,亦將他在山口縣傢中的收藏品運送來颱,其中主要便是他過去於颱灣所收藏的考古標本,這批標本件件都有著當年的記錄,有些也已發錶於論文或專書。重新「發掘」這些「遺物」,藉此也透視到瞭器物背後-這位一生對颱灣考古充滿熱情與堅定意念的人。
序2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本書談的雖然是日本文化及國族的起源與構成,但其視野卻遍及整個東亞,從北方的寒帶到南方的亞熱帶,通過海域、陸路,結閤各種專業領域和民俗調查,呈現一個既分享這整塊區域之文化元素,卻又具有獨特麵貌的日本文明。誠如國分教授在後記所說的,這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國族論述的「新動作」,我沒有能力評斷這個新動作對日本本身的意義,但做為一個颱灣的原住民,國分教授等人所開啓的視野,卻清楚地提供瞭一個以颱灣為起點的曆史地理座標。教授的研究,特彆強調颱灣等地南島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東亞地中海」的概念真如先生等人所理解的,可以做為環東中國海領域曆史、文化詮釋的另一扇窗戶;那麼,我們對颱灣、對原住民的地位應該可以有一個全新的評價。長久以來,颱灣曆史、文化意識的形塑,總是圍繞在中國史地和漢族文化圈內打轉,即使到瞭今天,還是跳不齣統、獨的糾葛。麵對全球自然環境議題的急迫性以及網路時代的來臨,即便晚瞭半個多世紀,颱灣是不是也應該開始有一些「新動作」呢?我們將如何看待颱灣在整個東亞的位置?做為遼闊南島語族的重要成員,颱灣原住民可以提供一個什麼樣具有遠見和想像力的觀點?
序3
楊南郡.國立東華大學名譽博士
在本書裏,國分教授運用民俗文化與考古學,探討日本民族的源流與位居「東亞地中海」終點站的日本列島文化。他提齣早年日本也曾有巫術、避邪、拔齒、紋身等身體毀飾,以及運用貝類裝飾等習俗,與颱灣高山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在文化、習俗與規範上,有類似的共通性。這樣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單一的地區,而是把眼光拉高到整個亞太地區海島民族,用更大的視野來探討民俗文化的異同。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一開始我還擔心會麵對堆砌的學術術語,讀起來枯燥乏味,但事實恰恰相反。作者的筆觸,宛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並沒有用華麗辭藻去堆砌,而是以一種沉靜而又細膩的方式,將一個個民俗現象娓娓道來。這種沉靜,體現在他對每一個細節的考究,對每一個曆史痕跡的尊重;而細膩,則在於他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風俗習慣,賦予瞭深刻的解讀和動人的描繪。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我曾經在日劇或電影中看到過的場景,那些畫麵瞬間就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開始能夠理解這些場景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比如,書中對某種特定節日祭祀的描寫,讓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身著傳統服飾的人們,在昏黃的燈光下,莊重地進行著古老的儀式,那種肅穆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畫麵,仿佛就呈現在眼前。作者對於這些儀式的起源、演變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不僅僅是看熱鬧,更是能體會到其中的“門道”。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通過文字,與古老的日本進行著真切的交流。
评分《日本民俗文化誌: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這本書,我在書店裏一眼就被它樸實而又充滿學術氣息的封麵吸引住瞭。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份量讓我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瞭期待。初翻目錄,便被那些充滿誘惑力的標題所吸引,比如“神話與祭祀的起源”、“季節的流轉與人間的儀式”、“庶民的信仰與生活圖景”等等。我想,這絕對不是一本簡單的旅遊指南,也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文化介紹。它更像是一把鑰匙,一把能夠開啓日本深層文化肌理的鑰匙。我一直對日本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特彆是那些流傳至今,依然在日本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古老習俗和信仰。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暗示瞭其研究的深度——“古層”二字,讓我聯想到那層層疊疊、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而“その周辺を探る”則更增添瞭一種探索的意味,仿佛要深入到這些文化現象的邊緣,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與細節。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這本書中,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日本社會脈絡深處,塑造瞭日本人獨特精神氣質的古老力量。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它的靈魂。
评分這本書的章節設置,也體現瞭一種非常巧妙的邏輯。雖然書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神話傳說到民間故事,從宗教信仰到節日習俗,從社會結構到生活方式,但作者卻能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每一章節的標題都充滿詩意和探索性,讓我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闡述每一個觀點時,都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並沒有顯得生硬或枯燥。相反,這些佐證材料的引入,反而讓他的論述更加嚴謹、更加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問題時,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並提齣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在談到某些祭祀活動時,他不僅會分析其宗教意義,還會探討其社會功能,甚至會聯係到現代人的心理需求。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這些民俗現象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思考,去發現,去領悟日本民俗文化的精髓。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對日本民俗文化的瞭解,主要來自於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紀錄片、旅遊書籍,以及一些流行的文化産品。我總覺得,對於日本這個國傢,我好像看到瞭很多,但又好像什麼都沒真正看到。而《日本民俗文化誌: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及時的“補課”,讓我能夠係統地、深入地瞭解日本文化的根基。作者在書中對“古層”的界定,以及對“周辺”的探索,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忽略瞭那些隱藏在主流文化之下的、更深層的文化基因。他對於這些古老文化現象的梳理和分析,讓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地演變、融閤,並最終塑造瞭現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地方性民俗的描寫,那些分散在不同地區、卻又有著共同源頭的習俗,展現瞭日本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張地圖,一張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日本文化的地圖,而這張地圖,則指嚮瞭那些最古老、最真實的“日本”。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對日本的認知,常常停留在一些錶麵的、已經被符號化的概念上。比如,提到日本,很多人會想到櫻花、壽司、動漫,這些固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卻遠非其全部。而《日本民俗文化誌:古層とその周辺を探る》這本書,就像是在為我揭開瞭一層又一層的麵紗,讓我看到瞭日本文化更深邃、更本質的一麵。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時期或者某個特定的地域,而是著眼於那些貫穿古今、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他對於“古層”的界定,以及對“周辺”的探索,都展現瞭一種宏觀的視角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習慣的挖掘,比如關於食物的製作、關於房屋的建造、關於服飾的演變等等,這些最基礎的生活元素,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日本特色”,很多都根植於這些古老的、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之中。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日本文化,它不再是單一的標簽,而是一個復雜而又生動的有機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