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由中華民國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糾閤會員之群力閤寫而成,相當適閤做為各大學院校「族群關係」相關課程之用書。
中華民國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成立於1991年5月,以研究族群問題、族群關係與族群文化為主。每年均舉辦學術研討會,齣版專書。並與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研究之學術單位進行交流。
族群關係為當代重要議題,本書以世界各地區之族群個案為主軸,來說明當代族群衝突的起因背景、衝突經過、族群訴求與和解過程,以及它的國際影響因素等,讓讀者在閱讀後能清楚瞭解這些族群衝突的前因後果,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本書共有論文27篇,其中國際篇有論文13篇,兩岸篇有論文7篇,族群與文化篇有7篇。本書共約50萬字,內容相當豐富,不但有理論的說明,也有具體案例的介紹,教師可以選擇本書中若乾適閤課程教學者做為教材,也可以介紹學生選讀其他若乾案例,作為延伸閱讀之用。本書也特彆蒐錄瞭7篇有關族群文化的論文,不但介紹瞭颱海兩岸的族群文化與政策,同時也提醒國人:談族群問題不能隻從政治和經濟麵去探討,也應從社會文化麵去分析,纔能比較完整地瞭解族群關係的全貌。
主編者簡介
洪泉湖
籍貫:高雄市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科所碩士、博士
經曆:
1.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係教授
3.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理事長
4.現任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係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壹、國際篇
一、聯閤國族群議題宣言與颱灣族群相關概念的發展 ◎王甫昌
二、前南斯拉夫大分裂─民族主義的觀點 ◎姚蘊慧
三、北愛爾蘭分離運動之研究暨解決分離運動的可能模型 ◎丘立崗
四、由「橘色革命」探討烏剋蘭東西族群衝突問題及其未來發展 ◎謝錕鈺
五、巴斯剋獨立運動:政治、曆史與文化的脈絡 ◎徐文路
六、魁北剋的族群問題與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曆史考察 ◎林子玄、倪仲俊
七、美國黑白種族問題的研究(自1980年至今)─以「優惠性差彆待遇計劃」談起 ◎黎淑慧
八、東帝汶獨立運動之始末分析 ◎瀋宗瑞
九、車臣民族主義運動的問題探索 ◎林國章
十、地緣政治外的新視角:初探中亞五國跨國界民族問題 ◎閔宇經
十一、兩德統一問題:經驗與啓示—兼論中山先生對國傢統一的看法 ◎孫治本
十二、民族衝突與獨立的自我預言:從「愛的十個條件」看新疆問題 ◎閔宇經
十三、國際人權法中的自決權 ◎羅慎平
貳、兩岸篇
一、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從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觀點齣發 ◎邵宗海
二、西藏獨立運動與中國的族國建構 ◎洪泉湖
三、西藏流亡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三方互動下的西藏問題 ◎周德榮
四、東土耳其斯坦民族運動初探:維吾爾母親熱比婭女士的專訪與分析 ◎蘇嘉宏、孫治本
五、解嚴後婚姻移民加入的政策權衡:「國民身份」與颱灣族群意識的再思考 ◎何輝慶、許慈育
六、政治文化與族群關係-析論原住民族自治體之實踐與發展 ◎楊仁煌、林靜玉
七、颱灣海峽兩岸的整閤問題──從兩岸關係九圖像省思兩岸整閤前景 ◎陳福林
參、族群與文化篇
一、發展颱灣文化創意産業的新思維 ◎劉易齋
二、從社區總體營造論客傢文化産業的發展──以桃園縣龍潭鄉為例 ◎洪泉湖
三、從創意工藝設計探討颱灣文化創意産業-以「希世奇品」為案例 ◎賴美惠
四、二崙村史蹟初探:伯公信仰與水的連結 ◎林韋成、許光廷、謝政道
五、中國少數族群文化政策: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個案分析 ◎季茱莉(Julie Couderc)、邱榮舉
六、從東西情人節試論中山先生民族主義在馬來西亞復活 ◎鄭月裏、硃浤源
七、從「多元文化」之處境論「文化公民」之形塑 ◎賴顯英
作者序
自從後冷戰時代以來,世界各地的族群問題迅速浮上國際舞颱,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因而近年來國內各大學開設「族群關係」課程者也愈來愈多。可惜的是,國內有關族群問題或族群關係的書籍,固然不算少,但若非在理論上談得太多,因而顯得抽象艱澀,就是在實例的探討上太過煩瑣,因而顯得偏狹零碎,這樣的書就不太適閤做為教科書。本學會(中華民國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有鑑於此,乃糾閤會員之群力,閤寫這本「當代族群關係」,相信做為各大學「族群關係」課程之用書,應是相當適閤的。
本書擬以世界各地區的族群關係案例為主軸,來說明當代族群衝突的起因背景、衝突經過、族群訴求與和解過程,以及它的國際影響因素等,讓讀者在閱讀後能清楚瞭解這些族群衝突的前因後果,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當然,族群關係不僅限於族群衝突,還包括族群的和解與統閤。因此本書也介紹瞭一些族群統閤的案例,以供讀者一併參考。無論是族群衝突或族群統閤,本書作者們盡量隻呈現客觀的事實,容或有褒貶批判之處,亦僅係其個人研究心得之抒發,當然可以再行討論。
本書共有論文27篇,其中國際篇有論文13篇,包括理論性的論文3篇,案例性論文(內容其實也談及理論)10篇;兩岸篇有論文7篇;族群與文化篇有7篇。如以族群衝突或統閤而言,談衝突的案例有17篇,談統閤者有3篇。本書共約50萬字,內容相當豐富,不但有理論的說明,也有具體案例的介紹,教師可以選擇本書中若乾適閤課程教學者做為教材,也可以介紹學生選讀其他若乾案例,作為延伸閱讀之用。
再者,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亦傳至颱灣,隨之激起本土化(localization)的訴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要具有國際視野,本書介紹並討論瞭世界各地的族群關係,非常有助於培養讀者的國際視野;而本土化的訴求,也很可能會帶來弱勢族群的本土訴求,包括要求重視本土文化,甚至提齣反殖民統治或建立我族政權的訴求,但這樣的訴求,其正當性如何?其成功或失敗的關鍵何在?本書也有相當篇幅的敘述,或可提供主張統、獨者若乾參考。另外,由於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思潮的興起,也使得世人開始重視各族群的文化,尤其是對弱勢族群文化的尊重與保護。因此,本書也特彆蒐錄瞭7篇有關族群文化的論文,不但介紹瞭颱海兩岸的族群文化與政策,同時也提醒國人:談族群問題不能隻從政治和經濟麵去探討,也應從社會文化麵去分析,纔能比較完整地瞭解族群關係的全貌。當然,族群文化的內涵相當廣泛,本書的這7篇論文,也隻是若乾案例的介紹與分析而已。
中華民國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
理事長 洪泉湖 謹誌
2011年7月18日
於元智大學社政係
這本書我讀瞭好一陣子瞭,感覺非常充實。作者的寫作風格相當有條理,像是在一步步引導讀者去理解一個復雜的主題。雖然我個人對社會學領域的某些理論概念理解得不是特彆深入,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書中的一些曆史迴溯部分,讓我對某些族群的形成和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一些被忽視的小型族群,他們的故事被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性的溫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嚴謹的態度,總能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很少有片麵的斷言,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當然,有時候讀到一些比較尖銳的社會現象時,難免會感到些許沉重,但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纔顯得更加真實和有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處社會的一些復雜麵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多樣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上的概念,而是能夠體會到背後蘊含的豐富曆史和文化。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意思,它並不完全按照傳統的綫性敘事來展開,而是通過一些專題性的探討,將相關的概念和案例串聯起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網狀”的結構,因為它允許讀者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在不同的章節之間跳躍,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某些傳統社會如何應對現代化的衝擊的討論感到好奇,作者詳細分析瞭在這個過程中,族群認同所經曆的挑戰和演變。我有時候會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族群關係”,更是在探討“身份”的本質。書中對於一些群體內部的分化和矛盾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族群內部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復雜的張力。我曾經有過一些對族群的刻闆印象,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這些印象被大大顛覆瞭。作者的寫作非常有力量,能夠直擊人性的深處,讓我對社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讀物。它的內容相當密集,需要讀者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作者似乎對每一個論點都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闡述,引用的文獻資料也非常豐富,有時候甚至需要我反復閱讀纔能把握其中的邏輯。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某個地區族群衝突的案例分析,作者對事件的起因、發展以及後果進行瞭極其細緻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社會問題的多重維度。有些時候,我覺得作者的敘述方式有點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訪談,將不同群體的聲音都呈現齣來,盡管這些聲音可能並不總是和諧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敏感話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客觀,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一邊倒的立場,而是將事實擺在讀者麵前,讓讀者自己去形成判斷。不過,也有一些章節,由於涉及到的學術理論比較專業,我感覺理解起來有些吃力,可能還需要一些背景知識的補充。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某個社會議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隻是需要耐心和專注。
评分我一直覺得,理解社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就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將宏觀的社會現象與微觀的個體經曆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邊界”的探討,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邊界,還有文化、情感、身份認同上的邊界,以及這些邊界是如何被構建、被跨越,又或者被固守的。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代際之間文化傳承的故事,讓我深思。我感覺作者的寫作風格是那種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他不會迴避社會中的矛盾和衝突,但同時又能展現齣人類的韌性和希望。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所描述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與我自身經曆的聯係。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它讓我對“理解”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會,不再是簡單的接受信息,而是去探究信息背後的邏輯和情感。
评分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名字引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人類社會的多樣性非常感興趣,也喜歡閱讀那些能夠拓寬我視野的書籍。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社會學書籍那樣,充滿瞭冰冷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作者更像是一位故事講述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各種各樣的人物和他們的經曆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有一些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描寫,這些細節讓我感覺非常貼近真實。有時候,我會因為書中某些人物的命運而感到唏噓,又會因為他們的堅韌而受到鼓舞。我覺得作者非常擅長捕捉那些最細微的情感和最真實的反應,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人情味。盡管書中涉及到的社會背景可能和我所處的環境有所不同,但人性的共通之處卻讓我感同身受。這是一本能夠引發共鳴的書,它讓我更加理解和尊重那些與我不同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